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逻辑阅读

逻辑考试测试人的日常思维能力,这个日常思维能力中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一个阅读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快速、准确地理解把握、分析、推理的能力。逻辑试题的题干中通过文字表达了相当多的信息,那么同样长度的题干,考生首先受到挑战的就是你能不能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信息,这就是测试的第一步。

逻辑可以说是阅读和推理水平的综合测试,逻辑的难度一方面是快速阅读,另一方面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找出逻辑结构,并且运用相应的技巧找到正确答案。逻辑阅读的关键在于要快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文中观点和推理结构,具体就是看清逻辑主线,辨识前提和结论,搞清推理路线。

阅读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能力问题。知识可速效记忆就行,能力与原有基础和后天训练提高相关。阅读能力与逻辑能力是关联在一起的,每人原有基础不一样,有人原先就强,有人就弱,有效训练可提高,但不是短时间能提高的。由于阅读理解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只有读明白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推理。其实逻辑题难度常在看不懂题干,或把握不了题干的推理。由于逻辑考试都要测试考生对于文字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考生首先受到的挑战是,如何迅速准确地理解并恰当整理题干的文字信息,其次,才是基于这些信息基础之上正确进行逻辑思考。阅读是一切逻辑题成功解题的基础,也是考试中决定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逻辑考试是否成功至少一半的因素要归于阅读,提高阅读水平是解答逻辑题的首要条件。因此,从平时起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快速阅读

逻辑考试不同于一般逻辑考试的特点,首先是整个试卷的阅读量很大。比如管理类联考有30道逻辑题,字数在6000字以上,按分值和时间分布来看,大概要在54分钟内完成,由于每道题均有一定长度,分配给每道题的时间平均大约也仅是1.8分钟;很多考生如果不经过训练,读完读明白一道题也得用很长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推理和解题了。因此,考生一定要从平时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只有达到较大的训练量,才能达到较高的逻辑阅读水平。

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景视觉。快速阅读追求的是“全景视觉”,一次注视的是一个字群或者一个意群,甚至整段文字,速读法不仅是对书本的表面浏览,而且是一种积极、活跃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它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艺术。

(2)快速扫描。其核心是在快速浏览的同时大脑积极思维,迅速提炼,从而抓取关键信息。在训练中,特别要注意在仅读一遍语段的情况下,迅速提炼出究竟哪句话为结论,然后看出和结论相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即迅速找出语段的逻辑主线。

(3)积极思考。要积极思考阅读,每读完一部分,应该知道其逻辑作用,所以要边读边想。当读不懂题或没有理顺文章逻辑关系时,还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当不是很在意时,读题干往往只是用眼睛去看题目,读完了,只知道文章里的字你都认识,题干什么意思以及逻辑关系根本不知道。如果在实际考试中是这种情况,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心理负担。所以,要边阅读边积极思考,每读完一部分,应该知道其逻辑作用,所以要边读边想。

(4)文字理解。逻辑试题测试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对于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逻辑题的题干都有一定的文字量,考试的时候受到的第一个挑战或者应具备的第一个能力就是对信息的理解整理能力,很多考生感觉逻辑考试有些题目特别绕口,逻辑考试不像逻辑,倒像语文的咬文嚼字,在逻辑题文字表述提出的信息理解当中感受到了这种挑战。逻辑考试中有专门一种语意理解型的题目,就是测试考生对题干表述的理解能力,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但这绝对不是这种题目本身的某种缺陷或者没有把明白的问题说清楚,实际上是测试考生对一段文字的语意理解的能力,特别是对关键概念的内涵的把握和分析,这类题型就像考语文的阅读理解。

(5)抗烦阅读。虽然逻辑试题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天文地理、科学研究、世界时事、国计民生、经济管理、历史人文、文化习俗、生活常识等均有涉及,但在解题时并不需要考生掌握试题所涉及内容或学科的专门知识,试题只是借助这样的背景而已,所以解题时只需要用你的逻辑常识和思维能力就可以了。具体说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它们所体现、所承载的逻辑形式,并对这些逻辑关系或逻辑形式做出思考、评价和选择。建议考生从平时起注意阅读自己平常较烦的内容的文章,比如天文、地理、生物、考古、医学、经济等各类文章,每次快速读一个段落,体会阅读速度与效益的结合。

