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也叫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命题和推理是人类思维中的重要形式,无论日常思维还是科学思维,都要借助于命题和推理,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本章所谓直言推理是指直言直接推理,就是根据一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直言命题直接推理分为直言命题对当关系推理、直言命题变形推理和直言命题负命题等值推理。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种词项组成。
例如,所有蛇都是爬行动物。
如上例中的“蛇”是主项,“爬行动物”是谓项,“所有”是量项,“是”是联项。在这种采取主项谓项形式的命题中,谓项要对主项有所断定,因此,称这种命题为直言命题。从命题形式的角度说,直言命题可以看做是表达主项和谓项的包含关系的。如上例可以看做是断定了蛇的集合包含于爬行动物的集合之中。
1.直言命题的类型
直言命题从质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从量分,有全称、特称和单称三种。直言命题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日常语言中的直言判断在表达上是不规范的,在逻辑分析中应先整理成规范形式。例如,“凡人皆有死”,应整理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这是A判断;“有人不自私”,应整理成“有的人不是自私的”,是O判断。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从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来说,判断主项“S”的外延与谓项“P”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共存在五种:全同关系、被包含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把各种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归纳起来,可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具有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所谓同一素材的判断,就是指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判断。这里所说的真假,并不是各种判断内容的真假,而是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关系。
对当关系就是具有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逻辑学把单称命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全称命题处理,因为从对主项概念的断定看,全称和单称命题有共同性。根据对当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推断出同一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矛盾关系。这是A和O、E和I之间存在的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例如:
已知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则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
已知O:有些干部不是大学毕业生(真);则A:所有的工商干部都是大学毕业生(假)。
已知I:有些物体是固体(真);则E:所有物体都不是固体(假)。
已知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真);则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假)。
(2)差等关系(又称从属关系)。这是A和I、E和O之间的关系。如果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真;如果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假;如果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真);则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真)。
已知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假);则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已知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假);则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假)。
已知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真);则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类似地,可举例说明E和O判断之间的差等关系。
已知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真);则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真)。
已知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假);则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已知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假);则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假)。
已知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真);则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3)反对关系。这是A和E之间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在A、E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可推知另一个是假的。例如:
已知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则E:所有事物都不是运动的(假)。
已知E:所有的科学家都不是思想懒汉(真);则A: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思想懒汉(假)。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假的,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假);则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已知E:我班所有同学都没学过法语(假);则A:我班所有同学都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4)下反对关系。这是I和O之间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的关系。
在I、O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假的,那就可以断定另一个是真的。例如:
已知I:有些民主人士是共产党员(假);则O:有些民主人士不是共产党员(真)。
已知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则I:有些事物是运动的(真)。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真的,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真);则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已知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真);则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真假不定)。
