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畜共患吸虫病

一、日本血吸虫病

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或盆腔静脉内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称为日本分体吸虫病。

(一)病原

日本分体吸虫(图3-1)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雌雄异体,寄生于人、牛、山羊、绵羊、马、狗、猫、兔等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雄虫长9.5~20毫米,宽0.55~0.967毫米;雌虫长15~26毫米,宽0.3毫米,比雄虫细瘦。腹吸盘相当靠近口吸盘(口吸盘在前端处),雄虫的身体自腹吸盘以后变宽变扁,两侧边向腹侧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通常处在这个抱雌沟内。卵的大小为(0.07~0.1)毫米×(0.05~0.08)毫米,短卵圆形,无卵盖,在它的一个侧面上(偏一端)有一个小刺或小结。卵内含有一个毛蚴(图3-2)。

图3-1 日本分体吸虫

图3-2 日本分体吸虫成虫和虫卵

(a)雌雄虫合抱 1—口吸盘;2—腹吸盘;3—抱雌沟

(b)雄虫 1—口吸盘;2—食道;3—腺体;4—腹吸盘;5—生殖孔;6—肠管;7—睾丸;8—肠管;9—合一的肠管

(c)雌虫 1—口吸盘;2—肠管;3—腹吸盘;4—生殖孔;5,6—虫卵与子宫;7—梅氏体;8—输卵管;9—卵黄管;10—卵巢;11—肠管合并处;12—卵黄腺

(d)虫卵 1—头腺;2—穿刺腺;3—神经突;4—神经元;5—焰细胞;6—胚细胞;7—卵模

(二)生活史

雌虫在宿主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小静脉里产卵,卵堆积在该处的微血管中,引起炎症、白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终致成为溃疡,溃疡崩解后,虫卵被挤到肠腔,并随粪便排出宿主体外再经过以下几个发育阶段(图3-3)。

图3-3 日本血吸虫发育史

卵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某些钉螺体内→经过胞蚴、子蚴阶段→生成尾蚴→尾蚴离开钉螺游入水中→终末宿主皮肤(尾蚴性皮炎)→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呼吸道症状和变态反应)→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成虫。

毛蚴(图3-4)体形近似等边三角形,多被纤毛,不食,但运动活泼。前部宽,有头腺,1对眼点。后端狭小,体内有简单的消化道和胚细胞及神经与排泄系统。排泄孔多为1对。当卵在水中完成发育,则成熟的毛蚴即破盖而出,游于水中;无卵盖的虫卵,毛蚴则破壳而出。游于水中的毛蚴,在1~2天内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即利用其头腺,钻入螺体内,脱去被有的纤毛,移行至淋巴腔内,发育为胞蚴。

图3-4 日本血吸虫

胞蚴呈包囊状,营无性繁殖,内含胚细胞、胚团及简单的排泄器。逐渐发育,在体内生成子胞蚴或雷蚴。

子胞蚴较母胞蚴大而长,并随发育时间而增长,一般可达300~3000微米,呈袋状。子胞蚴在螺体内移行至消化腺后,体内胚细胞又经分裂而发育成尾蚴。经过如此反复增殖,一个毛蚴钻入螺体后可产生成千上万条尾蚴。由于子胞蚴体内胚细胞发育不同步,故尾蚴分批逸出。

尾蚴(图3-4)由体部和尾部构成,不同种类的吸虫尾蚴形态不完全一致。尾蚴能在水中活跃地运动。体表具棘,有1~2个吸盘。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和肠管,还有排泄器、神经元、分泌腺和未分化的原始的生殖器官。尾蚴可在某些物体上形成囊蚴而感染终末宿主;或直接经皮肤钻入终末宿主体内,脱去尾部,移行到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但有些吸虫尾蚴需进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才能感染终末宿主。

尾蚴钻入宿主皮肤时脱去尾部,进入血流,在体内移行直至到达寄生部位,在发育为成虫之前均被称为童虫。

(三)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下列三个主要条件。

①病原(虫卵)从家畜或其它宿主体内随粪排出,在水中孵化为毛蚴。

②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在螺体内发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

