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对食物可防病
正确的生活方式更重要
某天去机场时,司机告诉我,兄弟5人中有4个高血压,只有他一人幸免。他家里饮食比较清淡,放盐少,放油少,不吃荤油,吃肉有节制,经常吃鱼,爱吃青菜。高血压的老父亲去他家里住了几个月,血压就下来了,药物都暂停了。可见,遗传虽然重要,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更重要。
食物不是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问:我吃药治不好这毛病,你说吃什么能治好?其实,把食物当成灵丹妙药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不存在。之所以总有人上当,是因为基本观念没有搞对。食物的营养作用和养生效果,需要长时间合理膳食之后才能体现出来。
好吃懒做是慢病之源
现代人的悲剧:祖先千万年来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给我们留下“节约基因”和吃苦耐劳之习性;而我们则过着饮食极大丰富、每天连2000步都懒得走的生活,与基因所设计的模式产生了极大冲突。我们的身体知道怎样应付饥饿和劳累,却不知如何处理好吃懒做、肥肉积累的问题—这正是多数慢性病的根源。
慢性病人的饮食原则
对于慢性病人而言,饮食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要少吃精白米面,都要多吃粗粮、蔬菜,都要控制油、糖和盐的摄入,都要戒烟限酒,远离饮料。细节有差异,比如糖尿病人可以吃点海鲜,痛风病人最好不吃;痛风病人可以吃多数水果,糖尿病人只能吃不甜的水果,而且要酌情替代主食的份额。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慢性病的元凶
近100年来,饲料的配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的栽培方法变了,空气质量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变了,体力活动强度变了,精神压力变了……所以,用某一种危害来解释某种慢性疾病或癌症的病因,多少有点牵强。
不能用食品安全当借口
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及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在发达国家都高度流行。不能把责任都推到食品安全问题上,还是得先问问自己,食物搭配是否合理,蔬菜和粗粮够不够,油、糖、动物食品是否过多,是否做了足够的运动,是否确实做到戒烟限酒。
疾病也会让人因祸得福
有时候人会因祸得福。比如,很多男人因为胃不好,幸运地远离了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和痛风。因为他们一吃那些油大的煎炸食物就不舒服,海鲜不敢多吃,酒不敢多喝,吃多了不消化就必须饭后散散步。
清淡饮食,多休息,感冒好得快
变天降温时,如不幸出现受寒感冒迹象,要马上洗热水澡或以热水泡脚,喝热姜汤、热鸡汤或热粥,服维生素C,多盖被子早早休息,可能一夜之后就康复如初。不要吃任何油腻食物,少吃鱼肉,不吃冷凉食物,绝对不要劳神费力。
有炎症的时候怎么吃?
有炎症的时候怎么吃?目前食物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认为,较低的饱和脂肪酸和 omega -6脂肪酸比例(少吃点炒菜油,少点红肉)、血糖负荷低(少吃甜食和精白淀粉)、镁元素多(杂粮豆类和绿叶菜)、多酚类和类胡萝卜素丰富(大量蔬菜水果)的膳食,比较有利于降低身体的炎症反应。
痛风病人这样吃
给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者的建议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者应多吃蔬菜水果,用薯类替代一部分精白米、精白面。鸡蛋、牛奶正常吃。鱼肉控制在每日100克之内。不吃内脏和海鲜,不喝任何饮料,不喝鱼汤、肉汤、火锅汤。坚持锻炼,每天出汗,让身上的肌肉变紧实。
豆制品不是痛风病人的绝对禁忌
只要一提到豆制品,就有人说到嘌呤和痛风。但目前并无流行病学证据能证明豆制品摄入是引起痛风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豆制品的嘌呤含量没有想象中的高,并不应当成为痛风病人的绝对禁忌。
痛风病人吃豆每天30克足矣
说尿酸高的人可以吃豆制品,是说可以用豆制品替代鱼、肉、蛋类食品,蛋白质和嘌呤总量不能超标。绝不能在吃鱼、肉、蛋之外再加豆制品。量也要控制,建议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内,换算成北豆腐不超过90克。不建议服用任何蛋白粉类食品,少吃仿肉豆制品,不吃油炸、卤制豆腐。
预防癌症靠自己
防癌的几个建议
一是多接触阳光,保证摄取充足的维生素D;二是控制胰岛素水平,少吃甜食和精白淀粉;三是多动;四是保持好心情;五是早睡觉、睡好觉;六是保持健康的体重;七是吃足够的蔬菜;八是烹调多用蒸煮拌,少用炸煎炒;九是远离环境污染,少用日用化学品;十是提高膳食中Omega-3脂肪酸的比例。
病前病后注意整体
患癌之前要注重预防,患癌之后除了治疗,还要注重营养支持。如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改变,即便把肿瘤切掉,做了治疗,后面的疾病隐患还是不能消除。注重整体健康,无论癌前还是癌后,都是真理。
解决病根救自己
