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鸡病传染方式及其常见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能引起鸡群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物、植物和人。能感染鸡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鸡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鸡舍等环境中。在鸡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容易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鸡体有益,如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鸡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少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

二、易感鸡群

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鸡群称为易感鸡群。当鸡群免疫鸡数相对减少时,如漏免、免疫失败等,鸡群易感性高;反之易感性低,群体免疫力高。鸡群中易感者多,则鸡群易感性高,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造成鸡群易感性增加的因素有饲养管理不善、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等。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预防接种、某些传染性疾病大流行后或隐性感染后可使鸡群易感性相应降低。许多病毒或细菌感染鸡群并发生流行,还与鸡的日龄有密切关系,如马立克病的易感鸡群通常是1~15日龄的鸡,法氏囊病则是3~5周龄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24~80日龄鸡。禽脑脊髓炎主要发生在1月龄以下雏鸡和成年鸡,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症状最典型。白痢感染多在孵化过程或1周内发生,霉形体多在15日龄后,12日龄后鸡群易感球虫病等。

三、传播途径

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也称“经蛋传播”,是种鸡感染(包括隐性感染)某些传染病时,体内的病菌或病毒侵入种蛋内部,传播给下一代雏鸡。能垂直传播的鸡病有沙门菌病(白痢、伤寒、副伤寒)、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滑膜炎、大肠杆菌病、脑脊髓炎、白血病、传染性贫血、包涵体肝炎、减蛋综合征、结核病等。水平传播也叫横向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媒介在同群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面广量大,传播媒介也很多。同群鸡之间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饲料、饮水、空气中的飞沫与灰尘等,远距离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从鸡舍清出的粪便,运鸡、运蛋的器具和车辆,野鸟、昆虫,人员的衣服和鞋底等。病原微生物在孵化器内传播,也属于水平传播,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孵化器内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宜于细菌繁殖,有鞭毛能运动的病菌,特别是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当其存在和活跃于蛋壳表面时,由于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大数倍,可大量侵入蛋内,使胚胎感染。在出雏器内,带病出壳的雏鸡与健康雏鸡接触,也会造成传染。

四、传染的基本条件

鸡传染病发生的过程即传染病发生的过程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症状表现。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共性规律。传染病在鸡群之间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鸡群三者构成,这是发生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传染病流行。因此,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就可以避免发病或流行。病原微生物仅是引起传染病的外因,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鸡体后,是否导致发病,还要取决于鸡的内因,也就是鸡的易感性和抵抗力。由于鸡的品种、日龄、免疫状况及体质强弱等情况不同,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别。如日龄方面,雏鸡对白痢、脑脊髓炎等病易感性很高,成年鸡则对禽霍乱、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易感性很高。免疫状况方面,鸡群接种过某种传染病的疫苗后,产生了对该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大大降低。当鸡群对某种传染病处于易感状态时,如果体质健壮,也有一定的抵抗力。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上三个基本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五、传染病发展过程

鸡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限度。也就是说,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就会平息,不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鸡场兽医决不应等待其自行平息,而应在流行的开始阶段给予积极的干预,采取预防和防疫的综合措施,防止鸡群传染病流行的发生或使之局限化。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损失。鸡群传染病发生之后,以它固有的规律性发展下去,一般将这个发展过程分为以下6个阶段,鸡场兽医可根据传染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1.流行前期

从病原体侵入鸡体开始直到出现第一批病例,为传染病流行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流行前期。此时期,由于鸡只对相应病原体初次接触,尚未建立免疫功能,易感性很高,所以发病迅速并具有恶性和致死性的特点。一般潜伏期短的急性传染病为1~2周,而慢性传染病则可延续2~3个月。

2.流行发展期

本阶段是在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和2个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继续联系和加强的情况下发生的,较第一阶段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鸡场兽医能在第一阶段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如紧急预防接种、隔离病鸡、消毒环境和其他防制措施,打断传染病流行链,则本阶段可不表现出来。

3.大流行期

如果鸡场兽医不能在第一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没有打破流行的链,则发展期将转变为大流行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高峰,可见有该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有的病理变化。

4.流行熄灭期

本期特点是死亡率降低和患病程度减轻。这是由于对该传染病具有易感性鸡死亡消失,传播媒介和其他传递因素消失,兽医积极有效干预而实现的。这时鸡群中生存下来的鸡已获得了相当的免疫力,使该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减轻。

5.流行后期

本期特点是不再出现新病例,但鸡场中留下了带毒(菌)者,是以后引进新的、有易感性的鸡时暴发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来源。

6.流行间歇期

上一次传染病流行和再次暴发该传染病新的流行之间的时期,叫流行间歇期。本期的长短不定,也可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鸡场兽医工作的周密性和完善性,会避免下次传染病的再度发生。

六、鸡病种类

1.病毒病

感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马立克病、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减蛋综合征等。

2.细菌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禽霍乱、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沙门菌病、禽伤寒、禽副伤寒、葡萄球菌病等。

3.寄生虫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球虫病、线虫病、绦虫病、组织滴虫病等。

4.营养代谢病

由于某种或几种营养缺乏而引起的鸡病,如维生素缺乏病、微量元素缺乏病、钙磷缺乏病、氨基酸缺乏病等。由生理代谢造成的,如脂肪肝综合征、啄癖等。

5.中毒病

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真菌中毒、磺胺类药物中毒、喹乙醇中毒、有机磷中毒、砷化物中毒、磷化锌中毒、食盐中毒等。 8tVu63jE0UZOKXHfFCgV1gr2PM2o98jDn72FyUBXgnDNe4aN9C1p7vFUTW2ZWp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