3.直言命题负命题等值推理
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例如:
并非这个班的学生都学英语。
并非有的金属不是导体。
负命题的逻辑公式是:如果用P表示原命题,那么,负命题即为“并非P”。如果用符号“ ”(读为“非”)表示否定的联结词,则P命题的负命题为 P。
由于负命题是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是对整个原命题的否定。因此,它和原命题之间(即负命题与其支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即如原命题真,其负命题必假;如原命题假,其负命题必真。这种真假关系,如下表所示。
直言命题的负命题实质上即为对当关系中的相应矛盾命题。如“A”命题的负命题即为“非A”,它等值于“O”命题;“E”命题的负命题为“非E”,它等值于“I”命题。这样,我们可以把A、E、I、O四种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出:
(1)SAP的负命题是SOP;可表示为: SAP↔SOP。
例如:并非“发亮的东西都是金子”;等值于“有的发亮的东西不是金子”。
(2)SOP的负命题是SAP;可表示为: SOP↔SAP。
例如:并非“有的金属不是导体”;等值于“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3)SEP的负命题是SIP;可表示为: SEP↔SIP。
例如:并非“所有金属都不是液态”;等值于“有的金属是液态”。
(4)SIP的负命题是SEP;可表示为: SIP↔SEP。
例如:并非“有的宗教是科学”;等值于“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4.形式逻辑与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有隐含,日常用语中的“有些”,大多指“仅仅有些”,因而当讲“有些是什么”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有些不是什么”。比如日常语言“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可能隐含了“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法语”这个意思。
而形式逻辑里的“有些”,则是指“至少有些”,“至少有一个”,只表示一类事物中有对象被断定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而对这类对象的具体数量究竟有多少,则没有做出断定。也许有“一个”,也许有“几个”,也许“所有”。如“有些大学生是人”,这只是说“至少有些大学生是人”,它并不意味着“有些大学生不是人”。从形式逻辑上讲,“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法语”只知道确实“有些同学学过”,至于“其他同学学过还是没学过”题目没告诉你,你就不知道。
形式逻辑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其字面意思来理解,而不能考虑其“言外之意”。也就是字面上说到的一定有,没说到的则不一定。而日常语言和非形式逻辑则要考虑日常语言的隐含关系。
5.解题指导
直言判断及对当关系题型,关键是要从题干给出的内容出发,从中抽象出同属于对当关系的逻辑形式,根据对当关系来分析判断。解题步骤如下:
(1)要把非标准的日常语言转为标准的逻辑语言。
在日常语言中,直言命题的表达形式并不是那么规范的,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的、非标准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考查直言命题的特征和直言命题间的关系时,需要把不规范的、省略的、非标准的直言命题变换为规范的、标准的直言命题表达形式。
(2)在读题中要看清问题,即看清问题的条件和要求。
看问题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问题条件是“如果上述断定为真”,还是“如果上述断定为假”。
二是,注意问题的方向:下列哪项一定为真,一定为假,还是可能为真(真假不确定)。
因此,问题一共有6种问法。
(3)根据题干的真假,由对当关系来确定其他五个判断的真假,然后与选项对照。
另外,若难以进行直接推理,可用归谬法进行假设代入推理。
■所有喜欢数学的学生都喜欢哲学。
如果上述信息正确,则下列哪项一定不正确?
A.有些学生喜欢哲学但不喜欢数学。
B.有些学生喜欢数学但是不喜欢哲学。
C.有些学生既喜欢哲学又喜欢数学。
D.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数学。
E.多数学生都喜欢哲学。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所有喜欢数学的学生都喜欢哲学”与“有些学生喜欢数学但是不喜欢哲学”矛盾,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在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王宜获得了由董事会颁发的特别奖。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断定不能确定真假?
Ⅰ.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获得了特别奖。
Ⅱ.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没有获得特别奖。
Ⅲ.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获得了特别奖。
Ⅳ.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没获得特别奖。
A.只有Ⅰ。
B.只有Ⅲ和Ⅳ。
C.只有Ⅱ和Ⅲ。
D.只有Ⅰ和Ⅳ。
E.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断定: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王宜获得特别奖。
Ⅰ项,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获得了特别奖。这超出题干断定范围,不能确定真假。
Ⅱ项,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没有获得特别奖。既然王宜获得了,因此,此项必假。
Ⅲ项,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获得了特别奖。既然王宜获得了,因此,此项必真。
Ⅳ项,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没获得特别奖。这超出题干断定范围,不能确定真假。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E.不能确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假设③为真,即“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是真的,那么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就肯定为真,与题干的假设“只有一个是真的”矛盾,因此,③肯定应该为假,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
由此可推出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为真,因为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假的,则可推出“所有员工都会使用计算机”,即A项是真的。
直言命题变形推理是通过改变直言命题的形式而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推理。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言命题的周延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直言命题(性质命题)的逻辑特点,有必要讲述一下周延性问题。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在命题中被全部作出了断定,那么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周延的项;反之,则是一个不周延的项。