今天和一位研究癌症康复的教授聊了很久。她说:“生大病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肯定是我们虐待了自己的身体,又忽略了它的千百次呼救,才会发展到致命疾病那一步。与其寻求灵丹妙药,不如找到致病根源,调整心态才是康复的最根本措施。”癌症如此,其他所有非遗传性疾病莫不如此,可惜人们很少关注致病原因。
调控血压的生活措施
饮食控盐要注意隐形盐
少喝咸汤,少吃咸味主食,是防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很多人只知道咸菜不能吃,却忘记从汤里可以轻松喝进去好几克盐,咸味的饼、花卷、面条等花色主食也含有不少盐,再加上饮料、苏打饼干、面包这些“不咸”食物中的钠……不杜绝这些钠的来源,饮食控盐怎能成功?
运动双向调血压
您在起床和蹲起时有头晕的感觉吗?其实不仅预防高血压病需要运动,低血压也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运动使人心脏射血功能增强,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上升,从而有利于改善低血压。躯干肌肉力量增强之后,还能减轻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蹲起时就不会头晕了。
高钠蔬菜应选无盐烹饪
100克芹菜秆的钠含量约为160毫克,相当于0.4克食盐。茴香、茼蒿的含钠量也与此相近。日常烹调放盐量通常在1%左右,所以,吃高钠蔬菜时,只要不放盐,并不妨碍控制血压;但如果按正常量放盐,就必定会导致钠过量。
多吃加工食品,钠必过量
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以钠盐的形式加入。面包、饼干、蜜饯里面必须加盐。所以说大量食用加工食品的人必然钠摄入过量,哪怕自己觉得吃得并不咸。
用酵母替代泡打粉
酵母是完全无害的。泡打粉如果含铝,做馒头时加几倍放进去是有害的,容易造成铝超标。如果泡打粉不含铝,含的是无害的有机酸盐和小苏打或碳酸氢铵等,唯一的害处只是让馒头中的钠含量上升,等于多吃了一点盐,对高血压病人不利。
高血压病人要少吃面包
市售面包的钠含量之高,标签上写得很明白,媒体也多次报道过。面包加盐量通常低于1%,可帮助控制发酵速度。对于主食来说,100克中有几百毫克钠,已经算是很高的了。
怎样改善低血压
如果起床、站起时容易头晕,假如没有其他疾病,很可能是低血压的缘故。瘦弱的女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适当健身,强化肌肉,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多吃点红肉,就会慢慢改善。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原则
高血压的人适合多吃杂粮、豆类、薯类、酸奶、蔬菜和水果,红肉要少吃。国际上有个DASH饮食,控制单纯性高血压效果很好。其中完全没有精白米面和红肉,主食完全用土豆、甘薯、杂豆、全谷来替代,蛋白质用鸡肉、奶类、豆制品和坚果来供应,加上充足的蔬菜水果。
糖尿病人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指标: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患2型糖尿病的人,大多是肌肉松软、体能低下、腰腹脂肪较多的人。即便体重不超标,只要腰围过大(内脏脂肪多之指示)、四肢肌肉松软、容易疲劳,就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反之,如果腰臀比(腰围与臀围的比值)正常,肌肉结实,能跑能跳,哪怕体重偏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小一些。
糖尿病人也要控制血脂和血压
在慢性病中,糖尿病属于饮食上最麻烦的一种,因为它既需要控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还要控制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也要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这是因为,糖尿病人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50%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所以,控制血脂、控制血压与控制血糖一样重要。
控糖:迈开腿,管住嘴,练力量
要预防糖尿病,就要坚持体力活动,保证自己身体的脂肪不超标、腰围正常、肌肉不萎缩。所谓天道酬勤,偷懒不会占便宜,最后在健康上的损失更多。患糖尿病之后也是一样,迈开腿和管住嘴一样重要,维持肌肉功能对于控制血糖意义重大。
少盐少油少衰老,控糖控脂真幸福
吃新鲜、清淡、少油、少盐的饮食,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幸福,是饮食质量高的标志。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到控油控盐,才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食物的营养质量要比健康人更高,特别是要多吃新鲜蔬菜,得到更多的抗氧化成分,才能避免提前衰老和残疾。
少精多粗,杂粮控糖
对糖尿病人来说,并非吃得越少越好。吃得太少则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体质,甚至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多吃营养价值高又耐咀嚼的蔬菜、杂粮和豆类,特别是把精白米、精白面主食改成含一半淀粉、一半豆类的八宝粥,就可以兼顾营养供应、饱腹感和控制血糖三方面。
