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特殊路段路基排水的施工

工程实践充分证明,水是路基损害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而特殊地区的水对路基产生的危害更大,因此必须对公路路基采取排水措施。特殊地区、特殊路段的路基,与一般地区的路基有所不同,在路基排水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这些地区和路段的路基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其固有的特点,分别采取适宜的排水措施。

一、黄土地区的路基排水

(一)黄土的水物理特性

1.渗水性

黄土具有大孔隙及垂直节理等特殊构造,所以其在垂直方向的渗透性比其水平方向大。黄土经过压实后,其大孔隙构造会遭到破坏,原有的透水性将大大降低。另外,黄土中的黏土含量多少,也将影响黄土的渗透性,黏粒含量较多的埋藏土及红色黄土,均是透水不良或不透水的土层。这必然会增加排水的难度。

2.收缩性与膨胀性

黄土在遇水后会产生膨胀,干燥后又会产生收缩,多次反复后则形成裂缝及剥落。由于黄土在堆积过程中,土的自重作用使粉粒在垂直方向粒间距离变小,所以具有天然湿度的黄土,干燥后水平方向的收缩量要比垂直方向收缩量大,一般大50%~100%。

3.崩解性

各类黄土的崩解性相差很大,新黄土浸入水后,很快就会全部崩解;而老黄土浸入水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崩解;但红色黄土浸入水后,基本上不产生崩解。

黄土的以上水物理特性,注定其必然具有湿陷性和弱抗剪性,这是黄土产生崩塌滑坡的主要原因。

(二)黄土路段路基的排水

黄土路基排水最重要的问题是防冲和防渗。为此,除应遵循一般地区路基排水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采取拦截、分散、防冲、防渗、远接远送措施。如截水沟距离坡顶至少10m以外;连接堤堑边沟出口的急流槽或排水沟要尽量远离路堤的坡脚。以下几种情况下的沟渠需要做好防冲、防渗,需采用浆砌片(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加固:①湿陷性黄土路段的所有排水沟渠,包括边沟、截水沟和排水沟;②对于非湿陷性黄土路段的排水沟渠,当长度大于100m,纵坡大于或等于表3-7中所列的数值时;③路堤、路堑边坡平台上的截水沟;④路堤与路堑交界段,引排边沟水的排水沟;⑤陡坡路堤上侧的排水沟渠;⑥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地下排水设施。

表3-7 沟渠需要加固的纵坡值

注:表中2栏适用于年平均降雨量大于300mm,3栏适用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300mm。

黄土地段沟渠加固类型,宜采用浆砌片(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当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必须注意接缝的封闭,必要时在沟底基础顶面铺设防渗土工膜。

在桥涵结构物处,路基边沟、截水沟、排水沟中的雨水和桥面、路面上的雨水,根据地形情况可采取分散或集中的形式与桥头排水沟相衔接,通过消力池、急流槽、跳坎等消能设施,再引导进入桥头附近。最好在距离桥台较远处之外的下游,一般应在10~15m以上,将水注入冲沟。桥头排水沟的长度以保证排泄雨水不直接接触坡面为原则,并特别注意排水沟不得渗漏。

另外,在垭口、深路堑、高路堤、滑坡、陷穴等地段,应将排水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如用挖鱼鳞坑、水平沟、种草植树等办法,对坡面径流进行调治与防护;在冲沟头种树,以防冲沟溯源侵蚀,危害路基;布设在沟谷的路线,在沟谷中筑坝,并保持路基脚坡不受冲刷;同时还要做好护坡埂、涝洼地、水窖等相关设施。

黄土路堤边坡施工期间最易遭受冲刷,所以当路堤填土到达一定高度时,在雨季到来前应及时拍紧、整平、刷顺、植草或采取其他有效防护措施。

二、膨胀土地区的路基排水

膨胀土是公路工程施工中比较难处理的特殊土,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干时一把刀,湿时一团糟”,由于可见膨胀土的排水是施工的关键。工程实践证明,只要把膨胀土的地表水封闭,将地下水隔离或降低,其路基的施工质量则容易保证。在膨胀土地区的路基排水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膨胀土的防水与排水