(6)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逻辑阅读和解题的基本方法,逻辑推理是排斥形象思维的。如果在做题时想象段落所描述的形象,而不能迅速抽象出题干的逻辑推理关系,这是做逻辑题之大忌。应该说快速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逻辑考试成功的两大关键能力。对问题的抽象指的是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达,也就是用一些符号、字母来表达事物间的联系,具体地说,逻辑试题内容涉及的自然或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并不影响解题,可以对题目的专有名词或有关命题用A或B等符号抽象出来即可,而不用去探究其内容的正确性,只要推理合乎逻辑就对。加快思考的考试技巧是用适当的符号和条件关系式去表示相应的命题、推理或论证,由于符号和公式非常简短,可以用逻辑规则去推理,从而大大节省时间,加快解题速度。

(7)空中摄影。考生必须根据命题人员所设定的问题目的去读语段,按照不同的问题目的锁定不同的读题重点,且思维应在题目之内。你的眼睛就如摄影机的镜头摄入设定的风景,然后整个思维的过程犹如洗相片的过程,尽可能拷贝原来的风景且不至于失真。对于读完后的题目,先不要忙着做题,要在大脑里面梳理一遍,我们可称之为“洗影”的过程,就是所谓将题目的主干信息提出来,然后拷贝到大脑中去,马上在大脑中形成推理思路。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做逻辑题时,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能力,这是成为一名逻辑高手的必要条件。

吴大成教授: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实施死刑,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肯定要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

史密斯教授:我不能接受您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

以下哪项是对上述对话的最恰当评价?

A.两个对各国的国情和传统有不同的理解。

B.两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C.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D.两人对产生恶性刑事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E.两人对是否大多数人都接受死刑有不同的理解。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这类二人对话的题目,一般是阅读量较大,因此,解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快速阅读两位教授对话的过程中,迅速把握其说话的主旨。

由题干不难得出结论:吴大成教授认为执行死刑的目的是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而史密斯认为执行死刑的目的是给十恶不赦的罪犯以最严厉的惩罚。两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C项的评价最为恰当。

鸡油菌这种野生蘑菇生长在宿主树下,如在道氏杉树的底部生长。道氏杉树为它提供生长所需的糖分。鸡油菌在地下用来汲取糖分的纤维部分为它的宿主提供养料和水。由于它们之间这种互利关系,过量采摘道氏杉树根部的鸡油菌会对道氏杉树的生长不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对题干的论述构成质疑?

A.在最近的几年中,野生蘑菇的产量有所上升。

B.鸡油菌不只在道氏杉树底部生长,也在其他树木的底部生长。

C.很多在森林中生长的野生蘑菇在其他地方无法生长。

D.对某些野生蘑菇的采摘会促进其他有利于道氏杉树的蘑菇的生长。

E.如果没有鸡油菌的滋养,道氏杉树的种子不能成活。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在本题的阅读中,“鸡油菌”和“道氏杉树”等名词都是考生所不熟悉的,因此要从平时就要培养自己的抗烦阅读能力。

阅读题干,首先要概括成自己的一句话,即“菌有利于树,因此,过量采摘菌对树不利”。如果D项的断定为真,则说明虽然过量采摘鸡油菌会直接割断和道氏杉树的互利关系,但有可能促进其他有利于道氏杉树的蘑菇的生长,而最终仍间接地对道氏杉树有利。这就构成了对题干的质疑。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质疑。

在目前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在本市增加警力的动议不可取。在计算增加警力所需的经费开支时,光考虑到支付新增警员的工资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支付法庭和监狱新雇员的工资,由于警力的增加带来的逮捕、宣判和监管任务的增加,势必需要相关机构同时增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增加警力所需的费用,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B.目前的财政状况,决不至于拮据到连维护社会治安的费用都难以支付的地步。

