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艺术领域的极简主义

1.2.1 极简主义绘画

对极简主义绘画产生影响的理论有三个,分别是平面几何的、简约的表现形式的马列维奇“至上主义(suprematism)”;以大尺寸的色彩油画为主,对极简主义画家巴耐·纽曼(Barnet Newman)和罗斯科(Mark Rothko)产生重要影响的康定斯基“表现主义”;追求一种“遍”而非“个别”的艺术形式,去除作品中的形象暗示,线条、色彩都趋于中性化,从而得到纯粹的造型,并且强调造型的客观存在的蒙德里安“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蒙德里安的绘画理念为极少主义绘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产生了直接且积极的影响,预示着几何性与抑制表现性是极少主义的坦途和捷径,这在极少主义代表人物的作品中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极简主义绘画艺术秉承着尽可能少的手段、方式来进行感知与创造的,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原则。经过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努力,最终涌现出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极简主义画家,如巴耐·纽曼(Barnet Newman)、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佛兰克·斯提拉(Frank Steiia)、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等。其中纽曼是公认的极简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具有尺寸大、画布几乎无肌理、光洁平滑、色彩对比强烈等特点。一条或多条垂直线贯通全画,打破单一的色块的构成。正如评论家约翰·贝罗所言:“极少主义艺术中最少或似乎最少的是手段,而不是作品中的艺术”。这也是对纽曼作品的精确概括。如图1-7所示为巴耐·纽曼极简绘画作品。

图1-7 巴耐·纽曼极简绘画作品

1.2.2 极简主义雕塑

极少主义雕塑最初被称为“最初级的雕塑”,它同样主张通过极为简单的、几何化的形式反映艺术的客观性。极简主义的英文是“minimalism”,词根是“minimal”,是极简的意思,这个词当时也作为标签来形容在特别简单荒谬地减少艺术内容的雕塑。而这种艺术约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纽约开始发展起来,是一种极为简单、直截了当的、客观的表现方式。极简主义雕塑同样也是对抽象表现主义进行的一种革命,最原始的物本体或形式表现于空间与场域里,试图消解作者通过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强迫形式,极少化作品在传统意文中表现出来的暴力感,让观者参与到作品的解读与延续当中,使之也成为作品的建构者。极简主义的雕塑同样受到极简主义绘画的三大主义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由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daimin Tatlin)等人进行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塔特林和马列维奇有着对抽象一致的看法,创造性地使用金属、玻璃等非传统材料,以及对空间尺度的准确把握,逐渐影响极简主义雕塑的成型并确定风格。如图1-8、图1-9所示为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作品

图1-8 《绘画浮雕》

图1-9 立体构成作品

在塔特林后的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1928—1994)成为了极简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雕塑家还是理论批评家,因此他常将客观的态度,甚至用精确的数学计算来打造雕塑。他常用金属板或有机玻璃做成相同的单元,并以相同间隙摆放,其作品有《无题》等。他坚持塑造对称且相同的重复单元形式的雕塑,区别于早期的构成主义或者抽象绘画。唐纳德认为“艺术是不涉及任何东西的—它是它自己”。如图1-10所示为唐纳德·贾德的作品。

图1-10 唐纳德·贾德作品《无题》

极简主义雕塑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卡尔·安德鲁(Carl Andre),在他的创作中非常强调“事物原本的状态”,因此他将雕塑的定义扩展到形体、空间、场所。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事物基本结构的认知,什么是万物的基本构造。在他的展览中,经常可以看到展览馆的地面拼接着一些色泽朴实,看似普通却又引人注目的金属板。极简主义关注表面材料和色彩,实质不是去掉装饰,而是赞美形式、赞美空间。如图1-11、图1-12所示为卡尔·安德鲁的作品。

图1-11 卡尔·安德鲁《未雕刻的木块》

图1-12 卡尔·安德鲁《Lever》

1.2.3 极简主义音乐

什么是极简主义音乐?

