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猪、牛和羊的发情鉴定

一、牛的发情鉴定

根据母牛的发情特点,生产中母牛的发情鉴定通常采用外部观察法和直肠检查法。

(一)外部观察法

母牛在发情时外部表现比较明显,根据母牛爬跨和接受爬跨的情况,外阴部的肿胀程度及流出的黏液状况等情况来检出发情母牛,一般早、中、晚各检查1次,会有85%以上的发情牛被检出。根据母牛发情时的外部表现将母牛的发情期分为发情初期、发情盛期和发情后期。

1. 发情初期(不接受爬跨期)

发情母牛试图爬跨其他母牛,但不接受其他母牛的爬跨,表现为兴奋不安,游走于运动场,食欲减退,对环境敏感、哞叫,阴户充血、肿胀、发亮、有透明黏液流出,常有其他母牛嗅闻其外阴部或和其他母牛额对额相对立。

2. 发情盛期(接受爬跨期)

母牛接受其他母牛的爬跨而站立不动作交配态。外阴部肿胀明显、皱襞展开、潮红湿润,流出的黏液呈牵缕状。发情母牛精神状态仍表现不安,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产奶量下降。

3. 发情后期(拒绝爬跨期)

此时发情母牛不再接受其他母牛爬跨。外阴部肿胀程度开始减弱,黏液量减少而浓稠,由透明变为乳白色,牵拉成丝。母牛兴奋性明显减弱,开始有食欲,此后逐渐恢复正常,进入休情期。

(二)直肠检查法

该法是用手隔着母牛直肠壁触摸卵巢及卵泡发育状况,以判定母牛的发情阶段或确定其为真发情还是假发情。直肠检查法对于那些发情异常、发情表现不易观察、卵泡发育与排卵过快或过慢、奶牛产后第一次发情(多发情表现不明显)以及受胎后发情的母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用湿润或涂有肥皂的手臂伸进直肠内后,手指并拢,手心向下,轻轻下压并左右抚摸,在子宫角弯曲处即可摸到卵巢。此时可用手指肚细致轻稳地触摸卵巢卵泡发育情况。

第一期:卵泡出现期。有卵泡开始发育,一侧卵巢稍有增大,卵泡直径为0.5~0.75厘米,波动不明显,指压之似觉有一软化点。

第二期:卵泡发育期。卵泡发育到1.0~1.5厘米,呈小球状,突出于卵巢表面、卵泡壁较厚,有波动感。

第三期:卵泡成熟期。卵泡发育不再增大,卵泡壁变薄,有一触即破之感,波动明显。

第四期:排卵期。卵泡破裂排卵,由于卵泡液流失,卵泡壁变松软成凹形。排卵后6~8小时在卵泡破裂的小凹陷处黄体开始发育长大,凹陷的卵泡开始被填平,可摸到质地柔软的新黄体。

直肠检查时要注意卵泡与黄体的区别。

① 发情前期的卵泡有光滑、较硬的感觉。卵泡的形状像半个弹球扣在卵巢上一样,而没有退化的黄体一般呈扁圆形,稍突出于卵巢表面。

② 卵泡的生长过程是渐进性变化,由小到大,由硬到软,由无波动到有波动,由无弹性到有弹性。而黄体则是退行性变化,发育时较大而软,到退化时期愈来愈小、愈来愈硬。

③ 黄体与卵巢连接处有明显的界限且不平直,而正常的卵泡与卵巢连续处光滑,无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肠内触摸时要用指肚进行,不能用手指乱抓,以免损伤直肠黏膜。在母牛努责或肠管收缩时不能将手臂硬向里推,可待它努责或收缩停止后再继续检查。

二、羊的发情鉴定

母羊的发情期短,外部表现不太明显,特别是绵羊,又无法进行直肠检查,因此母羊的发情鉴定以试情为主,结合外部观察。

(一)试情法

试情法多数是采用带试情布或结扎输精管的公羊进行群体试情,一般将试情公羊按一定比例(1∶40),每日一次或早晚各一次定时放入母羊群中进行试情。母羊发情时,往往被试情公羊尾随追逐,有时也主动靠近公羊。只有接受爬跨且不动的母羊,才视为发情母羊,可将其隔离出来并打上标记,以备配种。一般选择2~4岁体质健壮、性欲旺盛、无恶癖的非种用公羊作为试情公羊,并且采用试情布法、切除输精管法、睾酮处理法等进行处理。

(二)阴道检查法

发情母羊的行为表现不明显,也可采取阴道检查法,是将开膣器或扩张筒插入母羊阴道,观察其阴道黏膜的色泽和充血程度,子宫颈的弛缓状态,子宫颈外口开张的程度,黏液的颜色、分泌量及黏稠程度等,以判断母羊的发情程度。检查时,器械要经过灭菌消毒,插入时要小心谨慎,以免损伤阴道壁。但是阴道检查法不能准确地判断母羊的排卵时间,只能是在必要时作为辅助性的检查手段。

三、猪的发情鉴定

母猪发情时,外阴部变化和行为变化表现明显,因此母猪的发情鉴定主要采用外部观察法,同时结合试情进行。中国地方品种母猪发情时,精神兴奋不安、食欲下降、鸣叫、闹圈。国外品种的兴奋状态不及本地母猪明显。用试情公猪试情,母猪亲近公猪,安静接受公猪爬跨;若将发情母猪与非发情母猪合圈,发情母猪有爬跨非发情母猪的行为,并安静接受非发情母猪爬跨;也可根据“静立反射”,但单纯人按压背腰鉴定发情的准确率仅48%,用公猪试情则100%出现静立反射。 Px6oSIFTRtVPvTS3JfUyQ5cokHiWPnPOTWcSUHKSlRzQjwW8WnaGdyJEfP4DIg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