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蟹种培育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点就是仔蟹培育过程的成活率低,通常情况下成活率在30%左右,培育经验不足的养殖户获得的成活率只有5%~10%。所以在蟹苗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蟹苗的生态习性去饲养,从而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一、培育原则

1.池塘环境

要为河蟹提供一个清水、浅水、水草多、无敌害、符合蟹种生产要求的池塘环境(图3-3)。河蟹只有在浅水条件下才能蜕壳,通常情况下控制水位在10~30厘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活率。但是在浅水情况下蜕壳又易受紫外线杀伤,所以在仔蟹培育阶段必须种植或放养大量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为荫蔽物和附着物,最好的是种植水葫芦,既可附着,又可荫蔽,也是河蟹良好的饵料,能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图3-3 扣蟹池

2.提供下塘最佳适口饵料

刚刚下塘的蟹苗最容易因缺乏鲜活、高质量的适合饵料而导致死亡。如果采用人工饵料,往往因投饵不均易散失而污染水质,而且配制全价饵料非常不容易,其适合性差,蟹苗吃食不均匀,造成蟹苗生长发育快慢不一,变态不同步,易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影响蟹苗成活率。水蚤是小型浮游甲壳类,在池塘内分布均匀,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其游动速度慢,蟹苗容易捕食,是蟹苗下塘时的最佳适口饵料。因此,蟹苗下塘时要使池水中的水蚤达到高峰期。

3.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池塘内只放养蟹种,其水体、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且混浊,若池内没有种植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则非常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田、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等),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或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同时,水生植物既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提供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生,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4.控制蟹种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池塘水体小、水浅以及静水环境,在高温阶段水温往往会超过30℃以上。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易造成水温过高,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造成营养过剩,引起性早熟。所以,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二、饲料投喂

1.投喂方法

蟹种培育过程中,根据蟹种的生长规律和生态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投喂的饵料种类可以分为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等)、人工饵料(如菜籽饼、豆饼和南瓜等)、配合饲料。

(1)第一阶段主要是用精料投喂时期。时间在6月初至7月初,即芒种至小暑期间。此时水温适宜、水质清新,投喂的配合饲料质量要高,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为40%,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占6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7%~9%。在这期间经过二次蜕壳,蟹种的规格从2万只/千克长至3000只/千克左右。

(2)第二阶段是控制时期。时间在7月8日至9月8日,即小暑至白露期间。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为防止蟹性早熟,投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其粗蛋白质含量为32%,其中植物性蛋白质占80%~9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5%~8%。这期间经过一次蜕壳,蟹种的规格从3000只/千克长至约1000只/千克。

(3)第三阶段是促生长时期。时间在9月8日至12月8日,即白露至大雪期间。此时水温适宜,配合饲料的粗蛋白质提高到38%,其中动物性蛋白质占20%,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5%。

2.投喂原则

在蟹种培育投喂饵料的过程中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的饵料一定要控制在2小时之内吃完。在蟹种养殖后期,如果投喂麦粒、玉米等,必须加水浸泡涨足煮熟后才能投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人工饵料的投喂在傍晚时分投放在浅滩处,开始投饵时饵料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以后逐步向上移动,使蟹种养成在岸上摄食的习惯。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在半夜增加一次投喂。

3.投喂注意事项

在蟹种投喂过程中应根据气候、水质、前一天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在培育的前期,蟹种个体较小,配合饲料均用破碎料;饲养中、后期可采用粒径为1.8~2.4毫米的配合饲料。投饵时应将饵料均匀撒在池塘四周浅滩上。

三、蜕壳管理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决定养殖效益的事就是管理好蟹种的蜕壳。在一个池塘中,蟹种在每个阶段蜕壳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自相残杀,其成活率必然低。因此,必须采取以下四种措施,促进蟹种集中同步蜕壳。

1.投喂

每次蜕壳来临前,增加投喂动物性饵料或投喂混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进行新鲜流水刺激,都对蜕壳有促进作用。

2.蜕壳区与投饵区要分开

通常情况下,投饵区选择在坐北向阳的北坡以及东坡和西坡,这个地区注意控制为浅水和水草稀少一些。蜕壳区选择在南坡,这个地区注意控制为浅水、安静、水草多。

3.增钙

当发现个别蟹种蜕壳时,在池塘内泼洒15毫克/升的生石灰水,以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蜕壳。

