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漫议服饰与文学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诗、辞、歌、赋、小说、散文等不同的形式,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当地人们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既具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性价值。文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服饰生产是古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文人墨客将他们所看到的各种服饰作为题材写入他们的文学作品,以鲜活的形象反映服饰多姿多彩的画面,亦是很自然的。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服饰内容的篇幅甚为繁多,而且从服饰原料生产到纺纱织布,从纺车到织机,从染色到后整理,从织品到纹样,应有尽有,不可枚举。故此,我们仅谈一谈与服饰有关的文字,再谈一谈一本虽不以文学性著称,但却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有影响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

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文学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服饰生产对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之大,从与它有关的文字在汉语词汇中出现的次数可以看出梗概。在文字形成时期,文字往往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随着生产实践的进步而增加。以丝质服饰为例,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字有一百多个。在汉代《说文解字》中以“糸”为偏旁的字有二百六十七个,以“巾”为偏旁的字有七十五个,以“衣”为偏旁的字有一百二十多个。在南北朝《玉篇》中,收录与“糸”相关的糸、丝、素、索等七部,共计四百余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四百五十九字,“巾”部一百七十二字,“衣”部二百九十四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仅“糸”部就收有约八百三十字,又较宋代增加了很多。实际上长期的服饰生产实践,不但产生了这些繁多的“糸”“巾”“衣”旁文字,还衍生出大量与之有关的词汇和成语,例如,形容好上加好的“锦上添花”,比喻前途光辉灿烂的“锦绣前程”,形容王公显贵华丽服饰的“黼衣方领”,比喻所穿服装非常庄重和漂亮的“峨冠博带”与“衣冠楚楚”,形容贫妇装束的“青裙缟袂”等。

《天工开物》是一本全面论述中国明末以前农、副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官,崇祯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其中“乃服”篇和“彰施”篇是讲与服饰生产相关的技术,提到的具体服饰面料生产技术的有龙袍、倭缎、布衣、枲著、夏服、裘、褐、毡等。里面的文字虽不以文学性著称,但其字里行间,特别是序言语句,文采飞扬,佳句迭出,彰显出的文化底蕴,表达的思想意境,丝毫不逊于任何文学作品。

如宋应星在总序中写道:“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众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译成白话文是:世上有些聪明博学者,颇受众人推崇。可是如果他们连枣花和梨花都分辨不清,却主观推测“楚萍”;连铸锅的型范都很少接触,却侈谈“莒鼎”;正如画家喜欢画没人见过的鬼怪,而怕画常见的犬马一样。这等人即使有郑侨(郑国的子产)和晋华(晋代张华)那样“博物”的名声,又有什么值得效法呢?在这短短几十个字中几处用典,其中“楚萍”,典出自《孔子家语·致思篇》,据说楚昭王乘船渡江,见到江中一个像斗一样大的又红又圆的东西,不知为何物。于是派人捞起拿到鲁国问孔子。孔子见后说,此乃萍草的果实,可以剖开来吃,只有霸主才能得到。“莒鼎”,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据史书载:晋侯曾经“赐子产莒之二方鼎”,即莒国(今山东莒县)生产的煮食器。此物在明代时早已不存。“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一个寓言。大意是,齐王问画师:“什么最难画?什么最好画?”画师答曰:“画狗、画马最难,画鬼怪最易。”因为狗和马是人们天天都可以看见的东西,画不好易为人知;而鬼怪是不存在的,随便怎么画都可以。郑侨,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相传他知晓古今上下、山川四时的许多掌故,被人称为“博物君子”。晋华,即西晋的张华,字茂先,著《博物志》。

再如乃服篇序: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译成白话文是:人为万物之灵长,五官和全身肢体都长得很齐备。尊贵的帝王穿着堂皇富丽的龙袍而统治天下,穷苦的百姓穿着粗制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来御寒,夏天借以遮掩身体,因此而与禽兽相区别。因此,人们所穿着的衣服的原料是自然界所提供的。其中属于植物的有棉、麻、茼、葛,属于禽兽昆虫的有皮、毛、丝、绵。二者各占一半,于是衣服充足了。巧妙如同天上的织女那样的纺织技术,已经传遍了人间。人们把原料纺出带有花纹的布匹,又经过刺绣、染色而造就华美的锦缎。尽管人间织机普及天下,但是真正见识过花机巧妙的又能有多少呢?像“治乱”“经纶”这些词的原意,文人学士们自小就学习过,但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见过它的实际形象,对此难道人们不感到遗憾吗?现在我先来讲讲养蚕的方法,让大家明白丝是从何而来的。大概是人和衣服相互映衬,其中的贵与贱自然分明,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吧!全文以精练的文字将服饰的渊源、所用原料种类、生产技术以及服饰制度做了言简意赅的概述。叙述语言运用形象,用典恰当,结构精巧,既不虚构又不夸张地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提炼汇总,其表现出的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VbD47RWuUf5ka/U/0WvtniPav9IMV5NDgwrdrS08JUqaQ9WBQJ1IaE76wkEkEP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