直言命题中的词项是指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
所谓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就是指主项和谓项概念的外延在命题中被断定的情况。
在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则称它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
关于直言命题的周延性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只有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才有周延与否的问题,离开直言命题的一个单独词项,无项所谓周延和有周延。例如,我们可以谈论在直言命题“有些是懦夫”中,词项“懦夫”是否周延;但我们无法谈论独立存在的概念“笔记本电脑”“机器人”“天气”究竟是周延还是不周延。只有把这个概念置身于与它相关的那个判断的关系,使其在思维中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判断形式,才能从本质上确立是周延或不周延这个问题。
(2)主、谓项的周延性是直言命题的形式决定的,而不是相对于直言命题所断定的对象本身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例如:
不论主项S具体代表什么,对于全称命题“所有S都是(或不是)P”来说,既然其中有“所有的S……”出现,那么,总是断定了S全部的外延,因此S在其中是周延的。
对于特称命题“有些S(或不是)P”来说,其中很明显地只涉及S的一部分外延,因此S在其中是不周延的。
不论谓项P具体代表什么,对于肯定命题“所有(或有些)S是P”来说,它只断定了某个数量的S“是P”,并没有具体说明究竟是全部的P还是一部分P,根据逻辑上通常采取的“从弱原则”,P在其中总是不周延的。
对于否定命题“所有(或有些)S不是P”来说,该命题断定了某个数量的S“不是P”,那么P也一定不是这个数量的S,即把所有P都排除在有这些S之外,所以P是周延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S是P”的时候,不需要断定“S是所有的P”,但当我们说“S不是P”的时候,已经断定了“S不是所有的P”。
A、E、I、O四种直言命题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可概括如下表所示。
周延情况的记忆方法是:主项看量项,全称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周延问题在处理整个直言命题推理时是非常重要的。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是从前提中抽引出来的,因而结论所断定的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这一点在直言命题推理中的表现,就是要求“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由此可知,在推理中,结论周延的项,前提中该项也必须周延。否则,推理的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2.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包括换质法、换位法以及换质位法。
(1)换质法 换质法是改变命题的质(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的方法,具体是指将一个直言命题由肯定变为否定,或者由否定变为肯定,并且将其谓项变成其矛盾概念,由此得到一个与原直言命题等值的直言命题。于是,换质法的程序和特点是:
①改变原命题的质,即由肯定联项改变为否定联项,或者由否定联项变为肯定联项。
②将原命题的谓项改变为它的矛盾概念或负概念。
③仍然保持原命题的量项,并且主谓项的位置也保持不变。
④所得到的新命题是与原命题等值的命题,其真假完全相同。
直言命题A、E、I、O四种命题都可以按此方法变形。如果原命题是真的,则变形后的命题也是真的。见下表:
(2)换位法 换位法是把命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加以更换的方法。具体是将一个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互换位置,但让它的质保持不变,原为肯定仍为肯定,原为否定仍为否定,并相应地改变量项,由此得到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于是,换位法的程序或规则是:
①调换原命题主谓项的位置,即将原命题的主项变成谓项,谓项变成主项。
②不改变原命题的质,原为肯定仍为肯定,原为否定仍为否定。
③在调换主谓项的位置时,在原命题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仍不得周延。
如果换位时扩大了原来项的周延性,那就犯了项的外延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而使换位后的命题与原命题不能等值。
关于直言命题A、E、I、O四种命题的换位情况,可概括为下表:
上表中的SOP(特称否定命题)是不能换位的,因为特称否定命题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例如“有些教师不是教授”这样的否定命题,换位后还应是否定命题,即“所有的教授都不是教师”或“有的教授不是教师”,而否定命题的谓项都周延,这样一来,原命题中不周延的项(“教师”)在换位后的命题中变得周延了。
(3)换质位法 换质位法是把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连续交互运用的命题变形法。通过换质推理得到的结论还可以进行换位,通过换位推理得到的结论还可以进行换质。换质法和换位法可以结合进行,只要在换质、换位时遵守相应的规则即可。
通过换质位推理,我们可以从一个真的直言命题推出一系列必然真的新直言命题来,从而获得关于某类事物性质的全面、深刻的正确认识。
直言命题A、E、I、四种命题的换质位情况,有以下有效形式:
SAP→SE P→ PES→ PA S→ SI P→ SOP。
SAP→PIS→PO S。
SEP→SA P→ PIS→ PO S。
SEP→PES→PA S→ SIP→ SO P
SIP→SO P(先换质,就不能得到换质位命题)。
SIP→PIS→PO S。
SOP→SI P→ PIS→ PO S
SOP→(不能先换位)。
例1:
先把“所有的大学生都是青年” SAP
换质为“所有的大学生都不是非青年”SE P
再换位为“所有的非青年都不是大学生” PES
接着换质为“所有的非青年都是非大学生” PA S
再换位为“有些非大学生是非青年” SI P
最后换质为“有些非大学生不是青年” SOP
例2:
从“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SEP
先换质,得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都是不好的士兵”SA P
再换位,得到“有些不好的士兵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 PIS
再换质,得到“有些不好的士兵不是想当元帅的士兵” PIS
例3:
从“有些科学家不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 SOP
先换质,得到“有些科学家是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SI P
再换位,得到“有些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是科学家” PIS
再换质,得到“有些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不是非科学家” PO S
3.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解题方法
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公式法。用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换质法、换位法、换质位法的公式来推导。
二是作图法。用前述概念间的关系来作图,作为辅助推理的手段。
三是语感法。用对日常语言的语感来排除选项,寻找答案。
■“有些好货不便宜,因此,便宜不都是好货。”
与以下哪项推理作类比说明以上推理不成立?
