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鸡线虫类寄生虫病

一、鸡蛔虫病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遍及全国各地,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大群饲养的情况下,常常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一)病原

鸡蛔虫是寄生于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虫体形态为线形,黄白色,表皮有横纹,头端有三个唇片。雄虫长26~70毫米,尾端有尾翼和10对尾乳突(肛前乳突3对,肛侧乳突1对,肛后乳突6对),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肛前吸盘,具有厚的角质边缘,交合刺近于等长,长0.65~1.95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70~90)微米×(47~51)微米,壳厚而光滑,深灰色。

(二)生活史

鸡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雌虫在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有氧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经17~18天,卵内形成幼虫,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即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被鸡食入后在腺胃和肌胃处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十二指肠内停留9天,在此期间进行第二次蜕皮变成第三期幼虫;而后钻进黏膜,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再经17~18天后重返肠腔,进行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蜕皮,变为第五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开始到发育为成虫所需的时间,为35~50天。

(三)流行病学

1.虫卵的抵抗力

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的消毒药物抵抗力很强,但对干燥和高温(50℃以上)甚敏感,特别是在阳光直射、沸水处理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可使之迅速死亡。在隐蔽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很长时间。感染性虫卵,在土壤内一般可能保持6个月的生活力。

2.自然感染

自然感染主要是通过含感染性虫卵的饲料和饮水进行和实现的,或由于啄食体内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

3.3~4个月以内的雏鸡易遭侵害,病情也较重

雏鸡只要有4~5条、幼鸡只需有15~25条成虫寄生即可发病。超过6个月龄的鸡抵抗力较强,1岁以上的鸡为带虫者。

4.饲养条件与易感性有很大关系

饲料中含动物性蛋白质多,营养价值完全时,可使鸡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动物性蛋白质不足,或饲料配合过于单纯,饲料利用率不高时,可使鸡的抵抗力降低;含有足够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的饲料,也可使鸡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特别是维生素A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试验证明,当雏鸡只获得少量维生素时,其体内的蛔虫数量较正常营养的雏鸡为多,虫体也较大。据试验,获得正常量维生素A的雏鸡,每只雏鸡平均有蛔虫11条,虫体平均长度为6毫米;没有获得维生素A的雏鸡,每只平均有蛔虫50条,其平均长度为49毫米。获得维生素B 1 的雏鸡,每只平均有4条蛔虫;未获得维生素B 1 的雏鸡,每只平均有13条蛔虫。

5.不同品种的鸡抵抗力不同

肉用鸡种比蛋用鸡种的抵抗力强,本地鸡种比外来鸡种的抵抗力强。

6.温度和湿度对虫卵的影响

虫卵在温度19~39℃和90%~100%的相对湿度时,容易发育到感染期;相对湿度低于60%时,即不易发育。在20℃时发育到感染期需17~18天,25℃时需9天,30℃时需7天,35~39℃时需5天。高于35℃时,虫卵发育到感染期即行死亡。温度45℃时,虫卵在5分钟内死亡。在严寒的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虫卵仍不死亡。

(四)临床症状

幼虫侵入肠黏膜时,破坏黏膜及肠绒毛,造成出血和发炎,并易招致病原菌继发感染,此时在肠壁上常见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形成。严重感染时,可见成虫大量聚集,相互缠结,可能发生肠堵塞,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其代谢产物也是有害的,常使雏鸡发育迟缓,成年鸡产蛋率下降。

感染的雏鸡表现为生长缓慢、羽毛松乱、行动迟缓、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消瘦、下痢、贫血、黏膜和鸡冠苍白等症,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大量感染者可造成肠堵塞而死亡。

本病主要为害3~10月龄的鸡,3~4月龄鸡最易感染而且病情最重,1年以上鸡感染不呈现病状而成为带虫者。雏鸡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病鸡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鸡冠苍白,最后衰竭死亡。成鸡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鸡产蛋量可下降。