C.湖州市与本市毗邻,去年警力增加19%,逮捕个案增加40%,判决个案增加13%。

D.并非所有侦察都导致逮捕,并非所有逮捕都导致宣判,并非所有宣判都导致监禁。

E.当警力增加到与市民的数量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时,将会减少犯罪。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读题干时,视线要快速掠取段落的主干脉络,本题的主干脉络就是“警力增加会导致相关机构增员”,要削弱论证就是要说明“警力增加”与“相关机构增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如果E项的断定为真,则说明警力的增加不一定会造成逮捕、宣判和监管任务的增加,相反,有可能因为犯罪的减少而降低这方面的开支。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弱题干的论证。其中,A和B项能削弱题干的结论,但不能削弱题干的论证;C项实际上加强了题干的论证。

二、抓住题眼

解读题干是解题的重要一环,解读题干不仅要了解题干的内容、给定的条件,还要了解题干的主旨及其关键词。

逻辑考题所涉及的面很广,在试题内容上包罗万象。快速阅读理解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比较陌生的语境,比如我们看到“中国蚂蚁”,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任何的心理障碍,但是如果你看到“堪培拉半岛的一种蜥蜴”,这个时候你不大理解;另一个是逻辑题中出现的一些冷门学科或生僻名词,目的是通过增加考生的阅读困难来增加题目的难度,比如“对苯二甲酸二羟乙酯”等名词就给考生增加了很大的阅读难度,其实,考生只要把它看成“酯”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理解所占用的仅仅是期望通过这种比较难以理解的语境或者语句将逻辑结构给隐藏起来的目的,因此阅读最关键的问题是找清其逻辑含义和逻辑结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解逻辑试题根本不需要相关科学知识,在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范围内完全应该能够解题,你只是仍把它当作一个一般的逻辑题来做即可。由于这些名词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从平时起就训练自己,注意克服阅读生涩名词或短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障碍。

阅读中的抽象提炼关键在于考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信息,即所谓的“题眼”。每一道逻辑题都有自己的“题眼”,也就是题目评论的“靶子”。“题眼”往往是关键的字词、语句,如果“题眼”抓错了,就会出现“想歪了”的现象,选了无关的干扰项或次要项。

由于逻辑考题的阅读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不可能慢慢地阅读,而要在快速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是关键性信息?一句话,与题干中问题相关的信息就是关键性的,否则就是冗余的起干扰作用的信息。加快阅读的考试技巧是阅读时圈阅“题眼”。边阅读边给“题眼”做明显的标记,将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具体做法是,边读题边在题目上画出重点(或将待处理的元素、条件都在读题过程中记在草稿纸上)。敏感的人看完题干后不但能抓住“题眼”,而且能看出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或者漏洞,甚至预测到作者会从哪些角度设置题目。

科学研究表明,大量吃鱼可以大大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这里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在鱼油中所含的丰富的“奥米加-3”脂肪酸。因此,经常服用保健品“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将大大有助于你预防心脏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A.“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从研制到试销,才不到半年的时间。

B.在导致心脏病的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C.不少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D.“奥米加-3”脂肪酸只有和主要存在于鱼体内的某些物质化合后才能产生保健疗效。

E.“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不在卫生部最近推荐的十大保健品之列。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在阅读本题时,遇到“奥米加-3”脂肪酸这样的专有名词,你只要把它看成一种物质就行了。

如果D项的断定为真,说明吃鱼有助于预防心脏病,是由于鱼油中所含的“奥米加-3”脂肪酸经过了与鱼体内某些物质的化合而具有了疗效;但保健品胶囊中所含的“奥米加-3”脂肪酸完全可能缺少这种特殊的化合而不具有疗效。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其余各项对题干的论证都可有所削弱,但力度显然不如D项。

最近最经常上演的15部歌剧中没有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虽然音乐制作人都希望制作听众想听的作品,但瓦格纳的作品没有被相对频繁地演出并不能表明他的作品不受欢迎,而是因为他的歌剧的舞台演出费用极其昂贵。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能支持上面的结论?