A.湖南人不都爱吃辣椒,因此,有些爱吃辣椒的不是湖南人。
B.有些人不自私,因此,人并不自私。
C.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此,好的效果不一定都产生好的动机。
D.金属都导电,因此,导电的都是金属。
E.有些南方人不是广东人,因此,广东人不都是南方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有些好货不便宜,因此,便宜不都是好货”,这一推理实际上是把SOP换位为POS。
E项与题干犯了同样的逻辑错误,明显都是前提真,结论假。
■所有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都已经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资格。
以下哪项的意思和以上断言完全一样?
A.没有获得所在学校推荐资格的本科生,不能免试去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B.免试去南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可能没有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资格。
C.获得了所在学校推荐资格的本科生,并不一定能进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D.除了北京大学,本科生还可以免试去其他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E.提前毕业的本科生,也有可能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SAP= PES
所有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都已经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资格。
=没有获得所在学校推荐资格的本科生,不能免试去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经过反复核查,质检员小李向厂长汇报说:“726车间生产的产品都是合格的,所以不合格的产品都不是726车间生产的。”
以下哪项和小李的推理结构最为相似?
A.所有入场的考生都经过了体温测试,所以没能入场的考生都没有经过体温测试。
B.所有出厂设备都是合格的,所以检测合格的设备都已出厂。
C.所有已发表文章都是认真校对过的,所以认真校对过的文章都已发表。
D.所有真理都是不怕批评的,所以怕批评的都不是真理。
E.所有不及格的学生都没有好好复习,所以没好好复习的学生都不及格。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推理结构是:所有S都是P,所以,所有非P都不是非S。
所有选项中,只有D项与题干推理结构相同。
01. 企鹅是鸟,但企鹅不会飞。
根据这个事实,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不会飞的鸟一定是企鹅。
B.鸵鸟是鸟,但鸵鸟不会飞。
C.不存在不会飞的鸟。
D.会飞的动物都是鸟。
E.有人认为企鹅会飞。
02. 设“并非无商不奸”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
B.所有商人都不是奸商。
C.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D.并非有的商人是奸商。
E.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03. 在某班计算机成绩公布之后,甲同学说:咱们班有的同学通过了。乙同学说:有的同学没有通过。丙同学说:张明没有通过。可事实上三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说的都不符合实际。
以下哪项是这个班计算机考试成绩真实情况?
A.至少有一个同学没有通过考试。
B.除张明,还有别的同学考试通过。
C.这个班没有一个同学没有通过考试。
D.这个班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通过考试。
E.这个班中只有少数同学通过考试。
04. 每周一调频电台的节目部都会评议听众对电台节目发表意见的主动来信。一周,该电台收到了50封赞扬电台新闻和音乐节目的信以及10封批评晚间电影评论节目的信,根据这些信息,节目部主管认为既然有听众不喜欢电影评论节目,那就肯定有人喜欢它,所以,他决定将该节目继续办下去。
以下哪一项指出了节目部主管在做出决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A.他没有认识到人们更喜欢写批评的信,而不是表扬的信。
B.他不能从有些人不喜欢电影评论节目的事实中引申出有人喜欢它。
C.他没有考虑到所收到的表扬信和批评信在数目上的差异。
D.他没有考虑到新闻节目和电影评论节目之间的关系。
E.他没有等到至少收到50封批评电影评论节目的信时再作决定。
05. 这个单位已发现有育龄职工违纪超生。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在下述三个断定中:
Ⅰ.这个单位没有育龄职工不违纪超生。
Ⅱ.这个单位有的育龄职工没违纪超生。
Ⅲ.这个单位所有的育龄职工都未违纪超生。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
A.只有Ⅰ和Ⅱ。
B.Ⅰ、Ⅱ和Ⅲ。
C.只有Ⅰ和Ⅲ。
D.只有Ⅱ。
E.只有Ⅰ。
06. 已知“基本粒子不都可分”真,则据此不能确定真假的命题是?
