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墙体的砌筑类型

3.2.1 墙体的砌筑类型与应用

(1)干摆

干摆砖的砌筑方法即“磨砖对缝”做法。它常用于较讲究的墙体下碱或其他较重要的部位,如梢子、博缝,檐子、廊心墙、看面墙、影壁、槛墙等。而山墙、后檐墙、院墙等体量较大的墙体,上身部分一般不采用干摆砌法。

(2)丝缝

丝缝又叫“细缝”、“撕缝”,俗称“缝子”。丝缝做法是与干摆做法相媲美的一种砌筑类型,但其大多不用在墙体的下碱部分,而是作为上身部分与干摆下碱相组合。丝缝做法也常用作砖檐、梢子、影壁心、廊心等。

(3)淌白

古建筑整砖墙的砌筑类型以砖料是否经过砍磨加工来分,可分为细砖墙和糙砖墙两大类,淌白墙是细砖墙中最简单的一种做法,可在下列三种情况下适用。

①经费有限,但建筑物仍要求有细的感觉。

②为了造成主次感,变化感。常与千摆、丝缝结合。如,墙体的下碱为干摆,上身的四角为丝缝,上身的墙心为淌白。

③追求粗犷、简朴的风格。如宫殿建筑中具有田园风格的建筑,边远地区的庙宇等。

(4)糙砖墙

砌筑未经砍磨加工的整砖墙都属糙砖墙。按砌砖的手法分为带刀缝(又叫带刀灰)和灰砌糙砖两种做法。带刀缝是小式建筑中不太讲究的墙体做法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做法的灰缝较小,多用于清水墙。带刀灰做法还可作为下碱、墀头、墙体四角、砖檐部分,与碎砖抹灰等做法相组合。带刀灰做法所用的砖料以开条砖为主,有时用四丁砖代替。

(5)碎砖墙

碎砖墙是碎砖压泥做法。这种做法用于小式建筑中,用于不讲究的墙体、基础等,也常作为上身或墙心,与其他做法的下碱或整砖“四角硬”相组合。碎砖墙也可作为“外整里碎”墙的背里部分。

3.2.2 墙体砌筑的施工工艺

(1)干摆墙的施工

干摆墙是一种高级做法的墙体,它的外露面多使用五扒皮砖,里面用糙砖作背里。具体步骤为:弹线样活—拴线衬脚—摆砖打站尺—背里填馅—灌浆抹线—刹趟墁干活—打点墁水活—冲水净面。

①弹线样活。弹线是指在基础面上弹出墙体底脚线,样活是指按所采用的砖缝排列形式,用砖进行试摆,以便调节摆砖尺寸的补砍规格。

②拴线衬脚。拴线即为现代施工中的挂线,按照弹线的位置挂上横平竖直的样标线,称为“拽线、卧线、罩线”。在砌筑两端拴挂的立直线称为“拽”线,考虑到墙体上下厚薄或收分,需在两拽线之间拴挂上下两道横线,下为“卧线”,即砌砖层的摆砖线;上为“罩线”,即控制墙面平直的控制线。衬脚就是打底灰,即用麻刀灰找平基础面层。

③摆砖打站尺。摆砖即砌砖,但不是用砂浆砌,而是干摆,即砖缝紧密,外露面的立缝和横缝都不挂灰,除第一层用三缝砖外,其余均用五扒皮砖,砖的稳定与平直应在其后口用片石垫塞卡紧。摆完一段砖后用平尺板(即直条尺)以卧线和罩线为标准,检查墙面平直度,称为“打站尺”,以便及时调整纠偏。

④背里填馅。当外墙干摆到一定距离后,可糙砌里墙,称为“背里”,也有里外都是干摆,在里外之间空隙用糙砖填充,称为“填馅”。无论背里或填馅,都要与干摆留有1~2cm宽的“浆口”,以便下一步灌浆。

