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期间的欧洲,奥匈帝国的军事领袖康拉德·冯·贺岑道夫是一个战争的推崇者,没有人比他为战争付出更多心力,也没有人比他更渴望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各国的军事领袖中,康拉德是唯一一位在开战后首次战斗中就已经被决定他会彻底失败的领袖。可是,也许他才是最具才华的战略家。康拉德具有激进的性情和果敢行动的天赋。康拉德的思想没有办法辨别物质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欠缺现实的感觉,现有的手头的工具又不能够适用于现代作战,但是康拉德仍然企图展现他的战略绝技。工具在现代战争中受到打压、弯折时,他却一味在工具上努力,直到工具在他手中毁灭为止。
在欧洲各强权势利中,要数奥地利陆军的装备最为陈旧。它的野战炮配置比例相较于其他国家较少,射程也比较短。三分之二的步枪是旧式的,有的已经使用了25年多了。后备兵力训练不足,就算到了1914年9月,驻守于喀尔巴阡山脉的部队,却只能配发给单发装填的步枪。奥地利陆军的运输工具也很欠缺,在战斗中,奥军不得不调集各种样式的农用马车来弥补车辆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都是进行军事行动的阻力,但奥匈帝国对陆军的训练就是以攻击为目的的。深受康拉德的影响,奥地利军队对战争付出很多,却又极度缺乏战术能力。
在康拉德的作战计划中,不仅战术工具极其脆弱,而且战略基础更为空洞。在地图上,波兰的突出部分深深陷在奥地利与德国的领土所构成的两颚之间。这一片小土地看起来非常显眼,所有战略家都想将它啃掉。它让康拉德兴奋得失去了判断力。康拉德计划以奥地利军队从加利西亚北上突入波兰,配合德军从东普鲁士南下,切断大部分俄军的后路,把他们困在广阔的波兰大平原上。不过,这样的计划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这样的话必须打一场两面战线战争。
一直以来,德国决定一定要一鼓作气拿下法国。1909年,毛奇告诉康拉德,德国决定要在6周内打败法国,然后把部队掉头送往俄国支援奥地利前线。根据德国的计划,康拉德应该在战争初期进行防守,等到德国的援军到了以后再发起攻击。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的话,从作战角度来说,会使他在时间上获得好处。从喀尔巴阡山脉向北奔流的河流可以延缓敌军的攻击,另一方面,俄军的动员集结比较缓慢,这样可以确保俄军早期不会入侵。可是,康拉德却只有一种行动方式,那就是进攻,由于他的固执,俄军缓慢集结的时间差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如果他能早一点对俄军进行攻击,那么遭遇到的反击就会很小。在俄国动员开始的第20天,俄军集结了31个师的兵力,到了第30天,已经有52个师的俄军集结完成。康拉德在最早的时候期待自己的兵力能够与俄军相等,但是不久之后就发觉奥地利的兵力无法与俄军对峙,并处于劣势。对他来说,这就是他想要迅速行动的动机。并且康拉德心中还期待着毛奇兑现1909年做过的模糊承诺,就是驻守在东普鲁士的德军会对俄军发起攻击。康拉德一心一意地认为德军这样的攻击会成为事实,即使毛奇对这样的作战的计划没有做出过任何意图上的分析。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士兵
德国参谋本部本来是有责任向康拉德表明真相的,可是,毛奇却用小孩子一样的语调鼓励康拉德,“把那些拿着皮鞭的赶进普里皮亚季河沼泽地,让他们淹死”。尽管德国参谋本部并没有表明真相,康拉德却还是宁愿自欺欺人,也不愿意放弃表现的机会。他的第1军团与第4军团实力最为强大,这两个军团在加利西亚,即他所策划的战线左面集结,预备向北展开攻击,第3军团负责掩护第1、第4军团的东侧。第2军团做好准备,等待前面三个军团到达塞尔维亚前线时,加入战斗。虽然有了以上的布置,康拉德还是承认俄军在波兰的集结非但不会困守在波兰的这块沼泽地里,相反的,可能会集中兵力对他的左侧部署发动集中攻势。于是,他在计划中命令他的军队在回旋经过伦贝格的时候,掉头面对波兰的俄军。虽然俄军可能会有这样的演变,可是这个变化并不符合他的预期,所以他并不相信,他对俄军的真实情况知道的也不多。康拉德虽然有10万人以上的骑兵,却只有42架飞机,而这些飞机里能用的更少。
