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原文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肝肾不足、水湿内侵是历节病的病机之一。

①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②黄汗:这里指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此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原文解释】

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肾在体主骨,故沉脉属于肾亏;弱脉主筋病,肝主筋,因此弱脉属于肝虚。机体本身肝肾亏虚,复加劳动汗出时入冷水中洗澡,则水湿由汗孔、血脉伤及心气。同时汗为水遏,郁生湿热,流注筋骨关节,因而就可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历节病,历节病往往在关节肿胀的部位溢出黄水。由于该病以患者周身疼痛,屈伸不利为特征,故名历节。

肝肾精血亏虚,不能充养筋骨,即易致外邪侵袭。此为发生历节病之内因,为病之本。历节病之外因为水湿内侵,为病之标。肝肾先虚,水湿内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影响气血运行,故周身历节疼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汗。黄汗乃湿热为患。黄汗病与历节病均可见之,但属两种不同的病症。

【分析速记】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故临床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筋变骨缩之变化者,常用熟地黄、牛膝、川续断、桑寄生等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原文6条】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是历节病的成因之一。

少阴脉:肾脉,切脉部位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的太溪穴。

【原文解释】

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主阴血不足,浮脉则有风邪,风邪乘阴血不足而侵袭筋脉关节,遂成历节,出现关节如同抽掣一样的疼痛。

少阴脉候心、肾。少阴脉弱为心肾阴血不足。脉浮提示外有风邪。由于阴血先虚,风邪乘虚而入,侵及血脉,正邪相互搏结,以致经脉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关节掣痛,不能屈伸。

【分析速记】

病机: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治法:养血为主,兼以祛风。

本证未提出治法,但据其病机,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因此,可于养血之中加祛风药进行治疗。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原文7条】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气虚湿盛、酒后汗出当风是历节病的另一成因。

盛人:体虚肥胖之人。

【原文解释】

肥胖的人出现涩小的脉象,同时伴见短气自汗,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这都是由于嗜酒过度,复加汗出感受风邪所致。

外形肥胖的人出现涩小的脉象,表明为形盛气衰之体。其虽看似有余,实则内已不足。由于气虚不足,腠理不固,所以短气、自汗。卫虚汗出,腠理开泄,本易招致风邪,且肥胖者湿本偏盛,嗜酒则更助其湿,加之酒后汗出当风,风与湿内外相搏,留滞于筋骨关节之间,阻滞气血运行,遂致历节疼痛,不能屈伸。

【分析速记】

病因: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病机:中气虚弱,湿盛阳。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原文9条】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偏嗜酸咸导致历节的病机及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原文解释】

酸入肝,肝主筋,饮食过酸则伤筋,筋伤则弛缓,称之为“泄”;咸入肾,肾主骨,饮食过咸则伤骨,骨伤则痿软无力,称之为“枯”。筋缓与骨痿相合,称为“断泄”。此时营气不通,卫气不行,营卫功能衰微,三焦功能失职,不能统驭全身,四肢失去气血等营养物质的供应,于是身体极度消瘦,唯独两足肿大。黄汗病两足胫发冷。假若出现发热,则属于历节病。

【分析速记】

原文可分作两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自“味酸则伤筋”至“独足肿大”,阐述偏嗜酸咸损伤肝肾,导致历节的病机。总而言之,偏嗜酸咸终致肝肾俱伤,精血亏虚,筋骨失养而痿软不用,此即“枯泄相搏,名曰断泄”之意。肝肾既虚,久则精血衰少,营卫气血亦不足。营卫俱虚,不能濡养、温煦全身,肢体之皮、肉、脂、髓失于充养,所以身体日渐消瘦。三焦气化失司,决渎失职,以致湿浊不去,流注于下,故唯独两足肿大。

第二部分自“黄汗出,胫冷”至“便为历节也”,指出黄汗与历节的区别。历节病与黄汗病均可见黄汗出,但前者两胫发热,后者两胫发冷。此外,历节病多见关节肿痛处出黄汗,而黄汗病则为全身出黄汗,且无关节肿痛,皆可为辨。