A.经常上演的歌剧中不包括小型业余作曲群体的作品。

B.演出公司经常得到一些为了能看豪华气派的歌剧而赞助的人的支持。

C.所有最近经常上演的歌剧至少是已流行了75年的作品。

D.近期瓦格纳的作品录音带出得比别人都多。

E.近年来各类歌剧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不断提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结论:造成查理·瓦格纳作品演出不频繁的原因不是他的作品不受欢迎而是他的作品的舞台演出费用极其昂贵。

要对题干的结论构成支持,就要以瓦格纳的作品为出发点来说明他的作品是受欢迎的。题干的五个选项中,只有D项陈述,近期瓦格纳的作品录音带出得比别人都多,这作为一个新的证据,说明了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结论。

关键词定位,五个选项中,只有D涉及了瓦格纳的作品。

在若兰国,10年前放松了对销售拆锁设备的法律限制后,盗窃案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由于合法购买的拆锁设备被用于大多数盗窃案,因此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将有助于降低若兰国盗窃案的发生率。

如果以下哪项为真,对上述论证提供了最强的支持?

A.若兰国的总体犯罪率在过去10年中急剧上升了。

B.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在若兰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C.在若兰国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不会影响警察和其他安全机构对这种设备的合法使用。

D.在若兰国使用的大多数拆锁设备是易坏的,通常会在购买后几年内损坏而且无法修好。

E.五年前引入的对被控犯有盗窃罪者更严厉的惩罚对若兰国的盗窃案发生率几乎没有影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结论:对销售拆锁设备严格限制将有助于降低若兰国盗窃案的发生率。

上述论证有明显的漏洞,社会上已经存在一些拆锁设备,即使不再增加,若不清除已存在的拆锁设备,仍可用于盗窃。D项堵塞了这一漏洞,指出这种设备易坏且修不好,意味着那些拥有此设备的盗窃犯不久以后也不会再拥有该设备,从而引入此设备的限制确实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的结论。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A项,暗示也许盗窃案的增加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跟开锁设备的销售无关,有削弱作用。B、E为无关选项。C项与降低盗窃案发生率无关。

用结论关键词定位答案,关键词为“设备”。

三、结构提炼

逻辑阅读和逻辑解题是分不开的,阅读和解题的思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阅读中就开始解题,在解题中进行阅读。阅读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层次阅读,即普通阅读。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甚至需要联想和欣赏,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好的人并不等于逻辑阅读就好;而逻辑应试读题的误区是欣赏与想象,切忌沉浸在题目之中,精力分散在各句话语之间而不能迅速判断其相互关系。

另一个是深层次阅读,即逻辑阅读。逻辑考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而是要达到更深层次的逻辑阅读,那就是读题干的内在逻辑,即解读作者逻辑思路的过程。逻辑阅读是读出语段的思维结构,视线和思维要像X射线一样把题目的逻辑骨架抽象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至关重要,是解题的关键,读者只要抓住思维结构,就可以按照问题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来。

(1)逻辑阅读的关键步骤 逻辑阅读的关键是快速提炼逻辑结构的能力,对前面所述“自下而上”的逻辑题的题干都是一个论证,逻辑读题的最好方式是边扫描边快速地提取题干的推理脉络,简洁把握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读题和思考步骤如下:

①删除 对于题干过长的,要大量删除不相关信息,一般对背景性介绍的文字可以略而不读,句子中大量的修饰成分都不是读题重点。具体而言,当题干是一个或若干论证时,将那些与确立或反驳一个主张不相干的部分、重复的信息去掉,属于交际性的内容、其他话题的插入、无关的枝节、顺便说的话等都可忽略,它们不进入论证结构的描写。考生在阅读归纳时要做到长题读短,只要抽象出主干句子构成的逻辑主线就可以了。

②替换 正确理解的基础是“换句话说”,即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把晦涩读通俗,阅读时要把书面语言全部转换成口头语,用清楚、确切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含糊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同义的所有表达式用唯一的表达式代换。

