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启蒙人生的《三字经》

(一)“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

积极人性论认为积极是人固有的本性,然而积极本性不会自发表现出来,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三字经》主张“性善论”,肯定人性的积极,并用积极教育来保存和培护其积极性。

《三字经》开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前一句出自《孟子》,后一句出自《论语》。这两句话是《三字经》全篇的纲领和思想灵魂。根据儒家的“性善论”思想,“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用孟子的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者的根本所在,即所谓的人性,它在本原的意义上是善的。儒家主张“性善论”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向善,同时也告诫后人,善性虽为天之所赋,但只是一种端倪。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不擅培育,就会失去这可能的善端。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决定的,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任何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如《中庸》里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所有刚出生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可能发生各种变化,正所谓 “苟不教,性乃迁” ,所以对人的教育从小时候就应当进行,使之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弘扬这种人所有的善良本性。据此,《三字经》后面的一系列内容顺理成章地展开。教育的方法也很重要,教育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不能随意随性,把什么教给儿童要有所选择,以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 “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例举:孟母,择邻教子三次迁居,积极创造理想环境来教育儿子,表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断机杼教子,表明教育贵在坚持。窦燕山,虽曾有过错,但改过从善,修身积德,为五个儿子树立了榜样,因材施教成就了五子登科的传奇,表明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个人在家庭中所接受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传身教,对其思想品性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乃至一生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

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三字经》强调仁、礼、和、义、信、忠等规范,主张仁爱,相互尊重,以礼待人;以和为贵,讲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社会组织具有激发性机制,积极的人际关系是黏合剂。

“首孝弟,次见闻。” 《三字经》认为人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第二才是增广见闻,增长见识。多观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对儿童行为训练要从小做起,“此言为子弟之道也。凡为人子弟,当少年无事之时,宜亲近明师,交接良友,讲习礼节仪文之事,爱亲敬长之道,为立身之本”。为人子女应从小就懂得孝亲的重要性,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长幼有序,此乃为人之道,做人的立身之本。书中举的两个例子,虽然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待商榷,可是如果我们抛开社会环境的变换,保持其精神或思想,能够像黄香和孔融那样做到爱亲敬长,你就能够会被更多的人接纳,与人和谐相处,你就会身心愉悦,被社会所认可。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则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以父子之间的孝为基础,君臣之间要忠,兄弟之间要悌(敬爱兄长),朋友之间要信。以孝为首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爱、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概括了儒家仁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做人的具体规范。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人际准则,已经成为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伦理基础。在此要求下,各种人际关系都得到相应规范,和谐的关系有利于由此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发挥功能,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这些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传统美德,既可以作为个人美德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良好组织机构的指标,对当时乃至今日社会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协调和谐的积极自然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真正的积极可以是一种无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客观和如实接受,可调适人的心理状态,平衡人内部心理的失衡,使人感到舒适与轻松,呈现一种类似满足的状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保持内在安宁自在,达到身心和谐,促进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探索。《三字经》在此方面有简明直观形象的描述,使人非常易于接受。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三字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最高理想。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是古人对宇宙组成的朴素认识,简单明晰。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一年四季,东西南北的轮廓,勾勒得一清二楚。“ 曰水火,金木土。此五行,本乎数。 ”以五行之说探求世界万物的起源,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理性思维寻求事物形成过程,探索自然规律。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这里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及六谷六畜等等,均切近生活,都是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由近到远,由个别到一般,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孩子的视野,从家庭的小天地转移到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给他们灌输必要的生活常识的同时,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念。

(四)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

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目标是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同化融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字经》从文化经典和历史进程的介绍中,帮助儿童完成自我确立与社会融合。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三字经》在这里介绍了儒家经典的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著述,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从传说中的三皇到民国建立,《三字经》只用了寥寥数百字,就勾勒出一幅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

《三字经》花费半数以上的篇幅历数中国丰富的文化经典、历史文献、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人物,使儿童从小在学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绚丽中华文化中,确定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达到完成身份认同,进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塞利格曼认为的幸福所在的“意义生活”。“意义”来源于、归属于或服务于一个积极的任务或组织机构,当个体内心归属于他认同的国家、民族,并为其积极奉献自身力量时,他更能感受生活的意义,也就更加幸福。

(五)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状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综合心理素质,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最高潜能的行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三字经》在篇尾用大量名人故事劝勉儿童少时勤学,长大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目标上,《三字经》明确提出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的标准。要求儿童在幼年时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为国出力,为民谋利,造福一方,从事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业,学以致用。若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又有什么用呢?古时候读书人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而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要结合“学以致用”的目标,来考虑教育要何去何从。

《三字经》例举了古人勤勉好学,终至成才的名人故事。说到孔子拜师,赵中令读《论语》,路温舒编蒲草抄书,公孙弘削竹简抄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朱买臣负薪,李密挂角等发愤勤学的故事;说到大器晚成的二十七岁苏老泉、八十二岁梁灏,早慧的八岁祖莹、七岁李密、七岁神童刘晏,以及善琴能赋的女才子蔡文姬、谢道韫等等。以上历代先贤之所以各领风骚、留名青史,归结到一点,就是奋发有为、勤学苦干。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旦进入孩子们心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对儿童采取正面引导,劝勉鼓励的方式,激励儿童勤学攻读,奋发向上,努力做有用的人,帮助孩子奠定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字经》还再三告诫儿童: “尔小生,宜早思。”“尔小生,宜立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要求儿童尽早思考人生的发展,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历经磨砺,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明白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在人世间白混日子,就还不如有用的动物。 +BIaxLjv7oSlR5DFGkh+uuCwLOA9AoOp1C2a31TUE3jUDfksAc4d2/6XG8mhjb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