运用尽量少的音乐材料,以“小单元”的形式使之不断重复,在重复中产生渐变、发展、延伸,这是常人对极简主义音乐最简单的理解。

这个流派能列出的作曲家不多。泰利·莱利、拉蒙特·杨、史蒂夫·莱希(图1-1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驾齐驱于美国的极简主义作曲家代表,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则是后来者中的“扛大旗者”。通俗音乐里,汉斯·季默也曾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中广泛使用极简主义手段,配出惊艳又让人满怀惆怅的声乐。

图1-13 作曲家史蒂夫·莱希

短小片段的不断反复,是多数人对极简主义音乐的第一印象。这其中重复的可以是动机、节奏、音高,在重复中使用渐变效果,最终可形成结构和布局皆庞大的作品。无目的性则是极简主义音乐的另一种特质,它的音乐走向没有必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起伏套路,而是可以从一个小单元发端,永远进行下去。

作曲家史蒂夫·莱希的极简主义创作始于《小雨将至》(1965)。“1962年正值古巴导弹危机,不少美国人包括我自己都被当时的恐怖气氛感染,这成为这首磁带作品的创作缘起。”作曲家以不同速度播放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循环片段,各声部分离产生细微变化,经过一段周期反复又产生部分内容的同步,最终造就了一段“世界末日”般的幻象。

泰利·莱利作于1964年的《C调》,通常被视为极简主义的开山之作。这部长四十多分钟的作品没有完整乐句,只由53个不断重复的旋律音型模块组成,乐曲表面节奏则由均匀的八分音符C音控制。再比如拉蒙特·杨的《弦乐三重奏》,开头五分钟只有C、E、D三个音符的独立与融合进行,《死亡圣歌》则运用“A AB ABC ABCD”同音型逐次叠加反复的方式,让音乐得以横向扩充……

说到底,极简主义音乐挑战的是人对时间、空间的认知,它的真正威力,在于能制造出足以改变人知觉意识的“时空感”。这种改变以一种潜入意识的渗透,让人不知不觉走进了层层叠叠而没有终点的时空里。

如今,有音乐家以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平均律钢琴曲集》为基础,汲取了来自极简主义雕塑和图形符号的灵感,替代了20世纪50年代演变成的传统的乐谱符号,并且加入了抽象的符号和视觉实验代码拍摄了这部极具视听效果的短片。在一座空旷的建筑里,每一盏灯都是一个乐谱符号,随着音乐响起,房间里的灯被一盏盏点亮。如图1-14所示为极简主义创意音乐短片。

图1-14 极简主义创意音乐短片《钢琴点灯》

1.2.4 极简主义文学

极简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文风以简约与荒凉而著称,它注重表面描写,通过上下文来表达小说未尽的意思,同时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与再阐释中。题材方面,它与同时代所流行的“宏大叙事”背道而驰,将关注焦点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生活困厄的蓝领阶层。

“极简主义”文学的诞生,受到了海明威与契诃夫两名著名作家的影响。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强调作家应只写出八分之一的冰山一角,而把八分之七的隐含意义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把握和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接受美学充分发挥艺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张不谋而合。而极简主义文学简约的叙事特色则与海明威的文学主张有着传承的关系,但不同的是,在“极简主义”文学作品里,少了海明威式的英雄气概,弥漫其中的却是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无奈与绝望(图1-15)。

图1-15 海明威

“极简主义”文学另一大特点就是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这与契诃夫的文学主张互相契合。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有着朴实、简练的风格,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再现“小人物”的不幸与悲惨。而在“极简主义”文学中,小说人物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大家都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他们或失业、或家庭破碎、或沉沦酒精,在社会中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小说注重刻画他们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图1-16)。

图1-16 契诃夫

说起极简主义文学,许多读者可能闻所未闻,但只要是看过2015年奥斯卡大赢家《鸟人》(Birdman)的影迷,一定都会记得男主角Riggan Thomson所苦心孤诣改编的舞台剧《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讨论什么》(When We Talk About Love,What Do We Talk About)。这部舞台剧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同名短篇小说(图1-17)。

图1-17 译版《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卡佛不仅是极简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更是20世纪下半叶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少即多(Less is more)”和“沉默是金(Slience is gold)”的文学理念,为当代的美国文坛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图1-18所示为雷蒙德·卡佛。