③提炼 这是逻辑阅读的最关键的一步。在解答逻辑题时,应带有目的地去读题干,这个目的就是弄清前提(理由、论据)和结论。具体就是逻辑关系在大脑里分析它的推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并在脑子里简化为“由什么推出什么”的一句话。

题干逻辑主线可提炼为:前提→结论。

首先找结论,随着逻辑题长度明显增加,对此除提高阅读能力外(不是阅读技巧),要做训练,看对一段话中在仅读一遍的情况下,究竟哪句话为结论。找提炼题干结论的办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一个推理的结论可以出现在题干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一般来讲,会有一些连接词。如果有连接词,可借助于连接词区分前提或结论。一般说来,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词之后的语句表示原因、前提和条件;在“所以”“因此”“那么”“因而”“这表明”“由此可见”等之后的语句表示结论和结果。

二是,若没有连接词,可通过分析语句之间因果联系寻找结论。如果上面的内容你看不明白,你一定要问一下自己,“作者到底想要证明什么?”,一般来说,作者设法要证明的便是结论。

然后找前提,再找出作者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前提:作者所摆出的理由、作者所给出的证据。要注意题干有些信息只是背景知识,不是理由或前提。

逻辑是一种推理,有前提有结论,前提有不同种前提,有大前提小前提,哪个是大前提,哪个是小前提,哪个是结论,读了以后能抓住这个纲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两者比较,结论比论据(或前提)更重要。读题要化复杂为简单,理解题干的结论、中心意思。无论如何强调对结论的重视都是不过分的,因为选项最终是作用在结论上。

④补充 提炼出题干的逻辑结构之后,还得评价这个推理的有效性。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使论证未表达出来的预设、假设或省略前提明确化,也就是在阅读题干之后一定要寻找推理的假设。

⑤评估 读逻辑题本质是批判性阅读,读完每一句都想想这一句说了什么,在整个论证中起什么作用。当你读完题干时,应该想想将其推理记在脑子里(即记住前提、结论和假设)。题干的大部分推理错误你都能识别,比如假设错误。当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推理时,即使你还没读问题,你通常也能臆测到问题会问什么。用自己的话复述能帮你理解题干的意思。一般说来,题干经常将很简单的问题描述得很复杂以增加难度;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能帮你理解文章的意思。一旦你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就变得很容易理解。

在此基础上,在看选项之前,针对问题,你就可以在读完题干时想想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在你读完题干和问题之后,你可能在脑子里对答案有了一个概念。不过这只完成了一半,选项中你必须找出一个和你臆测中最相似的那个选项。即使你对正确答案没有概念,也别泄气。找出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它,就能提高你正确的概率。

(2)结论所处题干中的三种位置 若题干陈述是一个论证,就要辨析一下何为结论,何为前提,以及前提与结论的关系。逻辑阅读关键是要抓结论,因为选项最终是作用在结论上。把握好这种阅读规律,做题目的速度就提上去了。题干结构从读题的角度可分为结论前置、结论后置和结论中置结构三类:

①结论前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开头提出结论、论点,后面论证该结论、论点或结论。

②结论后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最后才给出结论、论点,前面是对该结论、论点的论证或背景描述。这种结构前面很多是不用仔细看的背景介绍,读题重点是抓住后面的结论。

③结论中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题干中间提出结论、论点,题干前面、后面是背景介绍以及论证该结论、论点的理由。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研究人员对1000名女护士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每星期饮酒3~15次的人,其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每星期饮酒少于3次的人更低。因此,研究人员发现了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许多妇女因为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从而使得她们的饮酒量增加。

B.调查显示:性格独立的妇女更愿意适量饮酒并同时加强自己的身体锻炼。

C.护士因为职业习惯的原因,饮酒次数比普通妇女要多一些。再者,她们的年龄也偏年轻。

D.对男性饮酒的研究发现,每星期饮酒3~15次的人中,有一半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少于3次的人还要高。

E.这项研究得到了某家酒精饮料企业的经费资助,有人检举研究人员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公正的行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结论前置。开头“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就是题干的结论,后面的调查是对这个结论的论证。

