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山墙的构造与施工

3.3.1 悬山、歇山和庑殿式山墙

悬山、庑殿及歇山山墙的剖、立面形式如图3-20所示。

图3-20 山墙的类型及各部名称

(a)硬山墙;(b)庑殿、攒尖、歇山山墙;(c)悬山山墙;(d)悬山五花山墙;

(e)硬山山墙剖面;(f)庑殿、歇山、攒尖及悬山山墙的剖面

大式悬山建筑的山墙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一般为抹灰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小式悬山建筑一般全部为整砖露明做法。悬山山墙的立面造型有三种形式。

①墙砌至梁底,梁以上的山花、象眼处的空当不再砌砖,而用木板封挡。

②墙体沿着柱、梁,瓜柱砌成阶梯状,叫“五花山墙”(简称“五花山”)。五花山的轮廓线应以柱子和瓜柱的中线为准。

③墙体一直砌至椽子、望板。其多见于唐宋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中已不多见。明清时期的悬山建筑已不是为了墙面防雨的需要,而是出于建筑式样变化的需要。所以悬山山墙做法以露出梁架的两种做法为主,以获得形式新颖的立面效果。

庑殿、歇山山墙的下碱多带有石活,上身多用抹厌刷红浆做法,但也可用整砖露明做法。

3.3.2 硬山式山墙

硬山式山墙的基本构造从台基向上是由下碱、上身、山尖和山檐四大部分组成。

(1)下碱

下碱也叫下肩、裙肩。一般为檐柱高的3/10,并以砌砖层数为单数定高。其厚外皮应与墀头外皮平。而背里砖里皮线,若为普通建筑的山墙,则与山柱里皮在同一直线上;对较重要的建筑应较普通里包金大1/4山柱径。背里部分靠柱子的砖要砍成六方八字形,两块八字砖之间的距离叫“柱门”,柱门最宽处同柱径。

比较讲究的房屋都是采用干摆砖墙砌筑,稍次的用丝缝砖墙,最节省的做法是两端用三出三进做法,中间干砌或浆砌虎皮石墙。对比较重要的建筑,下碱最上一层采用腰线石,如图3-21(a)外立面所示。

图3-21 山墙的常用构造

(a)山墙各部分名称;(b)清水砖墙露明做法;(c)有廊山墙带顶棚内立面;(d)山墙内立面做法

(2)上身

上身是指山墙的中间部分,墙厚较下碱的里、外皮退进一个距离,称“花碱”,花碱的尺寸一般为1/10~1/6砖厚。

上身所用砖料一般较下碱低一个档次,较重要建筑也可以与下碱砌法相同。当上身采用干摆、丝缝、淌白墙三七缝(三顺一丁)砌法时,在正对正脊的地方,应每隔一层砌一丁头砖叫“座山丁”,如图3-21(b)所示。

在小式建筑中,上身多采用“五出五进”、“圈三套五”和“池子”做法[图3-21(b)],墙心多用较粗糙材料砌法,“五出五进”软心的外皮要较四角退进1~1.5cm。

上身里皮用料一般都较外皮粗糙。如果下碱里皮采用抹灰做法,上身里皮不退花碱。当有排山柱时,山柱与金柱之间,被分隔的山墙里皮称为“囚门子”,囚门子做法可同廊心墙,也可与普通山墙做法相同。若采用落膛心做法,又称它为“栱盘心”或“圈套子”,如图3-21(c)、(d)背里面所示。

(3)山尖

它是指墙身最上的三角形部分。大式建筑的山尖墙身一般与上身做法相同,小式建筑中当上身墙心是碎砖墙心,山尖采用整砖砌筑时,叫“整砖过河山尖”,简称“过河山尖”[图3-21(b)]。过河山尖一般从挑檐砖或挑檐石以上或盘头中荷叶墩同层开始。过河山尖的摆砌形式需同下碱一致,如采用三七缝法则山尖正中须隔一层砌一“座山丁”。

