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年国产化亲历记

金义忠

笔者一生从事在线气体分析仪器及其分析系统的技术工作,最刻骨铭心的是重庆川仪九厂(简称:川分)历时八年的三项引进产品的国产化,因为它过程的艰辛,有过下油锅般的苦痛;也因为它成果的辉煌,有过登上技术制高点的喜悦。

一、找到了吃饭产品

川分自1969年8月30日由南京分析仪器厂(简称:南分)内迁至重庆建厂,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分析仪器的研制和生产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苦于品种多、批量小,能否找到性能好、批量大,能长期稳定生产的“吃饭产品”(用规范技术语言来表达,应该叫“主导产品”)便成了全厂议论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技术引进热潮,为川分提供了寻找“吃饭产品”的绝佳契机。1979年,北京分析仪器厂引进联邦德国麦哈克公司的UNORY4N型红外分析仪,之后引进项目达十余项之多。南分于1983年引进了美国贝克曼公司的防爆工业色谱仪、英国肯特公司的氧化锆分析仪等七项,佛山分析仪器厂引进了日本掘场的汽车尾气红外分析仪。此时的川分成为落伍者,倍感焦急。

当时,川分厂长戴子坤是坚定的“引进派”,力主开放和技术引进,并得到川仪总厂总工程师王永健的全力支持,坚持川分流程分析仪器(即现在的在线分析仪器)的产业方向,选择的引进对象是联邦德国H&B公司。1983年10月,借Radas 1G型紫外分析仪的项目名称,还同时引进了Uras 3G型红外分析仪和Magnos 4G型磁压式氧分析仪,川分称之为三项技术引进,以一个产品的代价引进了三项产品,堪称奇闻。王永健亲自参加谈判和考察,并说服时任仪器仪表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朱良漪的同意。因为川分引进项目中的红外产品涉嫌重复引进,核准过程的难度极大。王永健还说服H&B公司同意附加样气处理技术,为川分后来者居上,引领技术潮流,率先发展高端在线分析系统技术,埋下了技术战略的伏笔。

川分终于抓住了这三项产品的引进机会,虽然迟了些,却成为最好的契机,使以红外为代表的三项引进产品最终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全厂职工都为之庆幸,可谓找到了“吃饭产品”。

二、八年苦战国产化

1983年10月22日,川分和H&B公司在北京签订了三项引进技术合同,1984年完成首批SKD大部件组装生产。承担引进技术工作的主要技术骨干,经过半年时间不脱产的德语强化学习之后,于1985年春去法兰克福的H&B公司勃拉汉姆工厂实习3个月。

作者(中)在H&B公司实习

H&B公司是流程分析仪器的龙头老大,三项引进产品是1982年才在国际展览上亮相的新一代产品,它代表了货真价实的国际先进产品,将三个不同原理的产品打包成一个引进项目,其国产化的技术难度无疑是难上加难。

国产化过程非常艰难和曲折,我先后担任引进仪器研究室主任和引进仪器制造部部长,并具体承担过氧分析仪的电气主管和三项引进产品的电气总负责人,后来又去H&B公司技术考察一次。我和H&B公司进行的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一直延续到1998年,可谓是川分三项引进国产化的亲历者。

天道酬勤,川分举全厂之力,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国产化的极大成功。国产化后的新产品通过北分所的测试检验后,又送德国H&B公司经过严格测试,全部合格,于1991年11月24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的鉴定验收。总的国产化率高达81.96%(当时国家对国产化率的要求已经由70%放宽到50%为合格),并被外贸部批准为替代进口产品,早在鉴定验收前的1989年就提前收回了全部投资。川分的三项引进国产化,成为分析仪器行业引进技术国产化的典范,闪烁着指引未来技术发展道路的光芒,也彰显了川分“吃饭产品”哲学的威力。试想,如果唯一项目的国产化万一失败,地处相对封闭的川分,必将破产无疑。

三、全面突破核心技术

1.独特的国产化技术路线

川分三项引进产品的国产化,一开始就将全部重要部件作为国产化目标,接收器(传感器)是理所当然的重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吸收、消化、驾驭其核心技术。而将有可能带来可靠性风险的开关、电位器、重点集成电路、电线、电缆等零部件继续采用进口,这样才能令人放心地保证微弱信号电气部件的可靠性。