奥匈帝国士兵
8月15日,奥地利军队以大量骑兵为前导,向前行进100英里,对有250英里宽的前线进行搜索。几天以后,奥军的大量马匹背部被磨伤,几个师的兵力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只有少量的部队到达了可以接触敌人的距离,敌人并没有骑兵做掩护,可是奥军的骑兵与俄军的步兵交战后,损失惨重。这一点在奥地利国家战史中也承认,“这次长途骑兵的侦察价值比不上伤亡数”。康拉德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所搜集到的丁点信息都足以使他满意,俄军在依照他的计划集结。即使8月15日的惨败也没有给康拉德一点警醒的作用,他在20日下了一道致命的命令,命令奥军向北深入波兰。于是奥军向卢布林连夜挺进。这个时候,康拉德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决定是错误的,他相信“没有迹象显示俄军会从东攻击他的右侧”。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俄军有两个兵力十足的军团正日夜兼程赶来,做好准备攻击他的右侧。康拉德发现现在接收俄军的无线电指令已经太晚,虽然他后来逃脱了陷阱,但是他曾经盲目地在俄军包围中步行了一段时间。
相反的是,俄军拟定的军事计划精明又简单,最初的部署方式可以适合两种方案,不管战况如何,俄军都准备将华沙与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兰突出部中的全部兵力撤离。俄军把兵力分为两个集团军:一个是面朝东普鲁士在西北前线集结;另一个集团军在西南前线集结,向东面面对加利西亚。两个集团军各自包含三个军团与一个负责守护各自集结区外侧的军团。在对敌作战计划中,俄国有两个计划,如果德国集中兵力攻打俄国,俄国就会采取“G计划”(Germania)。俄军经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一直撤退到一条南北向的战线上,如果必要的话,将会撤得更远,直到西伯利亚与土耳其斯坦的援兵到达,能够支持他们发动逆袭。如果德军集中兵力攻打法国,就实施“A计划”(Austria)。在这两套计划下,俄军西北集团军的一个军团,将被抽调来支援西南集团军,然后对奥军发起进攻,西北集团军剩下的兵力负责进军东普鲁士。
A计划打算在距离非常远的两点,以相反的方向发动两面攻势,这样的计划看似不太明智,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基础是东普鲁士的德军的实力不足,并且德军因为主攻法国,分散了对东线战场的注意力。后来事实证明这个计划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就俄军主力最终将进攻德国西利西亚来说,如果计划能够顺利执行,负责主攻的侧翼就能够被保护,并且战线不会太长。另外,因为加利西亚这一带的交通设施不太好,所以在这里并不能有效地运用很多兵力。A计划的缺点体现在总体规划上不如北面的设计,战术也略显粗糙。不幸的是,这些缺点由于法国对俄国的催促而更加明显。
奥匈帝国超级大口径火炮
法国对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建议,应该直接进攻加利西亚。但尼古拉大公并不赞成,因为这样的进攻并没有考虑到他侧翼的敌军。尼古拉大公对盟友还是比较忠诚的,他虽然不赞成直接进攻西利西亚,但是也很快地在中央部分集结了两个新的军团。因为他对目前的行动加速进行,导致俄军各组织机构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造成了俄军在东普鲁士的极大伤害,最后导致坦能堡大败,其实在加利西亚的这边就已经能够看出来了。