D项断定了与题干有所不同的统计数据,但这一数据是基于对男性饮酒者的研究之上的,而题干的结论有关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关系,由于男性饮酒与女性饮酒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D项是答案(尽管由于不同性别的人之间的某种共性,D项仍可能对题干的结论有所削弱,但这种削弱的力度显然不如其余各项)。

A、B和C项如果为真,说明题干中被调查的女护士中,饮酒次数较多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低,完全可能是由于她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本来相对较好,而不是由于饮酒的次数较多。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结论。E项如果为真,则自然可以由调查操作上的不公正与不规范,而有力地质疑其结论的可信性。

在司法审判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者判为有罪,否定性误判是指把有罪者判为无罪。肯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

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是否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足够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结论?

A.错放,只是放过了坏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B.宁可错判,不可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映。

C.错放造成的损失,大多是可弥补的;错判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弥补的。

D.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E.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结论后置。开头是背景介绍,什么“肯定性误判”或“否定性误判”,不用仔细看,不需要当场理解。后面法学家的结论才是阅读重点。

显然两类误判都与司法公正有关(由题干,无论错判,还是错放,都不利于体现司法公正。因此,肯定性误判率和否定性误判率二者缺一不可,都应当成为衡量法院办案是否公正的标准)。

但法学家认为只要看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就可以了,因此正确答案必然要对否定性误判率做一个说明或解释。题干只有E项涉及了这一点。

题干中的法学家认为,一个法院的错判率越低,说明越公正,要使这个显然片面的结论成立,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各个法院的错放率基本相同。否则,即使一个法院错判率足够的低,但同时它的错放率也足够的高,就并没有体现司法公正。因此,E项是没有它因的假设类支持。

其余各项都不足以使题干中法学家的结论成立。其中,A和C项对法学家的结论有所支持,但它们断定的只是就错判和错放二者对司法公正的危害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严重,但由此显然得不出法学家的结论。

面对预算困难,W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对于科研项目的资助,一大批这样的研究项目转而由私人基金资助。这样,可能产生争议结果的研究项目在整个受资助研究项目中的比例肯定会因此降低,因为私人基金资助者非常关心其公众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资助的项目会导致争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必须假设的?

A.W国政府比私人基金资助者较为愿意资助可能产生争议的科研项目。

B.W国政府只注意所资助的研究项目的效果,而不注意它是否会导致争议。

C.W国政府没有必要像私人基金资助者那样关心自己的公众形象。

D.可能引起争议的科研项目并不一定会有损资助者的公众形象。

E.可能引起争议的科研项目比一般的项目更有价值。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结论中置。题干的结论是: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会降低。

题干的论据有两条:第一,一大批原来由政府资助的项目转由私人基金资助;第二,私人基金资助者较不愿意资助争议项目。

A项是题干的论证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事实上W国政府和私人基金资助者一样较不愿意资助争议项目,那么,这最多能得出结论: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原来就很低。而不能得出结论: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会因为大批政府资助的项目转由私人基金资助而降低。

B项不是题干的论证必须假设的。因为,即使W国政府不光注意所资助的项目的效果,而且在意它是否会导致争议,作为政府,出于全局的考虑,它仍然很可能愿意资助有争议的项目。这样,题干的论证仍然能够成立。

四、精准理解

逻辑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考验,有一些题几乎考的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而不是真正的逻辑推理关系。对于“自上而下”逻辑题,题干往往没有明确的论证关系,题干提供的是一些具体陈述。因此,对这样的题,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力求做到精准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细节。即不要遗漏题干重要信息。读逻辑题时一定要细,包括问题,逻辑试题的陷阱经常就在细节里,这是命题的一个重要招数。

(2)注意层次。逻辑阅读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一定要注意题干叙述所隐含的意思,要特别注意段落层次和逻辑结构,把握不同层次的意义,才能正确解题。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的到来将对全球气候产生相反的影响,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许多反常气候就会改变。美国沿海遭受飓风袭击的可能性会上升,澳大利亚东部可能发生洪水,南美和非洲东部地区可能出现干旱,南亚将出现猛烈的季风雨,英国气温将会下降,大西洋西岸可能提前出现暴雨和大雪,并使该地区的产粮区遭受破坏性旱灾,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秋冬季雨水将会增多。拉尼娜在将冷水从海底带到水面的同时,也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水面加快浮游植物和动物繁殖,将使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获得丰收。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上文所描述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