4.巡塘

每天清晨巡塘时,发现刚蜕壳的软壳蟹,可以捡入桶内暂养1~2小时,待蟹壳稍硬并能爬动时,再将其放回池内。

四、水质管理

养好一塘水,养好一塘蟹。池塘水体是蟹种生存的环境,所以池水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蟹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有些养殖密度高的塘口,池水很容易老化,致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有害物质升高。水质略差则抑制河蟹生长,使其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水质太差则易导致河蟹得病,甚至死亡。所以调节水质非常重要,应适时注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1.保持透明度

蟹种池的水质保持透明度在50~60厘米。如水色呈绿色,即透明度低于40厘米时,则应及时调换新水,可以抽去底层水(即1/3水量),然后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在增加溶解氧的同时减少了池水中的有机物含量。

2.调节

蟹种池的水透明度高于60厘米时,即池水过瘦,水生植物叶子呈黄色,则应施追肥,每次每亩施尿素和磷肥各7~10千克。

3.用药

蟹种池稻田一般不用农药,如必须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在蟹种培育期间,池塘中的稻田前期水位必须保持在5厘米以上,后期保持10厘米以上。蟹池中的稻田一般不搁田。如需搁田,往往白天放水搁田,夜间加水。

4.酸碱度

蟹种池的水体酸碱度控制pH值在7.5~8.5,通常用生石灰调节,既能有效杀灭水中病菌,又能调节酸碱度,同时可以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蜕壳生长。一般每月使用生石灰一次,采用化浆去渣后全池泼洒法,用生石灰20~25克/米 3 。pH值超过8.5时,应控制生石灰的使用。

五、日常管理

在蟹种的培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

1.四查

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备。特别是防逃设备,在大风、大雨时,应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随时修理,保持设备完好。

2.四勤

勤除杂,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

3.四定

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4.四防

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

六、仔蟹培育

1.池塘清整

在3月中旬以前,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填好漏洞和裂缝。暴晒7天后用生石灰清塘,杀灭池内敌害生物,为蟹苗培育创造一个无敌害生物的水环境。

2.饵料生物培育

蟹苗下塘的最佳适口饵料是水蚤,为保证蟹苗一下塘就能吃到鲜活的适口饵料,提高蟹苗的成活率,就必须把池塘水体中的水蚤在下苗时培育到最高峰:在蟹苗下塘前7~10天,水温在25℃左右时,在蟹种培育一级池里用猪粪等有机肥肥水,每亩用猪粪150~300千克;或者在下苗前10~15天,用绿肥沤在一级池的四角,浸没水中,经常翻动,促其腐烂,每亩用绿肥200~400千克。

3.水生植物准备

蟹苗的培育是在一级池中进行的,所以在一级池中提前放养水葫芦、小浮萍,中间用毛竹拦住,在池塘较深的一端种植沉水植物,每平方米种6棵。在蟹苗下塘前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水葫芦、小浮萍不少于一级池整个池塘水面的1/2。

②水蚤培育至成团,但不呈现红色。

③水体清澈见底。

④无蝌蚪、青蛙、杂鱼、虾等敌害生物。

4.合理密度放养

通常情况下每亩养蟹苗0.5千克,规格大、质量好的蟹苗密度可适当小一点,反之则要大一点。

5.精养细喂

放养的第3~5天是蟹苗养成Ⅰ期仔蟹的阶段,这一时期蟹苗的饵料主要是水蚤,每天泼豆浆2次,上午、下午各1次,每亩每天3千克干黄豆,浸泡后磨成50千克豆浆投喂。放养的第5~7天是蟹苗养成Ⅱ期仔蟹的阶段,这一时期蟹苗的饵料为水蚤和人工饵料,人工饵料投喂比重为仔蟹总体重的15%~20%,上午9:00投1/3,晚上7:00投2/3。放养的第7~10天是蟹苗养成Ⅲ期仔蟹的阶段,这一时期蟹苗的饵料为人工饵料,人工饵料投喂比重为仔蟹总体重的10%~15%,上午9:00投1/3,晚上7:00投2/3。

人工饵料含粗蛋白质40%以上。其配方为:鱼粉25%,豆饼粉25%,菜饼粉23%,麦粉20%,骨粉3%,酵母粉2%,矿物质添加剂2%。此外,再添加0.1%的蜕壳素和0.1%的复合维生素,轧制成颗粒饵料备用。也可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煮熟后去骨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颗粒,直接投喂,混合比例为杂鱼4∶5,投喂时一部分投放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投放于水生植物密集区。

6.水位调控

蟹苗下塘时,池塘的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给池塘加高水位10厘米;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Ⅱ期仔蟹后,给池塘加高水位15厘米;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Ⅲ期仔蟹后,给池塘加高水位20~25厘米,这时水位达到70~80厘米。这种分期注水法,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每平方米网目为25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果在蟹苗培育过程中遇到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引起死苗。