实际上,在加利西亚的俄军与奥军一样,对敌军的计划也是错估的。俄军的情报能力并不比奥军强多少。俄军西南集团军司令伊万诺夫想象,如果奥军向东移动,就会与他富有实力的第3、第8军团相遇;如果奥军向西移动,他的第4、第5军团就会从北而下,切断奥军的后方。虽然这想法不太正确,但是从相反过程来看,这样的想象正在接近实现。
战争伊始并不顺利。俄军的第4军团在领土的最西端,在行进的过程中虽然与伊万诺夫所期望的步骤恰好相反,但是在尼古拉大公的压力下,动作并没有完成就开始向南移动。23日与向北推进的奥军第1军团相遇交火,相遇时双方都很惊讶。但是在这场克拉希尼克之战中,奥军的兵力显然占有优势。奥军在邓克尔将军的率领下,从俄军的侧翼包抄,将之逐回。
这次战况并不好,尼古拉大公与伊万诺夫十分震惊,但是他们仍然怀着对原先计划的期望,并且很轻易地做出判断,认为这只是奥军的一小股攻势。于是他们下令普列韦的第5军团掉头,朝西攻击奥军的侧翼和后方,切断其后路,这个计划只是理想而已。第5军团的转向不幸地将侧翼暴露在向北进攻的奥军第4军团的面前。26日,两军相遇。此次战争称为科马罗夫之战,俄军指挥官一味要求俄军部队向西回转,敌军却使之向南转向,所以俄军损失惨重。在双重压力下,俄军第5集团军,尤其是其侧翼部分严重折损;28日黄昏,俄军第5军团已经快要被奥芬贝格军团包围了。非常幸运的是奥军骑兵自己出错了,导致战况迅速逆转,否则俄军第5军团将不复存在。奥军此次自己的错误,搅乱了奥芬贝格的攻势。由于奥军急于收网,却出现了致命的后果。
战场上的奥匈军队
俄军主力惊天动地般地杀向伦贝格,逼迫奥芬贝格军团的补给路线与后路。俄军的动作小心而又谨慎,给了康拉德一种俄军并没有威胁力的错觉,使之继续无视俄军的威胁。康拉德的无视以及好战性格致使奥军在战场上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仍旧沉迷在战事刚刚开始的时候北攻取得了胜利的果实中,他居然从实力比较弱的,位于伦贝格附近的第3军团,抽出了3个师的兵力去支援奥芬贝格军团。同一时间,康拉德又批准了一项建议,下令第3军团剩下的兵力从伦贝格往东前进,攻击他们错误估计的,认为兵力不强的俄军。另外,他的第2军团却刚从多瑙河开到这片战场附近的史坦尼斯劳。
26日,第3军团非常轻率地向兹罗塔里巴展开攻击,后面还有准备非常不充分的攻击计划。俄军在数量上非常占优势,与奥军成五对二的优势。奥军在混乱中,朝着格尼拉里巴撤退。当天晚上,在战场后方25英里的伦贝格到处都是奥军逃兵。第二天,康拉德下令损失惨重的第3军团向着伦贝格撤退,并且命令奥芬贝格归还他借出的3个师,这时,康拉德曾经想下令北进的两个军团停止前进,但是消息传说俄军并没有打算追击,于是康拉德改变了原来的心意,收回了先前的命令。
俄军的伊万诺夫一直相信有大量的奥军正在与其对峙,他决定停止战斗48小时,这样他的军队可以靠近格尼拉里巴,并在这里展开战略部署。如果他果断开战,很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惊恐中的奥军。尼古拉大公在听到他暂停的消息时,就下令伊万诺夫马上恢复伦贝格进攻。
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总司令虽然做出了建议,但是前线情况却不是总司令能够掌控的。前线的执行者掌握着部署自己兵力的权力。所以俄军的攻势一直到30日才全面展开。即使这样,主要攻势也并不是来自面对伦贝格由鲁斯基指挥的第3军团,而是布鲁西洛夫的第8军团的主要部分。后者在夜里趁黑先向北迂回,然后以右翼军队对奥军的一处防线进行猛攻,奥军在后撤的路上,到处都是奥军逃兵夹杂着各种武器火炮以及车辆一起逃窜的情景。不过俄军进军的速度赶不上奥军撤退的速度,于是俄军有一次给了敌军喘息的机会。俄军3天才走了18英里,而奥军不用一天的时间就走了相同的路程。俄军终于赶上奥军,将敌军的防线攻破造成缺口。奥军很恐慌。康拉德一直苦苦撑到9月2日,勉强放弃了伦贝格,然后,他的敌人已经给了他原本无法获得的时间。康拉德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在两方面下注,但是他将赌注全部都押在了北伐上。
