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畜共患绦虫病

一、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它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所以,猪囊尾蚴病是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存在形式,猪和野猪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而人则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

本病为害人畜,所以成为肉品卫生检验的重要项目之一;而且有猪囊尾蚴的猪肉不能作鲜肉出售,严重的完全不能供食用,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也是我们农业发展纲要中限期消灭的疾病之一。

(一)病原

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猪带绦虫。

1.成虫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人)的小肠里,命名为猪带绦虫或链状带绦虫。虫体大,长达2~7米,头节呈球形或略似方形,有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所以又名“有钩绦虫”。节片很多,900个左右。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从人粪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的。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侧有7~12个主侧支(图3-7)。

图3-7 猪带绦虫

1—头节;2—头端顶面;3—成熟节片;4—孕卵节片;5—虫卵

2.幼虫

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图3-8、图3-9),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肉。虫体为一个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头节。

图3-8 猪带绦虫幼虫

图3-9 猪囊虫

1—头节;2—头节伸出

通常在嚼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臂三头肌及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米猪肉”。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甚至多到无法计算。

(二)生活史

猪带绦虫的成虫只能寄生于人的小肠前半段内,以其头节深埋在黏膜内。其孕卵节片随人的粪便单独地或数节相连地排出体外。节片自行收缩压挤出或破裂排出大量的卵。

虫卵随着被污染的饲料而被猪吞食,胚膜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液消化,幼虫借助自身体表所具有的6个小钩,钻入肠壁小血管,随血液散布到全身肌肉,在肌纤维间发育成猪囊虫。猪囊虫在宿主体内可生活3~10年,个别的可达15~17年。

人吃了带有猪囊虫而未煮熟的猪肉时,囊虫的包囊在胃肠内被溶解,翻出头节,并以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经2~3个月又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

如果人食进虫卵,或患绦虫病人小肠内的孕卵节片因小肠的逆蠕动而进入胃,游离的虫卵在胃液的作用下,卵膜被消化,逸出的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及血流散布到各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这时人就成为中间宿主。

寄生于人体内的囊尾蚴大多只有1条,偶有寄生2~4条者,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之久,多寄生于脑、眼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可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国以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发生较多;北方各省较多,长江流域少。

(三)流行病学

猪囊尾蚴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曾有报道,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与广西部分地区常发生外,其余省、区均为散发,长江以南地区较少,东北地区感染率较高。

猪囊尾蚴主要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唯一感染来源是猪带绦虫的患者,猪囊尾蚴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人感染猪带绦虫病主要取决于饮食卫生习惯和烹调以及吃肉方法。人感染猪带绦虫病必须吃进活的猪囊尾蚴才有可能。我国除少数地区外,均无吃生猪肉的习惯,所以猪带绦虫病人多为散发。如华北和东北喜食饺子,做肉馅时先尝味道,偶然会吃入囊尾蚴。有时做凉拌菜时用切过肉的同一菜刀或砧板,在切完生的带有囊虫的猪肉后又切凉拌菜,使黏附在菜刀或砧板上的囊尾蚴混于凉菜中。此外,烹调时间过短,快锅爆炒肉片,火锅烫生嫩肉片均有可能获得感染。而云南西部与南部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则是该地区有吃生猪肉的习惯。

至于猪感染囊虫病则主要取决于环境卫生及对猪的饲养管理方法。猪感染囊虫病必须是吃了猪带绦虫的孕节或虫卵,也就是吃了患猪带绦虫病人排出的粪便污染过的饲料、牧草或饮水。因此传播本病可以说完全是人为的。例如,我国北方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部分地区,人无厕所,随地大便;养猪无圈,放跑猪;还有采用连茅圈;有的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可在楼上便溺,所以,这些地方猪患囊虫病的可能性就大。