⑤灌浆抹线。背里完成后即可灌浆,一般用桃花浆或白灰浆,比较讲究的用江米浆,分三次从浆口灌入,先稀后稠,每灌“半口浆”即1/3,再半口浆,最后填平灌足称为“点落窝”。点完落窝后,用灰刀刮去浮灰,再用麻刀灰抹平称为“抹线”,也叫“锁口”,以防上层灌浆下串而撑开砖缝。

⑥刹趟墁干活。灌完浆后,用磨头(即砂轮)将砖上棱高出的部分磨平,即称“刹趟”。将砖缝和墙面高出部分磨平称为“墁干活”。

⑦打点墁水活。经过刹趟后,对砖面残缺和沙眼之处,用“砖药”(即将砖粉用水调和成稠浆)进行填平补齐称为“打点”,待干后用磨头沾水磨平称为“墁水活”。

⑧冲水净面。当整片墙体完成后,用清水和软毛刷将墙面清扫冲洗干净。

(2)丝缝墙的施工

丝缝墙一般用膀子面砖,也可用五扒皮。其施工过程与干摆墙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①用老浆灰挂灰砌砖,而不是干摆,灰缝不超过2mm,随砌随压随刮去余灰。

②灌浆抹线后不刹趟,进行打点墁水活。

③干摆墙注重砖的砍磨精确,而丝缝墙则注重墙面灰缝平直。

④最后要进行“耕缝”(即刮出整齐一致的缝槽),然后冲水净面。

(3)淌白墙的施工

①淌白缝子墙。施工过程与丝缝墙大体相同,只是砖料为淌白截头,不墁干活和水活、也不冲洗,耕缝时当遇有窄缝不一致,用扁凿开缝一致。

②淌白拉面墙。所用的砖料可为淌白截头,也可为淌白拉面。砌筑灰浆用月白灰,灰缝厚控制在4~6mm,灌浆用桃花浆,最后可耕缝,也可“打点缝子”(即先刮缝后用小麻刀灰或锯末灰进行勾缝,灰缝可与砖平,也可稍低),其他与淌白缝子墙相同。

③淌白描缝墙。它与拉面墙大体相同,只是灰浆要用老浆灰或深月白灰,打点缝子后要用小排刷沾黑烟子浆描缝。

(4)糙砖墙的施工

①带刀缝墙。做法与淌白墙基本相似,只是灰缝较大,可为5~8mm。砖料为开条砖或四丁砖,不需砍磨。砌筑用月白灰或白灰膏,灌浆用桃花浆,砌筑完毕后不用小麻刀灰打点缝子,但要用瓦刀或竹片划出凹缝,缝子应深浅一致。

②灰砌糙砖墙。它所用的砖料不限规格、不挂灰而是满铺灰浆进行砌筑。多用白灰膏,灰缝8~10mm,除用素灰砌筑外,也可用掺泥灰,甚至用现代硝浆砌筑。

(5)碎砖墙的施工

碎砖墙是用不规则的砖和掺灰泥进行砌筑,俗称“碎砖压烂泥”,它在弹线样活、栓线衬脚、背里填陷、灌浆抹线等做法与上相同,只是灰缝要求可大些,但最大不得超过25mm。转角处用比较规正的整砖砌筑,其他墙心均可为碎砖,称“金镶玉”。在碎砖墙部分,为了加强其稳固性,应每隔一段距离(约1m左右)砌一丁头砖,以增加拉力。最后要打点缝子,清扫墙面。

3.2.3 砖墙的排列与组砌

(1)墙面砖缝排列

古建墙体砖的摆置有卧砖、陡板、甃砖、空斗和线道砖(又叫线道灰、马尾做法或麻衣砌法)几种方式(图3-7)。其中卧砖墙最常见,其砖缝形式也最多,有十字缝、三顺一丁(又叫三七缝)、一顺一丁(又叫丁横拐或梅花丁)、五顺一丁、落落丁和×层一丁等几种(图3-8)。现代常见的“满丁满条”即一层顺砖一层丁砖的墙面做法不是古建墙面的砖缝形式,不要混淆。