8月30日,奥芬贝格的两翼悄然出现在俄军普列韦第5军团侧翼周围;同一时间,邓克尔的右翼也如木楔子一样嵌入两个俄国军团之间。奥芬贝格自认为胸有成竹,于是请求康拉德宽限两天以求取胜。这个时候的奥芬贝格要求宽限两天很容易。特别是这个时候康拉德的处境很恶劣。他的北面军团的交通线与俄军鲁斯基、布鲁西洛夫军团之间仅仅隔了30英里,中间还有一大群受惊的老百姓。尽管情况如此恶劣,康拉德还是同意了奥芬贝格的请求,并且允许他保有额外的兵力。
奥匈帝国士兵
康拉德用脆弱的兵力维护他的侧翼,却全力正面攻击他的敌人,他的意志很值得赞扬,令人钦佩,但是在现代大型陆战中,即使总司令官的意志再坚强,却仍然无法支配他所有需要依仗的人的意志。除非大家的心智和他的一样,否则他的意志力是毫无用处的。最后康拉德的想法与他的“工具”并不同步,现在已经看到了结果。
30日夜里,俄军第5军被包围,受到威胁,司令下令撤退,以求摆脱困境。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运气了,再谨慎也没有用,也许会被困死在包围圈里。第2天早上,奥军陷阱的两颚没有合拢,而是退却了。这两颚兵力各有两位奥国亲王率领控制。约瑟夫在右,彼得在左。这个时候,有一架单飞的奥军军机在侦察敌情时,错把一小队俄军骑兵看成了一师的兵马并报告给约瑟夫这些人马正在朝他的后方挺进。于是约瑟夫连忙抽调大批部队前去防卫。碰巧在另外一翼的奥军骑兵也收到了同样的虚报,使得彼得也将全部兵力抽调来维护他的后方。因此,俄军的被围部队在无人阻挠的情况下顺利撤退。一时间战场变空,奥芬贝格听到了消息,下令急追,却已经来不及了。随后康拉德的新命令到了。这些命令中希望多于焦虑。不幸的是,俄军普列韦军团从来都没有被死死围住,虽然在康拉德看来普列韦军团已经溃败。实际上,康拉德所看到的敌情并不正确,消息都是刻意恭维上级,夸耀己方战绩的下属传来的。
康拉德在普列韦战败的消息的鼓舞下,心里又盘算了一场新的、规模更加庞大的包围战。他认为奥芬贝格应该掉头,自北而下,给鲁斯基与布鲁西洛夫的部队以攻击;同时,第二军团应当已经到达战场,应该从南攻击这批俄军的侧翼,并且包围其后方。战略考虑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战计划,康拉德的胆子大得令人惊叹,可以与拿破仑相比。只是康拉德的愿望与敌军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后来就因为俄军的改变,这个计划就已经泡汤了。原来伊万诺夫在布鲁西洛夫的同意下,令鲁斯基军团往北移动,方便追击正在追赶普列韦军团的奥军侧翼与后部。俄军这样的行动自然影响了康拉德的计划:鲁斯基军团掉头面对向南前进的奥军,并不是只向奥军暴露自己的侧翼;同时,俄军还挤压奥芬贝格在新旧对手之间的运作空间。其实,如果奥国陆军状况良好,可以快速行动,俄军对他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然后康拉德没有注意到奥军战斗力的低落,导致他制定出与现实悖离的计划。
正在检阅部队的奥匈军官
奥军的不利越来越多,康拉德部队左端的俄军已经不是一个军团而是两个,俄军新成立的第9军团在维斯瓦河失败之后,已经被调来支援第4军团。第4军团缠住奥国邓克尔的第1军团,使其动弹不得,俄军第9军团经过其侧翼,绕到其后方。这样,所有奥军可以撤退的路线全部被俄军切断。即使康拉德想凭借致命包围,抓住部分伊万诺夫的部队,可是伊万诺夫却能绕过奥军左方攻击其后方。
