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态养殖是利用原有养殖池塘,按照河蟹等水产品生长需求,经过一定的改造而成,这种方式可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挖掘池塘生产潜力,全面提高池塘河蟹养殖的土地产出率和池塘利用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主要是河蟹养殖为主,适当搭配青虾养殖,可充分利用池塘空间,两种养殖品种之间不产生影响,是近年来比较适合推广的模式之一。
该模式以生产大规格河蟹为主,池塘面积一般为15~3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60~75千克,亩产青虾25~45千克。2~3月份亩放规格120~160只/千克的蟹种600~800只,冬春季1~2月份放养规格为1500~2000只/千克的幼虾10~15千克,或5月份放养抱卵青虾0.5千克,或秋季放养规格为6000~8000只/千克的幼虾2万~3万尾。
(1)选址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附近无化工厂等污染,水质良好,符合GB 11607—1989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2)池塘要求 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水深要求保水0.5~1.5米,排灌设施要完善,排、灌分开,实际生产中以对角设计为最佳,有利于池塘水体的对流更换。同时要在池塘四周围上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常见的如钙塑板、尼龙薄膜、铁皮等。
(3)清塘消毒 苗种放养前需进行清塘消毒,常用的清塘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用量根据水深、淤泥量决定。生石灰用量为100~150千克,漂白粉用量为10~15千克,茶粕用量为15~25千克,具体使用方式参照第七章第二节。
(4)合理种植好水草 水草品种根据其特点在不同生长水域分布种植。常见的水草有水花生、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的覆盖面积达池塘的50%~60%,一般伊乐藻占全池的20%,苦草占全池的40%,轮叶黑藻占全池的40%,呈条式或点式分布。生长过程中严格控制其生长密度,过多或枯萎要及时清除,过少要适当进行补充,保持水体流通,增加水体溶解氧。
(5)养殖螺蛳 在池塘中需根据养殖季节分批养殖一定量的螺蛳,清明前后投放比例为全年的2/5,5月中旬投放比例为全年的2/5,8月中旬投放比例为全年的1/5。这种投放防止了一次投放造成春季水质清瘦易发生大量青苔的不良后果,使得池塘的水质保持较好的状况,螺蛳的总量一般控制在300~500千克,也可根据池塘的底栖生物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6)抓好饵料投喂关 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饵料是河蟹、青虾生长的物质基础。以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其他动物性、植物性饲料,这样能满足河蟹和青虾生长营养需求。投喂方法是满塘均匀投喂,时间主要为下午的4:30~5:30,夏季吃食高峰时可增加上午一次的投喂,占全天投喂量的1/3。通过第二天巡塘察看池塘中饵料的残留情况,适时调节投喂量,避免过多残饵,造成败坏水质和浪费。在河蟹蜕壳高峰期、大雨和闷热高温天气时应减少投喂量。
(7)重视水质调节关 3~4月份每月施肥2次,采用生物有机肥,用量为30千克/亩,以培肥水质,培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为河蟹、青虾、鱼类提供适口的活性饵料。5~9月份根据水质变化情况适度施肥,但每月施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水位控制为春季0.4~0.5厘米,5~6月份0.6~0.8厘米,7~8月1.2~1.5米,9月份以后1.2米左右,并根据水温及天气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水位。
(8)病害防治 参照第七章第二节。
河蟹、青虾、鳜鱼混养模式是依据河蟹、青虾混养模式,并增加套用品种鳜鱼,相互之间不影响生长,从而更好地提高池塘效益,且能减少池塘野杂鱼数量,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该模式以生产大规格河蟹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15~3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60~70千克,亩产青虾15~30千克,亩产鳜鱼5~10千克。2~3月份亩放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600~700只,春季放养规格为1500~2000只/千克的幼虾5~10千克,或5月份放养抱卵青虾0.3千克,或秋季放养规格为6000~8000只/千克的幼虾1万~2万尾。5月中旬亩放5~6厘米的鳜鱼种10~20尾(可视饵料鱼的情况适当增加放养数量)。
