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马立克氏病(MD)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引起外周神经、内脏器官、肌肉、皮肤、虹膜等部位发生淋巴细胞样细胞浸润并发展为淋巴瘤为特征。到目前为止,虽有多种疫苗用于防治,但免疫失败时有发生。本病由于具有早期感染后期发病和发病后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特点,所以危害性更大,预防工作尤显重要。

【病原】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 α -疱疹病毒。MDV分三个血清型:Ⅰ型(致瘤的MDV)、Ⅱ型(不致瘤的MDV)、Ⅲ型(火鸡疱疹病毒的HVT)。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病鸡粪便与垫草中的病毒在室温条件下16周仍有传染性,在干燥的羽毛中的病毒,室温下保存8个月仍有传染性。但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

【流行病学】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品系的鸡均能感染,但抵抗力差异很大。年龄上,1~3月龄鸡的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为50%~80%,随着鸡月龄的增加,感染率会逐渐下降。刚出壳雏鸡的感染率是50日龄鸡的1000倍。性别上,母鸡比公鸡更易感。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蛋鸡特别是白壳蛋鸡更易发。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病毒存在于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脱落的羽毛和皮屑中。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普遍认为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但存在于羽毛根部或皮屑的病原可污染种蛋外壳、垫料、尘埃、粪便而具有感染性。

发病率和死亡率视免疫情况、饲养管理措施和MDV毒力强弱而差异很大。孵化场污染、育雏舍清洁消毒不彻底、育雏温度不适宜和舍内空气污浊等都可以加剧本病的感染和发生。现在出现的强毒力和强强毒力毒株加速了本病的感染发病。一般来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的损失可从几只到25%~30%,间或可高达60%,接种疫苗后可把损失减少到5%以下。

【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很长,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2周龄(现在有报道发病提前)出现临诊症状,可迟至24~30周龄或60周龄以上。MD的症状随病理类型的不同而异,但各型均有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停滞、精神萎靡、软弱、进行性消瘦等共同特征。

1.神经型

最常见的是腿、翅的不对称性麻痹,出现单侧性翅下垂和腿的劈叉姿势。颈部神经受损时可见鸡头部低垂、颈向一侧歪斜,迷走神经受害时,出现嗉囊扩张或呼吸急促。最常受侵害的神经有腰荐神经丛、坐骨神经、臂神经、迷走神经等。这种损害常是一侧性的,表现为神经纤维肿大、失去光泽、颜色由白色变为灰黄色或淡黄色,横纹消失,有的神经纤维发生水肿。此外常伴发水肿。

2.内脏型

病鸡精神委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粪便稀薄,病鸡逐渐消瘦死亡。严重者触摸腹部感到肝脏肿大。

3.皮肤型

毛囊周围肿大和硬度增加,个别鸡皮肤上出现弥漫样肿胀或结节样肿物。瞳孔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虹膜色素减退甚至消失。镜检可见眼组织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浸润。

4.眼型

视力减退以至失明,出现灰眼或瞳孔边缘不整如锯齿样。皮肤出现的病变既有肿瘤性的,也有炎症性的。眼观特征为皮肤毛囊肿大,镜下除在羽毛囊周围组织发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外,真皮内还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生。

【病理变化】

1.神经型

通常可以在一根或许多外周神经和脊神经根或神经节找到病变。患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时,除神经组织明显受损外,性腺、肝、脾、肾等也同时受到损害,并有肿瘤形成。

2.内脏型

以内脏受损和出现肿瘤为特点,常见于性腺、心、肺、肝、肾、腺胃、胰等器官。肿瘤块大小不等,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镜检可见多形态的淋巴细胞,瘤细胞核分裂现象。

3.皮肤型

皮肤性肿瘤大部分以羽毛为中心,呈半球状突出于皮肤表面,也有的在羽毛之间,与相邻的肿瘤融合成血块,严重的形成淡褐色结痂。

【实验室检查】采用病毒分离、细胞培养、琼脂扩散、荧光抗体法、ELISA以及核酸探针等方法确诊。

【鉴别诊断】

1.鸡马立克氏病与鸡新城疫的鉴别

[相似点]鸡马立克氏病与鸡新城疫均有羽毛松乱,精神萎靡,翅膀麻痹,运动失调,嗉囊扩张,采食困难,腹泻等临床症状。

[不同点]鸡新城疫发病快,死亡率高,呼吸道症状明显,消化道出血严重,各器官很少出现肿瘤;鸡马立克氏病潜伏期长,表现出零散发病,且各器官肿瘤病变明显。

2.鸡马立克氏病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鉴别

[相似点]鸡马立克氏病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均有体温高,走路摇晃,步态不稳,减食,低头,翅下垂,脱水等临床症状。