奥军和俄军在各自的计划下,有了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打法,但是这几个参战的军团似乎并不适合打这种战。奥芬贝格及时转向,朝南前进,约瑟夫亲王所部的几个师负责断后。同时,奥军误认为受重创的俄军普列韦部队也转头紧随其后。9月7日,等待给鲁斯基侧翼以重击的奥芬贝格在拉瓦—罗斯卡突然遭遇鲁斯基军团。幸运的是,鲁斯基也受到了同样的惊吓,慌乱中让奥芬贝格有机会掉头迎击俄军。可是在南方的另一边,康拉德的另一部分更没有效果。奥地利第2军团这个时候刚刚赶到战场,士兵没有体力,战斗力缺乏。夜里,奥军在没有炮兵的支援下,进行连串混乱的强攻,最后引起自己的恐慌,不久即停止了战斗。
随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势,俄军都在向北转移。康拉德在此情况下,再次不顾部队的状况,又构想了另外一个计划。9月8日黄昏,奥芬贝格接到命令,牵制面向他的俄军;同一时间,奥芬贝格的两个奥军军团离开了防御位置,朝北袭击俄军。可是到了9日,这个理想又泡汤了。原来俄国布鲁西洛夫军团也想发动攻势,两方正面碰上。只是奥军的状况,抵消了自己数量上的优势。这一场战斗最后达成僵局。
即使这样,康拉德仍然不死心。当天晚上,他发出了新的命令,他要求所有军团“朝向伦贝格敌军发起向心攻击”。第二天早晨,他亲自上战场。他觉得也许自己亲临战场能够鼓舞士气。但是,他在这条50英里长的战线上的某一点出现与否并无甚关系。他对第2军团司令下了一个紧急命令,“应不计损失,不停地进攻,猛攻”。不过,在这次大战中,像这样的命令,不知被传达了多少次,似乎带着一种魔力,只要念它就能够有力量。不过得到这个命令的人的身上,并不能体会到这种力量。至于在敌人的身上,就更没什么力量了。
先不说康拉德追击俄军未果却将自己的部队推入陷阱里,这个时候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康拉德将全军覆没,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这个奇迹真的出现了,这就是一份走了岔路的电报。
康拉德的部队在伦贝格附近杀向俄军时,情况越来越胶着。一大片敌军逼近他们的后方;邓克尔军团被孤立在西北方,他们正竭尽全力牵制兵力比它大一倍的俄军第4、第9军团。9日,邓克尔告诉康拉德,他已经支持不住了,必须撤退到桑河的后方。更为糟糕的是,在邓克尔军团内侧与俄军鲁斯基军团之间,有一条30英里宽的空隙,空隙中,俄军普列韦军团与一个师的骑兵正在朝着战场前进。康拉德没有预料到这一点。
一战中沮丧和士气低落的军队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命令救了他。11日早晨,奥军截获一封俄军的无线电命令。根据俄军的习惯,这封命令依旧没有加密。命令告诉他们普列韦军团的左翼将于当天夜里到达距离拉瓦—罗斯卡后方很远的某一地点。康拉德在看到这份电文后立即下命部队暂停几个小时,方便等待他另一侧兵力出现在战场上的奇迹。同时,他还下令约瑟夫亲王所部的剩余的几个师,设法逐回进犯的大批俄军。奥芬贝格觉得这样的命令不太合理。到了当天下午,康拉德看见奇迹还没有出现,于是立即下令部队撤出战场,全速后退到桑河之后。
也算是巧合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毛奇下令他的右翼后撤,并且很快法国境内所有德军都撤退了。可是,奥军的撤退就算不是最后的总撤退,在时间上却比德军的撤退更为长久,遭遇的困难更加大。幸运的是,俄军的无线电命令,帮了奥军很大的忙,使得奥军能够在后撤的路上,能够预知避免被截击的逃窜路径。但是奥芬贝格的部队只能往南方撤,才可以避免俄军的追击。奥芬贝格的军团最后与第3军团会合共同撤退。9月16日,当俄军先头部队刚接近他们,康拉德就下令撤往更西的地方,即80英里外的杜纳耶茨河。然后以普热梅希尔大要塞与要塞兵力作为退敌的屏障。由于康拉德的乐观想象力,使得他不得不撤往更西的地方。90万兵力之中,被他毁掉35万人,残部必须后撤超过150英里,还丢弃了加利西亚地区。康拉德用兵就像耍把戏,他同时要抛起好几个瓶子,结果瓶子一个个被他打破。
奥匈帝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