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现在使用人数最多的、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我们今天看到且能认读的最早的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说明汉字那时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绵延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集象形、形声和释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正因为汉字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汉字仍是世界发展至今最稳定的文字系统,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造就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根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从古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系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曾经创造出了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的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特别是从16 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国家、民族地位一落千丈,中华民族遭受了一系列的屈辱欺凌,饱受了一段落后挨打的深重苦难。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上列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大有要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全盘否定的架势。但是只要仔细想一想,传统文化不只是在近代才产生的,而是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这期间为什么古代一千多年中华文明(包括科技)绚丽璀璨,唯独近代几百年就落伍了呢?因此,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层面是存在问题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尽管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社会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的,许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国内国际也形成了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可以这样说,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但不是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积极心理学肇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率先正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与研究,成为了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传统心理学主要探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方面,积极心理学则注重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积极心理因素的研究。美国积极心理学权威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认为,积极心理学久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方的孔子、老子等先贤,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的著作里,能够找到与当今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一模一样的问题。在构建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方面,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着重阐述了孔子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观点,孔子所标识出的六种关键的人际关系包括:1.君主与臣民,2.父母与子女,3.丈夫与妻子,4.年长者与年幼者,5.教师与学生,6.朋友与朋友。孔子认为除朋友关系外,这些人际关系都存在上下级关系,下级有责任服从上级,但只有在上级表示出对下级的慈善和关怀时才会如此。孔子的理想是无权者不是无原则地向控制权力的人默许臣服,而是要呼吁双方的相互尊重。人际关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从熟悉的关系开始扩展至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孔子关于美好社会的观点,可以通过社会机构美德体现,如尊敬父母、热爱他人、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做有利的事情、互惠(正是西方世界所推崇的金标准)、领导者遵循道德指引而非依赖武力进行统治。显而易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从中华传统智慧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积极心理学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开采挖掘,用于解决目前社会科学面临的现实需求和理论供给不足的矛盾,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汗牛充栋。我们试图从国学基石——儒家学说、道家经典中萃取有关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探讨传统知识分子之“士人精神”中蕴含的积极人格及影响;从最基本的传统蒙学教育读本如《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中,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蒙学文化中的有关“积极教育”的要素;从传统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和传统戏曲中,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心理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的作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国人心理特质形成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学内涵对国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探讨中国特质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条件,重新审视传统伦理制度和思想,挖掘其积极的社会制度意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并和积极心理学发展成果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质的人生内涵,以期在助推构建世界大同的人类共同体中发挥作用。
陈公义
2017年秋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