图3-7 砖的摆置方式

图3-8 卧砖的砖缝形式

(a)十字缝;(b)三顺一丁;(c)一顺一丁;(d)落落丁;(e)×层一丁;(f)五顺一丁

十字缝的特点是,砖全部以长身面露明(转角处除外),因此不但省砖,而且墙面灰缝少。干摆砌法的墙面效果讲究要做成“一块玉儿”(即看不出灰缝),十字缝的特点有利于这种墙面效果。若十字缝做法如处理不当,砖的拉结往往存在问题。该做法多用于槛墙、冰盘檐,也常用于墙体下碱或上身。古建墙体中有些部位是必须用十字缝排列方法的,如象眼、山花等。十字缝的剖面形式有两种处理方法,如图3-8(a)所示。

三顺一丁也叫“三七缝”。这种形式的墙体拉结性较好,墙面效果也比较完整,因此三顺一丁的应用也十分普遍。

三顺一丁有三种排活方法,一种为“顺起”,另两种为“丁起",如图3-8(b)所示。无论使用哪种摆法,丁头砖必须安排在上、下层“三顺”的中间,不可“偏中”。每种排列方法事先应经“样活”(试摆),以能排出“好活”为准。如赶不上好活,细砖墙可在砖的长度上相应调整,糙砖墙或淌白不截头做法的墙面可用一个“一顺一丁”调整,但这个“一顺一丁”应安排在墙的中间(图3-9)。在样活试摆时,绝不可用“七分头”进行调整(转角小拐做法除外)。

图3-9 三顺一丁的调整方法

一顺一丁又也叫“丁横拐”或“梅花丁”,是明代建筑中常用的手法,清代建筑中已不多用,但城墙的砌筑有时还保持这种排列方式。此外,宫殿、王府院墙中也常用此种排列方式。一顺一丁做法的特点是拉结性好,但比较费砖,如图3-8(c)所示。

五顺一丁实际上是三顺一丁与十字缝的结合,兼有二者的特点,但这种排列方式很少使用,如图3-8(e)所示。

落落丁在各种排列方法中最不常见,一般仅用于糙砖墙。这种摆法见于城墙或重要的宫殿、王府院墙中,如图3-8(d)所示。

×层一丁是指砌几层或十几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的做法。这种做法多用于地方建筑,如图3-8(e)所示。

(2)墙体的转角与内部的组砌

墙体90°转角处的排列组砌方法如图3-8所示,八字转角的排砖方法如图3-10所示。

图3-10 八字转角部位砖的组砌

墙体内部的组砌方式主要是采用里、外皮或外皮砖与背里砖的拉结。另外,使用暗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图3-11)。组砌后的灌浆,也是古建墙体内部处理的重要手段。

图3-11 暗丁的使用

(a)方式一;(b)方式二;(c)方式三

3.2.4 墙面的艺术处理

(1)落膛与砖圈

①落膛。基本形式如图3-12(a)所示。

落膛心做法如下。

a.多为“硬心”(整砖不抹灰)做法,且多为方砖心做法,偶做十字缝条砖硬心。

b.软心抹灰做法一般不采用,但某些部位(如廊心墙)必要时也可采用。

c.用于廊心墙时,常做砖雕,用于槛墙也偶做砖雕。用于铺面房,除可做砖雕图案外,还常雕刻文字。

d.陡砖装饰。

注意枋子的外侧有两种处理办法。与木柱、梁等相挨时,枋子的外侧要砍成八字形式,竖向的叫“立八字”,横向的叫“卧八字”;与砖墙相挨时(如廊心墙中与下碱相挨的枋子),外侧不做八字。无论哪种做法的枋子,里侧都需做倒棱处理。落膛做法的两个下角转角处,应做“拐子”。两个上角,既可做成“拐子”,也可做“搭脑”,如图3-12(a)所示。