膨胀土的防水与排水措施很多,主要是采取封闭地表水的入侵和排除边坡渗沟渗水。

1.封闭地表水的入侵

为使膨胀土边坡土体中含水量保持稳定,应采取措施使膨胀土与外部自由水隔绝开来,即保持膨胀土土体中含水量处于平衡状态,使刚开挖的边坡不被雨淋、风吹和暴晒;当边坡的防护工程尚未实施之前,先用聚乙烯薄膜或其他措施予以遮盖,以减少气候因素对膨胀土的影响,从而达到土体不膨胀或膨胀较小的目的。

在采取以上技术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十分重视边坡坡顶以外的封闭,一旦坡顶以外部位出现裂缝,应及时用砂浆封闭,对于坡顶以外部位原有的植被不能破坏。

2.排除边坡渗沟渗水

当山坡半挖半填路基或全挖路基的边坡有地下水出露时,无论是脉流还是浸出,都将对边坡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用地下排水设施边坡渗沟,及时将渗水排除是膨胀土防水与排水的重要措施。

边坡渗沟主要以片石换填边坡等体积的膨胀土体,用以疏干潮湿边坡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并对边坡起着骨架嵌固作用和支撑边坡的作用。以片石换填膨胀土体后,沟内的片石增加了两侧土体接触带的摩擦阻力,使边坡的稳定性得到很大的增强。

边坡渗沟的位置,应垂直嵌入边坡土体中,每间隔6~10m一条,宽度为1.2~1.5m,深度应根据边坡潮湿土层的厚度而变,一般为深度1.5~2.0m的矩形断面。如果坡面湿度较大或变形严重,可在两条渗沟间加设多条人字形渗沟,以分割加固坡面,增加其稳固性。

(二)膨胀土的隔离

一般情况下,膨胀土路堑也是地下水比较发育的路段。当路床土质遇到中、强膨胀土时,应全宽范围内换填1m深的膨胀土,底面在铺设防渗土工膜后,回填砂砾、碎石至路床顶。

(三)加深明沟排水

结合以上设置的隔离层,边沟应有足够的排水断面和适当的纵坡,并采取铺砌封闭措施,使边沟水尽快地引离路基范围,使路基保持干燥状态。边沟深度一般应为1.5~2.0m。对于边沟的处理如图3-32所示。

../images/image174.jpeg

图3-32 膨胀土边沟处理示意(尺寸单位:cm)

膨胀土地区边沟处理采用深沟虽然有利于疏导路面结构积聚的水,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陷入边沟内,增加了抢险困难。在我国现代公路施工中,目前发展的趋势是浅边沟,并在沟底设置渗沟。

(四)路堑坡顶水源处置

在靠近膨胀土边坡的坡顶外,如果有灌溉渠道、池塘或水田等水源,水很容易渗入边坡的土体中,从而会引起溜塌等变形,特别是季节性蓄水的河道、水田,在放水季节使土体经过干燥收缩开裂后,再蓄水时很容易产生渗漏,更易造成边坡的变形破坏,应采取必要的防护处理。

如果在边坡上方有常年的水源排入边坡,往往会使边坡选成溜塌、滑坡等变形破坏,应在适当位置采取截流措施,将水源截断不流入边坡,以保证边坡常年稳固。

(五)及时进行护坡

膨胀土路堑边坡开挖后裸露在自然状态下,易受太阳暴晒、雨水下渗而失稳。因此,膨胀土路段路堑开挖宜安排在旱季进行。无论是路堑边坡或用轻膨胀土填筑的路堤边坡,在雨季到来之前均应做好坡面防护处置。

三、塌方地段的路基排水

膨胀土地区路堑边坡发生坍塌的实例证明,这些路段一般都存有地下水,而地下水流动是诱发边坡坍塌、滑坡的主要外因。对于坍塌、滑坡处治的基本原则是“治坡先治水,防滑先防水”。因此,采取各种防护、加固处理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处理。排除降水及降低地下水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环形截水沟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中规定:对于滑坡顶面的地表水,应采取截水沟等措施处理,不让地表水流入滑动面内。在滑动面以外,根据坡面水流量的大小需修筑1~2条环形截水沟。环形截水沟应设置在可能发生滑坡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的地方。

如果山坡汇水面积较大,地表径流流量和流速均相应较大时,则应根据情况设计间距为50~60m多道截水沟。截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沟间的汇水面积确定。

截水沟一般可采用浆砌片(块)石防护。在石料缺乏的地区(平原地区),可用预制混凝土块铺砌防护。在进行铺砌时,应当先砌沟壁、后砌沟底,以增加其坚固性。迎水面沟壁应设置泄水孔,孔的尺寸一般为10cm×20cm,以排泄土中的水,沟壁应嵌入边坡内。