(1)混养池塘的外源水选择 选在水域较为开阔的地区,因此种模式对外源水有较高的要求,水源质量应符合NY 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土壤质量应符合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同时周边电力设施要到位,方便池塘安装各类机械增氧设施等,交通方便,便于及时运输苗种和成品。
(2)铺设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系统要分开,池塘应设置高灌低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分设在池塘的对角,这样可方便进排水形成一定的水流,有利于改善池塘的水质。
(3)池塘微孔增氧设施铺设 按照0.15~0.2千瓦/亩,主支管按“非”字形排放,呈东西向排列,整个管道用木桩或竹竿固定在水面中,主管道离浅滩处1.5米左右,每隔6~8米设置支管道,微孔软支管安插在离水底15厘米处。有条件的池塘还可每20~30亩设置耕水机一台,方便水源水平流动。为确保增氧效果,开机方式应掌握与叶轮式增氧机方式一致,根据水体溶解氧变化的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间和时段。
①最适合开机时间可采取以下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夏季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
②开机时间长短可采取以下原则: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气炎热、面积大或负荷水面大,开机时间长;不施肥、天气凉爽、面积小或负荷水面小,开机时间短。
③有条件的进行溶解氧检测,适时开机,以保证水体溶解氧含量在6~8毫克/升为佳。
(4)池塘清整消毒 应在上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排干池水,修整池埂,清除淤泥,留淤泥10厘米左右深,放养前再按照常规清塘方式进行。
(5)底栖生物饵料培育 目前从生产上,养殖应更多地考虑到池塘的土壤改良及底栖生物饵料培养,从目前生产实践试验来看,培育底栖生物饵料对于改善和稳定池塘土质、水质,提高池塘活性饵料生物、提高水产品质量、降低池塘养殖品种的发病率及降低池塘生产成本等方面有较大的好处,进水前可在池塘中挖多处坑埋进或遍撒翻耕生物专用有机肥,应根据池塘肥力施150~200千克/亩。后期可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用10~20千克/亩的生物有机肥作为追肥,对于池塘的水质改善及促进池塘水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效果。
(6)苗种放养 蟹、虾严格执行苗种放养管理,一定要选择活力强的蟹、虾种苗,同时应注意放养的鳜鱼规格不宜太小,要求鳜鱼苗在5厘米以上为最佳。
(7)饵料投喂 虾、蟹以投喂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并适当搭配麦粉、玉米、小杂鱼等,一般定点投喂在离池岸水面2~3米的浅滩处,投喂比例视水温、天气、吃食、生长等情况而改变,春季4~6月份每天投喂一次,夏季高峰期,饲料投喂要增加至两次,一般上午投喂量控制在20%~30%,下午投喂量控制在70%~80%,同时做到两头精、中间青、精青合理搭配、荤素兼顾。特别对蟹种暂养期更要注重饲料的营养需求,确保河蟹首次蜕壳的营养需求,有利于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同时应根据放养的鳜鱼数量及池塘饵料鱼情况适当增加饵料鱼,鳜鱼的饵料鱼来自于大规格鲫鱼、麦穗鱼的自繁鱼苗和投放的鲮鱼苗。
(8)水质管理 放养前期池塘水深控制在40~50厘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加深,5~6月份保持水深在60~70厘米,7~8月份保持水深在120~140厘米,9~10月份保持水深在90~100厘米,池塘中水草的覆盖率占50%~60%,对多余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清除,以防影响和败坏水质。定时开动微管增氧设施,开启原理按增氧机要求,保持池塘水体溶解氧在5~7毫克/升。高温季节每周施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EM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为主。
(9)病害防治 参照第七章第二节。同时在病虫害防治上应更多考虑使用的药物对鳜鱼的影响。
在蟹池内套养塘鳢鱼,可让塘鳢鱼捕食池中的小鱼、虾,提高河蟹饲料利用率及青虾上市规格。
该模式以生产中等规格河蟹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10~20亩,面积不宜太大,一般设计为亩产河蟹80~90千克,亩产青虾10~15千克,亩产塘鳢鱼25~50千克。2~3月份亩放养规格为120~160只/千克的蟹种900~1000只,冬春季1~2月份亩放养规格为2000只/千克左右的幼虾5~10千克,或5月份亩放养抱卵青虾0.5千克。5月中旬亩放养2~3厘米的塘鳢鱼种300~500尾。