五味归属于五脏,适当食用可补益对应脏腑,如果偏食、过食则易伤其对应的脏腑。

5.胃有蕴热,复感风湿

【原文5条】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胃有蕴热、复感风湿的历节病机。

【原文解释】

足背部趺阳脉浮而滑,滑脉说明胃之谷气实而有热,浮脉说明感受风邪,风性开泄,故汗自出。

【分析速记】

本条论述胃有蕴热,复感风湿的历节病机。趺阳脉候胃气,脉滑为谷气实,谷气实则胃热盛;脉浮为风,风性开泄,则腠理开。胃热盛而腠理开,故汗自出。假如汗出当风,或汗出入水中,内外相合为病,亦能成为历节病。治疗历节病在祛风散寒化湿的同时,还应注意补肝肾、益气血。

(二)汤证

1.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原文8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①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②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

③温温:作“蕴蕴”解,指心中郁郁不舒。

【原文解释】

病人全身各个关节部位疼痛,身体极度消瘦,独脚肿大,头眩,短气,时时想要呕吐的,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

关节疼痛是因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所致。本证发热是由风湿郁遏日久所致,所生邪热进而伤及阴液,故治以祛邪为首务,兼顾养阴,俾风湿去,则痹宣经通,热去阴复,诸证可愈。关节疼痛是因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所致。身体逐渐消瘦,痛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湿无出路,渐次化热伤阴,流注下肢,则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短气,胃失和降则呕恶。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分析速记】

病机:风湿外侵,日久化热。

治则:祛风除湿,行痹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与临床应用】

麻黄、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诸药相伍,表里兼顾,且有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本方可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

本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与益阴清热并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2.乌头汤证

【原文10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原文解释】

历节病,关节疼痛剧烈,难以屈伸的,用乌头汤治疗。

寒性收引凝滞,故寒湿之邪痹阻关节,可致气血运行阻滞而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治当温经散寒,除湿宣痹,方用乌头汤。本条与上条同为历节病,但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法上均不同。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以关节肿痛、痛处游走、发热为主,故治疗重在祛风除湿,行痹清热;乌头汤治寒湿历节,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遇冷加剧为主,故治疗专于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分析速记】

病机:寒湿外侵,经脉痹阻。

治则:温经祛寒,除湿宣痹。

方药:乌头汤。

【方解与临床应用】

麻黄发汗宣痹;乌头驱寒解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又防麻黄过于发散);白蜜甘缓和中且解乌头之毒。诸药相伍,使寒湿得去而阳气宣通,关节疼痛解除而屈伸自如。

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遇冷加剧,关节不可屈伸。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重用川乌,配以麻黄,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并用蜜煎乌头,旨在发挥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作用。

【医案举例】

徐某,男,42岁,司机。1983年8月17日初诊:半月前因夜间行车受凉,次日晨起双膝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行走艰难,每遇风冷则剧痛难忍,得温稍减,虽初入孟秋,已厚衣裹身,仍感下肢冷凉重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证属寒痹,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川乌头、麻黄、甘草各6克,细辛3克,独活12克,黄芪15克,白芍10克,2剂。复诊:关节疼痛大减,自觉下肢轻温,能缓步行走,舌脉同前。守原方再服五剂痊愈,追访一年未复发。(张笑平主编.金匮要略临床新解[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81)

3.矾石汤

【原文】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提要与词解】 本条论脚气冲心的外治法。

【原文解释】

矾石汤外洗可治脚气冲心的病证。

脚气病以腿脚肿胀痛重,或软弱无力、麻木不仁为特点,严重时可发展为脚气冲心,出现心悸、气急、胸中胀闷、呕吐等症。此病乃心阳不振、脾肾两虚所致。脾虚水湿不运,肾虚气化失常,以致湿浊内盛,并乘心阳之虚上冲于心,故见上述诸症。用矾石汤外洗,可燥湿降浊,清热解毒。

【分析速记】

病机:湿毒上攻心肺。

治则:导湿下行,收敛心气。

方药:矾石汤。

【临床应用】

矾石外洗可燥湿化浊,清热解毒,临床可外用治湿热脚气,常加苦参。 3x2AAQ/CC+RRea59ItlHPjBA9zJb58k6szVdq46NfnxwAjrPH4vwFy++yhxqLS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