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解题指南

考生之所以很难在测试中获得高分,其主要原因是对这种试题的出题形式不够熟悉,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着手。因此,考生很有必要了解逻辑推理题目的命题、解题的思维和原则,才能在备考和应试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逻辑考题从文本上看有三个部分:题干(原文)陈述、问题陈述和选项陈述,对这三个部分的充分理解是做好逻辑题的前提。

第一节 推理方向

逻辑考题从解题思路上可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推理方向,其本质特征的区分在于问题陈述。

一、自下而上

一个论证的要素有三个:前提(理由或根据)、结论(主张、论题或论点)和支持关系。一个论证的推理过程,就是指前提到结论的思维变迁。

“自下而上”的推理的考题,题干是个论证关系。这类题考查的是选项与题干前提、结论的关系。也就是要把下面的选项分别拿到上面的题干中去,与题干中的前提结合起来,看能否满足问题要求的对题干结论所起到的作用,答案一定是满足问题要求的选项。

识别“自下而上”推理的标志在于问题中有类似“如果以下选项为真……,那么……?”这类的陈述。

这类题的题干是由一个“有待评价的论证”组成的,也就是从前提到结论的这个推理是否能成立是不确认的,需要对它进行评价。

假设、支持、削弱、评价等题型的解题思路是“自下而上”,即这四类题型都是让考生从下面寻求一个选项放到上面题干中去,考查其对题干论证关系所起的评价作用,该选项是否满足问题要求所起的作用。由于题干论证的成立还有赖于一些隐含假设,因此根据不同的问题目的而对隐含假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下图表达了这四类题的主要解题思路:

逻辑考查的是选项与题干前提、结论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问题目的,确定不同的解题方向:

问假设,则考虑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哪一个是使其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找假设则基于原论证方向向前,即寻找能使论证成立的题干为陈述的前提。

问支持,就找一个选项说它可能对,即将答案放在论据(前提)和结论之间,对题干推理或者结论有支持作用就可以,所以既可非充分又可非必要。

问削弱,就找一个选项说它不一定对,即将答案放在论据(前提)和结论之间,对题干推理或者结论有驳斥作用就可以,所以也是既可非充分又可非必要。

问评价,就是要去寻找一个能对题干推理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选项。

例1: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所以,猴子是香蕉。

问题:如果以下选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选项:猴子是猕猴桃。

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例2: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因此,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问题:如果以下选项为真,哪个能支持上述结论?

选项:①大熊猫是人;②大熊猫类似人。

以上两个选项都能满足问题的要求,而选项①比②更好,因此选项①是正确答案。

可供收养的孩子数量比起想要收养的孩子数量要少得多。目前有200万对夫妇在排队等待收养孩子,但在1982年(我们最后所能查到的统计资料)只有大约5万个孩子被收养。

以下哪项陈述如果为真,则最能支持上述推论?

A.想要收养孩子的夫妇的数目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B.寻求收养孩子的人们往往要通过中介机构进行长期的访问和调查。

C.今年被领养孩子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

D.在一年中被收养孩子的数量基本上与同期可供被收养的孩子数量相等。

E.那些寻求收养孩子的人一般来讲能够成为好父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所谓支持,就是把选项放入题干中,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涉及三个数量:想收养的孩子的数量、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

题干结论是: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想收养的家庭的数量。

论据是: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5万,想收养的孩子的数量=200万。

如果D项为真,即: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这样加上题干论据,就可以使“可供收养的孩子数量比起想要收养的孩子数量要少得多”这个推论成立。因此,该项为正确答案。

除了何东辉,4班所有的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西部地区。

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哪项中推出?

A.除了何东辉,如果有人是来自于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他一定是4班的学生。

B.何东辉是唯一的来自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

C.如果一个4班的学生是来自于西部地区,只要他不是何东辉,他就是奖学金获得者。

D.何东辉不是4班来自于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

E.除了获得奖学金的何东辉,如果有人是4班的学生,他一定来自于西部地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给的是:除了何东辉,4班所有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西部地区。应该可以理解成:4班有人得到奖学金,有人没得到奖学金,而何东辉得到了。另外,何不是来自西部,而其他得到奖学金的都来自西部。

提出的问题是: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哪项中推出?