A.非洲某些地区的干旱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加重的趋势,非洲一些国家的生活仍然艰难。

B.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对该地区的牧业将产生不良的影响,世界羊绒的价格可能上涨。

C.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冬天会变冷,降雪量会有明显的增加,影响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世界粮食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D.由于冬季雨水比较充沛,我国北方冬小麦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小麦产量将会有所增加。

E.墨西哥、智利等国的渔业将走出多年徘徊的局面,世界渔产品的价格有可能下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本题就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阅读理解题,就是阅读量较大,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的同时能注意细节,理解准确,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选项B说:“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而题干中说的是“东部”,没说“西部”,与题干所述不符。选项A中指的“非洲某些地区”就是题干中讲的“非洲东部地区”。选项C说的“美国东海岸地区”与题干中说的“大西洋西岸”相同。选项D所说的“我国北方冬季雨水比较充沛”与题干中说的“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有关。选项E中的“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与题干中的“东太平洋沿岸国家”一致。

据《科学日报》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学家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Ⅰ.1997年4月,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

Ⅱ.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Ⅲ.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Ⅱ和Ⅲ。

E.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Ⅰ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由题干,上述观点,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

Ⅱ和Ⅲ都可能是真的。因为题干只是断定,《科学日报》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真实的。

五、明确问题

提问方式的灵活多变是增大题目难度的方式,逻辑考题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从正面提问,有的从反面提问;有的针对推理结构;有的针对题干中论证或结论与选项的逻辑关系,等等。所以,一定仔细辨析,正确理解,否则就会与正确答题失之交臂,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比如,问题中同样都有“支持”字样,并不一定都是支持题型,如果问的是“下列哪个选项能支持上述结论(或论证)?”则是支持题型,解题的思路是“自下而上”;而如果问的是“以上事实最能支持以下哪个选项?”则为推论题型,解题的思路就应该是“自上而下”。

又如,要区分“下列选项哪个支持上述说法?”还是“下列选项都支持上述说法,除了?”等不同的提问方式。特别要注意“最能削弱(支持)”,“最不能削弱(支持)”和“以下选项都能支持以上反对者的观点,除了”等不同的问法。

再如,“以下选项一定是真实的是”“以下选项可能是真实的是”与“以下选项都可能是真实的,除了”这三种问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见,明确问题是正确解题的一个关键。只有读懂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思维推理的方向。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阅读仔细,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准确理解到底题目问的是什么。

当有纳税人试图通过隐瞒自己的应纳税收入时,就发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些人的逃税导致立法者必须提高税率,否则无法获得事先设定的公共收入;而增加的税率又鼓励更多的纳税人隐瞒应纳税收入。

除非以下哪项为真,否则上面所说的恶性循环不会发生?

A.税率增加鼓励纳税人去设法增加自己的税前收入。

B.检查逃税的方法,可以检查出一些人的逃税行为,这些重新获得的税收比税收检查的成本要高,但其有效性不稳定。

C.当立法者制定税率时,没有考虑到会有纳税人逃税而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

D.那些总是逃税的人并不会因为税率降低而停止逃税,除非在同时对逃税者课以高额罚款。

E.什么样的税率会鼓励纳税人逃税,这在纳税人中间没有太大的差别。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的问题是“除非以下哪项为真,否则上面所说的恶性循环不会发生?”,由于“除非P,否则不Q”就是指P是Q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实际上问的是“如果哪项不成立,那么恶性循环就不会发生?”

选项C就是恶性循环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当立法者制定税率时考虑到了会有纳税人逃税而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那么,这些人就不必要逃税,立法者就不必提高税率,从而上述的恶性循环就不会发生。

美国法律规定,不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坐在行驶的小汽车中必须系好安全带。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每个人都有权冒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只要这种风险不会给别人带来损害。因此,坐在汽车里系不系安全带,纯粹是个人的私事,正如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炒股,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攀岩纯属他个人的私事一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上述反对意见提出质疑?

