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如何“慎独”

《中庸》强调从细微处着手,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做起,从更为人性的或者心理的角度来实践“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君子要警戒谨慎“其所不睹”,就是在别人看不见时要注意并心存戒备;“恐惧乎其所不闻”,在人们听不到的地方,也要有一种自我约束的恐惧,这就是“慎独”,这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同理。当然,这两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要戒备那些自己看不见的东西,要恐惧那种自己听不到的事情,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莫见乎隐”:没有什么比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更容易显现出来;“莫显乎微”:极其细微的东西也逃不过众人的眼睛,都会呈现出来。儒家强调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隐”和“微”就是这个含义。《中庸》在这里启发人们,要善于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对于私欲不要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减去自己心中对物质、名誉及权利无止境的贪欲,使别人所看不到的内心由美好品德充盈起来。

“慎独”的修身理念还体现在离群独处时,一是要真诚,《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地去处世为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要自觉,《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见到“君子”时,会遮掩其不好的地方,只把好的地方展现出来给他人,在独处的时候却做尽坏事。可君子不论是自己独处,还是见到他人,都会自觉依道德而行,这就需要一种高尚的自我约束精神。

历代儒家代表人物,如柳下惠“坐怀不乱”,东汉杨震“慎独”拒贿,宋代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元人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曾国藩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时,写下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中,慎独是“体”,是根本;其他三条是“用”,是枝叶。凡此种种,都极好地展现了贤儒们的“慎独”之功,成为后世不断传颂、仿效的“慎独”楷模。 BYQealzz3ZeA/ZmM2IiOCDPuzuxCN4GdSL7L4k6c1jbE9WVKbWoNHBFD2OWoGH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