山尖墙的里皮面,瓜柱之间被横梁分割成矩形块的空当叫“山花”,瓜柱与椽子之间形成三角形的部分叫“象眼”,对山花、象眼的砌筑称为“点山花”、“点象眼”,如图3-21(c)、(d)所示。

①山花与象眼墙的里皮线位置和做法:室内无顶棚时,山花、象眼露明,则里皮线位置按柱中线加出1寸计算;室内有顶棚时,山花、象眼不露明,则里皮线按柱中线定位。山花、象眼不露明时,其外表可不讲究做法,若山花、象眼露明,其做法有:丝缝墙面十字缝砌法、抹灰镂出假缝四周作成砖圈、抹灰刷烟子浆镂出图案花纹等三种做法,如图3-21山墙内立面所示。

②当山尖的上述内容确定后,就可以开始砌筑了。先拴好立线和槎子线:立线是标注山尖的正中位置和确定座山丁的标志,可在脊檩或扶脊木上设一悬挑木条,木条悬端挂一根立线,挑出长度应使立线与上身平或靠近。槎子线是确定三角形两个斜边的标志,依木构架上脑椽的脊支点,往上算出望板、灰背、脊瓦(或底瓦)的总厚度,即可得出屋面瓦底标高,由此标高往下减去博风砖和拔檐砖的厚度,就是槎子线上端的交点,同理可找出槎子线的下端点,连接上下点即为槎子线,如图3-22(a)所示。

图3-22 山尖形式与敲山尖

(a)山尖槎子线的拴法;(b)尖山式博风;(c)圆山式山尖

拴好线后,因为山尖呈三角形,每层砌砖的两端都应比下面一层退进若干,退进的尺寸可直接依槎子线算出,计算出每层砌砖最边端的一块砖长叫退山尖。

退山尖确定好后,先按退山尖的尺寸进行“砖找”(即对每层两端的边砖,砍成一面为符合山尖角度的斜边形,即“ ”形),然后就开始“敲山尖”(即开始按山尖要求和坡度进行砌筑),又叫“敲槎子”。敲山尖应从中间砌座山丁开始向两端赶。而山尖的形式(即山样)有尖山式和圆山式等如图3-22(b)、 (c)所示。一般尖山式用于:有正吻的大式建筑;清水脊、皮条脊做法的小式建筑。圆山式用于垂脊为罗锅卷棚做法的小式建筑。

(4)山檐

山檐是指与屋面瓦接壤的滴子瓦以下至敲山尖上皮的部分,包括拔檐砖、博风砖等。

拔檐砖是在敲山尖后的基础上,用灰抹平,再砌两层拔檐砖,砖料与砌法同山墙下碱。拔檐砖的出檐尺寸应与墀头中的头层、二层盘头交圈。当前、后檐都有墀头时,前、后拔檐砖按墀头中的头层、二层盘头砖位置进行砌筑;当后檐为封后檐无墀头时,拔檐砖一般很难达到与后檐的头、二层檐交圈,这时可将拔檐两端的端头安置一个靴头砖。砌好后要用麻刀灰将砖檐后口抹严。

拔檐完成后,在拔檐砖之上,博风砖位置之后,砌几层混水砖墙,即“串金刚墙”。金刚墙砌好后,用麻刀灰封顶,顶面上皮与待砌的博风砖顶平。

最后“熨博风(也叫熨博缝)”,即配贴博风砖。熨博风的关键是做好博风两端的博风头和脊中博风顶。脊中博风顶所用砖料应根据所确定的山样形式进行砍制,即尖山用“宝剑头”,圆山用“活顶中”,顶中两边为“插钎”俗称“插旗”,插钎应待熨完博风砖后按实际所余尺寸进行砍制,如图3-22所示。

