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经络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负责人体各功能的调控。

根据医书《黄帝内经》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医学入门》也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古人通过无数次临床实践后得出结论,人体末端即腕踝附近诊脉处,不仅可以诊断手部、足部的病症,亦能对头面部以及躯干部位产生影响。例如,手腕部的脉、穴可以诊断并主治齿痛、面部水肿等症状,而面颊部的脉动处——大迎,亦可诊断并主治相同症状。再如,足部的脉、穴可诊断并主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状,而背部的脉、穴也能对相似症状发挥作用。由此,中医得出“腕踝附近诊脉处实际上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理论,并将其上下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经脉循行线。

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古人“发现”了更多的经脉循行线,并将脉口(腕踝部的脉诊之脉)经脉穴(刺灸之穴)以及经脉的诊断以及主治的病症合称为经脉病候,从而使简单的经脉循行线发展成为最初的经络学说。

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在实际诊疗中,最常见也最方便使用的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中将经络在生理上的功能称之为“经气”。其生理作用大致体现于沟通内外表里,联结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滋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以及调节各个脏腑器官的机能运转四个方面。

1.沟通内外表里,联结脏腑器官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它们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结作用,这些组织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起来,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滋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根本,必须通过经络才能流通全身,从而温养滋润各个脏腑、组织和神经,达到维系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3.感应传导

经络具有刺激、传导信息的功能。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外部或内部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顺着经脉传入人体内相关的脏腑组织,使其出现相应的生理或病理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可经由经络表现于人体之外。实际上,针灸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表现。

4.调节各个脏腑器官的机能运转

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机能运转,使之保持和谐、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发生病变或异常时,可通过针刺等诊治方法来激活经络的调节功能,进而使功能发生病变的脏器得以恢复正常。

奇经八脉的含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上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
通道。

奇经有八条,它循行分布于人体十二经之间,分为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所差别,它们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也没有互相表里配合之关系,是“别道奇行”,因此被称为“奇经”。

奇经八脉对于人体的作用极为关键,它们是联结十二经脉的渠道,而且对十二经的气血起到蓄积和疏灌的调节功能。当十二经脉及脏腑的气血达到充盈时,奇经八脉可以储存剩余的气血;当人体在运动中需要大量气血时,奇经八脉又可将气血迅速传输供应至各个脏腑器官。奇经八脉将部位邻近、功能相仿的经脉全部联结在一起,达到统领相关经脉气血、调节阴阳的功能。

1.督脉

督,顾名思义是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中央,能总领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任脉

任,即担任。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穴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穴)。

3.冲脉

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4.带脉

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5.阴跷脉、阳跷脉

跷,是轻健跷捷的意思。阴跷脉是肾经别脉,发起于照海,沿内踝后上行至大腿内侧,进入前阴,沿腹部向上进入胸内,再上入缺盆,向上出于人迎入颧,连属于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部,过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内眼角,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向上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6.阴维脉、阳维脉

维,是维系的意思。阴维脉起于内踝上筑宾,沿大腿内侧向上循行至小腹,循胁肋会足厥阴肝经于期门,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

阳维脉起于金门,向上经过外踝,上行于阳交,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天髎,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经络在临床的应用

中医的经络学说可以用于剖析病理变化、帮助诊察疾病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剖析病理变化

经络与病变的产生、传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倘若某个经络功能出现异常,就会遭到外部邪气的侵扰,病变之后,外邪便会沿着经络进一步向内传至器官脏腑。经络不但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互相影响的主要介质。

2.帮助诊察疾病

由于经络有其特殊的循行线路和脏腑关系,可以体现出所属脏腑的病症特征。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就可以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相关的脏腑器官,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病多发于肝胆,因为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汇聚的某些穴位上表现出来的痛感、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状态、温度、电阻变化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有压痛的感觉。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自古以来就被大量运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穴等。中药医治疾病亦是根据经络这一途径,使药达病患之处,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依据经络学说的精髓,发明了“引经报使”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则用柴胡。

经络养生的神奇功效

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能够保持相对和谐统一,并正常完成机体的各项活动,经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络将人体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气血传送到全身各处,使脏腑组织获取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同时,经络还能使营卫之气散布于周身,在内可以“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可以“抗御病邪,防止内侵”。经络养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激发出经络的潜在能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经络养生是通过对经络进行局部刺激,疏导气血,使局部气血保持平衡,加快瘀血吸收,并生出新血。当经络通畅后,气血运行得以恢复正常,并能增强局部组织的痛阈,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2.强壮脏腑,扶正祛邪