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切诊断。

(五)防治

1.治疗

可用哌嗪化合物,噻咪唑、噻苯唑、吩噻嗪驱虫,可直接投服或混入饲料中使鸡自食,能溶于水的药物也可放入水中使鸡自饮。

2.预防

①雏鸡、童鸡应与大鸡分群饲养,不使用公共运动场或牧地。成年鸡多是带虫者,是传染来源。

②鸡舍和运动场上的粪便应逐日清除,集中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鸡舍内的垫草应勤于更换;铺一些草木灰对保持干燥有好处。运动场应每隔一段时间铲去表土,换垫新土。饲槽和饮水器应每隔1~2周用沸水消毒1次。

③在蛔虫流行的鸡场,每年应进行2~3次定期驱虫。雏鸡第1次驱虫在孵化后2~3个月,第2次在秋末冬初进行;成年鸡第1次驱虫在10~11月,第2次在春季开产前1个月进行。对患鸡随时进行治疗性驱虫。

④加强饲养。饲料中要含有适量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可防止或减轻感染。在饲料中加入少量吩噻嗪(每千克粉状饲料中加入吩噻嗪25克),每周用1次,有预防鸡蛔虫病的效果。也可经常加入适量吩噻嗪、噻咪唑等药物,以防止鸡蛔虫病。

二、鸡异次线虫病

异次线虫病的病原为异刺科异刺属线虫,在鸡群中比较普遍。因该虫寄生于鸡的盲肠中,故又名盲肠虫。

(一)病原

鸡异刺线虫(图3-1)虫体小,白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口缘有3个不明显的唇片。体侧有侧翼,向后延伸的距离较长。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雄虫长7~13毫米,尾直,末端尖细;交合刺2根,不等长,右边的长2~2.17毫米,左边的长0.7~1.1毫米;有一个圆形的泄殖腔前吸盘,有12对尾乳突。雌虫长10~15毫米,尾细长,生殖孔位于虫体中部稍后方;虫卵呈灰褐色,椭圆形,大小为(65~80)微米×(35~46)微米,卵壳厚,内含一个胚细胞,卵的一端较明亮,可区别于鸡蛔虫卵。本病在鸡群中普遍发生。

图3-1 鸡异刺线虫

A—前部背面观;B—雄虫尾部腹面观

(二)生活史

成熟雌虫在盲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于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2周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掉卵壳并移行到盲肠而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吃入到在盲肠内发育为成虫需24~30天。成虫寿命约1年。此外,异刺线虫还是鸡盲肠肝炎(火鸡组织滴虫病)病原体的传播者,当一只鸡体内同时有异刺线虫和火鸡组织滴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卵内,并随虫卵排到体外,当鸡吞食了这种虫卵时,便可同时感染这两种寄生虫。

(三)流行病学

异刺线虫是鸡体内很常见的一类线虫,其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生存9个月以上。蚯蚓可充当保虫宿主,蚯蚓吞食感染性异刺线虫卵后,二期幼虫在蚯蚓体内可保持生活力1年以上。鼠妇类昆虫吞食异刺线虫卵后,能起机械传播作用。鸡终年均可感染,但感染高峰期在7~8月。

(四)临床症状

异刺线虫寄生于肠黏膜上,能机械损伤盲肠组织,引起肠炎、下痢、盲肠肿大、肠壁增厚和产生结节病变,虫体代谢产物可使鸡体中毒。

患鸡消化机能障碍,食欲不振,下痢。雏鸡发育停滞,消瘦,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成年鸡产蛋量下降。病鸡尸体消瘦,盲肠肿大,肠壁发炎和增厚,间或有溃疡。

用直接涂片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做粪便检查,在粪中查见虫卵或尸体,剖检在盲肠中发现虫体可确诊。

(五)防治

1.治疗

(1)硫化二苯胺 中雏每千克体重0.3~0.5克,成年鸡加倍,拌入饲料中内服,每只鸡不得超过2克。

(2)丙硫苯咪唑 每千克体重40毫克,拌入饲料中1次内服。

(3)噻苯唑 每千克体重0.5克,混入饲料1次内服。

(4)左旋咪唑 每千克体重36毫克,混饲。

2.预防

①保持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及时清扫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保持饲槽、饮水器的清洁,并定期消毒。