③尾蚴穿过动物或其它宿主的皮肤,侵入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一个流行锁链。

这三个条件是本病流行的关键。三者缺一时,分体吸虫生活环就无法完成。所以本病的传播与流行同气候、土壤、放牧季节、使役情况、动植物区系和水源质量有关。例如,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平原和湖沼地区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利于分体吸虫中间宿主的繁殖,就有使动物感染分体吸虫的可能;而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就没有本病流行的条件。

根据调查资料证明,人、畜、钉螺三者的阳性率有相互关系。一般钉螺阳性率高的地区,人、畜感染率也高;凡有病人及阳性钉螺的地区,则一定有病牛。耕牛的感染存在着种间差别,黄牛的感染率一般高于水牛。牛的感染率与性别的关系并不显著,但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黄牛的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水牛的感染率则随年龄的增高而有降低的趋势。水牛有自愈现象。在不同地理条件下,耕牛的感染情况也有不同,放牧于潮湿丘陵地区的耕牛感染率最高,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低。牛的感染与放牧和下田生产有关,其中尤以放牧的关系最为密切。旱作区耕牛感染分体吸虫病,主要是在放牧时接触疫水而得;水田区感染,主要是在水田耕作时。牛的感染途径,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以通过口腔黏膜或胎盘感染。

(四)致病作用

血吸虫尾蚴、童虫和虫卵对宿主产生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尾蚴穿透皮肤时引起皮炎,皮炎仅发生于曾感染过尾蚴的人群,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尾蚴性皮炎对童虫在皮肤内的破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对再感染的反应。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童虫移行时所致损害与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血吸虫感染可导致整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加剧伴发疾病的发展或并发感染。在虫卵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虫卵的发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虫卵尚未形成毛蚴时,周围的组织可仅有轻度反应,卵内毛蚴成熟后,由卵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可溶性抗原引起肉芽肿反应。肉芽肿的发展与虫卵的发育过程一致,开始局部渗出与增生反应逐渐增强,虫卵变性钙化后,肉芽肿开始退化形成纤维瘢痕组织。此反应既有助于破坏和清除虫卵,又可使虫卵抗原局限化,减少对全身的影响。肉芽肿可影响宿主的肝肠组织,造成肝硬化与肠壁纤维化。目前认为,在虫卵可溶性抗原的刺激下,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在虫卵周围形成复合物,引起局部变态反应,是日本血吸虫形成肉芽肿的主要机理。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有助于破坏和清除虫卵,并使虫卵渗出的抗原局限于虫卵周围,以减少和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全身性损害。随着感染过程的发展,肉芽肿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宿主的免疫调节,对虫卵的破坏能力持续增强,起着保护宿主的作用。

人对血吸虫无先天免疫力,可能具有保护性免疫力。宿主经过初次感染产生抗感染抵抗力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破坏重复感染的虫体,但不能杀伤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其产卵。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五)临床症状

本病患畜所表现的症状与畜别、年龄、感染程度、免疫性以及饲养管理等情况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黄牛的症状比水牛明显,小牛的症状比大牛明显。

黄牛或水牛犊大量感染时,症状很明显,往往呈急性经过。首先呈现食欲不正常,精神沉郁,行动缓慢,体温升高达40~41℃,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带有黏液,甚至有块状黏膜和血液。后期黏膜苍白,水肿,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病畜表现消化不良,发育缓慢。患病母牛发生不孕、流产或产死胎等现象。胎儿期感染分体吸虫病的犊牛,症状更为明显,并且常引起死亡。不死的犊牛,生长和发育受阻,常成为侏儒牛。

少量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体温、食欲均无大的变化,病程多为慢性经过。疫区的牛,特别是成年水牛,虽诊断为阳性病牛,但外观无明显表现。

