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众妙之门 大道总纲

道家之学,高深莫测,或隐或显。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阐述真理大道的“天书”,对我国古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甚至三百六十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起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但是,老子的智慧,是否真的就为社会大众所理解和领悟,并成功运用于人生万事中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中曾无不遗憾地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即便是智慧如圣人孔子,在面对老子时也都不知该如何适从,而徒发“犹龙之叹”。这是为什么呢?真是世人的执着不悟,还是老子的故作高深呢?我们该如何理解并领悟这“玄之又玄”的《道德经》学说,而进入“众妙之门”呢?

清代薛雪曾说:“ 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大道的根本本是“至简至易”,但是世人常常执迷于小术,追崇于复杂,往往喜欢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所谓“秘法”,而忽略漠视事物最本质的运动规律,迷而不悟。

《道德经》总共81章5000余言,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智慧高深的老子,为什么会把这一句话放在开篇以开宗明义,我想意义应该是深刻的。但是,这个“道,可道,非常道”,究竟该作何理解呢?遗憾的是,翻阅遍尽市面上流传的《道德经》译本,大部分的学者都将此句解释为:“所谓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如果能够用来解释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让人一开始读来,就坠入云雾之中,辗转流浪,不知所云。

试问:如果依此来解释和理解老子之“道”,既然“道”是不可以言说和解释的,那么老子又何苦饶舌,以五千言而阐“道德”真意呢?既然“凡是能够用来解释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那老子在此之后的所有观点阐发,包括从道的本体论、规律论、生成论、思维论、实践论的所有延伸,及此后2500年来的千家注老,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这里面,肯定有大玄机、大伏笔。或者说,从我们接触老子学说开始,就顺着前人注解者所谓的“一贯正确”思路,误读了老子的智慧。顺着这个解读下去,即使有所得,也仅仅是得到老子智慧的皮毛,而根本难以窥其堂奥。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这句话,应该是深刻领悟老子道学的“大道总纲”“玄妙之门”。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弄明白,就会顿时云散雾消,获得道学的真知灼见,从而执一通万,一理通百理通,天下无理不通。假如我们在这个进入老子道学的“山门”处,就被老子故意布下的“八卦阵”所惑,不得明师指引,误入旁门邪路,则有可能终生观道如见神龙,不知其首尾,难同其变化了。因为老子早就看穿了大多数世人往往总是自以为是,执着于自己小的聪明技巧。

所以,在进入老子真正的智慧思想前,我们有必要以“绝圣弃智”“虚心弱志”的若水心态,摒弃自己对《道德经》的陈见旧识。因为有可能你此前掌握的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都是不完全正确的,虽然所有的权威专家都在如此解读,但老子早就说了——“言者不知”。

在道商体系中,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和诠释,其实是有着另外一番与众不同的独特说“道”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字也可以概括为道商三易—— 不易、变易、交易 。我们要成为一名拥有“道学思想与精神”和掌握“道学规律与力量”的智慧商人,必须深刻理解和真实领悟“三易”。

不易: 即“道”。它是宇宙万事万物不变的根本性质,是先天地而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真实存在;它是客观世界的真相、变化的源头,具有“独立而不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变的本性。

变易: 即“可道”。它是人与事物在形态或状态上产生的新的变化。《易·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变是渐变、量变的意思,当旧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的过程,也就是“变”的过程。易,亦为“化”,是渐变之后的质变与改观,也就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发现和揭示出“道”的“不易”的规律后,又针对道的“不易”提出了他带有辩证思维的反对观点——“可道”?是不是整个世界和事物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迁移呢?肯定不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其实就是变化。老子通过观天之道与执古之道,看到了一切事物都是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相互激荡、相互制约,既相反又相成,还相返。

道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老子通过“可道”的反问,督促和激发求道者对于原本“不易”的“道”进行深思与反思。一个“可道”,揭示出了先天的“道”在后天的客观环境中,其实是时时刻刻都在酝酿和产生新的“变化”与“易变”的。恩格斯认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变易决定着发展,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之中,这个道的变易转化与发展运动,其实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周行而不殆”的。变易是矛盾的主体,是运动的轨迹,是明中之晦,是危中之机,是结果的原因,是创新的演变,是思维的终极目的,是世界的结局。

交易: 即“非常道”。它是阴阳有无的对流交换所导致的人与事、物的结局。所谓“非常道”,即不是最原始本真的“道”,已非真正意义上的“道”了。事物一旦在发展运动中产生出“由本到末”“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到万”的各种变易,最后“不易”也就被“交易”所替代和覆盖。正如老子所说,“智慧出,有大伪”。“道”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变质、变味的“非常道”。

所以,我们在读到《道德经》中其他章节时,就会发现为什么老子总是反对智慧、反对圣人、反对仁义、反对有为……老子反对智慧,并不是他反对智慧本身,只是因为有了智慧(道),就会产生变易而出现“大伪”(非常道)。老子反对圣人,也并不是反对圣人本身(道),只是因为圣人不死,就会“大盗不止”,一切欺世盗名之徒就会借助于圣人的名义行肮脏之事(非常道)。老子反对仁义,也并不是反对仁义本身(道),只因为仁义一出,就会产生变易,从而滋生虚假道德(非常道)。老子反对有为,也并不是反对有为本身(道),而是因为在追求有为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偏离有为的本身而产生妄为与乱为(非常道)。

大智大慧的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仅仅用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高度宏观正确无误地概括揭示了宇宙万物(时、空、天、地、人、文、事、物、灵)大自然的总规律、总法则、总纲要。

道不同,难为谋。在时空的变化交流中,因循天时、因地制宜是我们不断获得成功的指导思想。时变世变,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与变化同变,而千万不能墨守成规,盲目照搬,错拿他人、他国的成功经验当真经法宝。

《列子·说符》篇讲了一则故事,他通过施氏、孟氏两家子弟求仕的不同结果说明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微妙智慧。事物在变化,人的对策也应作出相应变化;否则,即使知识渊博、才智超人,也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好兵法。爱好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他们的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对于小国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像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在经营管理中,我们也要学会在“变易”中谋求治理方案。

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当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在法正看来,这就是治理之“道”。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促进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的原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漫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越来越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的“非常道”,来顺应时势的变易,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复归于“道”。

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语)的社会景象。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是”,可以说“是”,但不是不变的“是”,商业社会的尔虞我诈口蜜腹剑,管理系统的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这种“非常是”,太多了。“好”,可以说是“好”,但不是不变的“好”,今天我们沾沾自喜的各种核心理论领先学说,项目资源技术优势,有可能瞬息之间就会在变局中遭遇淘汰和替换。“财富”,可以说是“财富”,但不是不变的“财富”,古往今来多少富豪巨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所以,为道商者,在于顺应时势、适应变化、掌握规律,勿贪勿执,从而正视财富、驾驭财富、超脱财富,最终获得流芳百世而不去的“大财富”,完成由财奴、财迷到财主、财神的转化,这才是正道。

道书上说:“一言半句便通玄,何须丹经千万卷;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道,可道,非常道”,这么浅显而又朴素的辩证法真理,只可惜世上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不能很好去参悟,却偏执于“不可说,说出即非道”的玄虚之中,迷而不悟。难怪老子会摇头感慨“知我者稀”。而我们一旦懂得了老子道学的“不易——变易——交易”规律,就会获得“万物之奥”“善人之宝”。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指出:“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因为,掌握和拥有真理,才是我们获得长久性成功的无价之宝! CfLXImlnEOIb3bPumHgov0Dy4sPu7CMeztE3awk/MaojPvdVn920+LKXEJ4JCm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