(四)致病作用

随着猪囊尾蚴寄生的数目和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距。在初期,由于六钩蚴在体内移行,引起组织损伤,有一定的致病作用。成熟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常取决于寄生的部位,数量居次要。如寄生在脑时,能引起神经症状,还会破坏大脑的完整性而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脑部病变发展严重时会使患畜死亡。寄生在眼内时,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寄生在肌肉及皮下,一般无可见的致病作用。

(五)临床症状

猪感染少量的猪囊尾蚴时,不呈明显的变化。成熟的猪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寄生部位,寄生在脑时可能引起神经机能的某种障碍;寄生在猪肉中时,一般不表现明显的致病作用。

大量寄生的初期,常在一个短时期内引起寄生部位的肌肉发生疼痛,跛行和食欲不振等,但不久即消失。在肉品检验过程中,常在外观体满膘肥的猪只发现严重感染的病例。幼猪被大量寄生时,可能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寄生于眼结膜下组织或舌部表层时,可见寄生处呈现豆状肿胀。

(六)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猪囊尾蚴的猪肉,呈苍白色而湿润。严重感染时,除寄生于各部分肌肉外,也可寄生在脑、眼、肝、脾、肺等部位,甚至淋巴结与脂肪内也可找到囊尾蚴;在初期囊尾蚴外部有细胞浸润,继而发生纤维性变,约半年后囊虫死亡逐渐钙化。

(七)诊断

猪囊尾蚴病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至今仍无一个理想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当前多采用“一看、二摸、三检”的办法进行综合诊断。

一看:轻度感染时,病猪生前无任何表现,只有在重度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肩部和臀部肌肉水肿而增宽,身体前后比例失调,外观似哑铃形。走路时前肢僵硬,步态不稳,行动迟缓,多喜趴卧,声音嘶哑,采食、咀嚼和吞咽缓慢,睡觉时喜打呼噜,生长发育迟缓,个别出现停滞。视力减退或失明的情况下,翻开眼睑,可见到豆粒大小半透明的包囊突起。

二摸:即采用“撸”舌头验“豆”的办法进行检验,看是否有猪囊虫寄生。首先将猪保定好,用开口器或其它工具将口扩开,手持一块布料防滑,将舌头拉出仔细观察,用手指反复触摸舌面、舌下、舌根部有无囊虫结节寄生,当摸到感觉有弹性、软骨状感、无痛感、似黄豆大小的结节存在时,即可确认是囊尾蚴病猪,在舌检的同时可用手触摸股内侧肌或其它部位,如有弹性结节存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检:应用血清免疫学方法诊断猪囊尾蚴病。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单位对猪囊尾蚴病的血清学免疫诊断方法进行广泛的试验研究。采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集试验(IHA)、炭凝抗原诊断法、皮肤变态反应、环状沉淀反应、SPA酶标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取得一定的成果。

(八)防治

防治猪囊尾蚴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有钩绦虫和猪囊尾蚴病对人的危害性很大,是人的一种相当严重的绦虫病。另外,有囊尾蚴的猪肉,常不能供食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类病应着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1.治疗

虽然尚无治疗猪囊尾蚴病的好方法,但驱除人的猪带绦虫则有良好的药物。治疗人体绦虫对防止猪囊尾蚴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如果没有绦虫,猪就不会感染囊尾蚴病。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药物不断出现,为治疗人绦虫病、猪囊尾蚴病闯出一条新路,并获得可喜的成果。现将驱除绦虫和治疗猪囊尾蚴病的药物和用法介绍如下。

(1)驱除人体有钩绦虫的药物和用法

①槟榔、南瓜籽仁合剂 成人剂量,南瓜籽仁粉200克,槟榔50~100克,硫酸镁30克。将槟榔(用新鲜者最佳)切片,用400~500毫升水浸泡数小时,再煎至200~250毫升。早晨空腹时,先将南瓜籽仁粉吃下,0.5小时后再服槟榔煎剂,再隔2小时吃泻剂(30克硫酸镁溶于200毫升水内)。