(六)病理变化

本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虫卵沉积于组织中,产生虫卵结节。

尾蚴侵入皮肤时可引起皮炎,受感染的初期,有肝脏充血肿胀的现象。雌虫产卵对宿主的危害最大,卵使肠壁上形成溃疡,溃疡崩解,虫卵排出之后,该处逐渐为瘢痕组织所代替。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家畜腹泻,粪便中带有脱落的黏膜和血液。

由于长期的刺激,致使肠壁变厚、变硬,并有黏膜不正常增生等病变的发生,使肠管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受到影响。顺流至肝脏的虫卵,造成溃疡,经过结缔组织增生过程之后变为钙化点,这种病变的累积使肝脏硬化。由于虫体的刺激,门脉管壁也有变厚的现象。肝脏病变的发展,引起营养障碍以及腹水等。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也有充血和结缔组织增生的现象。血吸虫以血为食物,引起宿主贫血,病畜食欲不振、营养衰退、贫血、腹水、逐渐消瘦、腹泻,粪便中混有脱落的黏膜和血液,有恶臭味。幼畜生长发育不良,母畜往往不孕或流产。

(七)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当地的流行情况,如果是轻度的感染者,一般在临床上不易发现。流行区内重度感染者则有便血、下痢与消瘦等,但并非本病独有的症状。

确诊必须根据病原检查。

本病以流行病学资料调查、临床症状和从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孵出毛蚴为诊断依据。最常用的方法是毛蚴孵化法,其次为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检查其中有无虫卵)和粪便内虫卵检查法。此外,还有许多免疫诊断法,如环卵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检查。

1.毛蚴孵化法诊断

毛蚴孵化法诊断是将粪便中的虫卵孵化为毛蚴进行检查的方法,是检查日本血吸虫及东毕吸虫的方法之一。其依据是血吸虫卵内的毛蚴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很快孵出,并集中于水面下,利用这一特性进行检查确诊。

方法:取被检粪便30~100克,经沉淀集卵法处理后,将沉淀倒入500毫升三角烧瓶内,加温清水(自来水需脱氯处理)至瓶口,置22~26℃孵化,分别在第1、第3、第5小时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并记录1次。如见水面下有白色点状物做直线来往运动,即是毛蚴,但需与水中的一些原虫如草履虫、轮虫等相区别,必要时吸出在显微镜下观察。气温高时,毛蚴孵出迅速。因此,在沉淀处理时应严格掌握换水时间,以免换水时倾去毛蚴造成假阴性结果。也可用1.0%~1.2%食盐水冲洗粪便,以防止毛蚴过早孵出,但孵化时应用清水。

2.环卵沉淀反应

通常检查100个虫卵,阳性反应虫卵数(环沉率)等于或大于5%时,即为阳性。粪检血吸虫卵阳性者,环卵沉淀试验(copt)阳性率平均为97.3%(94.1%~100%)。健康人假阳性率为3.1%,与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可出现交叉反应。患者有效治疗后copt阴转较慢。若血吸虫病人距末次治疗时间已3~5年,而copt环沉率为3%或3%以上者,可结合临床表现考虑给予重复治疗。目前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已广泛应用copt作为综合查病方法之一。为了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并适合于现场应用,对copt方法做了许多改良,如塑料管法、双面胶纸法等。

3.补体结合反应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多糖、类脂质和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但这一反应肉眼不能察觉。如再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据是否出现溶血反应来判定反应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或抗体。这个反应就是补体结合反应。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此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可反应抗体水平,阳性检出率在95%~100%,假阳性率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疗后半年至1年有50%~70%转为阴性。此试验已应用于我国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查病工作。近年来,在载体、底物及抗原的纯化方面都做了改良,如快速-ELISA、硫酸铵沉淀抗原-ELISA等。

5.间接荧光抗体检查

虫或虫卵切片作抗原,加待检血清,经温育、洗涤后再加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结果用荧光显微镜检察。若镜下显示荧光,表明与抗原切片上结合的待检抗体是特异的。

