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人畜共患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或刚第弓形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病原

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可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形态不一。

1.速殖子和假包囊

速殖子又称滋养体,多呈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尖,另一端钝圆,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胞浆呈浅蓝色,核呈蓝紫色,偏于钝圆一端。寄生于中间宿主各种有核细胞内(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聚集在宿主细胞内的空泡中的一群速殖子叫克隆或称假包囊,因为这种速殖子群的周围并无真正的囊壁。

在急性病例的腹腔液中,可见到散在的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速殖子;在有核细胞内可见到假包囊。

2.慢殖子和包囊

慢殖子又称囊殖体,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也呈新月形。核的位置稍偏虫体后部,由于繁殖慢,故称慢殖子。在慢殖子群的周围形成一富有弹性的囊壁,故称包囊或真包囊。幼龄的包囊直径仅5微米,含4个慢殖子,较老的直径可达100微米,含数百个以至数万个慢殖子。包囊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常见于脑、眼、骨骼肌和心肌,这是弓形虫的“休眠”阶段。

3.裂殖体和裂殖子

在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其形态和鸡球虫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相似。早期可见含多个细胞核的多核体,成熟后的裂殖体则含香蕉形或新月形的裂殖子,其数目差异很大,可为4~29个,但以10~15个者占多数。裂殖子在涂片上的大小为4.9微米×1.5微米。

4.配子体

寄生于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其形态与鸡球虫配子体相似。小配子体呈圆形,直径约10微米,姬姆萨氏液染色后核呈淡红色。成熟后形成12~32个新月形、长3微米的小配子,有两个鞭毛。大配子体,核呈深红色,成熟后细胞质呈深蓝色颗粒状。

5.卵囊

随猫粪排出,呈卵圆形,光滑,微带绿色,大小为10微米×12微米。孢子化卵囊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长形、微弯的子孢子,约8微米×2微米,有一块孢子囊残体。

(二)生活史

生活史中,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之一。人、猪、牛、羊、鼠和禽类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如带有脑包囊的小鼠被猫捕获,包囊被猫吞食后,囊壁即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包囊中的慢殖子逸出,一部分可穿过肠壁随血流进入任何有核细胞内发育,其发育过程如同在中间宿主体内。

但大部分慢殖子钻进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体增殖,成为包含许多裂殖子的裂殖体。最后上皮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再侵入其它肠上皮细胞,其中一部分重复进行裂体增殖,另一部分则发育成大、小配子体。小配子体继续发育,产生许多小配子。大配子体则逐渐长大而成大配子。大小配子结合而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卵囊,卵囊落入肠腔后即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24天发育成孢子化卵囊。

孢子化卵囊如被中间宿主吞食,卵囊和孢子囊壁即被消化,子孢子逸出,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并侵入各种组织,如脑、心、肺、肝、淋巴结和肌肉等的细胞内,常可在细胞内形成10多个或更多虫体的集合体,即假包囊,囊内的个体为速殖子。最后被寄生的细胞破裂,速殖子散入血流或淋巴再次侵入其它组织细胞。如此反复繁殖一定时间后,转入神经和肌肉组织,繁殖减慢,变为慢殖子,并在其外形成一层囊壁,即包囊。开始时寄生于细胞内,以后转为寄生于细胞间。

除由猫排出的卵囊可感染中间宿主外,速殖子和包囊都可以感染中间宿主,尤以后者为中间宿主之间相互感染的主要形式,动物之间互相捕食或人吃未熟的肉类即可获得感染。猫除吞食包囊外,如吞食假包囊或卵囊,速殖子或子孢子亦能侵入肠上皮细胞,最后形成卵囊。亦可有一部分速殖子或子孢子侵入其它组织(如同在中间宿主体内一样)发育成假包囊和包囊。

当猫捕食急性感染的鼠而吞食了速殖子时,19天或更长些时间粪中出现卵囊,如吞食了慢性感染的鼠(即体内含慢殖子的包囊)则只需3~10天即排出卵囊。

弓形虫的发育过程如图3-14所示。

图3-14 龚地弓形虫发育史

终末宿主(猫):猫吞食孢子化卵囊、包囊、速殖子进行肠内发育→作为终末宿主进行球虫型发育(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或作为中间宿主进行发育。

中间宿主(如鼠):中间宿主吞食孢子化卵囊、包囊、速殖子→速殖子和假包囊→慢殖子和包囊。

滋养体(速殖子)在宿主体内的繁殖模式如图3-15所示。

图3-15 滋养体繁殖模式图

1—单个滋养体;2—巨噬细胞中的滋养体;3~7—滋养体增殖过程;8—有时可在细胞核内繁殖

(三)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种类十分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据国外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1/4的人感染弓形虫。猪爆发弓形虫病时,可使整个猪场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其它家畜如牛、羊、马、犬、猪和实验动物等也都能感染弓形虫病。