当地表水横向流入截水沟,对截水沟的边坡及坡顶面可能产生冲刷时,则防护砌石必须铺筑到截水沟边坡的顶部,并向外延伸0.3~1.0m,具体延伸长度应根据横向流入截水沟的水流流速和流量而确定。如果不产生冲刷作用,只需要铺砌到计算水位以上0.20~0.25m即可。

2.树枝状排水沟

树枝状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塌方滑体坡面上的径流。在设置树枝状排水沟时,应结合地形条件,充分利用坡面上的自然沟系,汇集并旁引坡面径流排出滑体外。如果以自然沟渠作为排除地表水的渠道时,必须对这些渠道进行必要的整修、加固和铺砌,以保证水流通畅,不渗漏。如果自然沟谷的沟床很深,滑体中的部分地下水要通过它进行排泄,应当因势利导,让它尽快地排除并汇集于滑体外,但不得造成对沟谷冲刷。当自然沟谷的两侧附近有地下水露头,并且沟谷两侧边坡受地表水冲刷严重造成坍塌时,则必须在沟谷两侧地下水露头处设置小盲沟。

树枝状排水沟的主沟与滑体移动方向大致平行,支沟与主沟可斜交成30°~45°。如果坡面土质比较松软,宜就地夯打成沟形,上铺黏性土或石灰三合土加固。排水沟通过地表裂缝处,应设容许有一定伸缩的搭叠式排水槽,这种排水槽可以是木槽、混凝土槽或钢筋混凝土槽,以防止山坡变形拉断水沟,使地表水产生集中下渗,造成不良后果。

3.平整夯实表面水土层

防止地表水渗入滑体坡面造成高低不平,不利于地表水的排除,容易产生积水,应将坡面进行适当平整。当坡面土质疏松,地表水容易下渗,还需要将其夯实。当坡面上有裂缝时,应将裂缝两侧的土挖开,宽度不小于0.5m,深度宜为1~2m,然后用黏质土分层填筑夯实;当坡面上有封闭的洼地或泉水露头时,应设置水沟将其排出滑坡坡面。

当路线通过浅层滑坡和渗水严重的黏质土滑坡时,应在滑坡体上植树、种草,如种植灌木及阔叶果木,可以疏干滑体内的水分,植物根系还可起到加固土壤的作用。

4.设排水设施排泄地下水

设置排水设施排泄地下水,是防止塌方地段边坡发生坍塌的主要措施。排泄地下水的方法很多,如支撑渗沟、边坡渗沟、截水渗沟、暗沟、平孔、渗水隧洞等。需要注意的是,修建在滑体上的渗沟、暗沟,在施工时为保证边坡本身的稳定,在开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加强支撑,以确保施工安全。

渗水隧洞亦称为盲洞,主要适用于引排深层地下水对于滑面以上的其他含水层,宜在渗水隧洞顶上设置若干渗井或渗管,将地下水引入洞内。对于渗入隧洞以下的承压含水层,宜在洞的底部设置渗水孔将水引入洞内。

渗水隧洞需要的施工机具和建筑材料较多,而且施工面相对较小。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制订有效的安全措施。

四、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排水

多年冻土地区水害也是非常严重的,除采取一般地区的排水措施外,主要考虑满足保持路基及其周边冻土始终处于冻结状态。

(一)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排水要求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排水设施,应当尽量远离路基坡脚,并力求排水畅通,满足保持路基及周围冻土处于冻结状态的要求。路基排水如设施不良,或地表排水不畅、排水沟堵塞、沟壁及沟底产生渗漏时,往往造成路堤坡脚或路堑截水沟、边沟积水,产生沿着基底的横向渗透,路堑边坡渗水及路基过度潮湿等现象,从而引起路堤基底人为上限大幅度下降,影响路基的热流平衡,导致路基产生融沉、冻胀及边坡滑塌等病害。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排水与加固,除必须满足水力和土力条件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考虑路基防渗、防冻保温和保持路基热流平衡3个方面。

1.路基防渗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时,必须防止地表水流入或渗入路基基底和边坡。整个排水系统应在路基主体施工过程中尽早开始,如果确有困难也要做好临时排水设施,以防止雨季地表水对路基坡脚和边坡的浸泡、渗透及冲刷,以免造成路基融化下沉和路堑边坡溜塌等病害。