Ⅰ.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可分。
Ⅱ.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可分。
Ⅲ.有的基本粒子可分。
Ⅳ.有的基本粒子不可分。
A.仅Ⅰ和Ⅳ。 B.仅Ⅱ和Ⅲ。
C.仅Ⅱ。D.仅Ⅲ。
E.仅Ⅳ。
07. 学者张某说:“问题本身并不神秘,因与果不仅是哲学家的事。每个凡夫俗子一生之中都将面临许多问题,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却很少有人掌握,无怪乎华尔街的大师们趾高气扬、身价百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张某的观点?
A.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多数人来说很重要。
B.凡夫俗之子中很少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C.华尔街的分析大师们大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D.有些凡夫俗子一生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并不多。
E.有些凡夫俗子可能不需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08. 违法必究,但几乎看不到违反道德的行为受到惩罚,如果这成为一种常规,那么,民众就会失去道德约束。道德失控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并不亚于法律失控。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任何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不受惩治。
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上述论证是成立的。
B.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有些违法行为并未受到追究。
C.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有违法必究,推不出缺德必究。
D.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夸大了违反道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E.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由否定“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受惩治”,推不出“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要受惩治”。
09. 张老师说:这次摸底考试,我们班的学生全都通过了,所以,没有通过的都不是我们班的学生。
以下哪项和以上推理最为相似?
A.所有摸底考试通过的学生都好好复习了,所以好好复习的学生都通过了。
B.所有摸底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都没有好好复习,所以没有好好复习的学生都没有通过。
C.所有参加摸底考试的学生都经过了认真准备,所以没有参加摸底考试的学生都没有认真准备。
D.英雄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经不起考验的就不是英雄。
E.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好好复习,但是也通过了。
10. 唐三藏一行西天取经,遇到火焰山。八戒说,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唐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沙僧的意思是,凡有经处皆有火。
如果沙僧的话为真,则以下哪一项陈述必然为真?
A.有些无火处有经。
B.有些有经处无火。
C.凡有火处皆有经。
D.凡无火处皆无经。
E.凡无经处皆无火。
01. 答案:C
根据“企鹅是鸟,但企鹅不会飞”,可得出:存在不会飞的鸟。
因此,C项所述“不存在不会飞的鸟”必定是假的。
A、D项有可能为真,B、E项为无关项,不一定为假。
02. 答案:E
“无商不奸”即“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
“并非无商不奸”即“并非SAP”,等值于“SOP”,即答案是“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03. 答案:C
题干中两个“有的”,至少有一真,因此甲同学和乙同学中至少有一人的说法为真,因为三位同学有两位说法是假的,因此丙为假,说明张明是通过了。那么,甲的说法就为真,乙的说法为假,可知全部同学都通过了,选项C正确。
04. 答案:B
题干论证的前提是:有听众不喜欢电影评论节目。
结论是:有人喜欢它。
根据直言命题的推理关系,从题干前提是推不出题干结论的。
B项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为正确答案。
05. 答案:A
题干“有育龄职工违纪超生”是个I判断。I判断为真,则根据对当关系知A、O判断不能确定真假,E判断一定为假。
Ⅰ是个A判断,不能确定真假。
Ⅱ是个O判断,不能确定真假。
Ⅲ是个E判断,肯定为假。
06. 答案:B
基本粒子不都可分=非A=O。
(1)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可分=A,假。
(2)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可分=E,不确定。
(3)有的基本粒子可分=I,不确定。
07. 答案:D
张某认为,每个凡夫俗子一生之中都将面临许多问题。
D项,有些凡夫俗子一生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并不多,这与张某的观点矛盾,最能起到反驳作用。
08. 答案:E
根据题干前提:违反道德的行为几乎都不受到惩罚,从而引起道德失控,威胁社会稳定。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受到惩罚”,也即,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而题干论述的结论为:任何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不受惩治。
可见,题干论证漏洞在于忽略了:由否定“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受惩治”,推不出“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要受惩治”。因此,E项正确。
09. 答案:D
题干张老师的陈述实际上是直言命题的换质位法:SAP,所以, PES。
诸选项中,只有D项与题干推理最为相似。
10. 答案:D
凡有经处皆有火
=如果有经,那一定有火
=如果没火,那一定没经
=凡无火处皆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