②仙鹤草根芽及其制剂 仙鹤草又称龙芽草、根芽草,为蔷薇科龙芽草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药用部分是带有短小根基的芽,称为仙鹤草根芽,有效成分为鹤草酚。根芽应在深秋至早春采集,晾干粉碎成细粉即可用于驱虫。成人用量为20~25克,儿童酌减,早晨空腹1次服下,因根芽有导泻作用,故勿另服泻剂,用药后要大量饮用温开水,以加速导泻排出虫体。其制剂有以下几种。

a.鹤草芽浸膏。含鹤草酚不低于30%,成人1.5克(含鹤草酚450毫克),酚酞2片,温开水1次口服,儿童口服4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酚酞酌减。服药1~1.5小时后饮温开水1.5~2.5千克待泻。也可服用浸膏后,不用酚酞片,1~1.5小时后服用硫酸镁20~25克,之后大量饮温开水待泻。

b.鹤草酚粗晶片。本品有片剂、胶囊两种。成人早晨空腹1次口服0.8克(含鹤草酚480~560毫克),儿童25毫克/千克(以体重计),服药1~1.5小时后再服硫酸镁25~30克,之后大量饮温开水。片剂每片含0.25克。

c.鹤草酚片。本品为浅黄色片剂,每片0.1克。成人早晨空腹1次口服0.5克(含鹤草酚450~550毫克)。服药后1~1.5小时服硫酸镁25~30克,之后大量饮温水待泻。

d.驱绦胶丸(仙鹤草根芽石灰乳浸出物)。本品系黑龙江省驱绦灭囊药品试验室产品,是用省内产仙鹤草根芽,经石灰乳浸泡后提纯而制成的细粉,为土黄色或褚黄色,味微苦,装入胶囊,每囊0.4克。成人早晨空腹1次口服3.2~4.0克(含鹤草酚825.86~1032.20毫克),即8~10囊,儿童酌减。本药有自然导泻作用,勿另服泻药,为加速导泻排出虫体和有毒性的鹤草酚,可在服药1小时后大量饮温开水(1.5~2.5千克),以防鹤草酚被吸收后出现中毒反应。该药近些年应用面广,原料来源丰富,药效确实,成本低,无不良反应。

③阿地平 成人0.8~1.0克,儿童酌减。此药服后因能被虫体吸收,所以不易中毒。早晨空腹口服,2小时后服泻剂,如服1次虫体还没打下,24小时后再服1次。

④灭绦灵 用量3克,早晨空腹1次口服(药片应嚼碎咽下,否则无效),0.2小时后服硫酸镁导泻。本药口服不易吸收,不良反应小,故对孕妇和有心、肾、肝病患者,均可考虑应用。

⑤硫双二氯酚 早晨空腹4~5克分2次口服(第1次2.5克,间隔30分钟再服2.0克),服药1小时后再服硫酸镁25~30克,然后大量饮温开水。本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泻以及荨麻疹等,但停药后即消失。

(2)治疗人囊尾蚴药物及用法

吡喹酮:2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分2次口服,连服6天。

(3)治疗猪囊尾蚴药物及用法

①吡喹酮 60~12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以1∶5(即1份吡喹酮5份植物油)的植物油加工灭菌制成的混悬液,或以1∶9(1份吡喹酮9份有机溶剂)的聚乙二醇-400、二甲基乙酰胺等制成针剂,经灭菌后颈部或臀部一次深部一点或多点注射,注射后舍饲4~5个月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本药也可用于口服,但药量需加倍,效果不如注射的疗效好。

用药治疗病猪时,如血检强阳性或舌检寄生囊尾蚴8~10个以上者,体形呈囊尾蚴病明显改变者和发育严重受阻的僵猪不宜治疗,否则易引起神经症状,导致癫 甚至引起死亡。

在用药3~4天后可出现体温升高、沉郁、食欲减退、呕吐;重者卧地不起,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等。主要是由于囊虫的囊液被机体吸收所致。为减轻不良反应,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等。