2.防冻保温

在保持多年冻土不融化地段,当路堤位于永久冻土的富冰冻土或含土冰层地段,应避免修建排水沟和截水沟,而以修建挡水堰为宜。挡水堰的顶宽不宜小于1.0m,高度不小于0.8m。挡水堰的位置距离路堑坡顶或路堤坡脚一般应大于6m。如果确实修建排水沟,则排水沟与路堤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0m。

排水设施出口向外延伸2~5m地段的沟槽顶部应设置保温覆盖层,同时还要加大排水纵坡,一般不小于1%。保温层可选用炉渣、灰土、砂砾、泥炭、草皮、苔藓、塔头草等,一些建筑材料和化工产品也是很好的保温材料,如矿藻土砖、石棉板、泡沫混凝土、泡沫塑料等。近年来,在公路防冻保温方面研制使用的无机聚丙烯,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保持路基热流平衡

在少冰与多冰冻土地段,应避免在施工时破坏土基热流平衡。具体措施面是排水沟与坡脚距离不应小于2m;沼泽湿软地段不应小于8m。

(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排水施工要点

多年冻土指天然条件下,冻结状态持续3年或3年以上的土。在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道路,根据冻土温度、冻土类型、道路等级、路面要求以及施工期限等情况,应做好临时排水设施。一般说来,路基应有足够的填土高度,以避免冻胀、翻浆和热融沉陷等病害。

1.做好临时排水设施

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时,要注意做好临时排水设施,以防止雨季地表水对路基坡脚和边坡的浸泡渗透及冲刷,造成路基融化下沉和堑坡溜塌等病害。排水系统应尽早施工,并随路基主体工程完成而结束。

2.渗水盲沟的施工

渗水盲沟宜在春融至雨季前进行施工,这样可以减少冬季施工时的排水困难,避免雨季施工时可能产生的坍塌事故。各个工序可全面展开,协调平衡,干一段完一段,力争快速施工,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切忌拖延过久,使基坑长期暴露,影响堑坡的稳定。

在冬季施工中,应保证基坑积水及时排除,防止产生冻结,还必须特别注意抽水机械的维修和保养,保证抽水机械的正常运转。

五、季节性冻融地区路基排水

季节性冻融地区路基施工中的主要病害,是春融时期因气温回升、土基形成负温差而产生翻浆、冻胀等。其产生的原因除土质外,主要是路基中水的问题。因此,这类地区路基施工关键问题是土质的选择和排水。施工前一定要对施工路段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现场临时性和永久性排水。

经过多年公路路基施工经验,季节性冻融地区路基排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设置隔离层法

设置隔离层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隔离水分的毛细水上升,防止水分在路基中产生积聚,保持土基上层处于干燥状态,从而可以防止翻浆的发生。所以,路基中设置的隔离层应属于排水组成部分。隔离层应设置在路基聚冰层以下或地下水以上适当位置,通常设置在路床顶面以下0.5~1.0m深度处,如图3-33所示。

../images/image175.jpeg

图3-33 透水性隔离层构造示意(单位:cm)

隔离层通常有透水性隔离层和不透水性隔离层两种类型。

1.透水性隔离层

透水性隔离层宜高出地表水位25cm,有效厚度一般为20cm。隔离层的材料宜采用碎石、砾石、粗砂、土工布、炉渣等。为防止产生淤塞,上下面设置防淤层,也可在上下面铺土工织物或其他材料防淤。隔离层宜从路基中间向两侧做成3%~4%的横坡,以便排除隔离层上部的渗水。

2.不透水性隔离层

根据隔离层的作用不同,不透水性隔离层可分为隔断毛细水的不封闭式隔离层和隔断毛细水、横向渗水的完全封闭式隔离层。当路基宽度较窄时,可横穿全路基,这种形式称为贯通式;在路基较宽时,隔离层应稍微延出路边缘50~80cm,这种形式称为非贯通式。在地面排水困难或地下水位高的路段,隔离层宜采用封闭式隔离层。不透水性隔离层的构造如图3-34所示。

../images/image176.jpeg

图3-34 不透水性隔离层的构造示意

不透水隔离层对于材料有以下要求:①可选用3cm厚含沥青8%~10%的沥青土或6%~8%的沥青砂;②直接喷洒厚度2~5mm的沥青;③油毡纸、不透水土工布、塑料薄膜等不透水材料。