(1)池塘准备 上一年养殖结束后立即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使淤泥保持10~15厘米,同时清除池塘边杂草。然后使用生石灰150千克/亩,用泥耙与表层淤泥进行掺和清塘,以达到彻底消毒、除菌、除野和充分氧化底层有机物并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暴晒30~40天,放养前再使用杀青苔药物进行全池喷杀,放养前15天,进水10厘米,再以15千克/亩茶籽饼粉碎后用温水浸泡一昼夜,稀释,连渣全池泼洒。
(2)增氧管道铺设 因青虾和塘鳢鱼对氧气要求较高,所以此种模式必须高度重视溶解氧的来源。池塘中安装微孔管道增氧设施,保证了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稳定了水质,促进水草的良性生长,成活率可大大提高。具体操作为:每亩池塘配置功率在0.15~0.2千瓦,主管道为PVC管,主支管按“非”字形排放,呈东西向排列,整个管道用木桩或竹竿固定在水面中,主管道离浅滩处1.5米左右,每隔6~8米设置支管道,微孔软支管安插在离水底0.15米处。
(3)施肥种草 清塘消毒1周后即施生物有机肥100~150千克/亩,用机械将生物有机肥与表面土壤混合,过2天后注水20~30厘米,种植水草。采取复合型种植方式,即浅坡处种伊乐藻;在池中心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并加设围栏设施,待水草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时再拆除。高温季节在较深的环沟处用绳索固定水花生带,以利沙塘鳢栖息、隐蔽和捕捉食物。采用底栖生物饵料培养法来增加底栖生物水蚯蚓、摇蚊幼虫等增加河蟹、青虾、塘鳢鱼的天然饵料,可大大替代部分人工饲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和产量,同时培养基的使用可以促进水草的生长,对稳定池塘水质和提高养殖品种的品质有很大的作用。
(4)投放螺蛳 采用三次投放法,合计投放活螺蛳450~500千克/亩,其中清明前后按200千克/亩投放,5月中旬按150千克/亩投放,8月份中旬再按100~150千克/亩投放。
(5)苗种放养 河蟹苗种应选择自行培育蟹种,青虾选择附近外河大水体中捕获的抱卵青虾为最佳,塘鳢鱼鱼种应选择专业育苗场生产的苗种,规格应注意不宜太小,鱼种规格在3厘米以上,如购买的小规格苗种需要进行设置小网箱前期强化培育至2厘米以上后才能入池。
(6)水草养护 按照河蟹主养的方式严格控制水草的生长,根据不同的生长期保持水草有适宜的密度,水草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过少影响河蟹、青虾、塘鳢鱼的生长,过多易恶化水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严格防控,这是河蟹、青虾、塘鳢鱼混养模式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7)饵料投喂 前期重点采取施肥的方法,培育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塘鳢鱼和河蟹苗种提供天然饵料,这是提高塘鳢鱼和河蟹苗种成活率的关键。中后期饵料主要投喂河蟹、青虾、塘鳢鱼均喜食的小鱼和颗粒饲料,并适当搭配南瓜、蚕豆和玉米等青饲料,以满足河蟹生长各阶段的摄食需求;视池塘小鱼小虾情况,可适当补充投喂河荡里捕捉的小鱼虾,确保有足够的活饵,并视天气、河蟹、青虾和塘鳢鱼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8)水质调控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青虾和塘鳢鱼的生长,应强化水质调控,除定期加注新水外,最主要应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定期施用生物水改、底改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确保水质肥、活、嫩、爽。用量、时间视水质情况作适当调整。5月份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应常开动增氧设备,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并定期检测水质,保持pH值在7.0~9.0,氨氮在0.2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在0.1毫克/升以下,泼洒药物时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设施,防止池塘缺氧。
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上半年养殖黄蟹,黄蟹需在7月中旬捕捞上市,下半年留待池塘空间生产青虾、鳜鱼。池塘面积一般在15~30亩,一般设计为亩产黄蟹100千克左右、亩产青虾40千克、亩产鳜鱼45~70千克。2~3月份亩放养规格在60~100只/千克的蟹种2000只,5月中旬亩放养规格为5~6厘米的鳜鱼种100~150尾,秋季亩放养规格为6000~8000只/千克的幼虾15千克。
(1)养殖池塘要求 和河蟹、青虾、鳜鱼混养模式相似。
(2)设置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系统要分开,池塘设置高灌低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分设在池塘的对角,这样可方便进排水形成一定的水流,有利于改善池塘的水质。