鉴别保健食品中的淀粉大户
栗子、干莲子、芡实、银杏之类的食品都是高淀粉食材,淀粉含量与粮食不相上下。虽然一次吃大量栗子容易造成腹胀不适,一次吃过多银杏还可能中毒,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都比白米、白面食品慢,若以少量替代部分主食吃,对糖尿病人有益无害。
升糖指数是选择食品的金标准
糖尿病人并非不可以吃糖,而是要限制血糖反应太高而营养价值低的食物。白面馒头的血糖生成指数和绵白糖几乎一样,甚至比绵白糖更高。有糖的食品却未必升糖快。比如含糖的酸奶和甜味的苹果,血糖生成指数远低于白面馒头、白米饭,糖尿病人可以少量食用。
土豆代替主食益处多
土豆含淀粉多,糖尿病人吃了土豆就要相应减少主食。我国土豆品种的血糖生成指数低些,炸薯条用的品种血糖生成指数最高,和米饭差不多。一般来说,口感细腻、绵软、不酸、不涩、不脆的土豆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因为其高淀粉、低纤维、酚类物质少。
哪些淀粉类食物是糖尿病人的好朋友
糖尿病人可食用的、替代米饭的淀粉类食品很多,比如燕麦片、大麦、全小麦、糙米、荞麦、赤豆、绿豆、芸豆、豌豆、莲子都可以作为主食来吃,升血糖速度比白米白面慢得多,而且营养价值高很多。
糖尿病人不能喝白米粥
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白米粥是坚决不能喝的!粥店里那些甜粥、咸粥都不宜。但如果是豆子和杂粮占绝对优势的粥,血糖生成指数比白米饭低,糖尿病人可以吃。比如赤豆燕麦黑米粥,还可以加花生、莲子、黑芝麻,不加白米。
清清淡淡抗疲劳
压力大,饮食软而素
压力越大,食物越要简单、容易消化。这是因为人体疲劳时,消化功能就会下降,如果再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或者粗硬生冷食物,消化吸收过程必然消耗过多能量,从而令身体更为疲劳,餐后产生昏昏欲睡之感,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劳累时要吃柔软清淡的食物,待工作完成,压力解脱,再用美食慰劳自己也不迟。
极度疲劳应休息
如果你感觉身体特别疲劳,千万别用大量高蛋白美食来应对,也不要去健身房做强烈运动。先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再好好睡觉,休息之后精神饱满地锻炼,同时吃饱三餐就好了。
咖啡浓茶不解乏
在感到疲劳和有压力的时候,应当多喝白开水、淡茶和低糖的果汁,不宜饮用咖啡和浓茶。咖啡和浓茶具有兴奋的作用,虽然它可以令人暂时不感觉疲劳,但兴奋之后却会让人的疲劳感更强烈,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休息和恢复时机,由此带来的身体损害得不到及时修复,人就会加速衰老。
保护视力吃什么
眼睛发干速补维生素A
有位朋友说,自己老公常看电脑,眼睛发干,很可能是缺乏维生素A。眼睛到了发干的状态,仅靠饮食改善,速度嫌慢,建议直接补充鱼肝油或维生素A胶囊。深绿色的叶菜和胡萝卜都宜每天多吃,其中的胡萝卜素能在身体里变成维生素A。蒸、煮、焯、炒都无妨,胡萝卜素不怕一般烹调加热。
吃油与眼睛发干没关系
250克全脂奶加1个蛋黄可以为健康人提供1/3以上的维生素A日需量,脱脂奶和鸡蛋清几乎不含维生素A。遗憾的是,猪油、牛油中维生素A含量甚低,吃红烧肉对眼睛没什么帮助。某些人说不吃油眼睛就看不清,没有科学依据。
缓解视疲劳7高招
1.不熬夜,多睡觉。2.看电脑2小时后,让眼睛休息15分钟。3.经常按揉眼周围,做眼保健操,并转动眼球。4.电脑上的文件背景尽量调成淡绿色。5.路上不要总盯着手机屏幕看,多眺望远处。6.看电脑时把亮度和对比度调小。7.利用各种时机闭目养神。
叶黄素可改善视疲劳
国内外研究显示,叶黄素对于视疲劳有改善作用,对视网膜黄斑变性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食物中叶黄素最丰富的是枸杞子,而日常蔬果中最丰富的是深绿色叶菜,比如菠菜—多吃菠菜,有利于维护美丽秋波。
枸杞子能护眼
枸杞子是天然食物中玉米黄素含量最高的一种。玉米黄素大量浓集于视网膜黄斑,特别是黄斑的中心区域。其光吸收范围使它能够有效过滤紫外线和蓝紫光,减少光线对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视觉细胞的损害,从而延缓视网膜的衰老,提高眼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
视力下降提示颈椎有问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视力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是颈椎问题,因供血不足而导致视力不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还可能是颈动脉狭窄。所以,如果视力明显持续下降,不要听之任之,要及时去做检查,消除病因。
吃好远离乳腺病
乳腺增生的危险因素
教育水平高、精神压力大、性格内向、月经初潮较早、第一次生育时的年龄大、经历过多次流产等,都是乳腺增生的风险因素。而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乳腺增生的危险越小。
蔬果防治乳腺增生
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油炸食品摄入过多等因素与乳房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而多吃蔬菜水果、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是防治乳腺增生的有效方法。