线枋子交角处,必须做割角。砖棱应倒“核桃棱”(图3-12)。

廊心墙上身、囚门子做法的墙面、廊心墙灯笼框、槛墙、砖匾、铺面房影儿墙、王府门垛。

②砖圈。砖圈做法是落膛做法的简化,如图3-12(b)所示。它的砖心部分,与落膛心做法一样。

砖圈的剖面形式多为三种,如图3-12(c)所示。

图3-12 落膛与砖圈做法

(a)落膛做法的基本形式;(b)砖圈的基本形式;(c)砖圈的三种剖面形式

砖圈多作为砖刻字匾,也用于其他墙面的局部。

(2)影壁、看面墙上的定型做法

影壁、看面墙上的定型做法是指下碱以上、大枋子以下、砖桂以内(包括砖柱和大枋子)这一段的习惯规矩做法。这种墙面形式实际上是取形于木构架特征的艺术提炼。

(3)五出五进

“五出五进”是指墙角处的砖五层为一组,上下两组的长度相差半块砖长,依此循环砌筑(图3-13、图3-14)。个别情况外,五出五进做法应从下碱以上开始,上端可一直砌到砖檐下皮,也可再砌几层倒花碱或过河山尖(图3-13)。当墙较矮时(如槛墙),或为砌筑方便(如墙心砌虎皮石),可将五出五进变化为“三出三进”(图3-13)。

图3-13 五出五进的应用

图3-14 五出五进的几种摆法

五出五进的墙心应使用低一档次的做法,如细砖做法的五出五进的墙心可做淌白或糙砖墙面等。糙砖做法的五出五进,墙心可为糙砖混水墙或碎砖抹灰,如为抹灰,叫做“软心”。相对软心而言,四角称为“五出五进四角硬”。墙心偶尔有用虎皮石砌筑的,别有一番情趣。但这种形式一般仅用于下碱或园林中的墙体。无论哪种墙心做法,用于上身时均应比五出五进部分退进若干(0.5~1cm),即为退花碱。如为软心做法,花碱还应另加抹灰厚度。

五出五进砌法根据每组“出”、“进”的长度分为五种摆法:“个半、一个”,“个半、俩”,“俩半、俩”,“俩半、仨”和“仨半、仨”(图3-13)。以“个半、俩”为例,“五出”组的总长度应为两个长身砖的长,“五进”组的总长应为一块半长身砖的长。

可根据下列原则选择采用何种摆法。

①墙长4.5m以内,可选择“个半、一个”摆法,墙长6m以内,可选择“个半、俩”或“俩半,俩”,墙长6~7m,可选择“俩半、俩”;墙长在7m以上,应选择“俩半、俩”或“俩半、仨”,墙长在10m以上,应选择“俩半、仨”或“仨半、仨”,超过18m,宜分成两段(图3-13)。

②当墙角的两面都露明时(如山墙与后檐的转角处),这两个角要同时采用五出五进做法,这两个面的摆法必然会不一样(图3-14),这时应在较长的一面采用较长的摆法。

③两面露明的,以主要的一面为主,如山墙和后檐,常以山墙面为主,但当后檐墙临街时,又常以后檐面的视觉效果为主决定采用哪种摆法。

注意:①第一组必须砌“五出”;②“五出”这一组中,第一层的最后一块砖不能砌丁头,否则会与“五进”形成齐缝(图3-14);③“五出五进”不能与下碱的砖缝形成齐缝。

五出五进做法主要用于普通建筑的山墙和后檐上身,有时也用于院墙和槛墙。作为虎皮石墙的墙角做法,五出五进做法还偶见于下碱和其他墙体。

(4)圈三套五(图3-15)