②丙硫咪唑(丙硫苯咪唑) 注射用量和使用方法与吡喹酮相同,优点是成本低,用药后不表现神经症状,安全可靠。该药也可混入饲料喂饲(饲料温度需维持常温),用药量应高于注射用量的1.5倍以上方可收效。用药后应舍饲4~5个月方可痊愈。

(4)推荐抗虫治疗方案

①基本用药(选用其中一种) 阿苯达唑,20毫克/(千克·天),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吡喹酮,总量180毫克/千克,每天分3次服用,7~10天为一疗程。

②疗程与疗程间隔期 多数病人采用1~3个疗程,疗程间歇期2~3个月。如病情需要,可延长1~3个疗程或换用另种抗虫药物。

2.预防

本病的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把住病从口入关,实行以驱为主,驱、检、管、治、免综合防治。

①建立健全各级驱绦灭囊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驱绦灭囊工作。

②大力宣传两种病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两种病的巨大危害。

③切实开展以驱为主,驱、检、管、治、免的综合防治措施。

驱:搞好普查工作,应用有效驱绦虫药驱除人体有钩绦虫。人患绦虫病时,必须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

检:认真贯彻国家食品卫生检疫法,确实做到杀猪必检,按规定处理病猪肉,人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猪肉,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

管:修好厕所,管好人粪便,建好猪舍,实行圈养猪。确实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人便入厕猪圈养。对人粪便要实行科学的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杀死虫卵,使猪没有机会吃到人粪便,从根本上防止猪囊虫病的发生。

治:应用有效药物,治疗猪的囊虫病。

免:应用猪囊尾蚴虫苗,进行免疫接种,从根本上预防猪囊尾蚴病。目前我国已经研究出猪囊虫的虫苗,应用于实践已为期不远。

肉品卫生检疫规定:猪肌肉的40平方厘米面积上,检出3个(含3个)以下囊尾蚴或钙化虫体时,经冷冻或盐腌等无害化处理后出厂;4~5个虫体经高温处理后出厂;6个以上者,炼工业油或销毁;胃、肠、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其它内脏和体内脂肪经检验无囊尾蚴方准出厂。

无害化处理方法如下。

①冷冻。-13℃4昼夜以上。

②盐腌。2千克以下肉块,用不低于肉重15%的浓盐水腌渍3周以上。

③高温。虽然从肌肉中摘出的虫体,加热至48~49℃可被杀死,但肉中的虫体要在煮沸到深部肌肉完全变白时,才能杀死全部虫体。

二、牛囊尾蚴病

牛囊尾蚴病是由牛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舌肌、嚼肌、颈部肌肉、肩胛部肌肉、肋间肌、膈肌和心肌等肌肉组织中,严重感染时,可以遍及全身各处肌肉,有时还见于脂肪组织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牛囊尾蚴也称牛囊虫。

(一)病原

病原为牛囊尾蚴,其基本构造和猪囊尾蚴相似。成熟的幼虫是一个(5~9)毫米×(3~6)毫米的、近似椭圆形的、半透明的小囊泡,里边充满着液体。

在囊壁上有一个如高粱粒大的乳白色的小结,这个小结是一个由囊壁上向内嵌入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钩,和成虫的头节没什么区别(图3-10)。

图3-10 牛囊尾蚴

1,3—牛囊尾蚴的构造模式图;2—翻出头节后的牛囊尾蚴

成虫叫牛带绦虫或无钩带绦虫(图3-11),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长4~8米,最大的可长达15米,但很少见。头节上没有顶突和钩。每一个成熟节片里有一套雌雄性器官,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侧缘上。