弓形虫可通过口、眼、鼻、咽、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病畜和带虫者的肉、内脏、血液、渗出液和排泄物中均可能有弓形虫;乳中也曾分离出弓形虫;流产胎儿的体内、胎盘和其它流产物中都有大量弓形虫。

多种昆虫(食粪虫、蟑螂、污蝇等)和蚯蚓,可以机械性地传播卵囊。吸血昆虫和蜱等有可能传播本病。

弓形虫各个阶段的抵抗力是不同的。卵囊在常温下,可以保持感染力达1~1.5年;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对卵囊没有影响;混在土壤和尘埃中的卵囊能长期存活。包囊在冰冻和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但在4℃时尚能存活48天;有抵抗胃液的作用。滋养体(或裂殖子)的抵抗力最差,在生理盐水中,几小时后感染力即行消失;各种消毒药均能使之致死。1%浓度的来苏儿1分钟内即可杀死滋养体。

营养不良、受寒、内分泌失调、怀孕和泌乳等都是易感性因素;年龄和进入体内的虫体数量、接种途径、虫株毒力等亦均为影响感染的因素。不同虫株的毒力不同,接种强毒株于小白鼠后可使之于1~3周内死亡,接种弱毒株的小白鼠则于几个月后死亡或康复。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5~10月),特别是在雨后多发,可呈爆发性或散发性急性感染,但多数为阴性感染。另外,猪只的营养不良、寒冷潮湿、内分泌失调、怀孕和泌乳等均是使猪体抵抗力减低的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四)致病作用

弓形虫的侵袭作用除与虫体毒力有关外,宿主的免疫状态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弓形虫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虫株的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形成与否及对宿主的致死率等,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人及家畜家禽类对弓形虫都是易感中间宿主,易感性则因种而有所差异。

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以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力和在有核细胞内独特的内二芽殖法增殖破坏宿主细胞。虫体逸出后又重新侵入新的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导致组织的急性炎症和坏死。

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因缓殖子增殖而体积增大,挤压器官,使功能受到障碍。包囊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多种因素而破裂。游离的虫体可刺激机体产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后期的纤维钙化灶多见于脑、眼部等。宿主感染弓形虫后,在正常情况下,可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多数无明显症状,当宿主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弓形虫病,即使在隐性感染,也可导致复发或致死的播散性感染;近几年有报道艾滋病患者因患弓形虫脑炎而致死的。

(五)临床症状

许多动物对弓形虫都有一定的先天性免疫力,故感染后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后转为隐性感染。包囊是弓形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最终形式,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其中猪、绵羊和鼠等动物对弓形虫比较敏感。本病主要引起神经、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症候群,此外还有流产和死胎。

猪:我国各地所发生的弓形虫病,其症状基本相同,而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病例症状也基本相同。本病的潜伏期为3~7天,病程多为10~15天。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2℃,呈稽留热型(常发热7~10天),精神沉郁,可视黏膜发绀;食欲减退乃至废绝,多便秘,粪便干固,有时在粪块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的黏液,有时下痢(断乳后的幼猪表现腹泻,粪便呈现水样,无恶臭);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的腹式呼吸,呼吸数每分钟可达60~80次,有时出现咳嗽和呕吐,流少量鼻液;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更为明显,耳部、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瘀斑和发绀。孕猪往往发生流产或死胎。有的病猪耐过期后,症状逐渐减轻,遗留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后躯麻痹、运动障碍、斜颈、癫 样痉挛等神经症状。有的耳郭末端淤血、出血或发生干性坏死,有的呈现视网膜脉络炎,甚至失明。

牛:牛弓形虫病较少见。犊牛有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精神沉郁和虚弱等症状,常于2~6天内死亡。成年牛在病初常极度兴奋,其它症状与犊牛相似。

绵羊:主要是流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或产后数小时内死亡,子宫腐败,胎儿皮下水肿。极少数情况下,母羊表现神经症状,一般不显异常。

(六)病理变化

以猪弓形虫病为例,死于本病的猪,剖检时常见的外观表现为可视黏膜及皮肤(耳翼、胸侧、腹下及四肢内侧)发绀。鼻黏膜覆有浆液黏液性鼻液;胸腹腔、心包腔、关节腔均积有淡黄色透明浆液。内脏器官以肺及淋巴结的变化最为明显,而胃肠道、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器官也具有特征性的病变。肺脏膨满,呈暗红色或粉红色红肿样,表面常见弥散性点状出血,小叶间质增宽,表面有时散在灰白色粟粒大的坏死灶。切面湿润,由支气管断端流出多量混有泡沫的淡粉红色液体。镜检,肺脏多以增生性肺泡间隔炎和间质性肺炎为主征,少有凝固性坏死灶,并常在巨噬细胞胞浆内见有被吞噬的滋养体型虫体或形成的弓形虫假囊。当巨噬细胞崩解时,在肺泡腔内也见有有力的滋养体型虫体。全身淋巴结急性肿胀,切面湿润多汁,呈暗红色淤血和点状出血,病情重者,常见灰白色粟粒大的坏死灶。