七、蟹种培育

当一级池的蟹苗蜕壳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就可将仔蟹扩大到二级池中培养,精心饲养可大大提高蟹种的成活率。

1.种植水生植物

4月中下旬在池塘的埂上空地或种子专用田里撒播水蕹菜种培植,等苗长至10~15厘米时连根拔起,在池塘边贴水面栽入泥中种植一圈,株距控制在10厘米。四周深沟上采用无土栽培水蕹菜的方法种植水蕹菜:先用稻草和塑料带编成粗绳,在蟹沟水面上每隔50~60厘米布一条草绳,两端用竹竿固定,使草绳笔直地浮于水面,然后将水蕹菜秧苗以10厘米间距夹在草绳内。夹苗后,在蟹沟内施粪肥,每亩施100~200千克,一般7天后可开始发棵,1个月后水面即可覆盖水蕹菜。

二级池中间的台田种植水稻,水稻的品种选择生育期长、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

2.二级池仔蟹放养

通常蟹苗蜕壳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即可扩大到二级池中培育,但若是台田种植水稻的塘口,则要待到水稻发棵分蘖后才能放养,如果是人工插秧要经过20天后才能放养仔蟹,防止损伤秧苗。到7月上旬,拆除一、二级池中间的临时防逃墙,并开挖蟹沟,使一、二级池相通。

3.适时放养花白鲢夏花

一般情况下,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放养花白鲢夏花,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池水肥度,促进蟹种生长。根据池水肥度,每亩放养花白鲢夏花100~150尾,其比例为5∶1。

4.分阶段投喂

蟹种培育过程中根据蟹种的生长规律和生态要求,其投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控制阶段,在7月8日至9月8日期间,大量投喂水草,日投饵量为蟹体总重量的50%。培育期间,蟹种经过2次蜕壳,其生长规格由2万只/千克长至3000只/千克左右。第二阶段为促生长阶段,在9月8日至12月8日期间,在傍晚时分投喂人工饵料,日投饵量为蟹体总重的3%~5%,投喂水草,日投饵量为蟹体总重的20%~40%。此培育期间共经过3次蜕壳,其生长规格由3000只/千克长至100~200只/千克。

蟹种人工饵料原料有小麦、大麦、玉米、米糠、南瓜、甘薯以及配合饲料等。配合饲料配方与仔蟹配方相似,只有鱼粉比例减少5%,换用5%的棉仁饼粉,也可用杂鱼、麦粉和少量食盐轧制成颗粒饲料。其制作方法同仔蟹的配合饲料,杂鱼、麦粉、食盐的比例为0.6∶1∶0.01。麦粒、玉米等使用前必须加水浸泡。于傍晚将人工饵料投在浅处,开始投饵时饵料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边水面上,以后逐步向岸上移动,使蟹种养成在岸边摄食的习惯,以便于检查蟹种摄食情况,防止饵料散失。

5.促进蟹种集中同步蜕壳,保护软壳蟹

作为一个群体,河蟹在每个阶段蜕壳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自相残杀,其成活率必然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缩短群体蜕壳时间。具体方法参见本节三。

6.集中捕捞暂养

扣蟹捕捞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地笼网捕捞暂养 将数个地笼网直接安置在蟹池中,每天清晨和傍晚收取一次蟹种。

(2)光诱捕 在10~11月的晴天,抽去大部分池水,留30厘米水,到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需在池塘四角装上电灯(或点灯),利用蟹种趋光的特性,便能徒手捕捉。也可在池塘四角沿防逃墙边各埋1只缸,缸内放少量细沙,缸沿与地面相平,在缸上方安置电灯,蟹种便会自动爬入缸内。

(3)流水捕捉法 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放水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捕捉。

(4)干塘捕捉 冬季蟹种活动能力低,活动范围小,不少蟹种往往挖洞穴居。此时要捕蟹种,只能抽干池水,直接下池捕捉;而且对穴居蟹种,也只能用长而窄的铁锹对准蟹洞将扣蟹逐一挖出。蟹种挖出后,应放入暂养池暂养。

暂养池以土池为佳,要求池底无淤泥,多水草,防逃设备良好,排灌水和日常管理方便。一般每亩可暂养蟹种500千克。 S2+uvByc2b7yQVQQEEnlduVGYHAtJ13mIXaMnRPg6Kgr+B2BUwfMgnVGst7ky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