图3-11 无钩带绦虫(牛

1—头节;2—成熟节片;3—孕卵节片;4—虫卵

孕卵节片长16~20毫米,宽4~7毫米,子宫向每侧伸出15~35个主侧支。孕卵节片脱落之后,仍有蠕动能力,能自行爬出宿主的肛门。

(二)生活史

孕卵节片随着人的粪便排出,经过以下发育阶段。

孕卵节片在自然界崩解以后,散放出虫卵→虫卵随着食物、草等被吃进牛的消化道→六钩蚴(绦虫卵中央有一椭圆形具有三对胚钩的六钩蚴即胚胎,它被包在内胚膜内,内胚膜外是外胚膜,内外胚膜呈分离状态,中间含有或多或少的液体,并有颗粒状内含物。有的绦虫卵内胚膜上形成突起,称之为灯泡样结构的梨形器)进入肠壁血管→六钩蚴随血流散布到全身各处→六钩蚴从血管里出来,定居在肌肉中,逐渐生长发育为牛囊尾蚴→人吃牛肉时,吃进了活的牛囊尾蚴,头节吸附在小肠黏膜上,生长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病学

牛囊尾蚴病与牛带绦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密切相关,还与牛的饲养管理方式、人的粪便管理、人嗜食生牛肉的习惯有密切关系。

牛带绦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有食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如在东非、中东、近东、中亚诸国和东亚及拉美诸国流行严重。在北美和欧洲多零星发生。牛带绦虫在我国为一种散发的人兽共患病,在少数民族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凡是患牛带绦虫的病人,所排粪便中必有孕节或虫卵;牛带绦虫的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以上,如果污染了牧地、饲料与饮水,被牛吞食后就会感染。在牛囊尾蚴流行地区,往往是人们不习惯使用厕所,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的机会增加,还有将粪便直接排在牛栏里的,所以在这些地方,牛的囊尾蚴感染机会就很多。

(四)致病作用

如牛吞食节片,节片的毒素能引起牛的中毒现象,表现为虚弱、战栗、胃肠机能障碍等。在感染初期,六钩蚴经过肠壁血管移行到肌肉的10~15天时间内,使组织产生创伤;此后在囊尾蚴发育时间内,致病作用不明显。成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作用,分泌毒素和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孕节自动从肛门逸出时引起一系列不快感觉。

(五)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体温可升高达40~41℃,表现虚弱、腹泻,甚至反应消失,长时间躺卧,有时也会导致死亡。囊尾蚴到达肌肉后,症状即告消失。

(六)病理变化

囊尾蚴寄生在牛的嚼肌、舌肌、腹肌、腰肌、心肌、肩胛外侧肌、臀部肌等部位;也可寄生在肝脏、肾脏和肺脏等处,但少见。寄生在组织内的囊尾蚴6个月后即多已钙化。

(七)诊断

牛囊尾蚴病的生前诊断较困难,在实践中主要依据宰后检验检出虫体。对人无钩绦虫病的诊断,主要是检查排出的孕节,并和有钩绦虫加以区别。

(八)防治

①广泛开展人无钩绦虫病的普查工作,对查出的患者应及时驱虫(驱虫药物和用法可参看人有钩绦虫病的治疗),并将驱除的虫体和粪便进行妥善管理,防止病原污染。

②加强食品卫生检验,严格按国家肉品检验规定处理病牛肉(与猪囊尾蚴相同)。

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修好厕所,不随地大便,管好、处理好人粪便,严格控制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牧地,使牛吃不到人粪便。

④不吃生的或未熟的牛肉。

三、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小肠的棘球绦虫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人、畜任何部位,因为体积大,生长力强,不但使周围组织受到高度压力而萎缩,也易产生继发性感染;如果蚴体破裂,后果尤为严重。

(一)病原

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它也是一个包囊状的构造,内含液体。棘球蚴的形态常因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少变化。一般近似球形,直径为5~10厘米,而小的仅有黄豆大,巨大的虫体直径达50厘米,含囊液10多升。棘球蚴由囊壁和囊液组成,一般可分单房型和多房型两种。