(二)降低地下水位法

降低地下水位是路基排水中最常用的方法,即在低于现有地下水位的两侧边沟底部设置渗沟。工程实践证明,凡填土高度不能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的矮路堤或受地下水影响的路堑,均可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法。渗沟常采用管式或盲式,通常用周边壁设孔的混凝土预制管,以管式渗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布置,如图3-35所示。

../images/image177.jpeg

图3-35 管式渗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布置

(三)土工布排水法

土工布是由高分子合成纤维制成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也是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应用的优质材料,其优点是质地轻、强度高、弹性好、耐酸碱、耐摩擦、防虫蛀、不腐烂、吸湿性好;但是现在所生产的土工布多数抗老化能力差,尤其是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因此,采用土工布应注意防止太阳光的长期照射,采取的措施是将土工织物全部埋入土中,或者用土加以覆盖,或涂以沥青保护。

土工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它本身的厚度即可形成一个透水层。土基中的地下水或其他水源可以沿着土工布的表面迅速排出。

在季节性冻融地区的冻土路段,将过滤型土工布直接铺在土基上,上面铺填30~40cm的砂砾层,砂砾层的两端用不透水的黏性封闭。这种结构防冻结、防翻浆作用非常明显,融期可起到蓄水和排水的作用,同时起着分隔作用,不仅可以加固地基,而且可防止路基泥浆上挤污染路面结构。在冬季可隔断毛细水,对路基冻胀起缓冲作用。

在砂砾层中可以设置暗管或利用路肩盲沟等排水设施,将水分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四)涎流冰地段的路基排水

山区公路挖方边坡截断地下含水层处,含水层中的水在冬季边渗边冻,可以漫延整个路幅,长可达数十米,这种状况称为涎流冰。涎流冰分为山坡涎流冰和河谷涎流冰,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和高寒地区。涎流冰地段的路基排水方法很多,工程上应用较广泛的是聚冰坑与聚冰沟、挡冰墙、挡冰堤、挡冰栅栏、冻结沟等工程措施。

1.聚冰坑与聚冰沟

聚冰坑多用于水量较小、边坡不高的堑坡涎流冰,用以积聚冬季的涎流冰,不使其出现漫路。聚冰沟多用于冲积扇沟口处的泉水涎流冰和地势较缓的山坡涎流冰,用以排引涎流冰水源并拦截侵入路基的涎流冰。

聚冰沟宜以水源起顺山坡或沟谷进行布设,把水导入附近的河沟或桥涵,挖出的土用以筑坝挡冰。沟的断面应根据地形、水量、水温及聚冰量确定,一般沟深为1~2m。对于水量较大或为温泉时,沟顶可设置保温盖层,把水排入河沟中。

2.挡冰墙

挡冰墙适用于涌水量不大的山坡涎流冰和挖方边坡涎流冰,用以阻挡和积聚涎流冰,以防止涎流冰漫路。

挡冰墙多修建在路肩外或边沟外,一般采用浆砌片(块)石砌筑而成,墙的高度应根据涎流冰的冰量而定,一般为100~150cm,顶宽为40~60cm。挡冰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按当地土质、积冰量及当地冰冻深度等情况确定。

3.挡冰堤

挡冰堤适用于地势平坦涌水量不大的山坡涎流冰和径流量不大的小型沟谷涎流冰,一般修筑在路基外,山坡地下水露头的下侧或沟谷内桥涵的上游,用以阻挡涎流冰,减少漫延的范围。

山坡上的涎流冰,可采用柴草、草皮或石砌的长堤予以拦截。在沟谷中一般采用砌石堤,这样有利于夏秋季排水。挡冰堤的尺寸和道数,应以当地的地形及涎流冰的数量确定。挡冰堤的基础埋深,应按当地土质和冰冻深度而确定。

4.挡冰栅栏

当已建成的桥涵受到沟谷涎流冰的威胁时,可以沿着沟谷布置挡冰栅栏,拦截漫流的涎流冰,使其在上游的沟谷中产生冻结。

挡冰栅栏应布设在形成涎流冰的水源与公路之间,挡冰栅栏的数量和高度应根据涎流冰的严重程度、当地的地形和所用材料的情况而定。挡冰栅栏立柱可采用打桩或埋桩方法,将桩置入地面下80~100cm,横向用树条或其他材料编织或栅栏。