内脏淋巴结以及小肠系膜淋巴结的病变最明显,其次是肺、胃、肝、脾等淋巴结。眼观,小肠系膜的每个淋巴结肿大如板栗到核桃大,密集排列成串,坚硬,其被膜和周围结缔组织常有黄色胶样浸润。切面充血、水肿和斑点状出血,并散在淡黄褐色干酪样坏死病灶,严重时整个淋巴结陷于坏死。镜检,淋巴结初期表现为单纯性淋巴结炎,很快即转变成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坏死灶周边的巨噬细胞内,常可发现弓形虫的滋养体和假囊;当耐过急性期之后,出现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生为主的增生性淋巴结炎。

其它脏器的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呈暗红色,肝表面散在有灰白色粟粒大的坏死灶,在病灶周围有红晕。镜检,肝小叶内有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其中常见大量肉状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

脾脏肿大,被膜下有少量小出血点和散在的小坏死灶。肾脏表面呈现暗红色,表面或切面均可见有灰白色小坏死灶。胃底部黏膜充血并有斑点状出血,黏膜表面覆有半透明的灰白色黏液,或见高粱米粒大、中心凹陷和表面被覆有淡黄色纤维素假膜的坏死灶。小肠黏膜充血,间或散在有少量出血点。黏膜表面覆有透明的半透明的黏液,孤立的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肿胀或发生坏死,被覆纤维素性伪膜。大肠内容常因出血而呈黑红色。肠黏膜充血、糜烂,并有一定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孤立淋巴小结肿胀,在回盲瓣处常见有黄豆大中心凹陷的溃疡灶。

此外,慢性型猪弓形虫病时,在大脑的灰质部可见有包囊型虫体。临床上有神经症状的病猪,脑组织检查时常可发现非化脓性脑炎的变化。

(七)诊断

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流行病学

人作为中间宿主可通过接触猫粪、食用未煮熟的生肉以及通过胎盘传播该病。人感染弓形虫的途径见图3-16。

图3-16 人感染弓形虫的途径

猫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随猫粪排出的卵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都成为主要的传染源。猪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等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速殖子也可能通过口、鼻、咽、呼吸道黏膜及受损的皮肤而进入猪体内。该病多见于3月龄以上的各品种的猪,有些急性死亡,个别在发病后5~6天衰竭而死。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有些地方以6~9月的夏秋炎热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和剖检诊断

对猪的弓形虫病的诊断,重要的是做好急性猪弓形虫病与急性猪瘟、猪副伤寒和急性猪丹毒病等的鉴别诊断。

(1)急性猪瘟 猪瘟病发生时猪的皮肤常散发斑点状出血;肺脏缺乏严重的肺水肿和增生性肺泡隔炎变化,触片和切片检不出弓形虫的滋养体和假囊;全身淋巴结严重出血,切片呈大理石样外观,但缺乏本病时的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变化;脾脏不肿大,常有出血性梗死灶,而本病脾脏多肿大,有点状出血和坏死灶;胃肠道的坏死多局限于大肠,而本病多呈现明显的出血性胃肠炎并伴发灶状坏死。

(2)猪副伤寒 全身淋巴结虽然有充血和出血的变化,但主要变化为淋巴组织的增生,故切面呈灰白色脑髓样,而缺乏本病的坏死变化;肺缺乏水肿和增生性肺泡隔炎的变化,触片中检不出弓形虫的滋养体或假囊;肝脏的副伤寒结节虽与本病的坏死灶相似,但结节的数量少,也无本病的原虫存在;盲肠和结肠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但缺乏本病的胃和小肠的出血性炎症并伴发灶状坏死的变化。

(3)急性猪丹毒 皮肤出现的丹毒性红斑,为微血管充血,指压时褪色,且有一定的形态,稍隆突于皮肤表面,而本病多为淤血伴发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有出血变化,但不发生坏死性淋巴结炎;肺淤血、水肿,但无增生性肺泡隔炎的变化;脾脏肿大较本病严重,呈樱桃红色,切面在白髓周围有红晕变化,而缺乏本病的坏死性变化;肝脏中不见坏死和增生性结节。