博风头一般用方砖或三才砖进行砍制,砍制方法如图3-23所示。博风高度约为1~2檩径,视建筑等级酌定,也可按稍小于墀头宽。若博风是砖博风,博风头上皮应与木瓦口的“椀口”同高,若是木博风应与大连檐上皮同高。三才砖则大三才按尺四砖高一半,小三才按尺二砖高一半。

图3-23 博风头的放样

博风砖砌筑时先将博风头和博风顶安装好,博风头上棱应与前后檐瓦口平,然后依此拴线熨博风砖,博风砖之间应严丝合缝,不合缝的应按实际砍剔。对博风砖砍制磨合后,稳在拔檐砖上的金刚墙旁,用钉子铅丝牢固在木椽子上然后灌浆并用麻刀灰抹平上口,打点整齐即可。

(5)硬山建筑的封火墙

多用于南方民间小式建筑和园林建筑。它的山墙墙体超出屋面屋脊,做成两边对称的阶梯形,与邻近房屋起着封隔作用,墙顶做成挑檐式屋脊,以加强装饰效果,如图3-24所示。

图3-24 硬山建筑封火墙

(a)封火墙山面;(b)剖面;(c)端头面;(d)二档的档高与档长

封火墙的每一阶级称为“一档”,一般屋面每一坡面分成2~3档,依房屋进深大小而定,计算方法如图3-24(d)所示。

每档高=( A + B )/分档数  (3-1)

顶档长=( C + D )/分档数+ A ;下档长=( C + D -顶档长)/(分档数-1)  (3-2)

3.3.3 墀头

墀头也叫“腿子”,它是硬山山墙两端檐柱以外的延续墙体,如果硬山式建筑的前、后檐都是“露檐出”(又叫老檐出)时,则前、后都有墀头。如果后檐墙不露出椽子为“封后檐”时,则后檐无墀头,只前檐有墀头。

(1)墀头的尺寸

墀头有三个面,即:①看面,即迎端面,是墀头的主看面;②外侧面,它与山墙外立面共一个面;③内侧面,即山墙背里方向的—个面,对有廊硬山来说,该面檐柱以里就是廊心墙,如图3-25所示。

图3-25 墀头构造

(2)墀头的施工

①墀头下碱。下碱也叫下碱,是山墙下碱的延续部分,一般在同一建筑中用最好的砌筑方法和材料,如干摆、丝缝等。比较讲究的建筑,转角处多用角柱石,石顶用压面石续接山墙腰线石。摆砖砌缝要与山墙砖缝平直一致,所以施工时应与山墙连成整体统筹考虑。下碱的里、正、外三面砌法一样,如果里侧有廊心墙,廊心墙部分的下碱按廊心墙要求另行砌筑。

②墀头上身。它是指从下碱上皮至盘头下皮的距离,墀头上身按下碱每边退进一个花碱尺寸,在砌筑之前,应先根据已计算出的盘头尺寸,计算上身的高度来安排摆砖层数。

在里侧与檐柱的连接处,由于柱子不是笔直的,其差距可砌“砖找”。墀头的看面一般不完全垂直,从山墙面看,略向进深方向倾斜,即“仰面升”,仰面升一般为上身高的3/1000~5/1000。

当盘头为雕凿花活时,上身在紧挨盘头的一块砖,应用方砖凿成花活,叫“垫花”,垫花的浮雕部分略高出墙面。

③盘头。也叫“梢子”,它是指墀头上身以上挑出至大连檐的部分(图3-25)。但也有的只将除戗檐外的部分叫做“梢子”。一般盘头分为五层盘头和六层盘头两种,六层盘头的构造由下而上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等六层,再上就是戗檐。五层盘头较前者少一层炉口。

