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天地之始 无极图说

关于道的本原,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并没有加以探究,但道家却做了深入的探索。老子是生成论者,他对宇宙的生成过程有一个“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摹状素描。即道生出元气,元气又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又生出天地人,最后天地人又生出了万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西方哲学家苦苦冥思的人生终极问题。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生的,有了“道”,就有了世界的原始统一体。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大自然的总规律、总根据,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生的。老子的这套生成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天在自然界的最高主宰和神的权威,而把万物化生看成自然过程,并且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和神话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问题。

道家认为,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怎样演变产生的呢?列子告诉我们:“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历经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庄子同老子一样,也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但他在宇宙生成论中又有所发挥,对道的性质和作用表述得更加明确。“ 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庄子·知北游》) 。就是说,有形的万物乃至五行之实,阴阳之气,都摆脱不了具体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物物者)的那个“非物”的绝对——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本根。所以,庄子得出的宇宙生成模式是“非物”——天地——万物。由于“ 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庄子·庚桑楚》) ,所以宇宙生成模式又可以表述为 “无——有——万物” 。可见,庄子的这种认识和老子“道”的本义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论述更加形象化和逻辑化。

庄子之后,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隐士严君平在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生成思想下,又构建了一幅他独创的宇宙生成图式 “道——德——神明——太和——形(万物)” 。在这个图式中,“道”为演化的第一阶段,它是虚之又虚的,即绝对的虚无。而宇宙演化的第二阶段就是“德”,它的特点是“虚而实,无而有”,也就是说德对于道来说不是绝对的虚无,它处在无与有之间,对道来说它是有,对神明来说它是无。宇宙演化的第三阶段是“神明”,它是阴阳对立的潜在阶段。宇宙演化的第四阶段是太和,它是无形的气的阶段,由气再进行演化,就形成了天地万物。在严君平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德即相当于老子的一,神明相当于二,太和相当于三,由三而生万物(形)。

在当代,谢先铭、李海波二位道学学者,根据老子《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及“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的相关描述,整理得出一套全新的大道生成模式,即 “无极图——有极图——太极图——中极图——真一图——大成图”。 这套大道生成模式图在“道商体系”中,也叫“六图思维模式”。

在他们看来:大“道”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始无终,就是“无极图”,也表示“不易”的道。而“有极图”则是将人心作用于“道”,这个人心之道就有了是非对错的标准,“道”就发生了“交易”,变成了“非常道”,非常道可以看作是“一”。有无相生,天下万事万物因为有了人“心”而变化,于是一切都呈现出“太极图”的变易状态,这个太极图,就是“可道”,也就是“二”。一切两元两极的事物,都会在发展变化中,产生冲和而达到暂时的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中孕育新的能量再进行“变易”,而代表冲和与平衡的“中极图”就可以表示为“三”。所有的圣贤王者,都是在知阳守阴、出有入无的变易中,返本归元,道德合一而悟道、得道,这个所得之“道”就是真一图。唯有得道的圣王,才可以“三生万物”,实现大成。所以,“大成图”也就是万物图。

“无极图——有极图——太极图——中极图——真一图——大成图” 的思维模式中,“无极图”代表真正的无为,即一无所有。“有极图”代表有为,但是因为未有悟道,在“太极图”的作用下,这个有为的阶段,更多的属于妄为。经历成败祸福的磨砺后,人开始悟道向“中极图”求玄,褪去了粗暴和野蛮的“有为”而变得更加圆融柔顺,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作“无为”,所以“中极图”更多体现的是妥协之道。通过妥协,达到和谐,和谐就是“真一图”。最后,立足于和谐,执“两”用“中”,则实现人生大成,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境界,以“一”而通“万”。

谢先铭、李海波二位学者的这套大道生成模式图,从纯哲学概念的圈子走出,将道与人生完美结合并加以诠释,饱含着黄老道学因循自然、道用天下的富有指导性的实践论真知。

无极图

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在道的生成演化中,“无”,名为天地之始。那什么是“无极图”呢?无者没有,极者极限,没有到了极点,用图象表示就是“○”,用名称强名则是无极图。

无极之境,为虚无之道体,玄灵之气形,宇宙万物之起源,天地自然之始祖,也就是虚空、虚无、道。因为“道本无也,以有言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大道本无,但是为了传播的方便,不得不“强名”为无极图。所以,无极图也可以看作是:道德之母、天地之始;谋略之祖、数术之宗;万物之根、生命之本;有为之先、无为之初;入圣之径、机关之窍;造化之源、众妙之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书《灵宝毕法》上说:“ 道不分之则无数,无数道之源也;道不变之则无象,无象道之本也;道不列之则无位,无位道之真也;道不散之则无质,无质道之妙也。大道无形,大道无名。 ”大道虽然无形,却生育天地;大道虽然无名,却长养万物;大道虽然无情,却运行日月。这个先天地而生的“无极图”,就像母体的子宫一样,是个母性图,在这个“无”中孕育着最大的“有”。

无极图,一切皆无。这个无,是站在一个长久的、全局的、整体的智慧高度来看待的,因为宇宙万物本如“一”。无极图代表一种整体观,是对世界和事物科学的、整体的、客观的、公正的、正确的认识。一切与无极图背离的认识,其正确性都是片面的、太极的、相对的、个别的、局部的、微观的、有限的,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易而转化。

无极图,无对错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一个钩子,就是小偷,就要受到惩罚。而赵匡胤易周为宋,却贵为太祖。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呢?“无极图”不回避一切,不批判一切,却包容和生发一切。只有当一切遵循于道、顺应于道、不离于道,我们的事业才会长久,所以真正的“上德”在世人眼中,都是近似于“无德”,而那些看起来“不失德”的人,殊不知在执着于“道德”这个概念本身的同时,已经背离和失去了“道德”的真意。