[不同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3~6月龄最易发生,常见病鸡自啄肛门周围羽毛,并出现腹泻。后期病鸡有冷感、趾爪干燥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质硬,外形变圆、呈浅黄色,或黏膜皱褶上出血,浆膜水肿。胸肌色暗,大腿侧肌、翅皮下、心肌、肠黏膜、肌胃黏膜下有出血斑,琼脂扩散试验出现沉淀线(阳性反应)。

3.鸡马立克氏病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相似点]鸡马立克氏病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部膨大,消瘦,冠髯苍白等临床症状。

[不同点]鸡淋巴细胞白血病在鸡4月龄发生,6~18月龄为主要发病期,法氏囊出现结节性肿瘤,但不表现神经麻痹和“灰眼”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大多发生于2~5月龄,内脏型经常引起法氏囊萎缩,个别病例法氏囊壁增厚,但无肿瘤。

4.鸡马立克氏病与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的鉴别

[相似点]鸡马立克氏病与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均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冠髯苍白等临床症状;并均有法氏囊萎缩,一些内脏结节性增生等病理变化。

[不同点]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的病原为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病鸡生长停滞,羽毛生长不正常,躯干部位羽小支紧贴羽干。法氏囊滤泡缩小,淋巴细胞减少,胸腺萎缩、充血、出血、水肿。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间接荧光抗体方法敏感性极高。

5.鸡马立克氏病与鸡脑脊髓炎的鉴别

[相似点]鸡马立克氏病与鸡脑脊髓炎均有共济失调,双肢麻痹,脱水,消瘦等临床症状;剖检均可见神经病变。

[不同点]鸡脑脊髓炎的病原为鸡脑脊髓炎病毒(AEV),雏鸡出壳数天即陆续发病,常以跗关节着地,头颈部震颤,眼晶体浑浊,失明,脑血管充血、出血。中枢神经元变性、肿大,树突和轴突消失。外周神经无病变。用荧光抗体试验(FA),阳性鸡的组织中可见黄绿色荧光。

【防制】

1.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消毒 加强对种蛋、孵化器和孵化室的消毒;育雏前对育雏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熏蒸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 成鸡和雏鸡应分开饲养,最好采用封闭育雏,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育雏期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和稳定(育雏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或过低可以引起MD爆发);避免密度过大,进行良好的通风换气,减少环境应激;饲料要优质,避免霉变,营养全面平衡。定期进行药物驱虫,特别要加强对球虫病的防治。

(3)免疫接种 1日龄雏鸡用鸡马立克氏病“814”弱毒疫苗,免疫期18个月或鸡马立克氏病弱毒双价(CA126+SB1)疫苗,此苗预防超强毒鸡马立克氏病的效果尤为明显,免疫期1.5年。用法同“814”弱病毒苗。马立克氏病免疫应在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在14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有条件的鸡场可在鸡胚18日龄进行胚胎接种。疫苗接种时要注意疫苗质量优良,剂量准确,注射确切,稀释方法正确,在要求的时间内用完疫苗。

2.发病后措施

发病后无治疗药物。

防制马立克氏病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1)防止MDV野毒早期感染 雏鸡出壳进行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后,需要12~15天时间才能建立充分的免疫作用。在此期间极易感染外界环境中的MDV野毒,致MD免疫失败。日龄越小,感染率越高。1日龄的易感性比成年鸡大1000~10000倍,比50日龄鸡大12倍。因此,育雏室进雏前应彻底清扫、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并空舍1~2周。育雏期(特别是育雏前期)必须与成年鸡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封闭饲养,每天带鸡消毒1次(育雏后期可每周带鸡消毒2~3次),严格隔离,以防感染。

(2)同源母源抗体对细胞结合性和非细胞结合性疫苗有干扰作用 非细胞结合性疫苗,如火鸡疱疹病毒(HVT)冻干苗易被母源抗体所中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细胞结合性疫苗代替非细胞结合性疫苗;二是增加疫苗的剂量,以补偿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三是种鸡与子代免疫应选择不同血清型的疫苗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另外,应严格按说明书上的要求运送和保存疫苗。使用时要用相应的稀释液进行稀释,现用现配。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稀释好的疫苗放置冰浴中。疫苗一经稀释应在1小时内用完。在马立克氏病高发地区,或环境污染严重的鸡场或怀疑有超强毒力的MDV存在时,可更换疫苗种类,选用双价苗或多价苗。

(3)防止早期其他病原体(如传染性腔上囊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鸡白痢沙门杆菌等)干扰MD疫苗的免疫作用 特别是在疫苗的免疫保护力尚未建立前,这些病原体可导致MD免疫失败。

(4)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进行二次免疫 如果孵化场卫生洁净,使用的是多价苗且免疫确切,一般不用二免,否则最好在10~14天进行二免。如果本地区或本场马立克氏病频发,也要进行二免。

(5)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绝对避免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 d6mAHWlanXcZXy8zT/L17NQl5ag0GPtAhaMqDFEd1bu7mfuYifJVH6o+HPSWBb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