5.冻结沟

对于山坡比较平缓、含水层和覆盖层均不厚,而且涌水量、动水压力也不大的山坡涎流冰,可以采用冻结沟防治措施。在覆盖层中挖掘一定深度的冻结沟,使含水层袒露于负温气候下产生冻结,使水源封冻在路基以外的地方,不使其侵入路基而产生冻害。

冻结沟应布设在边坡顶3m以外覆盖层较薄的地方,沟的深度可挖至含水层为宜,沟的宽度一般为1m左右。冻结沟宜在秋末冬初开挖,在冬季封冻之前完成。为利于雨季排水,沟底应设置一定的纵坡。

六、结构物台后的排水

结构物台后排水主要是指涵洞涵背、桥台台背和挡土墙墙背的排水。这3种结构物是先建后填,如果施工中不特别注意,很容易造成背后下沉,路面出现跳车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产生背后下沉的原因,除了填料性质、压实质量外,填料中的水也是重要因素。

结构物台后的排水与其填料的选择、压实控制、施工工艺密切相关,这些在路基施工中已有详细介绍,下面仅介绍结构物台后的排水施工方法。

(一)选用透水性良好的填料

山区公路的涵洞一般设在谷底。当路线纵坡较大时,路面下渗的水到达涵洞积聚在涵背之处,尤其以明涵更为明显。因此,在土压力破裂面范围内应选择透水性的材料进行回填,如砂砾、碎石、多孔混凝土,并在台身或墙身设置泄水孔,在回填料表面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地表水的渗入。

我国在一些公路中采用掺粉煤灰多孔混凝土作为涵背回填和排水材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3-36为高速公路明涵涵背排水构造图,台顶设置的排水渗沟,可以有效地拦截、排走纵坡水流流至涵洞所积聚、下渗的路表水。为防止雨水产生下渗,通常在碎石层、渗沟底铺设防水封层,如防水砂浆、防渗土工膜。PVC管出口多用石(砖)砌小型急流槽。透水层顶面做成向渗沟倾斜的3%纵坡。设置贫混凝土的目的是由于台背压实不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images/image178.jpeg

图3-36 涵背排水构造示意(单位:cm)

挡土墙墙后排水不良往往是对墙背的反滤层重视不够,很多挡土墙的反滤层仅在泄水孔周边堆放一些砂砾或碎石材料。工程实践证明,这种反滤层排水能力很低,黏土很容易堵塞排水孔道,从而导致挡土墙排水生效。

在多雨地区,有地下水渗出的路堑挡土墙和涵背,应采用图3-37所示的反滤排水结构。纵坡较陡的路肩(堤)的挡土墙、沿河挡墙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images/image179.jpeg

图3-37 涵台、墙背排水构造示意

挡墙反滤层的施工工艺可采用反挖法,并配合人工进行夯实。

(二)桥台台后的排水方法

桥台台后的排水,除了在填料、压实、排水等方面与涵(墙)相同外,还应在桥头搭板下面设置拦截、排水渗沟,如图3-38所示。如果路线纵坡向桥涵处进行排水,该结构尚可将路面汇水下渗的雨水引排到PVC管中。从工程造价方面考虑,对于低等级公路可用同粒径的碎石或类似洞式渗沟形式取代PVC管。

../images/image180.jpeg

图3-38 桥台搭板下的排水示意(单位:cm)

(三)大纵坡凹曲线底部排水

山区公路的纵坡较大,路面汇集的地表水下渗到基层或底基层后,也会沿纵坡向凹线变坡处流动。当水流到达变坡点后,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排走,必须会因渗水而软化路基,也会危及路面。

因此,除了按上述要求做好桥涵两端台背排水外,还应当重视大纵坡、高填方凹曲线变坡点处的排水,这也是防止结构扬台背下沉的重要措施。凹曲线变坡点两侧各5m范围,路床顶面以下10~15cm范围,全宽应设置防渗土工布和碎石层,在变坡点路床处设横向PVC集水管,集水管出口砌筑小型急流槽,将水引排至规定的排水沟。为方便排水,拉坡时的凹曲线变坡点最好不设置在路堑范围内。 w3SS9fg2mmnoifveFer54thZvF9eUshx9xepEzN2xSUagolAz1CzomPd0S7QqcJ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