2.核心技术的突破

红外分析仪项目负责人施元赛工程师高质量地完成了红外光源、红外测量气室、红外检测器的国产化。紫外分析仪的项目负责人严连春工程师完成了紫外长寿命空心阴极灯的国产化。周定沛工程师完成了20多种特殊粘接剂的国产化,并提出了更具说服力和经得起长期实践考验的粘接新理论——配位键理论。李明金工程师完成了测量气室防腐蚀铝件镀金工艺的国产化。施瑞煜工程师完成了红外电气的国产化,纠正了原设计恒温温度设定不当、绝缘强度指标低等差错,为三项产品电气国产化的全面完成创造了条件。宫焕章总工完成了大部分加工工艺和加工模具的设计。川分国产化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有陈运年、张志明、范永福、陈乃玺、谭胜成、王志等工程师,他们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虽非国产化技术攻关的全部,但足以证实在核心部件、结构设计、核心基础工艺设计、电气抗干扰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重要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四、H&B公司真不愧是好老师

H&B公司早期的Uras 2T型红外分析仪转让给了印度,Uras 3G型红外分析仪是1982年才推向市场的新一代系列化产品,1983年就转让给了川分。这也反映出H&B公司有看好中国市场的战略眼光,同时也反映了朱良漪、王永健等前辈专家战略决策的高明。

我们去H&B公司实习,H&B公司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相关的部门都可以去,相关的技术人员都可以找来交流,任何的生产过程和工艺都让你看,并如实解答你的疑问,也可以在他们示范之后,自己动手。所以,我们团队三项产品的生产技术学习很深入,掌握得比较全面,这是国产化能够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引进仪器制造部刚搬进新的装配大楼,尚未完全就位,正好H&B公司的代表来访,看到一台进口设备还在楼层间的过道里,克劳斯先生当时很生气,因为发火脸都红了,听完我们的解释后,连说对不起。他的责任心和严谨令人肃然起敬。

国产化所需的进口件,由于统计的差错和个别的疏漏,缺项和少件成了组装生产和国产化难以逾越的拦路虎。只要川分有要求,H&B公司的生产部长弗耶特克先生都能很快如数寄来,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还勿需订货和花钱。最关键的是,国产化和生产的进度从没有受到过影响。

我和H&B公司打交道长达16年,他们在产品研发中的持续创新、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制度保障、严谨的态度和协同精神等都堪称一流,受益匪浅。我撰写的《广义技术观》文集中,其中就有篇 “管窥H&B公司的技术观”的总结,足见受教益之多。

五、定义系统引领潮流

我们在H&B公司实习时,参观了系统工程部,当时H&B的红外分析仪,以分析系统产品投放市场的比例已高达70%以上,不少还是以分析小屋集成方式,用货车直接运往欧洲各国的工业现场。这使我们深刻地感悟和认识到,在线分析系统肯定是未来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大方向。

川分于1985年5月8日组建了成套科,首任科长是赵建中,后来成为川分的厂长,和前任王承德厂长一样,是川分发展在线分析成套系统技术坚强有力的领导者,他俩的洞察力和组织能力都令人佩服。

H&B公司免费为川分培训了过程分析成套技术的技术人员,川分也在H&B公司完成了最正宗的过程分析成套技术的启蒙培训,使在线分析系统技术在川分的发展趋势非常好。

国产化鉴定验收后,我接任系统工程部部长,将成套科改称为“过程分析成套部”,克服多重阻力,将成套装置重新定义为“过程分析成套系统”,将新产品PS1000系列过程分析系统升格为国家级火炬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被评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仪器仪表八大名牌产品之一,并位列首位。

川分是幸运的,不但找到了在线分析系统这一可靠的“吃饭产品”,而且认准在线分析系统是仪器仪表皇冠上的耀眼明珠,长期锁定在线分析系统的工程导向,开行业之先河,在大西南崛起,不经意间成为这一专业的引领者,其颠覆性创新的杰出表现,最终赢得了创新发展的先机。

六、记忆成为历史

回忆20世纪的引进技术国产化,不难总结出发展仪器仪表“开放创新”的历史经验,任何立志成为技术专家的工程师,都应该研究技术史。

三项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我们也戏称为八年抗战国产化,让我们在川分的发展史上记住那些经历八年苦战国产化的老工程师们吧。他们是我的好同事,同一条战线上苦战八年的好战友。

有位企业家曾公开宣讲他的管理理念:“只要现在,不管过去。”但他却忘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老哲理。后者是86岁高龄的王永健先生多次向我叨念的话,所以令我印象深刻。王永健先生是川分应该铭记的技术引进的主要功臣,是最具战略前瞻性的开路先锋。技术史的真正价值是记录技术的真实和真相,技术史能为未来的技术方向作为借鉴。

我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技术的健康发展,很需要研究技术史。

作者简介

金义忠,196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在重庆川仪九厂工作至退休,对在线气体分析工程技术有长期深入的研发及工程应用实践,被誉为“我国过程分析成套工程技术的倡导者和带头人”。现任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凌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并受聘重庆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在线分析技术工程教育》,《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名词术语》(副主编)。 bUJqBMEi6ZUhrIHk8tRq7VTr6feBFslnq4PU5dd6TPAuf+CR7iFyTxoVQsgOXB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