3.实验室诊断

(1)直接镜检 可将肺、肝、淋巴结作涂片,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检查;或取患畜的体液、脑脊液做涂片染色检查;或取淋巴结研碎后加生理盐水过滤,经离心沉淀后,取沉渣做涂片染色镜检,看有无速殖子。此法简单,但阴性者未必真属阴性,必须做进一步检查。

(2)动物接种 取肺、肝、淋巴结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并加双抗。在室温中放置1小时,接种前振荡,待重颗粒沉底后,取上清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1.0毫升。经1~3周,小鼠发病时,可在腹腔中查到虫体,或取小鼠肝、脾、脑做组织切片检查。如为阴性,可按上述方式盲传二三代,可能从病鼠腹腔液中发现虫体(速殖子)。

(3)血清学诊断 国内外已研究出许多种血清学诊断法供流行病学调查和生前诊断用。间接血凝试验是目前国内常用的一种。目前国内常用的有IHA法和ELISA法。间隔2~3周采血,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表明感染处于活动期;IgG抗体滴度不高,表明有包囊型虫体存在或过去有感染。

(八)防治

1.治疗

急性病例使用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疗效。磺胺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SMM,又称制菌磺)、氯林可霉素与乙胺嘧啶对家畜与人的弓形虫病均有效。磺胺药与乙胺嘧啶合用有协同作用。磺胺-6-甲氧嘧啶,剂量为60~10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口服。磺胺-5-甲氧嘧啶,剂量为2毫克/千克(以体重计),肌内注射。磺胺嘧啶,剂量为7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口服;或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剂量为2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肌内注射。

治疗猪弓形虫病常选用的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加甲氧苄氨嘧啶或二甲氧苄氨嘧啶疗法:前者每千克体重用70微克,后者每千克体重用14微克,每天2次口服,连用3~4天。

磺胺甲氧吡嗪疗法:每千克体重用30微克,甲氧苄氨嘧啶,每千克体重用10微克,混合后1次口服,每天1次。实际常用磺胺甲氧吡嗪每头猪0.25克×3片(首次增加1/3),甲氧苄氨嘧啶每头猪0.1克×1片,1次口服。

磺胺甲氧吡嗪注射疗法:用12%复方磺胺甲氧吡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50~60毫克(实用每头猪10微升),每天肌内注射1次,连用4次。

磺胺-6-甲氧嘧啶疗法:每千克体重60~100微克,单独口服或配合甲氧苄氨嘧啶每千克体重14微克口服,每天1次,连用4次,首次加倍。

2.预防

(1)常规预防

①禁止猫进入猪圈舍,防止猫粪便污染猪的饲料和饮水。为消灭土壤和各种物体上的卵囊可用55℃以上的热水或0.5%氨水冲洗,并在日光下暴晒。由于许多昆虫(食粪甲虫和污蝇等)和蚯蚓能机械传播卵囊,所以尽可能消灭圈舍内的甲虫和污蝇,避免猪吃到蚯蚓。

②做好猪舍的防鼠灭鼠工作,禁止猪吃到鼠及其它动物尸体,禁止用屠宰废物和厨房垃圾、生肉汤水喂猪(必要时可煮熟后喂猪),以防猪吃到患病和带虫动物体内的滋养体和包囊而感染。

③流产胎儿及排泄物也含有滋养体,所以要严格处理好流产胎儿及排泄物,流产场地要严格消毒。便、尿中也含有滋养体,所以除了禁止猫进入猪舍,防鼠灭鼠外,也不要与其它动物接触,人大小便和吐痰均不要在猪的圈舍内进行。

(2)紧急预防 当猪场发生本病时,应及时采用以下措施。

①确定感染,及时处理。猪场发生本病时,应对猪群进行全面检查,条件允许时,应做血清学检查,对检出的患畜和阴性感染的猪,应进行登记并相互隔离;对良种病猪应采用有效药物进行计划治疗,对治疗耗费超过经济价值,隔离管理又有困难的病猪,可屠宰淘汰处理。

②严格消毒。猪流产的胎儿以及排出物应深埋,流产的现场要严格的消毒;对死于本病的猪尸亦应严格消毒和深埋,防止环境污染;绝对禁止用上述的死胎、死肉等饲喂猫及其它肉食动物。对病猪舍、饲养场进行消毒常用的药物为1%的来苏儿液或3%的烧碱液,也可用火焰等进行消毒。

③药物预防。病猪场和疫点也可采用磺胺-6-甲氧嘧啶或配合甲氧苄氨嘧啶连用7天进行药物预防,这样可以防止弓形虫感染。 +laIBOKyKBuGQdhypsbQAM+4vyXz7vAUj2xvz6WbUI/wqrgVJ/LiQaUU8GYcYo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