这些分件一般用方砖砍制,形状如图3-26所示。其中,头、二层盘头可用一块方砖斜开成两个三角块,再将三角块两侧按山墙外侧面拔檐砖交圈尺寸和墀头内侧面砌砖位置剔凿出来,以保证砌筑时相互咬口连接。其他荷叶墩、半混、炉口、枭砖等用不同宽度的方砖或条砖砍制,以保证外、内两个侧面的砌筑灰缝相互错开,所以砍制时应按实际量出尺寸进行加工。戗檐砖用方砖砍制,选料尺寸的高可按约等于博风高,宽等于墀头宽或加拔檐挑出尺寸减去博风砖厚,顶棱可不加工,底棱砍成抹边蹬脚。如果一块方砖不够宽,可再加一条砖。

图3-26 盘头构件与组装

盘头的分件在砌筑时层层挑出,挑出的总尺寸为“天井”,其中包括戗檐砖的倾斜距离叫“扑身”。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五层盘头做法分为大、中、小三才砖,根据我国古建筑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一般可按表3-3中“天井”所述尺寸灵活处理。

表3-3  《工程做法则例》墀头三才盘头尺寸

对一些比较讲究的建筑,墀头梢子常用挑檐石,不做半混、炉口、枭砖这三层砖,挑檐石的出檐按1.2倍本身厚。不用挑檐石的可仿照砌一圈挑檐砖圈,形成“梢子后续尾”,其中砖圈挑出砍成45°,圈内的砖面与角棱齐平。

墀头里侧面中,荷叶墩至枭砖这几层的立缝,允许与墀头里侧下端的立缝错缝。枭砖以上的部分,叫“腮帮”,砌筑腮帮称为“点腮帮”,采用十字缝清水墙砌法叫“清点腮帮”,采用抹灰镂划缝叫“混点腮帮”。清点腮帮的砖缝应与梁头对齐,但紧挨梁头下面的一层砖不能与梁头齐缝,而使梁头端线处在这块砖的中间。由此,腮帮的砌砖层数应先行计算一下,按“单整双破”进行砌筑。单整是指计算层数为单数,砌腮帮第一层砖应用一块整砖,即按梁头长加1/2砖长砍制,使梁头处在该砖中间;双破是指计算层数为双数,砌腮帮第一层砖按梁头长砍制,使砖缝与其对齐。靠戗檐的砌砖,可按实际进行“砖找”。

3.3.4 山墙的琉璃构件安装

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中,山墙的博风和墀头常采用琉璃构件,以增加装饰效果和使用耐久性。琉璃构件一般都是定型产品,不能像方砖那样在现场砍制,故安装前应先在地上进行试摆,以求得与墙体的磨合尺寸和拴线位置。

(1)琉璃博风

琉璃博风常用在硬山、悬山和歇山建筑上,依屋顶形式不同有圆山式博风和尖山式博风两种。

①圆山式博风。它是用于卷棚式屋顶的山墙博风,中间脊顶部分为圆弧形,如图3-27所示。它由活页中、插旗、博风板、博风头、托山半混、托山半混转头等构件组成,每个构件里面都有嵌槽和洞眼,施工时应嵌接牢固。

图3-27 圆山式博风

②尖山式博风。它多用于悬山和硬山的尖山屋顶,由尖博风、博风板、博风头、托山半混、托山半混转头等构件组成,如图3-28所示。其中尖博风是由两块对称构件组成,其上留有燕尾槽口,可用木榫或铁件与脊檩连接。

图3-28 尖山式博风

(2)琉璃墀头

琉璃墀头一般有五层和四层做法,五层做法由下而上为:头层檐砖、半混砖、炉口砖、枭砖、盖板砖等,再上就是戗檐砖。四层做法少一炉口砖。

琉璃墀头砖都是三面露明,中间和背后有凹槽,以供砌筑时能牢固连接。

琉璃墀头建筑,一般都做琉璃的梢子后续尾叫“琉璃挑檐”,它由挑檐砖、线砖(又叫圈口砖)、立八字砖、卧八字砖等组成。其组装和分件如图3-29所示。

图3-29 琉璃墀头构件 P5LBTcQiCZgtHiSWlUTVehtyGVs0bKnXcWg+th3r5TJerCVcX2kj9oZEpiG16t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