(3)池塘微孔增氧设施铺设 按照0.15~0.2千瓦/亩,主支管按“非”字形排放,呈东西向排列,整个管道用木桩或竹竿固定在水面中,主管道离浅滩处1.5米左右,每隔6~8米设置支管道,微孔软支管安插在离水底15厘米处。有条件的池塘还可在池塘按照每20~30亩设置耕水机一台,方便水源水平流动。经常性开启增氧设备,以保证水体溶解氧在6~8毫克/升为佳。
(4)池塘清整消毒 在上年养殖结束后即进行,排干池水,修整池埂,清除淤泥,留淤泥10厘米左右,放养前再按照常规清塘方式进行。
(5)底栖生物饵料培育 目前生产养殖更多地考虑到池塘的土壤改良及底栖生物饵料培养,从目前生产实践试验来看,培育底栖生物饵料对于改善和稳定池塘土质和水质、提高池塘活性饵料生物、提高水产品质量、降低池塘养殖品种的发病率及降低池塘生产成本等方面有较大的好处。进水前可在池塘中挖多处坑埋进或遍撒翻耕生物专用有机肥,根据池塘肥力施150~200千克/亩。后期可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可用10~20千克/亩的生物有机肥作为追肥,对于池塘的水质改善及促进池塘水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效果。
(6)苗种放养 蟹、虾严格执行苗种放养管理,一定要选择健康、活力强的蟹、虾种苗,同时应注意放养的鳜鱼规格不宜太小,要求鳜鱼苗在7厘米以上为最佳。
(7)饵料投喂 虾、蟹以投喂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并适当搭配麦粉、玉米、小杂鱼等,一般定点投喂在离池岸水面2~3米的浅滩处,投喂比例视水温、天气、吃食、生长等情况而改变,春季4~6月份每天投喂一次,夏季高峰期,饲料投喂要增加至2次,一般上午投喂量控制在20%~30%,下午投喂量控制在70%~80%,同时做到两头精、中间青、精青合理搭配、荤素兼顾。特别对蟹种暂养期更要注重饲料的营养要求,确保河蟹首次蜕壳的营养需要,有利于提高河蟹的成活率。后期根据放养的鳜鱼数量及池塘饵料鱼情况不断增加饵料鱼,鳜鱼的饵料鱼来自于大规格鲫鱼、麦穗鱼的自繁鱼苗和投放的鲮鱼苗。饵料鱼不足容易导致鳜鱼得不到食物而饥饿,同时要及时捕捞达上市规格的黄蟹和青虾,降低池塘养殖品种的密度。
(8)水质管理 放养前期池塘水深控制在40~50厘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加深,5~6月份保持水深在60~70厘米,7~8月份保持水深在120~140厘米,9~10月份保持水深在90~100厘米,池塘中水草的前期覆盖率最高不超过50%,对多余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清除,以防影响和败坏水质,后期水草密度应适当降低到20%~30%为宜,以增加鳜鱼的捕食能力。定时开动微管增氧设施,开启原理按增氧机要求,保持池塘水体溶解氧含量在5~8毫克/升。高温季节每周施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EM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为主。
(9)病害防治 参照第七章第二节。同时在病虫害防治上应更多考虑使用药物对鳜鱼的影响。
河蟹、南美白对虾混养模式是近年来新探索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利用相互混养品种在空间的分布不同来提高水体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河蟹池套养南美白对虾可以控制南美白对虾单一养殖引起的病害流行,从而达到提高池塘养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模式一]以生产大规格河蟹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10~2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60~75千克,亩产南美白对虾50~90千克。2~3月初亩放养规格为120~140只/千克的蟹种600~800只,5月中旬亩放养规格为1.5~2厘米的南美白对虾幼虾1.5万~2万尾。
[模式二]以生产中等规格河蟹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10~2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90~100千克,亩产南美白对虾45~75千克,2~3月份亩放养规格为140~180只/千克的蟹种1000~1200只,5月中旬亩放养规格为1.5~2厘米的南美白对虾幼虾1.0万~1.5万尾。
[模式三]蟹池双茬套养南美白对虾,池塘面积一般在10~2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70~80千克,亩产南美白对虾100千克左右,2~3月份亩放养规格在120~160只/千克的蟹种700~800只,5月中旬亩放养规格为1.5~2厘米的南美白对虾幼虾1万尾左右,7月下旬亩放养规格为1.0~1.5厘米的南美白对虾幼虾1万尾左右。
(1)选择优质蟹种和虾苗 严格选择优质大规格蟹种和健康无菌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放养,苗种放养前需使用维生素C进行浸泡,减少其应激性反应。