图1-18 雷蒙德·卡佛

其实卡佛的短篇小说《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只描写了一个场景,即尼克、劳拉夫妇与梅尔、特芮夫妇在一起喝酒聊天,四人对“爱情是什么”发表自己的想法。但在电影《鸟人》(Birdman)中,除了小说中原定的情节外,还延伸出了尼克发现梅尔与劳拉偷情,最后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这些剧情设定与“极简主义”的文学主张互相契合,并在某种程度上折现出男主角Riggan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图1-19)。

图1-19 电影《鸟人》场景

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也是极简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浴室》、《先生》和《照相机》等均有不俗反响,他常从叙述者的身份把一切事物和现实“叙述”出来,却不参与到任何他所描述的事件中去,情节平淡无奇,让读者觉得既简单易读又深奥难懂,但用这种极端且冷静的描写手法却将当代人物的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习惯上我们认为小说是作者感性或理性的主观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该本书中,我什么也没写,几乎一无所有。”如图1-20所示为让·菲利普·图森的小说作品。

图1-20 让·菲利普·图森的小说作品《浴室》、《先生

除了雷蒙德·卡佛,“极简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还有费雷德里克·巴塞尔姆、安·贝蒂、托拜厄斯·伍尔夫与理查德·福特。而“极简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小说进入瓶颈期后所产生的逆动发展,它的影响也超越了美国本土,村上春树曾多次表达极简主义文学对他写作的启发,此外,他还是日语版卡佛小说的翻译者;苏童是卡佛的忠实拥趸,他拜读过卡佛的所有作品;余华也十分喜欢这种朴实的文风,他曾表示:“当一个作家没有力量的时候,他会寻求形式和技巧;当一个作家有力量了,他是顾不上这些的。使用各种语言方式,把一个小说写得花哨是太容易的事。让小说紧紧抓住人,打动人,同时不至于流入浅薄,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1.2.5 极简主义摄影

极简主义摄影是“少”与“极致”的艺术,一幅好的极简主义风格的摄影作品,力求用最简单的表达来传递思想,不要求照片风格简约明了、主体突出。艺术摄影作品要让主体的元素尽可能的少,背景单纯,让单一的元素产生深邃的思考。极简主义摄影中渗透着“少即是多”的哲学,甚至我国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竹外桃花三两枝”等诗词佳句所呈现的简约而富有意境的画面也是异曲同工的极简主义审美。如同水墨画的“留白”技法,用简单的元素、线条、图形构成的画面,没有背景,没有多余的事物,剩下的空白供人遐想。在摄影的世界里,做减法比加法难。极简主义摄影师的代表有Eric Marrian、Andrew Zuckerman、Josef Schulz、Kenji Aoki、Chema Madoz等。如图1-21所示为Andrew Zuckerman的作品。

图1-21 Andrew Zuckerman的作品

Eric Marrian,法国摄影师,出生于1959年,现居巴黎,他在2005年大胆尝试极简主义人体摄影,将身体的曲线净化成近乎仅是黑白的线条。如图1-22所示,我们可以从他拍摄的《白色方块》将让你感受极简主义人体大片带来的震撼。在这组作品中,黑色与白色勾勒出人体的曼妙轮廓,将关注点放在局部而舍弃整体的手法让人体摄影上升为艺术摄影,完美的曲线、朦胧的线条让观者对人体产生崇敬圣洁的爱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用于这组作品最为恰当。

图1-22 Eric Marrian极简主义人体摄影

原研哉赋予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是“空(emptiness)”,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都没有太多的语言,无印良品成为将过剩的设计加以彻底省略的经典。藤井保,作为无印良品MUJI 御用摄影师,为了拍到完美的地平线,最终选择了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的盐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如图1-23所示,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中,地平线一个人孤独地伫立着,象征着地球与人类的终极组合……

图1-23 无印良品MUJI极简主义摄影

1.2.6 极简主义电影

极简主义美学电影突出的风格特点是从摄影、色彩、对白、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来营造的;也从电影本身的叙事策略,即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内容结构甚至是主题思想的表达来体现。代表人物有芬兰唯一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法国著名导演罗贝尔·布列松和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等。如图1-24所示为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作品。

图1-24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作品《不良家族》 micRoNVJAjdQuYINYT5xf1lWGh9Obv/QtZwYBUV8V6jk+70Qxmgse3SE5Gmud1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