(八)防治

1.治疗

治疗可用六氯对二甲苯、硝硫氰胺、吡喹酮等。

六氯对二甲苯,有多种剂型,如口服片剂及油溶液注射剂。新血防片(含量0.25克),牛口服剂量为100~20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10天为一疗程。六氯对二甲苯油溶液(20%),牛每日注射剂量为4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5天为一疗程,半个月后可重复治疗。硝硫氰胺,黄牛和水牛按6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1次口服。吡喹酮,黄牛按3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山羊按2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1次口服。

2.预防

预防的重要环节是消灭钉螺。可定期给病畜和带虫动物驱虫,处理好病畜粪便,因地制宜地进行堆积或池封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管好水源,保持清洁,防止污染。安全放牧,管制病牛调动。注意牛只的更新。

二、姜片吸虫病

由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吸虫病,偶见于犬。病猪有消瘦、发育不良和肠炎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

(一)病原

病原为布氏姜片吸虫(图3-5),是吸虫中较大的一种,长30~75毫米,宽8~20毫米。整个轮廓大体呈长卵圆形,像一个斜切的厚姜片,故称姜片吸虫。前窄后宽,没有如肝片形吸虫那样的“肩”,相当肥厚;新鲜虫体呈暗红色或肉红色;前端有较小的口吸盘,稍后有一个发达的腹吸盘,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虫卵呈淡黄褐色,色较灰暗,大小为(130~150)微米×(85~97)微米。

图3-5 布氏姜片吸虫成虫与虫卵

1—虫体;2—虫卵;3—囊蚴

雄性生殖器官:睾丸2个,分支,前后排列在虫体后部的中央,两条输出管合并为输尿管,膨大的为储精囊。雄茎囊很发达,生殖孔开口在腹吸盘的前方。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1个,分支,位于虫体中部而稍偏后方,卵模呈圆形,在虫体中部,周围为梅氏腺,卵黄腺呈滤泡状,位于虫体两侧,无受精囊,子宫弯曲在虫体前半部,位于卵巢与腹吸盘之间,内含虫卵。

(二)生活史

虫体在猪和人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温度26~36℃下,经3~7周,卵内生成毛蚴。孵出的毛蚴在水中游泳,钻入扁卷螺体内,经历胞蚴、雷蚴到尾蚴,当尾蚴离开螺体,游入水中,遇到水浮莲、水葫芦、菱角、荸荠、慈姑一类的水生植物,即在其上变为囊蚴。随着水生植物被猪食入时,进入猪消化道,囊蚴的壁在消化酶和胆汁的作用下崩解,幼虫在小肠内游离出来,吸着在肠黏膜上,逐渐长大至性成熟期。在猪小肠内,由幼虫长为成虫,一般需90~103天,生存时间为9~13个月。

胞蚴呈包囊状,营无性繁殖,内含胚细胞、胚团及简单的排泄器。逐渐发育,在体内生成雷蚴。

雷蚴呈包囊状,营无性繁殖,有咽和一袋状盲肠,还有胚细胞和排泄器,有些吸虫的雷蚴有产孔和一二对足突,有的吸虫仅有一代雷蚴,有的则存在母雷蚴和子雷蚴两期。雷蚴逐渐发育为尾蚴,尾蚴由产孔排出。缺产孔的雷蚴,尾蚴由母体破裂而出。尾蚴在螺体内停留一定时间,成熟后即逸出螺体,游于水中。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构成。不同种类的吸虫尾蚴形态不完全一致。尾蚴能在水中活跃地运动。体表具棘,有1~2个吸盘。尾蚴可在某些物体上形成囊蚴而感染终末宿主;或直接经皮肤钻入终末宿主体内,脱去尾部,移行到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但有些吸虫尾蚴需进入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才能感染终末宿主。