单房型最常见,豌豆大到人头大,囊内含有液体,囊壁由角质膜、肌肉层和生发层组成,生发层上可长出生发囊,生发囊内壁上又可长出头节。单房型可分三类,一是人型,主要特征是在母囊腔内形成“子囊”,子囊内又可形成“孙囊”,子囊和孙囊具有和母囊相同的构造,在它们的生发层上长出生发囊,并形成头节,此型多见于人,家畜中仅见于牛;二是兽型,绵羊最常见,基本与人型相似,不同点是生发层上不再长出子囊和孙囊,有些头节脱离生发囊,游离在囊液中,称之为“棘球砂”,是由单一头节构成的椭圆形颗粒;三是无头型,最常见于牛,它们的特点是因囊内无生发层不能长出头节、子囊和孙囊。

多房型多见于牛,不形成大囊,而由很多小囊泡组成,小囊内既无液体,亦无头节。

成虫:虫体很小,全长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头节有吸盘、顶突和小钩,顶突上有若干顶突腺及四个吸盘。成节含雌雄生殖器官各一,睾丸有35~55个,雄茎囊呈梨状,卵巢蹄铁形,孕节(最后一个节片)子宫每侧有12~15个分支盲囊,内充满500~800个虫卵。

虫卵:直径30~60微米,外被一层辐射状的胚膜。

(二)生活史

棘球绦虫必须依赖两种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经过虫卵、棘球蚴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如狼、野狗、豺狗等)和猫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经由有蹄动物中间宿主(如绵羊、牛、猪、马、骆驼)吞入虫卵发育成棘球蚴,多房棘球绦虫经由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吞入虫卵发育成棘球蚴(也称泡球蚴);棘球蚴在肝、肺和其它脏器中发育,人偶然受感染后导致棘球蚴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棘球蚴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在家畜中循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有多种,主要为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多房棘球绦虫主要在啮齿目和兔形目等野生动物中循环,其主要的中间宿主是鼠兔、青海田鼠等。

(三)流行病学

1.流行环节

(1)传染源 感染的犬、狼和狐是囊型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而感染的犬、狐、狼和猫是多房棘球蚴病的传染源。

(2)感染途径与方式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的,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

(3)易感人群 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棘球蚴均易感。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2.流行因素

(1)自然疫源性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属高寒草甸,干旱少雨;有些地区是高寒山区,气候寒冷。这些地区以农牧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类型,各种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且相互之间构成较为固定的捕食与被捕食食物链,构成了棘球蚴病在动物间、人和动物间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如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犬、狐等终末宿主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稳定性,导致人间泡型包虫病流行。

(2)犬科和猫科动物 犬科和猫科动物是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棘球绦虫寄生于它们的小肠,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草场、畜舍和食物,人、畜及小型哺乳动物食入虫卵而被感染。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地区,家犬已成为农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庞大;此外,藏族牧民反对杀生,使流行区存在大量野犬或无主犬,这些犬是棘球蚴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即野生循环和家养循环,后者是造成泡球蚴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

(3)虫卵 虫卵对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紫外线、化学制剂)的抵抗力非常强,它在自然状态下可保持感染力1~2年。因此,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的感染机会就增多。

(4)生态环境改变 我国西北部牧区长期存在草场载畜过多,草原因过度放牧而导致退化甚至沙漠化,这种生态变化促进了小型哺乳动物的生长繁殖,造成泡球蚴病发病率的增加。

(5)人类生产活动 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在青藏高原广大牧区,牧民仍从事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四季游牧,牲畜可以放养到自然死亡,这样增加了牲畜感染虫卵和包囊得到充分发育的机会;同时,牧区以个体散在家庭屠宰为主,感染包囊的牲畜内脏随意丢弃或喂狗,犬和其它野生肉食兽类随时可能吃到含原头蚴的牲畜内脏,终末宿主的感染和再感染不断重复。人类流动和贸易交往则是棘球蚴病流行扩散的原因之一。