(2)合理施肥 确保水体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3)保持水质良好 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及施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在极端天气(暴雨、雷阵雨、闷热天气)及水体环境变化较大时应及时使用抗应激药物,确保养殖对象特别是南美白对虾不因水体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死亡。
(4)补钙 及时有效补充可利用钙源,促进蟹、虾有效蜕壳生长。
(5)水草密度 控制好池塘水草的密度,确保水草占池塘面积的40%~50%。
(6)增氧设施 有条件的塘口应设置增氧设施,特别在养殖的中后期,应经常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水体有较适宜的溶解氧,做好蟹、虾缺氧浮头的防范工作,促进蟹、虾的生长。
(7)淡化和暂养 放养规格为0.8~1.0厘米的南美白对虾虾苗需要二次淡化。通常放苗前在池塘一角用五彩布围设南美白对虾暂养池,所需面积的密度以每平方米0.2万~0.4万尾为标准推算,暂养面积水深0.5~0.6米,每立方米水体洒粗盐2千克,把水调至与苗场相似的盐度。选择晴天傍晚放苗,暂养区域内放置微管增氧设施,24小时增氧。若无增氧设备,需常备粒粒氧等增氧药物。虾苗在暂养池24小时以后逐步淡化,淡化方法在暂养池的外围靠水面的两边,用50目的网(5米×0.5米),用线绞在两角上,淡化时把网片与彩条布的交接处向下移10厘米,保持通水不通苗,达到淡化作用。7~10天后暂养池盐度与大塘一致,经试水安然无恙后方可拆除五彩布,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成活率可达90%以上。放养规格为1.2~2.0厘米无需淡化的南美白对虾虾苗,为了提高下塘成活率,通常也需要在池塘一角用五彩布围设暂养池,所需面积以每平方米0.5万~1万尾的密度为标准推算,暂养面积水深0.5~0.6米,每立方米水体洒粗盐0.5千克,暂养1~2天后拆除五彩布。目的是避免因运输或幼虾对新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应激反应。无条件设置暂养池的也可在虾苗放养后泼洒维生素C液增强虾苗自身免疫力。
(8)收获 南美白对虾的收获方法主要采用地笼网诱捕、拉网围捕、干塘起捕等几种方法,但大部分时间采用地笼网诱捕。收获时间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及生长情况等来确定,一般南美白对虾经80~100天的养殖,规格达到60~80尾/千克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获上市,最后一定要在水温低于13℃之前捕净。注意高温季节尽量用地笼诱捕,不用拉网起捕,以免造成南美白对虾应激反应强而损伤,死亡率高,影响产品品质。为提高起捕率,可清除池塘环沟内部分水草,目的是减少对虾栖息和隐蔽场所,增加对虾活动量,从而提高起捕率,也可在地笼内放置少量饵料,达到诱捕的目的。
河蟹、小龙虾混养模式是多年来一直采用的养殖模式,对增加池塘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河蟹池中套养小龙虾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池塘中自然繁殖的小龙虾;二是人为投放一定数量的小龙虾大规格种苗,两种方式各有优势。
[模式一]以自然繁殖的苗种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30~5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80~90千克,亩产小龙虾45~50千克,2~3月份亩放养规格在140~180只/千克的蟹种800~1000只,上年8月底至10月初亩放养7.5~12千克的经人工挑选的小龙虾亲虾,雌雄比例为(2~1)∶1。
[模式二]以放养专池培育的小龙虾苗种为主,池塘面积一般在30~50亩,设计为亩产河蟹60~80千克,亩产小龙虾50~100千克,2~3月份亩放养规格为140~180只/千克的蟹种700~900只,4~5月份亩放养规格为2~4厘米的小龙虾种0.6万~0.8万只。
主要技术可参照池塘套养其他虾类品种,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4~5月份应增加饲料的投喂量,防止因饲料不足造成小龙虾大量啃草的现象发生,同时前期池塘中的水草密度应适当增加,防止小龙虾对水草的破坏引起后期池塘无水草状况。
(2)5月份要加强小龙虾的病害防治,防止近年来出现的龙虾白斑综合征对河蟹的影响。目前已发现河蟹也感染白斑综合征造成对河蟹的影响报道,这也是在蟹池套养小龙虾模式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制约因素。
(3)为了不影响河蟹后期的生长,从6月份开始,至8月份前,应尽量捕获池塘中已达规格的小龙虾,以降低池塘中养殖品种的密度,还河蟹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后期河蟹的快速生长。在对小龙虾进行捕捞时,应将地笼的笼尾稍稍吊离水面,这样可以让进入笼中的蟹很方便地爬出而将小龙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