A.尽管确实为了保护每个乘客自己,而并非为了防备伤害他人,但所有航空公司仍然要求每个乘客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系好安全带。

B.汽车保险费近年来连续上涨,原因之一,是由于不系安全带造成的伤亡使得汽车保险赔偿费连年上涨。

C.在实施了强制要求系安全带的法律以后,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

D.法律的实施带有强制性,不管它的反对意见看来多么有理。

E.炒股或攀岩之类的风险是有价值的风险,不系安全带的风险是无谓的风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上述反对意见是“系不系安全带是个人私事”,要质疑它,就要说明“系不系安全带不是个人私事”。如果B项为真,则说明不系安全带会影响别人,它引起的汽车保险费的上涨损害了全体汽车主的利益。这就对题干中的反对意见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有力的质疑。

六、题项结合

题项结合是指在具体做逻辑题时,要树立把选项和题干作为一个整体来破解的思维习惯。要把题干与选项结合起来阅读,即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把题干信息与选项结合起来,一定要注意各选项分别有没有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这有利于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以找到解题突破口。

核战争将导致漫长的“核冬季”包围地球这种科学预测是不可相信的。大气科学家和天气专家无法可靠而准确地预测明天的天气。而核爆炸对本地和世界范围大气情况的影响一定遵循那些控制着日常天气变化的规律。如果天气无法用目前的知识预测,那么核冬季这一假设用目前的知识也不能预测。

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将最严重地削弱论断“如果科学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日常天气,他们对核冬季的预测也不可信”?

A.核冬季的科学理论使用的是那些预报日常天气的人可以得到的数据。

B.科学家对核冬季的预测只能是凭空构想的,因为这些预测无法通过不造成伤害的实验加以证实。

C.天气预报人员通常不坚持说他们的预测不会出错。

D.对灾难性的自然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所做的科学预测比日常天气预测的可信度要低。

E.核冬季这一科学理论与剧烈的天气变化而非日常天气变化相关。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本题的问题已明确要削弱论断“如果科学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日常天气,他们对核冬季的预测也不可信”,因此,没必要再读题干。

E说明核冬季的预测与日常天气没有关系,削弱了论断。

A支持了题干,B、C、D项为无关项。

在某一市政府,一法官推翻了一嫌疑犯拥有非法武器的罪名。一看到警察,那个嫌疑犯就开始逃跑,当警察追他时,他就随即扔掉了那件非法武器。那个法官的推理如下:警察追击的唯一原因是嫌疑犯逃跑;从警察旁边逃跑的自身并不能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在一非法追击中收集的证据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这个案例中的证据是不能接受的。

下面哪一条原则,如果正确,最有助于证明那个法官关于那些证据是不能被接受的判决是合理的?

A.只要涉及其他重要因素,从警察那儿逃跑就能使人产生一个合情合理的有关犯罪行为的怀疑。

B.人们可以合法地从警察那儿逃跑,仅当这些人在不卷入任何犯罪行为时。

C.仅当一个人的举动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时,警察才能合法地追击他。

D.从警察那儿逃跑的自身不应被认为是一个犯罪行为。

E.在一个人的举动能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的情况下,警察都能合法地追击那个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问题是要问法官的推理成立。因此读题重点是有关法官推理的文字。前面的背景介绍,就没必要看了。

要使法官推理合理,即证据不能接受,需要说明警察的非法追击,看哪一个选项能得出非法追击就可以了。

警察在没有合情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对嫌疑犯进行非法追击,结果得到的证据不能被使用。因此要想对嫌疑犯进行合法的追击,警察就必须得有合情合理的理由,因此C为正确答案。

E项是个无效推理;其他选项没有说明是否合法或非法追击,因此,不能推出证据是否能接受的论断。 7FF9i45IuLZXDAiCnBBPK2FliWWPb40+93ZsP697lCg/dxO+NfvLg0UeTGt3lT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