图3-15 圈三套五

①如果说五出五进做法是出于装饰和节省造价两个方面的考虑,那么圈三套五则主要出于装饰方面的考虑,因此圈三套五做法更加讲究、细致。五出五进以淌白或糙砖做法为主,而圈三套五采用细砖做法。

②圈三套五的墙心虽然也应比四角做法稍糙,但一般不采用软心做法,也不采用糙砖做法,其墙心部分多采用淌白做法。墙心部分不退花碱,而应与四角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③五出五进的“出”与“进”都是五层,但圈三套五的“出”是三层,而“出”与“进”的“圈”的立边均为五层砖的厚度(包括灰缝)。

④“出”与“进”相差不止半块砖,即“圈”的横边应等于半砖加砖圈立边厚度,交角处应以“割角”交圈(图3-15)。

⑤圈三套五做法可从下碱做起,以求整体效果。下碱与上身的砌筑类型仍可有所区别,但规格均以小亭泥为准,如下碱为小亭泥干摆,上身为小亭泥丝缝。

⑥圈三套五做法多装饰于平台形式的铺面房中临街的一面墙上,如为勾连搭建筑,多装饰在门面一间房的山墙上。

(5)砖池子——海棠池与方池子(图3-16)

图3-16 海棠池与方池子

在古建筑墙面或石活构件中,四周做成矩形边框(中间部分一般应略凹进一些)的装饰统称为“池子”做法。“池子”交角为直角的叫做“方池子”,交角为两条弧线相交的,因形似海棠花而称之为“海棠池”。“池子”的四框组成:两侧以砖腿或砖垛为框,下端以下碱为框,上端以倒花碱或整砖过河山尖为框,形成池子的四周大框。大框的内侧,往往要再贴砌一个砖圈。砖圈多为细砖做法,看面宽5.5~6.5cm。海棠池砖圈交角处的艺术形式分带雕刻与不带雕刻两种。方池子的交角应以割角相交。无论哪种池子做法,砖圈内侧的砖棱均应做成核桃棱成窝角棱。做法简单的建筑,也可略去砖圈。

池子心用硬心或软心做法均可。池子应退进0.5~1cm的花碱尺寸(不包括软心的抹灰厚度)。硬心一般为普通的卧砖砌法,极少数讲究的池子心也可用方砖“膏药幌子”做法,但此种做法一般只用于槛墙等小面积墙体。

池子做法(主要是海棠池)多见于山墙、后槛院墙,偶见于槛墙。用于槛墙时,池子心应为硬心做法,心内可做砖雕装饰。

(6)方砖和条砖的各种陡砌形式

用方砖或条砖陡砌成各种艺术形式的做法多见于墙心或局部墙体。用于官武建筑时,常用于影壁心、廊心、看面墙心或槛墙心、门垛心等;用于地方建筑时,还用于山花、象眼,斗栱当等。各种陡砌的艺术形式偶尔也用于整个墙体。方砖和条砖的常见陡砌形式有陡墁方砖(膏药幌子)、斜墁条砖、拐子棉、龟背锦、人字纹及其他各种仿花瓦做法等(图3-17)。陡砖装饰根据所在的相应位置或做法常有相应的名称,如廊心墙的叫廊心,影壁的叫影壁心,方砖做法的叫方砖心等。

图3-17 方砖和条砖陡砌

(a)膏药幌子;(b)蔗纹;(c)人字纹;(d)拐子绵;(e)条砖斜墁;(f)龟背锦

(7)花墙子

①基本形式。花墙子做法是在墙体的局部或大部分使用花砖(俗称“灯笼砖”)或花瓦做法(图3-18)。花瓦和花砖做法是用筒、板瓦或砖(可经加工)摆成各种图案。花墙子的使用规律是:花瓦做法多于花砖做法,用于小式建筑多于大式建筑,青砖青瓦做法多于琉璃做法。

