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古人对于电和磁的理解

1.古人对于电的理解

天地间的雷鸣电闪,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要对雷电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在当时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流传着雷公、电母等迷信的说法。不了解雷电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现象。

在公元前600年前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当时的希腊人摩擦琥珀可以吸引羽毛。但在当时人们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的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天上的雷电和手中的琥珀在人们看来并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18世纪,通过美国人富兰克林著名的在雷雨中放风筝的实验,证明了雷电和摩擦带电具有同样的属性。

2.古人对于磁的理解

我国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就记载了磁石吸铁的现象。古希腊人也记载过磁石吸铁的事实。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制成用于辨别方向的“司南”(即后来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二、静电学的发展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对电磁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步,近代关于电磁的研究可以认为开始于英国人吉尔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

1600年,他写成了《论磁石、磁体、大磁石——地球》一书。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地球的磁性,认为地球是个大磁石,他还提出可以用磁倾角判断地球上各处的纬度。书中还讨论了摩擦带电的现象,他发现可以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不限于琥珀,他列举出硫磺、玻璃、火漆等物都有这个性质。

1734年,法国的杜法伊发现摩擦玻璃棒或摩擦胶木棒时,棒上所带的电性质不同,并发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1746年,莱顿大学教授缪仙布鲁克发明了可储电的莱顿瓶。

1745年俄国科学家里赫曼发明了静电计,用亚麻线与金属杆间张开的角度来指示带电量的强弱,这成为最早的具有定量性质的静电仪器。

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借用数学上的正、负来代表电荷的性质,首次给出了正电和负电的名称。他认为等量异号的电荷相遇,将通过放电使正负电相抵消而中和。

1751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雷电与摩擦起电的性质相同的推测。1752年他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在闪电时用风筝将空中的电收集到莱顿瓶上,证明了他的推测。并且还提出了避雷针的建议,这是静电现象的最早应用。

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设计并进行了著名的静电扭秤实验,证明静电作用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库仑的实验带有直观性和定量性质,成果发表之后就广泛流传并为科学界所接受,称为库仑定律。

之后,法国数学家泊松和德国数学家高斯根据库仑定律推导出泊松方程和高斯定律。至此,静电学的基础已经建成。

三、电池的发明与电磁学的发展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加伐尼发现,电火花能引起青蛙腿肌肉抽搐。他认为青蛙肌肉的抽动是电引起的,这种电称为“动物电”。

加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的注意。1800年,他发表了“关于不同导电物质接触时产生电的问题”的论文,阐述了两种金属一接触就产生电这一现象,并发明了在稀硫酸中放入铜与锌电极的伏特电池,使电学的研究发生了一次变革。电压的单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电池的发明被用来发现了电解、电弧、电流的磁效应及电磁力等,为电流的各种应用开辟了道路。

利用电池,英国化学家戴维奠定了电离理论的基础,并且分离出钠、钾、铜、钡、硼、钙、氯、氟、碘等元素。1810年戴维进行了弧光放电实验。这就是电用于照明的开始。他还注意到另一个重要事实:导线传送电流的能力与导线的材料有着重要关系,而同样材料的导线其导电能力还与环境温度有关。这为后来欧姆定律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1820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建立起电和磁之间的关系,诞生了电磁学。

1820~1827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安培定则(描述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关系的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发明了电流计、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为了纪念他在电磁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1827年,德国科学家欧姆深入地研究了导线传送电流的能力,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中都证明: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表了他的论文,提出:当伏特电流沿金属导体流过时,在一定时间中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及电流强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通过科学的实验确立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使电压、电流、热量、机械功都联系起来了,对以后的许多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了纪念焦耳,把功和能的单位定为焦耳。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磁感应定律(一个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其大小与单位时间中线圈所割切的磁力线多少成正比,与线圈的电阻成反比),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电动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在电流生磁之后又发现磁生电,使电磁之间的关系接近完备,这个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使电磁学有了飞速的发展。

1834年俄国科学家楞次根据作用与反作用的概念,提出如何判断电磁感应中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在于产生一个磁通,以抵抗电流回路中原有磁通的变化),这个定律为判断感应电流实际方向,提供了简单的办法。

1832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和两个线圈间的互感现象,并提出线圈的自感系数L代表通过电流时的自感应作用。为表彰他的贡献,电感的单位以他的名字“亨利”命名。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进行了著名的电磁波实验。实验不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表明电磁波与光有同样的反射、折射、散射等性质。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 33Rys/maWFPBXu4Fy+7uaKivtD5vgS11/GlItCREcvkyzChFpCP9jcDLWauvT5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