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足阳明胃经

1.经络简介

足阳明胃经属于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穴,末穴厉兑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证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证,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证。

2.循行路线

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穴,胃下口部支部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穴会合,再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主要穴位

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大肠募)、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合)、上巨虚穴(大肠下合穴)、条口穴、下巨虚穴(小肠下合穴)、丰隆穴(络)、解溪穴(经)、冲阳穴(原)、陷谷穴(输)、内庭穴(荥)、厉兑穴(井)。

4.主治病证

本经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以及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5.养生之道

足阳明胃经在辰时(上午7~9点)当旺,人体阳气充足,气机旺盛,需要补充一些阴性物质,也就是早餐。此时吃早餐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饭后1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承泣穴——疏通经络的人体大穴

【命名】 承泣穴的“承”有承接之意。“泣”则指眼泪。本穴将体内胃经的营养物质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气血物质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将要滴下,故名“承泣”。

【精确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本穴有疏通经络、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 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②配伍举例:配风池穴、睛明穴,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攒竹穴、风池穴,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目视前方,在面部,瞳孔正下方,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凹陷处即是。②左右侧穴位各一。

【按摩法】 双食指分别置于同侧穴位上,用力向内、外旋转各揉摩50下,每次3~5分钟。按摩完毕后,闭眼转动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转约1分钟,每日按摩1~2次。

【针刺法】 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上方固定,再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刺0.3~0.5寸。不宜提插及大幅度捻转,以防面刺破血管而引起局部内出血。

颊车穴——疏风止痛的人体大穴

【命名】 颊车的“颊”指本穴所在的部位在面颊。而“车”则是运输工具的意思,指本穴的功用是将胃经的五谷精微等气血物质循经运送上头。本穴别名“曲牙”,其中曲为“隐秘”之意,“牙”则指穴内物质为水,说明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精确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①本穴有疏风止痛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牙龈痛、牙痛、颈项强痛、颊肿、牙髓炎等。②本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咬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狂等。③配伍举例:配地仓穴、合谷穴、阳白穴、攒竹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痛;配合谷穴,有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自我取穴法】 ①侧坐,使劲咬牙,面部会有一块地方凸出来一个包,那是咬肌,咬肌上的窝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同侧穴位,由轻渐重按压l~2分钟,痛时即可按摩。

【针刺法】 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穴方向斜刺0.7~0.9寸。

【艾灸法】 艾条温和灸,灸5分钟,双侧交替灸,每日灸1次。

人迎穴——利咽散结的人体大穴

【命名】 人迎穴的“人”在此代指人体胸腹部。而“迎”则有迎接、迎受的意思。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故而得名。本穴别名“天五会”“五会”。所谓“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则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包含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是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由此可见本穴的重要作用,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精确定位】 颈部,喉结旁1.5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左右各1个。

【主治】 ①本穴有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的功效,对咽喉肿痛、气喘、咯血、瘰疬、瘿气等具有良好的疗效。②本穴有疏调气血、理气降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满气逆、食欲不振、高血压等。③配伍举例:配天突穴、合谷穴、中封穴、内庭穴,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配太冲穴、曲池穴,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病。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头微抬,在颈部,从喉结旁量取2横指,即1.5寸,在胸锁乳突肌颈部动脉搏动处。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以手指向下按压30秒 ,如此重复数遍,每日按摩1~2次。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切记避开颈总动脉,否则会危及生命。

天枢穴——调中和胃的人体大穴

【命名】 “天枢”这个名字本意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北斗星中第一星,由此可见本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重要地位。本穴的气血物质充足,与大肠经特性相符,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因此也被视为大肠经募穴。本穴又有“长溪”“长谷”的命名,意指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两部汇聚而成,气血充足,如溪流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是人体后天之气的补充之源。

【精确定位】 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 ①本穴有疏中和胃、消食等功效,是腹部要穴,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急性肠胃炎等胃肠病。②本穴有理气行滞、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脐痛、月经不调、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疝气、水肿等。③配伍举例:配巨虚穴,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配足三里穴,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配上巨虚穴、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配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配中极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自我取穴法】 ①坐位或仰卧位,在腹部,从脐旁开向右量取3横指,即约2寸处。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双手中指分别压两侧穴位,逐渐发力,至局部有明显酸胀感时即按不动,坚持1分钟。如果出现便意,屏气以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也可双手指揉两侧穴位50~100遍。每日按摩2~3次。

【针刺法】 直刺0.8~1.2寸,针刺后留针30分钟,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足三里穴——健脾和胃的人体大穴

【命名】 足三里穴的“足”指穴位所在部位在足部,“三里”则指本穴气血物质作用范围很大,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而得名“足三里”,与“手三里”相对,是全身强壮要穴。本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精确定位】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①本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可用于治疗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腹胀、腹泻、胃下垂、小儿厌食、便秘等症。②本穴有扶正培元、强身健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羸瘦、遗精、阳痿、失眠、耳鸣等症。③本穴有通经活络止痛、调和气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下肢麻痹、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④配伍举例: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行间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配曲池穴、丰隆穴、三阴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配中脘穴、内关穴,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配脾俞穴、气海穴、肾俞穴,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型慢性腹泻。

【自我取穴法】 ①从膝盖外侧的凹陷处直向下量取4横指,即约3寸,胫骨外缘一横指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手成钳状,用虎口位置按于小腿外侧,拇指稍用力按压穴位6秒,缓缓放松,稍停顿后重复按压36下。或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15~20分钟,持续时间为5~15分钟。或一腿前伸,双手掌自上而下搓擦腿部,重点是足三里穴。或以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再施以弹拨手法7遍。双腿交替按摩,每日按摩2~3次。

【针刺法】 直刺0.6~1.3寸,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宜。也可将针尖略向上斜刺,不断捻转运针,使针感沿胃经走至髀关穴、归来穴、天枢穴等,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双腿交替灸,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拔罐法】 以闪火法吸拔穴位,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每日拔1~2次。 eQ52IvN5YGpXxqPUSQ/yeIpmIPvsXrA1nw0k7xCYITffk87jDotySzbc13ZNp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