②应将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防止成年鸡带虫传播给雏鸡。

③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应保持足够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动物性蛋白。

④定期进行驱虫,幼鸡每2个月驱虫1次,成年鸡每年驱虫2~4次。

⑤提倡笼养,减少鸡的感染机会。

⑥夏天应每隔10~15天用开水或热碱水烫洗地面、饲养槽以及其他一切用具1次。

⑦鸡异刺线虫在发育过程中,蚯蚓可以作为其储藏宿主。因此,鸡场要防止蚯蚓的潜入。

三、鸡比翼线虫病

本病又称交合虫病、开嘴虫病、张口线虫病,其病原属比翼科比翼属,寄生于鸡的气管内。虫体因吸血而呈红色。雌虫大于雄虫,主要有斯克里亚平比翼线虫和气管比翼线虫。危害幼鸡,死亡率极高。

(一)病原

虫体因吸血而呈红色。头端大,呈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其底部有三角形小齿。雌虫大于雄虫,阴门位于体前部。雄虫以交合伞附着于雌虫阴门部,永成交配状态。

斯克里亚平比翼线虫雄虫长2~4毫米,雌虫长9~25毫米,口囊底部有6个齿。虫卵椭圆形,大小为90微米×49微米,两端有厚卵盖。气管比翼线虫雄虫长2~4毫米,雌虫长7~20毫米,口囊底部有6~10个齿,虫卵大小为(78~110)微米×(43~46)微米,两端有厚卵盖,卵内含16个卵细胞。

(二)发育史

雌虫产出的虫卵随气管黏液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外界。也有被咳出者。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在卵壳内发育形成第三期(或感染性)幼虫。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是25℃,湿度是85%~90%。含幼虫的卵在土壤中可生存8~9个月。感染途径有三:一是感染性虫卵(即卵壳内含感染性幼虫)被终宿主啄食;二是感染性幼虫从卵内孵化,终宿主摄食了幼虫;三是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被兼性中间宿主摄食,再随中间宿主转入终末宿主体内。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蛞蝓、螺蛳、蝇及其他节肢动物,特别是蚯蚓,均可充当这种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并不进一步发育,而是在其肌肉中形成包囊。终末宿主啄食了有这种幼虫的兼性中间宿主时遭受感染。终宿主经口感染后,幼虫钻入肠壁,经血流到肺,再转到肺泡。感染后6小时,可在肺泡内见到幼虫。感染后3天,可在肺泡内见到第四期幼虫。之后幼虫上行到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感染后第5天,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脱最后一次皮,变为第五期幼虫,雌雄虫开始交合。感染后第7天,可在气管中见到虫体。感染后18~20天,气管中的虫体发育到性成熟,产卵。成虫的寿命随终末宿主的种类而不同,在新几内亚鸡体内为98天,在吐绶鸡体内为147天。

(三)流行病学

感染主要发生在鸡舍、运动场、潮湿的草地和牧场。特别是大量幼鸡密集时,往往普遍严重感染。感染性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弱,但在蚯蚓体内经4年零4个月年还对幼鸡有感染性;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生活1年以上。野鸟和野吐绶鸡在任何年龄都有易感性,但不损害健康,可能是天然宿主,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曾有严重感染比翼线虫的野吐绶鸡引起鸡群流行本病的报道。来自野鸟体内的幼虫通过蚯蚓后,对鸡的感染力增强,这有助于本病的散布和流行。

(四)临床症状

因幼虫通过肺移行,严重感染时,引起肺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成虫以其头部深入气管黏膜下层吸血,造成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可继发卡他性气管炎,并分泌大量黏液。本病只对雏鸡造成严重感染,年龄较大的鸡具有抵抗力。鸡缺乏维生素A、钙和磷时对气管比翼线虫更为易感。