气血的源头是五脏六腑,经络养生对脏腑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通过对穴位或脏腑所在部位的体表进行某种刺激,从而增强脏腑功能,将气血传送到人体各处;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气血的回流,使脏腑及时得到营养补给,从而增强体内正气,抑制或驱除外邪入侵。

3.排毒解毒,散寒除痹

当寒邪或热邪侵入人体后,极易造成气血郁结,局部代谢变慢,聚瘀或湿为热毒或痰湿。经络养生具有和血脉、除痹痛的效果,通过疏导气血将毒素排出体外,治疗风寒、湿热所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

4.养颜美容,永葆青春

遵照中医美学的理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显著提高和增强皮肤的呼吸,有力清除皮肤的老化细胞,从而促进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进而改善皮肤的弹性以及光泽度。现代医学还证明,时常对经络进行按摩或特殊刺激可以帮助皮肤产生抗组胺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改善皮肤的神经和血管功能,起到加快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的效果,从而将萎黄、苍白乃至失去弹性和光泽的皮肤恢复至柔韧且红润的状态,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认识经络的五行属性

五行是一种对于自然的客观理解及认识,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是由五种元素所构成,这五种元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大自然的状态。

人体内共有十二经脉,分别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每条经络都拥有各自的五行属性。足阳明胃经主胃,故属土;手太阴肺经主肺,故属金;手阳明大肠经主大肠,故属金;足太阴脾经主脾,故属土;手太阳小肠经主小肠,故属火;手少阴心经主心脏,故属火;足太阳膀胱经主膀胱,故属水;足少阴肾经主肾脏,故属水;手厥阴心包经主心包,故属火;手少阳三焦经主三焦,故属火;足少阴胆经主胆,故属木;足厥阴肝经主肝脏,故属木。

除此之外,每条经络都拥有相应的五输穴,也就是特效穴,它们从手、足的末端发起向上至肘、膝周边。古人按照顺序将其依次命名为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而且这五个穴位每个也分别拥有各自的五行属性,从井穴到合穴,其中阴经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阳经五行是金、水、木、火、土。

根据五行的属性来找寻穴位以调理病症时,需要先分清疼痛点位于哪条经络上,然后再辨别疾病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一般来讲,实证是由于寒、湿、热三邪入侵体内导致的不适,如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急性肠胃病等都可以当做实证来医治。虚证一般是因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如脾虚、肾虚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经络穴位中的养生之道

经络穴位养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保障人体健康方面,经络穴位养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曾对经络养生的重要性做过说明:“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经络穴位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输运转各个脏腑之间的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临床上经络穴位有诊察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用。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映于体表经络,相应的穴位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因此,利用经络穴位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辅助诊察病患。日常中我们可以利用经络穴位的不同功能,加以刺激来达到防病养生之目的。

众所周知,经络穴位养生方便实用,而且效果显著,在临床中,人们普遍采取按摩、刮痧、砭石、针灸等方法调养身体,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这些方法正是运用了中医经络运行气血的原理。针对自身健康而言,懂得一些常用的经络穴位养生技巧,无疑是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

在人体中,经络犹如是维持生命功能的电源线,穴位就像是掌控生命功能的开关,每个开关都有各自的主管功能,所以中医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的说法。拿足三里穴来讲,只要发生与脾胃消化、腹痛腹胀相关的病症,只需通过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刺激这些外在的生命开关,就可达到调理内在脏腑功能的效果。

此外,中医的特效穴位很多,如太溪穴被称为“慢性肾病的良药”“补肾第一穴”; 人中穴被称为急救要穴;劳宫穴被称为养老之要穴;内关穴被称为“心脏的保护伞”;合谷穴被称为防治脑病的第一大穴;大椎穴被称为防治颈椎病的要穴等。这些是人人可学、随时可用、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经络穴位。

由此可见,穴位在人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养生保健还是康复治疗,掌握几个针对性强的自我保健穴位是十分有益的事。 a1/5rUTzP+LaLcBVuNZXo7xK8poAMmbFqkHQEFx50I7Oiobg507tzLnPKKropY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