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积极品格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和厚、良者心善、恭者庄敬、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其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称其为“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一)温

“敦柔润泽谓之温”(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强调恰当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平和得体。要求内质与外在表现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曾子曰“犯而不校”(《论语·泰伯第八》),是君子表里和谐的典范。“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货第十七》)是被鄙视的。

行事说话要有分寸,朋友兄弟相处要和睦。“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才能平和相处。杜绝“狂也肆”“狂也荡”“愚也诈”(《论语·阳货第十七》)等恶习,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十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第十四》)。

(二)良

“安柔不苛谓之良”(汉·贾谊《新书·道术》)。“良”指的是优良的积极品格和衡量行事处世能力高下的标准,也可以说“良”是“仁”的外在表现。人必须爱人,有博爱、仁慈和善良的心理。“爱人”体现在对待父母即为“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第十二》)。对他人之不幸寄以同情之心,对“临丧不哀”(《论语·八佾第三》)者,孔子“吾何以观之哉?”具同理之心才是良善之人。

“良”表现为衡量行事处世能力的高下,所以为人要明察,“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论语·颜渊第十二》),只有深察远洞,方不做糊涂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人才会不断进步;为政要知人善任,“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第十二》),任用正直贤明之人,可使邪恶之人变得正直起来。治国理政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养民以恩德,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第十三》)。

(三)恭

“和从不逆谓之恭”(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恭”在古汉语中本义指“严肃”,一者容貌端庄,二者对他人谦和,是做事认真不苟等积极品格。孔子讲“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第一》),“端庄”要做到与礼相符,“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恭”又为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周易·谦卦》)。“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周易·系辞传上》)。“恭”又为恭谨,是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孔子告诫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儒家主张“恭”,即是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礼记·曲礼》)。在我国历史上,“桥下拾履”与“程门立雪”这些尊长之例不胜枚举,这种恭敬对待长者的积极品格,后来又逐渐推及到同事、同辈乃至与一般人的关系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与信条。

(四)俭

“去奢从约谓之俭”(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儒家崇尚节俭的品德,孔子盛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第一》)。纵观历史,大凡清廉官吏、有识之士,皆“性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训俭示康》)

“俭”为约束,即限制和节制,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孔子治国有三原则:“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节用就要“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第二十》),三国时代曹魏经学家王弼曰“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全球,而且以勤俭持家享誉世界。

(五)让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让”含有退让、谦让和辞让之意。“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说明“让”是纷争中保持平衡的重要一环。从个人的行为上说,通情达理即为“让”,遇事不争执,不捣鬼,“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宽以待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尧治天下,“克让以接下”(《孔子家语·六本》),泰伯三让天下于季历,孔子称为“至德”。历史上“蔺相如让廉颇”“孔融让梨”都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当然“让”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宽猛相济”,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让”作为一种积极品格精神,是家庭、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安定团结的黏合剂。如果大家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自然会蔚然成风,人们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让”从现在语境来说,就是一定程度的妥协,小至人与人之间个体一对一的关系,大到国际上多边国家的关系,无不在“让”即某种程度的妥协中而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WsY/UOh3wSat8yxF/SU7Rr6NFLcix1v9ci2EwrfGZLTff87/JrV/HlACcMA7HW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