囊蚴系尾蚴脱去尾部,形成包囊后发育而成的,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囊内虫体体表常有小棘,有口、腹吸盘,还有口、咽、肠管和排泄囊等构造。生殖系统的发育不尽相同,有的只有简单的生殖原基细胞;有的则有完整的雌、雄器官。囊蚴通过其附着物或第二中间宿主进入终末宿主的消化道内,囊壁被胃肠的消化液溶解,幼虫即破囊而出,经移行,到达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病学

本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其主要流行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6~9月是感染的最高峰

人、畜粪便是主要的肥料。在姜片吸虫病流行地区,患者(人和畜)的粪内常含有大量的虫卵,粪便未经生物热处理即用为肥料,常能造成本病的流行。28~32℃最适宜虫卵的发育,仅9~11天毛蚴即孵化;在32~35℃下则需要22天。天气越冷发育越慢,在18~20℃下需37天,15℃下需49天,在3~9℃的温度下,虫卵停止发育,但不死亡。在南方,每年5~7月本病开始流行,6~9月是感染的最高峰,5~10月是姜片吸虫病的流行季节。猪只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也有延至冬季。

2.我国南方以水浮莲和假水仙等水草为养猪的主要青饲料

猪喜欢生吃新鲜水草,因此有些猪场在附近筑塘种植水生植物,让猪自由采食,或捞取水草生喂猪只;猪舍内的粪尿,又常从水沟直接流入塘内,或生粪直接追肥。故一般肥分好、水生植物长得茂盛的池塘,也适于扁卷螺的生长发育。由于猪粪中大量虫卵带入池塘,从而造成了猪姜片吸虫完成发育史的有利条件。

3.扁卷螺多滋生在枝叶茂盛、阳光隐蔽和肥料充足的塘内

水浮莲、假水仙等水生植物生长茂密的池塘是扁卷螺生长的最好环境;扁卷螺也就在这种塘内感染姜片吸虫幼虫。在南方,半球多脉扁螺和尖口圆扁螺的感染率最高,每年除2月、3月外,其它各月份均有感染,其中以6月、7月、8月为最高峰。尾蚴逸出与季节有很大关系,春季尾蚴大量逸出,到夏季数量减少,秋季更少,初冬尾蚴停止出现。因此南方姜片吸虫的感染多在春夏两季,动物开始发病。冬季青料较少,饲养条件差,天气寒凉,病情更为严重,死亡率也高。

4.姜片吸虫病和猪的品种、年龄与体重的关系

姜片吸虫病与宿主的品种有关。据资料统计,纯种猪较本地种和杂种猪的感染率要高,南方以白种约克夏猪的感染率高,发病率也高;本病的发生与猪的年龄的关系也很多,主要危害幼猪,以5~8月龄的感染率最高,过了9个月以后,随年龄之增长感染率下降。幼猪感染姜片吸虫病以后,发育受阻。在流行地区,饲养5~6个月的小猪,有的体重才10~18千克,而正常猪的体重可达50千克以上。

(四)致病作用

1.机械性损伤

姜片吸虫的口吸盘和腹吸盘强大有力,紧紧吸住肠黏膜,并以虫体前段埋入肠壁。在吸着部位发生机械性损伤,引起肠黏膜炎。尤其是在十二指肠虫体最多,引起肠炎,肠黏膜脱落,呈糜烂状,肠壁变薄,严重时微血管破裂,有出血点,甚至肠壁发生脓肿。

2.机械性堵塞

感染强度高时可机械性阻塞肠道,影响消化和吸收,甚至引起肠破裂或肠套叠而死亡。

3.夺取营养

由于虫体大,虫体吸取大量养料,使病畜生长发育迟缓,呈现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等现象。

4.虫体的毒素作用

虫体代谢产物被动物吸收后,可使动物发生贫血和水肿,肠黏膜炎症、出血、水肿、溃疡、坏死等。

(五)临床症状

幼猪断奶后1~2个月就会受到感染。一般对人危害严重,对猪危害较轻。寄生少量时一般不显症状。虫体大多数寄生于小肠上段。吸盘吸着之处由于机械刺激和毒素的作用而引起肠黏膜发炎。腹胀,腹痛,下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虫体寄生过多时,往往发生肠堵塞(可多至数百条),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死亡。对儿童可引起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病人有面部和下肢浮肿等症状。

