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是父母的选择,父母的角色天注定,但父母的权威却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
我们养育了孩子,为了孩子真是操碎了心,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父母理所应当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感恩呢?许多父母会这样想:我为你如此“尽心”,你当然应该知恩,如果我愿意就可以要求你的服从!的确,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孩子对父母有与生俱来的尊敬和服从的义务。可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结构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后天树立的。
在源源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当她还很小的时候,要她绝对服从我,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当她逐渐长大,再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服从,就有些行不通了,甚至会带来很多麻烦。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很痛心地说:“我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结果带来的是什么?他一点儿也不尊敬我,还嫌我烦,对我的话毫不在意。”源源没有这样对我,是因为我也从没有要求她绝对地服从我。我始终认为,父母怎样对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父母。
在父母看来,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就不能体会这份爱?
可是在孩子眼里,自己也很委屈,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我要反抗!
于是,无数次后,作为父母的你终于无法容忍,怒火中烧,准备拿出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可是,这时你才发现,在孩子面前,你似乎没有权威,他们并不吃这一套,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我为什么要听你的?”面对这个问题,只用“我是你爸爸”或者“我是你妈妈”来回答,是多么苍白无力啊!这不是镇住孩子的真正武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亲子之间碰撞出一股股浓浓的火药味……
所以请父母们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的所谓“权威”,你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如果你已经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向孩子们奉献出了你无私的爱,那么,你作为父母的权威,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就会自然而然逐步建立起来。为人父母是件光荣而又艰辛的事情,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父母最好还是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父母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请放弃期待孩子报恩的心理,认真对待生活,敬业爱家。有良好习惯的父母,自然能够获得孩子一生的敬爱!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孩子不听话是家长没有权威的标志,而家长权威的建立,不能靠无原则的迁就、哄劝、爱抚,也不能靠物质和金钱,更不能靠压制和打骂,而必须靠家长正直的品行、模范的行为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家长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愿意把家长当成生活、学习、工作的参谋和顾问,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教。
树立家长的权威不是要扼杀孩子的个性,而是抑制错误、鼓励正确行为的手段。要更为合理有效地树立家长权威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当父母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沟通和交流,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她)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她)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但这些规矩决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然而,这份爱若表达不当,却往往会成为一种伤害。通过一点一滴的关怀,让孩子领悟到家长的关心,家长将爱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在爱的环境中安全地、温暖地学习和生活。
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也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爸爸就是爱自己,不提什么要求。许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绝对无私的,其实不然。比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未来,希望孩子能成名成家,一旦孩子无法实现父母的心愿,不仅父母会有失落感,对孩子来说更会感到来自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这样的压力带给孩子的不是希望,而是焦虑。
爱孩子要爱得适当,严格要求孩子要严得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逐渐树立起威信来。
当孩子的一些愿望不涉及罪恶或者危险的行为时,家长应给孩子留有一定空间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
充满孩子气的愿望和冲动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越是能得到满足,越是有利于对孩子树立家长的权威。
对孩子的适度放任和保持家长的权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立。实际上,可以在实现最大放任程度的前提下,更容易地建立权威,孩子可以被放任的同时又被管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