幼雏有3~6条虫体,即出现症状。本病的特异性症状是伸颈,张口呼吸,头左右摇甩,力图排出黏性分泌物,有时在甩出的分泌物中见有少数虫体。初期食欲减退,消瘦,口内充满多泡沫的唾液。其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较老或感染较轻的禽类多能康复,或无明显症状。尸体消瘦,贫血。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并为带血的黏液所覆盖。黏膜潮红,有线状出血及肺炎病变。

本病症状有特异性,打开病禽口腔,常能发现喉头附近的虫体;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易于确诊。

(五)防治

1.治疗

可用噻苯唑、甲苯唑或苯硫咪唑等药驱虫。

2.预防

禽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定期消毒。尽可能地避免在储藏宿主多的地方放养。尽可能改自由放养为舍饲;火鸡与鸡分开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

四、鸡毛细线虫病

鸡毛细线虫病是由毛首科毛细线虫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鸡的消化道引起的。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鸡死亡。

(一)病原

虫体细小,呈毛发状。前部细,为食道部;后部粗,内含肠管和生殖器官。雄虫有一根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粗细交界处。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卵内含一椭圆形胚细胞。

有轮毛细线虫:前端有一球状角皮膨大。雄虫长15~25毫米,雌虫长25~60毫米。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中间宿主为蚯蚓。

鸽毛细线虫:雄虫长8.6~10毫米,雌虫长10~12毫米。寄生于鸽、鸡、吐绶鸡的小肠。属直接型发育史,不需中间宿主。

膨尾毛细线虫:雄虫长9~14毫米,尾部两侧各有一个大而明显的伞膜;雌虫长14~26毫米。寄生于鸡、火鸡的小肠。中间宿主为蚯蚓。

(二)生活史

虫卵在外界发育很慢。有轮毛细线虫虫卵在28~32℃下,经24~32天,卵内才形成第一期幼虫(大小为250微米×10微米);膨尾毛细线虫卵在室温下需要11~13天。虫卵在外界能长期保持生活力。膨尾毛细线虫卵在普通冰箱中可存活344天,未发育的虫卵较已发育的虫卵更为耐寒。毛细线虫的发育史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鸽毛细线虫属直接型发育,经宿主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进入十二指肠黏膜发育,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有轮毛细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的发育需中间宿主——蚯蚓,卵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鸡啄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而被感染。在嗉囊和食道内约经19~26天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约10个月。

(三)流行病学

成熟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禽粪便排到外界,直接型发育史的毛细线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其被禽类宿主吃入后,幼虫逸出,进入寄生部位黏膜内,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四)临床症状

虫体在寄生部位挖穴,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刺激。患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头下垂,消瘦,有肠炎症状,常做吞咽动作。病情严重时,雏鸡和成年鸡均可发生死亡。

剖检时,轻度感染可见嗉囊和食道壁或小肠有轻微炎症;严重感染时,炎症明显,黏膜增厚,黏膜上覆盖气味难闻的纤维蛋白性坏死性物质。食道、嗉囊和小肠壁上有大量虫体。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剖检和粪便检查虫卵,即可确诊。

(五)防治

1.治疗

(1)盐酸左旋咪唑 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拌入饲料中内服。

(2)甲苯唑 每千克体重50毫克,拌入饲料中1次内服。

(3)甲氧啶 每千克体重200毫克,用蒸馏水稀释成10%溶液,皮下注射。口服也有很好的效果。

2.预防

严格的清洁卫生措施;粪便发酵消毒;消灭禽舍中的蚯蚓;试试预防性与治疗性驱虫。

五、鸡四棱线虫病

鸡四棱线虫病是四棱科四棱属中的美洲四棱线虫和分棘四棱线虫寄生于鸡的腺胃中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中,以美洲四棱线虫多见。

(一)病原

美洲四棱线虫无饰带,雌雄异体,雌雄差别很大。雄虫呈线形,大小为(5~5.5)毫米×(0.116~0.133)毫米,体表有2列沿亚中位置排列的刺,有颈乳突,尾细长,有2根不等长的交合刺;雌虫呈亚球形,大小为(3.5~4.5)毫米×3毫米,有4条纵沟,子宫和卵巢很大,盘曲成圈并充满体腔,在虫体的前后端有圆锥状的突出物。虫卵大小为42~50微米×24微米,卵胎生。