姜片吸虫多侵害幼猪,导致幼猪发育不良,被毛稀疏无光泽,精神沉郁,低头,流涎,眼结膜苍白,呆滞。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但有时有饥饿感。有下痢症状,粪便稀薄,混有黏液。严重时表现为腹痛、水泻、浮肿、腹水等症状。患病母猪泌乳量减少,影响仔猪生长。

(六)病理变化

姜片吸虫吸附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黏膜上,肠黏膜有炎症、水肿、点状出血及溃疡。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管阻塞。

(七)诊断

1.临床症状观察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病猪精神沉郁,低头弓背,消瘦,贫血,水肿(眼部、腹部较明显),食欲减退,腹泻,粪便带有黏液,幼猪发育受阻,增重缓慢。

本病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地。一般秋季发病多,有的绵延至冬季。习惯用水生植物喂猪的猪场,大多有本病发生。

2.实验室诊断

取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检查。如发现虫卵,或剖检时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水洗沉淀法适用于检查吸虫卵,取粪便5克,加清水100毫升,搅匀成粪液,通过250~260微米(40~60目)铜筛过滤,滤液收集于三角烧瓶或烧杯中,静置沉淀20~40分钟,倾去上层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匀,再沉淀,如此反复操作直到上层液体透明后,吸取沉渣检查。

3.鉴别诊断

姜片吸虫病要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姜片吸虫病相似。但实验室检查,如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电泳等试验,华支睾吸虫病获得阳性反应,并可在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胆汁中查到华支睾吸虫虫卵。姜片吸虫病患者的粪便中可查到姜片吸虫虫卵,即可得到鉴别。

(2)钩虫病 钩虫病流行地区,消化道症状与姜片吸虫病有类似之处,但其它的如皮炎、呼吸道、血液等症状及体征不同。粪便常规检查可查到钩虫卵,必要时可用集卵法找钩虫虫卵,或筛洗粪便找钩虫的成虫,即可获得明确诊断。

(八)防治

1.治疗

治疗可用敌百虫、硫双二氯酚、硝硫氰胺、吡喹酮等。敌百虫,按10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内服,或拌入饲料中喂服(大猪总量不超过8克)。硫双二氯酚,剂量为10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用于体重50~150千克以下的猪;体重50~150千克以上的猪,剂量为50~6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硝硫氰胺,剂量为3~6毫克/千克(以体重计),1次拌入饲料喂服。吡喹酮,剂量为5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内服。

2.预防

(1)加强猪粪管理 病猪的粪便是姜片吸虫散播的主要来源,应尽可能把粪便堆积发酵后再作肥料。

(2)定期驱虫 这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因为每年在当地的气温达到29~32℃以上之后2个月左右为感染季节,所以从那以后,需再过2个多月,病猪体内的童虫开始发育为成虫产卵,此时为秋末,驱虫最为适宜。一般依感染情况而定,驱虫1次或2次,最好选两三种药交替使用。

(3)灭螺 扁卷螺是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在习惯用水生植物喂猪的地方,灭螺具有十分重要的预防作用。

三、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猪、狗、猫等动物的胆囊和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称为华支睾吸虫病。

(一)病原

病原为华支睾吸虫(图3-6)。虫体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后端较钝,体表平滑,大小为(10~25)毫米×(3~5)毫米。口吸盘大于腹吸盘。两条盲肠直达虫体后端。两个分支的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的后1/3部位。从睾丸各发出一条输出管,在虫体的中部,两条汇合成输精管,其膨大部形成储精囊,末端为射精管,开口于雌雄生殖孔,通入生殖腔。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发达,呈椭圆形,位于睾丸与卵巢之间。劳氏管细长,开口在虫体的背面,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位于睾丸之前,卵黄腺排列在虫体中部两侧,由许多细颗粒组成,左右卵黄管汇合为一个卵黄囊。子宫从卵模开始,弯曲至虫体的前半部,内充满虫卵。虫卵小,大小为(27~35)微米×(12~20)微米,黄褐色,有肩峰,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内含毛蚴。

