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汉唐神韵贯古今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之源本出自史官,为“君人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所谓“史官”,也就是王室内负责记载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人。黄老之学祖述黄帝和老子。据史书记载,史官之职由黄帝时就开始设立,因此道家学说的起源,足以远溯黄帝,这也体现了道家文化是中国上古文化正统的传承观念。

道家的主要理论精华体现在哪里呢?司马谈综观了道家理论后,在《论六家要旨》中专论了道家并加以精确的概括,分出道家无为学派的老子和有为学派的黄帝,并称“黄老”。所以,“黄老”后来成为了道家的共称。

王充在《论衡》中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派,他们将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创始人。至战国秦汉之际,黄老道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史记·五帝本纪》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汉书·武帝纪》说:“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

黄老学派以“道”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基础是文武并用、以德辅法,因形正名、循名责实。道商始祖范蠡以其承传开创的道学思想体系,不仅辅助勾践开创了“於是越王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君不名教,臣不名谋,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国中荡荡无有政令”的无为而治之先河,帮助越国实现了“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的举国共富盛景。在先秦时代,黄老道学也创下了“一枝独盛,压倒百家”的繁荣,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人多、势众、成果丰的学派,并创造和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曾让全世界惊讶赞叹的汉唐盛世。

当暴秦灭亡,汉朝建国之初,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烂摊子。据记载,汉初时天下发生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吃人不是稀罕事,百姓死亡过半。汉高祖刘邦下令百姓可以出卖自己的孩子,到四川乞食。当时天下初定,百姓家园被毁,无处栖身,“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着凄凉残破的社会景象,如何尽快地医治战争创伤,使流民安定下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解决百姓的温饱,充实空虚的府库,成为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刘邦的谋臣陆贾向他献《新语》十二篇,建议他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刘邦阅后,连连称善。刘邦对黄老之术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后继帝王的治国方略,惠帝、文帝、景帝都是黄老之术的信奉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汉惠帝实行“无为而治”,吕后专权时期“政不出房户”。当时天下太平,河清海晏,“刑罚罕用”,犯罪的人十分稀少,老百姓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汉文帝是个喜好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的皇帝。他生活俭朴,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而且做事总从有利于百姓的角度考虑。有一次他要造露台,召工匠核算,造价需要百金。文帝说:“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遂放弃了筑露台的打算。他经常身着绨衣,以示俭朴。为自己造陵墓,下令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装饰;依山筑陵,不起坟堆。在政治上轻徭薄赋,裁减刑律,不动干戈。

受文帝和母亲窦太后的影响,景帝也崇奉黄老,在位期间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司马贞说:“景帝即位,因修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由此可见,景帝也是崇尚清静无为的。

汉初将相名臣奉行黄老之术的,首推曹参。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之相,为了治理齐国,他重金请来善黄老之术的胶西盖公,盖公对曹参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以此而行,齐国大盛。丞相萧何去世,曹参代之为相,上任后完全遵循前任萧何的旧制,一无更改。当时有一民谣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从汉初到汉武帝即位的近七十年时间里,因为君臣共同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政治,国家呈现了太平景象,出现了所谓的“文景盛世”。据记载,文帝、景帝时期,老百姓家家富足,都城和偏远之地府库都装得满满的。京师之钱累巨万,穿钱的绳子腐烂了,钱散乱都无法数清。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烂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富足的生活使人人自爱而避免犯法。这种辉煌盛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看到。

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乐毅列传》中对黄老道学的传承脉络作了整理:“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清人孙星衍在《问字堂集》中说:“黄老之学存于文子,两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道其说,故其书最显。”

到了唐朝,统治者尊李姓老子为皇祖,老子及黄老道学思想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大力发扬“尊祖作风”。他在贞观十一年所下的《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中明确表示,“柱下为帝室先系”,老子是唐宗室的先祖。李世民说:“夫安人(民)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明确以不劳民不扰民为大唐王朝的执治原则。

唐玄宗是个敢作敢为的皇帝,他在尊崇老子这个问题上也不遗余力,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玄宗皇帝尊《老子》为《道德经》,令崇玄学的生徒学习,并把《道德经》列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位列六经之上,居百家之首。其次,不断地给老子封爵加号,如“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在各地兴建老子庙。同时,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这本《御注道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个皇帝注本。唐玄宗注《道德经》是为了宣传老子学说,所以在他注好后,令天下臣民,必须家藏一本,以行政手段推广《道德经》,这也是老子之学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款待”。

由于唐朝君主对于黄老道学的重视和推行,大唐帝国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了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并以自己的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

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长安到东海岸边可以不带一分钱,不背任何粮食,人们和谐相处、友爱互助,而且是百国来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市,是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来。他们只要进入了大唐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赞叹。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写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是那样的鲜明……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直到今天,一些西方国家都习惯于将中国人称作“唐人”,而将华人聚居处称为“唐人街”。这都是在纪念大唐的辉煌。 CVIkUuKJl+k9Fub0W3T0ogz8z6kNmRe75lqLVZWbWIi4PbYro/2L2oLvo4NbOy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