注意:本题要求选项推出题干,是自下而上的推理。

答案E给定的是:除了获得奖学金的何东辉,如果有人是4班的学生,他一定来自西部地区。既然这样,除了何东辉,4班其他所有学生都来自西部,因此4班其他所有获奖学金的同学也都来自西部。因此,E项真则题干真。

而题干真能推出D项真,反过来D项真推不出题干真。因此,D项不对(选D的人是把推理方向搞反了)。

二、自上而下

推论与假设、支持、削弱、评价题型的推理方向正好相反,其解题思路是“自上而下”,即假定我们所面临的题干陈述已经成立,让我们从题干陈述中推出结论或支持某个选项。

识别“自上而下”推理的标志在于问题中有类似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那么……?” 这类的陈述。

推论题从题干陈述的角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题干是一段陈述,但没有结论,不直接构成论证。即这类题往往是一个省略结论的论证,题干提供若干前提(信息),要求推出具体结论。

另一类是,题干本身就是个论证,有前提和结论。这类题要求推出具体哪个选项,实际上答案就是题干论证的隐含假设。因为题干论证既然已经成立,那么其隐含假设也应该成立。

推论题从问题陈述的角度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求推出结论。

另一类是,要求支持某个选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题干陈述成立的前提下,哪个选项成立的可能性最大,该选项就是答案。

例1: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某古人类学家张三认为,大熊猫本质上也是一种人。

问题:如果张三的观点正确,可以推出下面哪个结论?

选项: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虽然张三观点有误,但问题陈述假定了张三观点正确,因此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是正确答案。

例2: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而大熊猫的头脑非常类似人。

问题:以上陈述能支持下面哪个结论?

选项: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该选项虽然不能从题干陈述必然推出,但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例3: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

问题:从以上断定能合乎逻辑地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选项:猴子是香蕉。

虽然题干陈述不符合常识,但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在农业发展初期,很少遇到昆虫问题。这一问题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这样的种植方法为某些昆虫的猛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很明显,一种食麦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比在其他农田里繁殖起来要快得多。

上述论断不能解释下列情况的是:

A.一种由甲虫带来的疾病扫荡了某城市街道两旁的梧桐树。

B.控制某一种类生物的栖息地的适宜面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格局。

C.迁移到新地区的物种由于逃离了其天敌对它的控制而蓬勃发展起来。

D.杨树的害虫在与其他树木掺杂混种的杨树林中的繁殖速度会受到限制。

E.一种棉花害虫在专种棉花的农田里比在其他农田里繁殖更迅速。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断定: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的种植方法为某些昆虫的猛增提供了有利条件。

C项与题干断定不一致,不能被题干解释。其余选项都与题干的断定一致。

研究发现,人类利用婴儿和成人之间形态上的典型差异作为重要的行为线索,幼年的特征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许多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人们被这样的动物所吸引,把它们培养成宠物。

这一结论最适宜用来解释的现象是:

A.某些对童年时代过分留恋的人会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现出明显幼稚化的倾向。

B.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庭后,老人们喜欢养宠物,寄托抚爱之情,打发寂寞时光。

C.长期以来,迪斯尼的艺术家赋予温良可爱的卡通米老鼠越来越年轻化的外形。

D.在生活方面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心理成长会受到一定影响,往往表现得比较脆弱。

E.有些成年人放下烦琐的工作,穿上大号尿不湿和婴儿服装,享受婴儿所能享受到的特权。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要点是:幼年的特征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人们被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的动物所吸引,把它们培养成宠物。

由于许多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因此这些动物也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这也是一些老人们喜欢养宠物的原因。显然,B项可以从题干合理地解释。故选B。

其余选项不妥,比如,A、D项没有涉及题干的要点,显然推不出;C项也有一定道理,但没有B项好。

表面上看,1982年的大学毕业生很像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相当保守,衣着讲究,对传统感兴趣,尊敬父母。但是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差异:大部分1982年的学生在大一学年被调查中都认为有一份好收入是他们决定上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面的陈述,如果正确,最好地支持了下面哪个结论?

A.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对财政问题的关心要比1982年的学生肤浅。

B.1964年的入学大学生中不到一半人在刚入学时宣称上大学是为了增加他们赚钱的潜力。

C.教育背景对收入的决定在1964年没有在1982年时那么明显。

D.大多数1964年的学生在入学头一年和接受大学教育期间改变了他们上大学的理由。

E.1964年的毕业生实际上没有1982年的毕业生保守。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断定:1982年与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差异:1982年的大多数人上大学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好的收入。

由此说明,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这样,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上学不是为了好的收入,也就是只有少数1964年的大学毕业生上学是为了赚钱。B项中的“不到一半”就表示“少数”,因此为正确答案。

题干陈述的是上大学是否为了好收入,“对财政问题的关心”不等同于“为了好收入”,所以,A项不妥。

C项是个干扰项,这是一个新的比较,题干没有涉及教育背景起着是否相同的作用,所以为无关项(要注意本题是推论题,要求是“自上而下”的支持,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支持。C项可以支持或部分解释上面的推理,如果把问题改为:下面哪一个最能够支持上面的结论?或者,下面哪一个最能够解释上面的现象?那么该项就正确了)。

D项偏离了题干论述,E项与题干信息相违背,所以,这两项都不对。 GjhSAdffRwiVqE2eh6ypWYCUz1hCkKYtULgq+RtGpHPyz5nn4Yv3wp5UWDdjyy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