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大豆生产受到国际市场很大的冲击。为了提高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了解和研究大豆的营养功效,努力发掘大豆自身价值,大力提高大豆制品的深加工能力。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我国人民已有几千年种植和食用大豆的历史,种植大豆的技术和食用大豆的方法从我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人民喜好的传统豆制品主要有豆腐、豆乳、豆豉、豆瓣酱等。比较闻名的有:桂林、绍兴、克东的腐乳,广东的三道腐竹,资阳的豆瓣酱,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潼川的豆豉等。这些食品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豆制品在国外颇受欢迎。
虽然我国是大豆食品的发源地,但一直停留在食用豆腐及其制品,也就是说在传统大豆食品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对于大豆新制品,如大豆蛋白的分离与提取则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欧美国家就开始注意大豆蛋白的开发,并将其应用于食品中,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营养价值。日本应用大豆蛋白也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330种新型大豆制品,比七十年代增长98.5%,其品种之多、增长速度之快均优于我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豆制品的开发较为活跃,在东北大豆主产区(如黑龙江)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开始了大豆蛋白食品的开发。近十年来,蜂蜜豆浆晶、豆浆粉、大豆乳、豆奶冰淇淋等大豆制品纷纷上市,营养丰富,颇受人们喜欢。
目前我国大豆食品的加工都限于作坊形式,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有效地发展和指导生产;工艺不尽合理,基本上还沿用传统方法,原料利用率低,造成很大浪费,销售流通环节薄弱,产品货架寿命短。目前除腐竹、腐乳、酱油等豆制品外,其他大豆制品还难以走出国门。因此,我国大豆食品的开发,发展外向型、大规模、高技术的现代化大豆食品生产企业已刻不容缓。
我国的大豆生产设备落后于欧美及日本。由于近年来国外掀起了大豆食品热,大豆食品加工设备发展很快,尤其是日本,目前该国的大豆食品加工技术和消费量已居世界前列。日本的豆制品加工全部采用机械生产。前些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豆腐和豆乳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已能制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豆乳机械生产线和豆腐生产线。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应重点武装一些东北大豆主产区及沿海的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适宜的新设备,有计划地使企业提高工艺,满足国内外市场。
传统豆制品是我国人民喜爱的食品,在我国占有广泛的市场。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的变化,清淡食品在美国备受欢迎。中国豆制品以其清淡可口、营养丰富及其特殊功能逐渐受到欧美人士的青睐,因此传统豆制品即将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除了传统豆制品的潜力,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集中力量开发大豆新制品,如大豆分离蛋白、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将其添加于食品中,增加食品种类,提高营养价值。其中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特性对改进食品加工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大豆食品的开发与利用投注了较多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生产设备方面非常先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进也保证了大豆生产行业的发展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豆制品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产企业多数处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并且产品单一、生产效率较低、质量不稳定。因此,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大豆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对企业素质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以提高大豆制品营养及经济价值为目的,加强对大豆营养成分的综合开发利用。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比重,扶持传统大豆制品产业。尽管传统大豆制品的生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目前仍然存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同时传统大豆制品工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对大豆产业发展存在政策倾斜性因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因此,为了有利于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在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的同时,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其次,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研制新型功能性大豆制品。近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因其具有的生理功能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应在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功能性大豆制品。
最后,提高大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大豆资源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通过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大豆制品的种类和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做好大豆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利用大豆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大豆油墨,大豆磷脂经改性加工后制备化妆品中的表面活化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