(二)生活史

四棱线虫的中间宿主为某些直翅类昆虫,如赤腿蚱蜢、长额负蝗、德国小蠊等。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过42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鸡吞食带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幼虫在腺胃的腺体内发育为成虫,雌雄虫在腺胃内进行交配,随即雄虫离开腺胃而死亡,雌虫继续产卵。整个发育时间约需35天。

(三)流行病学

鸡、火鸡、鸭等均可感染得病,以放养的禽类多见。一年四季中,夏秋季多见。传播途径与禽类经常吞食含感染性幼虫的小昆虫有关。

(四)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的鸡表现消瘦和贫血。尸体剖检腺胃呈卡他性炎症,有的胃壁增厚,从腺胃外面可以看到组织深处的暗黑色成熟的雌虫。

(五)防治

1.治疗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2.预防

及时清除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鸡吃到中间宿主。

六、鸡华首线虫病

鸡华首线虫病是由华首科华首属中的旋形华首线虫和斧钩华首线虫寄生于禽类的腺胃、食道以及肌胃内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病原

旋形华首线虫虫体常卷曲呈螺旋状,前部的4条饰带,由前向后,在食道中部折回,也不吻合。雄虫长7~8.3毫米,雌虫长9~10.2毫米。虫卵大小为(33~40)微米×(18~25)微米。卵壳厚,内含幼虫。寄生于鸡的腺胃和食道,偶尔可寄生于小肠。

斧钩华首线虫虫体前部有4条饰带,由前向后延伸,几乎达到虫体后部,但不折回亦不相互吻合。雄虫长9~14毫米,雌虫长16~19毫米。虫卵大小为(40~45)微米×(24~27)微米。寄生于鸡的肌胃角质膜下。中间宿主为蚱蜢、象鼻虫和赤拟谷盗。

(二)生活史

旋形华首线虫的中间宿主为鼠妇(潮虫)。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过26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当禽类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后即被感染。幼虫发育到成虫需27天。

斧钩华首线虫的中间宿主为蚱蜢、象鼻虫和赤拟谷盗。虫卵在外界被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过20天的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禽类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后而被感染。幼虫进入禽类体内后,第1天即钻到肌胃的角质层下,经过24天约2次蜕化后,再移行到肌胃壁上,到第120天发育成熟。

(三)流行病学

不同的虫体,其感染的禽类有所不同。旋形华首线虫可感染鸡、火鸡、鸽等禽类,主要寄生在前胃和食道;而斧钩华首线虫主要感染鸡和火鸡,寄生部位在肌胃。传播途径与禽类经常吞食了含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有关,所以放养的禽类多见本病。

(四)临床症状

虫体寄生在肌胃的角质层下面,开始时引起黏膜的出血性炎症;以后在肌层形成干酪样或脓性结节,影响肌胃的机能;严重时偶见肌胃破裂。此外,虫体对宿主还呈现毒性作用。

虫体寄生量小时症状不明显,但大量虫体寄生时,则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无精打采,消瘦,下痢,贫血。雏鸡生长发育缓慢,严重者可因胃溃疡或胃穿孔而死亡。

鸡体内有多种华首线虫寄生,其虫卵不易相互区别。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时,即可认为有华首线虫寄生,但只有在尸体剖检时找到大量虫体才能确诊本病。

(五)防治

1.治疗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或配成5%水溶液嗉囊内注射;或用噻苯唑按每千克体重300~500毫克,1次内服。

2.预防

加强饲料和饮水卫生;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消灭中间宿主,可用0.005%敌杀死或0.0067%杀灭菊酯水悬液喷洒禽舍四周墙角、地面和运动场;满1月龄的雏鸡可做预防性驱虫1次。 7aLloAFpdbrZd/NdANRAm7bC7Vz9RYzvdQtvjZqm5s+U2TSrwvRsJYch4axN2PN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