无极图,无大小之分。在《庄子》一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冻疮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絮为业。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两黄金买下药的配方。他召集全族人共同商量:“我们世世代代漂絮,也得不到几两金子,现在把药方卖给他就可以得到百两金子,就卖给他吧。”于是外乡客就得到了这个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越国对吴国用兵,吴王就派他去率领军队。冬天,与越人进行水战,吴国军队用这种药事先预防了冻疮,把越国的军队打得大败,最后这个献药方的人得到了吴王划封的一块赏地。能使手不生冻疮的药方是一样的,有人用这个药方得到了封地,有人拥有药方却还是不免于漂絮。大用?小用?在于以道心识别而得妙用。

无极图,也没有敌我之分。人要求利,这是有极图。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大家都是一个有极图,都想努力地寻求自己的利益点,都在挤破脑袋进入核心利益圈。求利就有竞争者,就有敌我之分。如果我们能进入无极图的思维观,以“后其身”“外其身”的心态进行整体观,就可以发现:原来,在求利上,只有永恒的利益(道),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非常道)。为什么呢?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会因为利益,而变成敌人;此地的敌人,有可能因为利益的关系,在彼地合作成朋友。一切都是在“可道”的变易之中。

无极图,也没有方术之分。为什么没有方法和技术呢?因为无极图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一切的法和术,都是由“道”而生,由智慧而生,由思想而生。所谓“善谋者,草木皆兵”,在进入“无极图”的大思维中,我们就能做到“全球思想一体化”“古今思想一体化”,从而古为今用,放眼未来;洋为中用,以夷制夷。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术为有术,以无为御有为,随其机变而生万法,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整合资源与技术,获取利益最大化。所以,大智大慧的老子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只有摒弃小聪明小方法,我们才可以获得大智慧大境界。

正因为无极图无情无思、无善无恶、无利无害、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所以我们把无极图也称为:精神图、公心图、逍遥图、无为图、虚无图、无所事事图、功成身退图……

无极图的思想,在道家大宗师庄子那里也得到了完美诠释。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三者的名称虽然不同,实质内容却是一样的。“无己”即忘却自己的形骸与智虑,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无功”即自然无为;“无名”即不为虚名等俗世价值观所牵绊。只有做到这样的三“无”,才能破除自我中心,使人从故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同样,无极图的思想,也符合诸子百家学派中墨家学派的“兼爱”“无私”“尚同”的说法和“天下为公”的思想。老子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乃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患,指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麻烦。这个大患来自哪里呢?“为吾有身”,是因为我们有“有极”的心,因为我们的欲望太重,杂念太多。如何才能无患呢?当我们进入无极图的思想境界中,不要光为自己考虑,不要只为自己的小利益求利,而应该注重整体的发展,把自己的私心投入到公心中来。而墨子继承和借鉴了老子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人的自私自利,要利己必定损人,从父子、兄弟到君臣和国与国之间都是因为利己而互损。假如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学道者在于修心,“心态大于技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宽广”“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所以,欲进入无极图,首先在于调整心态,归于“虚无”之零。“上善若水”,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王者,是因为总是把自己放到很虚无的位置。面对无极图,我们要以自己的虚无之心,像海绵一样,吸收百家所长,为而不争,必然可以“无中生有”,去迎接更多的实有,最终成就自己的大有。

欲求大成功者,如果只有有极进取心,没有无极大境界,是难以有大成的。刘邦,沛县丰邑人,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可是时来运转,他却摇身一变,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真的是运气好吗?还是别有玄机?

据说,刘邦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喜欢广交朋友。但是由于根基浅薄,直到三十岁时,才当上秦朝沛县的泗水亭长,相当于一个乡镇级派出所所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倡起义,天下纷纷响应。起义浪潮很快波及沛县,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一起杀死了沛县县令,正式宣布起义。

当时,由于刘邦势弱,在战争初期的形势对他非常不利,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战中,汉军死伤二十多万人,刘邦只率数十骑突围,连家属都成了楚霸王项羽的俘虏。刘邦虽然“无用”和“无能”,但是他善于重用贤士,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刘邦用人的基本政策是:凡是能为他的政治目标出力献策的,不管其出身经历如何,他都量才录用,并按功劳大小封爵授官。最后终于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垓下一战,歼灭楚军,迫使项羽自杀于乌江,最后统一了中国。

刘邦称帝后不久,在洛阳南宫的一次宴会上问群臣:“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文臣武将纷纷发言,各抒己见,但刘邦却认为都不得关键。最后刘邦自己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供给军饷,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豪杰,天下奇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群臣听了心服口服,纷纷下座拜伏。

刘邦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是无极图,啥都不懂,但是他懂得如何自守无极而御有极。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个个都是有极图。但是这三个有极图,如果不遇到刘邦这个无极图,不能跟刘邦的无极图投合,实现有无投合,各得其位,我看“三杰”一生,亦恐难有大成。

道家之学,本来是“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是对历史成败经验的总结。我们从历代的史书和名著中,也都能够对无极图有正确的认识。譬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西游记》中的唐僧,无一不是“无能”“无用”之辈,却偏偏好似应了“傻人有傻福”这句名言般,为王为帝,终成正果。其实,这就是道的伟大,无极的玄妙。

大用无用,大为无为,大功无功,大德无德。世之道商者,若能无所其极而达“不知有之”之境,自然成其“太上”尊位。 CjBwAkzDnC+iWxnfdlcOW8t5LdgY0ydxWlm74dJJapWVNojdHIrqQ1LMoUc4Bt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