(6)防治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棘球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宗教习俗的影响,经济落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率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棘球蚴病,更不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因此,感染率以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最多,农民次之,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较少。除了与大部分人从事牧业生产有关外,也与其它因素有关系,如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其它非流行区不断有棘球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中狗、猫等对病原的传播作用有关。疫区动物未经检疫和处理被直接输入内地也是传播扩散的原因。

(四)致病作用

棘球蚴对宿主的危害视蚴体的大小与寄生部位而有差异。其致病作用一是对器官的压挤,二是分泌毒素。

棘球蚴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脏。蚴体发育慢,在体积不大时,宿主长期无感觉,但长大时即压迫组织,引起脏器萎缩与机能障碍,如果数目多则危害更大,甚至引起死亡。

棘球蚴对机体有毒素作用,是由于棘球蚴的囊液对宿主是异体蛋白,也有人认为囊液本身含有毒蛋白,破裂后对宿主可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若在短时间内有大量囊液进入血液,可使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而骤死。而且囊中的棘球砂以及破碎的生发囊均可在身体的任何部分长成新的棘球蚴,后果亦极严重。

(五)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或初期感染都无症状。牛严重感染时,如在肺部会有长期的慢性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使患牛剧烈运动则能诱发明显的咳嗽。但一般在病初症状均不明显,呼吸障碍是逐渐产生并增剧的。听诊时,在不同部位有局限性的半浊音灶,在病灶处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如棘球蚴破裂,则全身症状迅速恶化,体力极为虚弱,通常会窒息死亡。

肝感染严重时,叩诊时浊音区扩大,病畜表现疼痛;当肝脏容积增大时,腹右侧膨大;由于肝脏受害,患畜营养失调,反刍无力,常臌气,身体消瘦而衰弱。

绵羊对本病较牛敏感,死亡率比牛高。在严重感染时,绵羊发育不良,被毛逆立,易脱落。肺部感染时,有明显的咳嗽,一般在连续咳嗽后躺卧地上,不能立即站立。

猪、骆驼等家畜感染棘球蚴后,不如牛、羊的症状明显,通常有带虫免疫现象。

成虫在犬引起的症状,当严重感染时,病犬有腹泻,消化不良,以及消瘦愈衰弱的表现。

(六)病理变化

肝肺表面凹凸不平,可在该处找到棘球蚴;有时也可在其它脏器如脾、肾、肌肉、皮下、脑、脊椎管、骨等处发现。切开棘球蚴则可见有液体流出,将液体沉淀后,除不育囊外,即可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看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即包囊砂);有时肉眼也能见到液体中的子囊,甚至孙囊。另外,也偶然见到钙化的棘球蚴或化脓灶。

(七)诊断

初期,虫体尚小时,一般不显症状。后期临床症状与寄生部位密切相关。寄生在肺脏时,有长期慢性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肺浊音区扩大等现象。寄生在肝脏时,最后多陷于营养衰竭,极度衰弱而死。

棘球蚴病的生前诊断较困难,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清学诊断。

剖检时,发现虫体可以确诊。

(八)防治

确诊为棘球蚴病的家畜,应尽早屠宰,以减少经济损失。屠宰后,凡有棘球蚴的内脏或其它组织,应一律销毁,绝对禁止喂狗或到处抛弃。

对犬进行定期驱虫,常用药物有氯硝柳胺和氢溴酸槟榔碱,驱虫后的犬粪要无害化处理。保持畜舍、饲草料及饮水卫生,防止犬粪污染。人与犬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对野犬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xkhS7XI5xPeKvfYqZtHirvRFStt0yhp1LRpBHqeeEltdaHDkajMthv3XMZ9bfu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