图3-6 华支睾吸虫成虫与虫卵

1—成虫;2—虫卵;3—毛蚴;4—尾蚴

(二)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螺蛳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中孵出毛蚴。毛蚴进入螺蛳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

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入水中,如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某些淡水鱼和虾,即钻入其肌肉内,形成囊蚴。人、猪、犬和猫是由于吞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受感染的。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并从胆总管进入肝胆管,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并开始产卵。

(三)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在我国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除青海、西藏、甘肃和宁夏外,其余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报道。宿主有人、猫、犬、猪、鼠类以及野生的哺乳动物,食鱼的动物如鼬、獾、貂、野猫、狐狸等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病是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猪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有适宜的中间宿主

淡水螺和淡水鱼、虾生存的水环境和中间宿主的广泛存在是华支睾吸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囊蚴对淡水鱼、虾的选择并不严格,除上述鱼、虾外,水沟或稻田的各种小鱼虾均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2.人和猪的粪便管理不严

由于人或猪、狗、猫等都是华支睾吸虫的终末宿主,人和猪的粪便管理不严而随便倒入河沟和池塘内;有的地区在河沟、鱼塘、小池边上建筑厕所或猪舍,含有大量虫卵的人、猪粪便直接进入河沟、池塘内;特别是狗、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粪便更难控制,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猪的感染

也有因用小鱼虾作为猪饲料,或是用死鱼鳞、肚肠、带鱼肉的骨头、鱼头、碎肉渣、洗鱼水喂饮猪,以及放牧或散放的猪在河沟、池塘边吃了死鱼虾等引起感染的。

(四)致病作用

虫体寄生于动物的胆管和胆囊内,因机械性刺激,引起胆管和胆囊发炎,管壁增厚,消化机能受到影响。虫体分泌毒素,引起贫血、消瘦和水肿。大量寄生时,虫体阻塞胆管,使胆汁分泌障碍,并出现黄胆现象。寄生时间久之后,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萎缩,毛细胆管栓塞形成,引起肝硬化。人华睾吸虫病与胆管型肝癌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临床症状

严重感染时表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和下痢等症状,最后出现贫血消瘦,病程较长,多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六)病理变化

猪和狗的主要病变在肝和胆。虫体在胆管内寄生吸血,破坏胆管上皮,引起卡他性胆管炎及胆囊炎,可使肝组织脂变、增生和肝硬变。临床表现为胆囊肿大,胆管变粗,胆汁浓稠,呈草绿色。胆管和胆囊内有许多虫体和虫卵。肝表面结缔组织增生,有时引起肝硬化或脂肪变性。

(七)诊断

若在流行区,有以生鱼虾喂猪的习惯时,如临床上出现消化不良和下痢等症状,即可怀疑为本病,如粪便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

粪检可用沉淀法。虫卵为黄褐色,平均大小29毫米×17毫米,内含毛蚴,顶端有盖,卵孔的周缘突起;后端有一个小结,卵壳较厚,不易变形。近年来发展了IHA(间接血凝试验)、Dot-ELISA等免疫学方法。现国内已有PVC-Fast-Dot-ELISA(白色PVC薄膜快速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出售。

(八)防治

1.治疗

六氯酚,剂量为2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口服,每日1次,连用23天。海涛林,剂量为50~6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混入饲料中喂服,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吡喹酮,剂量为20~50毫克/千克(以体重计),口服。

2.预防

不要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对疫区人、犬、猫要定期检查和驱虫。勿以生的鱼、虾或鱼的内脏喂犬、猫。对人、犬、猫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防止其污染水塘。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qg6piWK7M79xNYtefPcUvk4ecJXlBgIO1BHH0iLyECqR7d49iJVG85CJzHu08r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