要想乳腺好,多吃蔬谷果
要预防乳房疾病,就要多吃蔬果、杂粮、薯类,少吃动物性食品,烹调少油,远离煎炸食品和甜食。
户外运动最护乳腺
情绪状态和身体脂肪含量都是可以调整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沐浴阳光,多做接触自然的健身运动。运动能缓解压力,使心情开朗,有效减少体脂含量,平衡身体激素,帮助我们远离乳腺疾病。
正常摄入豆制品不会促发乳腺癌
最新研究综述确认,正常摄入豆制品不会促发乳腺癌,甚至还能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华裔中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肉类加甜食的西化膳食模式,和多吃蔬菜及豆制品的亚洲传统膳食相比,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但是,不建议高风险女性和患乳腺癌的女性直接食用大豆异黄酮提取物或相关保健品。
推荐博文
“食疗”越来越受到全民的热烈欢迎,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食疗的理解实在不太到位,还因此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为什么老百姓会这样相信“食疗”说法呢?为什么有一些中医和西医甚至也为“大师”们抱不平,觉得他们所提出的“食疗方子”是值得提倡的呢?
想来想去,有关食疗的事情,有几个可怕的误区蒙住了人们的眼睛。如果不把这些根本的误区弄清楚,恐怕以后再有“大师”出山,还会有无数的人为“食疗”而付出代价。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还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可以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很少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们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会强一些,而且不会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如果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比如说,豆腐含大豆异黄酮,男女老少皆宜;但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如果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每天喝2两绿豆煮的汤属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绿豆煮的水,就变成了药物。因为是正常量的15倍。
所以说,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个方子。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应该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安排食谱。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食疗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是指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如何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长期来说有可能逆转异常指标,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但这种饮食调整都不是依赖一两种食品的。
误区五: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身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够根治糖尿病,总是有人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子的话。
饮食的事情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脂血症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与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问题是,如今人们的心态浮躁,总是梦想一种食物把什么都搞定。看看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减肥产品,只要说“不需要节食,也不需要运动”,肯定会大受欢迎。但是,不管住嘴,也不迈开腿,减肥的效果能持久吗?难道要一辈子吃减肥药吗?这些很容易能明白的道理,在商家富有诱惑力的忽悠之下,就被消费者完全忽略了。
如果国民能多一些“健商”,少一些浮躁,能够把2000元的花费用在营养咨询上,让有专业知识的营养专家来提供饮食建议,切实改善自己的日常三餐,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会容易得多,吃出来的病就能真正地吃回去,而不是吃出新的病来。
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