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紫气东来话老子

在中国文化中,“紫气东来”是一个表示祥瑞的成语,跟这个成语有关的故事和人物,便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聃,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之安徽涡阳县,另说是河南鹿邑县)。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德家,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天子的中央政府高级顾问兼国家图书馆馆长。

由于古代学在官府,再加上老子学问渊博,声名远播,因而天下学子争相宗之为师,或受业其门,或辗转相传。据史料记载,孔子曾五次去周朝的国都,向老子问道,并用“龙”来盛赞他,庄子将他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适逢乱世的热血青年,他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礼义道德荡然无存,尔虞我诈,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君不仁,臣不义,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于是孔子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地从鲁国赶去洛邑,拜见了老子并向老子咨询:如何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至昔日的盛世?

老子接见了孔子。但是他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地告诉孔子: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定“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逆天下潮流而动,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

同时,老子针对当时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积极有为;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甚至隐藏无为,卑微低调做人,而不能不遵循规则地强行和冒进。其次,“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自己的智慧。最后,你还应当把自身修养中的不利因素去掉,如“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你未来的发展。

当孔子离开洛邑时,老子特意为他送行。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贵,所以我只有赠送你以嘉言。”老子告诫孔子:“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一个聪明深察的人之所以变成失败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博辩广大的人之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也不要只知有己。

孔子西行洛邑拜见老子,对自己人生境界的提升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凡意义。中国历史上两位思想巨人的相会,是仁者的沟通、智者的激荡、圣者的交流。老子“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深远妙道,对孔子内心深处产生了真正的撼动。也曾周游列国、见多识广的孔子,面对着博古通今,不可窥测的掌握天下学术思想前沿的老子,恍惚之中,似乎看到了传说中那变化无穷,“乘风云而上天”的神龙,让他连续三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并由衷地发出了赞美老子的“犹龙”之叹。

孔子回去后,不但虚心接受老子的教诲“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 子罕》) ,也在自己的人生中领悟深思,积极践行。他从老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的教诲中,悟到了“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并称这是“损之又损之道”。

从伟大“首都”回来之后,孔子见识增长了、学问广博了、境界提高了、智慧通达了。作为天下第一学问大家老子的真传弟子和朋友,孔子的命运也改变了。《孔子家语·观周》说:孔子“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镀金”归来后的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卿大夫的子弟们。面对着三千之众的弟子,孔子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老师打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学问广博、闻名天下的王室顾问老子将要退休归隐的消息传开后,这在教育极不发达的春秋时代,可谓一件极具轰动效应的大事。一些无缘接受老子教化,困惑人生方向,渴望求道开智的中下层贵族及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布衣百姓,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学习机会。

当时,周王朝有一位贤大夫叫尹喜,他自幼遍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在周昭王年间,尹喜通过观察天上星斗的运行轨迹,知道有圣人将要经过函谷关。于是,他便辞去朝官职务,主动请求到函谷关去当关令,并在关旁结草为楼,称之为楼观,每天在那里观察天象。

有一天夜里,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三万里,形状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十分惊喜,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便立刻召见守关兵卒说:“若有老翁从东来,乘青牛,切勿放行,立即禀报。”同时,尹喜自己也天天沐浴,日日斋戒,净身等待,并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到了某一天,果然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肩,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嘀嗒嘀嗒,迈着有节奏的步伐一路而来;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尹喜看见后,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尹喜在老子前执以弟子之礼,不时请问道要。并言:“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鉴于他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人们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为尹喜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后,飘然而去。

太史公评价老子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隐君子也。”在三教圣人中,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被尊为“万世师表”。释迦牟尼为了弘扬他的佛法真谛,也曾“转法轮四十九年”。只有老子,他“无为自化”,任何看似有效的传播工作都没有进行,只是在隐居前,将书稿往尹喜那里随意一放。然而,《道德经》从问世一直到现在,却拥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以及400多个不同的版本,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让人叹为神奇!

老子最后去了哪里?最后又收了什么弟子?发生了什么故事?连司马迁都感到扑朔迷离,“莫知其所终”。

虽然“莫知其所终”,但从古迄今,在中国每一个时代、每一种阶层、每一类人群、每一处地域,几乎都有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道家奉他为创始人,道教奉他为祖师,学术界称他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在宗教信仰者的心里,老子是天地间逍遥自在、三清化一、法力无边的神仙,是居住于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宫太上老君。在学者的眼里,老子是中国最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之一,如著名学者萧焜焘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 h6P9LqDnSnM1Y0HZpgNNeVWeIXpZlCvyntIVm6nxuuG2Pp/01LwKsMEILqNjX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