图3-18 花墙子

(a)用瓦摆砌的花墙子;(b)用砖摆砌的花墙子

花墙子的主要特点是,装饰性强,具有空透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花墙子常能使建筑具有新的功能和形式。如用于园林内墙时,既能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又不妨碍视线的穿越。又如,用于围墙上部,可增加高度,满足了安全要求,视觉上不但没有森严之感,反而增添了活泼亲切的气氛。所以花墙的使用常使建筑在功能和装饰双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内容。

②花瓦的基本做法。应根据位置的高低、面积的大小决定瓦号的大小。总的说感觉应宜小不宜大,所以一般不宜使1号瓦。花瓦可一面露明,也可双面露明。双面露明的,其厚度多为两进瓦。如果比墙宽,多出的部分应预先砍去。一面露明的,背后应砌金刚墙并抹饰白灰。花瓦分糙、细两种。迎面和拼缝处磨平者为细摆,不经加工的为糙摆。无论糙摆细摆,事先均应“套瓦”,即以样板瓦或制子逐块套审,选规格相同的。摆瓦之前应拴立线和卧线。摆瓦时瓦的大头应朝前,后口适当垫灰。

花砖做法的砖料也可分糙细两种。图案多用条砖直接摆出,讲究的做法可用方砖或城砖凿出透空的图案。花砖装饰可两面露明,也可单面露明。单面露明的,应在背后砌抹金刚墙。

琉璃“灯笼砖”一般以两块砖相落为一组,各组应黄绿相间[图3-18(b)]。

③花墙子的主要用途。多用于园林内墙、平台铺面房上的女儿墙、院墙的上半部,偶见于廊心墙。

(8)什样锦

①基本形式。什样锦的形式是将门窗洞口(以窗居多)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以此来作为墙面的装饰。由于洞口形状各异,图案性很强,故称为“什样锦”。洞口的形状很多,常见的有六方、八方、圆形、五方、寿桃、扇面、蝠、宝瓶、双环、方胜(菱形)、叠落方胜(双菱形)、石榴、海棠花等,如图3-19(a)所示。

图3-19 什样锦

(a)什样锦的几种形式;(b)什样锦的构造做法

②做法分类

a.构造做法

ⅰ.“哑吧框”。先根据设计意图制作样板,然后按样板钉成“盒子”,如图3-19(b)所示。由于盒子不露明,故也叫“哑吧框”或“哑吧口”。砌筑时将哑吧框放在墙上,四周砌墙,迎面钉木贴脸或砌砖挂落,侧壁钉筒子板或贴面砖。

ⅱ.砖券。什样锦除可采用“哑吧框”做法外,也可采用砌砖券的方法。砖券的四周仍砌墙,迎面一般不做贴脸,但也可再贴一层砖挂落。侧壁做法随迎面做法。

b.圈口贴脸。贴脸主要有木贴脸和砖挂落两种做法,如图3-19(b)所示。砖挂落又可分为素砖与花活(砖雕)两种。圈口侧壁应随迎面贴脸做法,如为筒子板,可直接钉在哑吧框上;如为砖圈口,可用银锭榫形式固定在哑吧框上。

c.窗扇装修。什样锦门窗的扇活可做成固定扇(死扇),也可做成活扇。活扇又常分为推拉扇(推时入墙)和转轴开启的两种。窗扇的仔屉上可安装玻璃,也可不安。门扇多做成木板门形式。每个窗洞可做单层窗扇,也可做成双层的。若做成双层,中间可设置灯具,这种形式的什锦窗叫做“灯窗”。灯窗的玻璃屉上,还可施以彩绘。

③主要用途。什样锦墙面活泼美观,因此常用于园林建筑中的内墙、后檐墙、游廊墙上。小式建筑的四合院中也常采用这种形式,其位置多在垂花门两侧、临街的后檐或花园中的墙体中。 JsiCgpUqDWcAzfbcKF/QBmh7ZEbKbInKU6oen4Z/WF31Mbn8QJvtbIgoTa4G6I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