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需卦第五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 语译 -需卦,有收获,大通顺,占问吉。渡大河有利。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 语译 -《彖传》说:需,指有所需待,譬如艰关险阻正在前方,刚强健实而不陷入厄境,因为待时适宜便不致路困途穷。“需待,心怀诚信,光明亨通,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九五居于天位,而且处身正中;“利于涉越大河巨流”,说明一往直前必获成功。

◎ 和解

1. 古人傍水而居,河是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世界的边界。古人往往把渡河当作逃离世界的途径,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同时,流动的河水代表了对未知世界的求索。

2. 潘岳《寡妇赋》:“如涉川兮无梁,若陵虚兮失翼。”

3.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 语译 -《象传》说:云气上集于天(待时降雨),象征“需待”。君子因此待时安心食物,举宴作乐。

◎ 和解

1. 《说文》:“需也,遇雨不进,止;需也,从雨,而声。”

2. 雨水对农耕民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雨水如期而至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多属季风气候,春末夏初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而此时往往少雨,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望丰收。因而具有对“诚信”和“收获”的双重期待。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 语译 -初九,停留在郊野,有利于久处,无害。

《象传》说“停留在郊野”,不触犯难以行动的地区。“有利于久处,无害”,没有失去正常。

◎ 和解

1. 郊外求雨,西周把祭祀天地的祭坛设在郊外。

2. 《文选·思玄赋》注引《淮南子》:“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或认为,等待降雨与饮食宴乐之间的关系是原始求雨祭祀的演变。宴乐由早期的贡品演变成为仪式性的在祭祀之后吃祭。

3.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 语译 -九二,停留在沙地,有小的谴责,结果是吉的。

《象传》说“需于沙”,内心是宽舒的。虽有小的谴责,结果还是吉的。

◎ 和解

1. 章太炎《原儒》:“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何以明之?”

2. 胡适《说儒》:“‘需’卦所说似是指一个受压迫的知识阶级,处在忧患险难的环境,待时而动,谋一个饮食之道。这就是‘儒’。”

3. “需”引申为柔软之意,从需之字都是如此。如“糯”指软米;“孺”指肥仔;“儒”指肩不能扛物手不能提斧的“软人”,即书生;“襦”指棉袄;“嚅”指两片嘴唇相碰;“蠕”指无骨虫;“懦”指内心柔弱,等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 语译 -九三,停留在泥泞里,招致寇盗到来。

《象传》说“需于泥”,灾祸在外面。从我招致寇盗,由于谨慎防御,不会失败。

◎ 和解

绝地无留的战争法则。1)《孙子兵法·九变》:“绝地无留。”2)《孙子兵法·行军》:“绝斥泽,唯亟去无留。”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 语译 -六四,停留在血泊里,从洞穴里出来。

《象传》说“需于血”,顺从上天的安排。

◎ 和解

根据弗雷泽《金枝》中的描述,有些地区的求雨仪式跟血有关,“血即代表雨水,而流血无疑将促使雨从天而降”。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 语译 -九五,停留在饮食里,占问是吉的。

《象传》说“酒食贞吉”,因为有中正的德行。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 语译 -上六,进入洞穴,有不请的客三人来,敬重他们,终归吉利。

《象传》说“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上六虽不在九五的尊位,还没有大的失误。

◎ 和解

成语“不速之客”的出处。 EUoC7eSCa4hZ5KmjzqHo0oTFLcsulIUO2blYzHomS/xZ1gLClZuIKLfagjjtxp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