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属于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穴,末穴厉兑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证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证,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证。
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穴,胃下口部支部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穴会合,再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大肠募)、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合)、上巨虚穴(大肠下合穴)、条口穴、下巨虚穴(小肠下合穴)、丰隆穴(络)、解溪穴(经)、冲阳穴(原)、陷谷穴(输)、内庭穴(荥)、厉兑穴(井)。
本经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以及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在辰时(上午7~9点)当旺,人体阳气充足,气机旺盛,需要补充一些阴性物质,也就是早餐。此时吃早餐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饭后1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命名】 承泣穴的“承”有承接之意。“泣”则指眼泪。本穴将体内胃经的营养物质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气血物质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将要滴下,故名“承泣”。
【精确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本穴有疏通经络、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
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②配伍举例:配风池穴、睛明穴,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足三里穴、合谷穴、攒竹穴、风池穴,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目视前方,在面部,瞳孔正下方,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凹陷处即是。②左右侧穴位各一。
【按摩法】 双食指分别置于同侧穴位上,用力向内、外旋转各揉摩50下,每次3~5分钟。按摩完毕后,闭眼转动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转约1分钟,每日按摩1~2次。
【针刺法】 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上方固定,再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刺0.3~0.5寸。不宜提插及大幅度捻转,以防面刺破血管而引起局部内出血。
【命名】 颊车的“颊”指本穴所在的部位在面颊。而“车”则是运输工具的意思,指本穴的功用是将胃经的五谷精微等气血物质循经运送上头。本穴别名“曲牙”,其中曲为“隐秘”之意,“牙”则指穴内物质为水,说明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精确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①本穴有疏风止痛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牙龈痛、牙痛、颈项强痛、颊肿、牙髓炎等。②本穴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咬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狂等。③配伍举例:配地仓穴、合谷穴、阳白穴、攒竹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痛;配合谷穴,有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自我取穴法】 ①侧坐,使劲咬牙,面部会有一块地方凸出来一个包,那是咬肌,咬肌上的窝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同侧穴位,由轻渐重按压l~2分钟,痛时即可按摩。
【针刺法】 直刺0.3~0.4寸,或向地仓穴方向斜刺0.7~0.9寸。
【艾灸法】 艾条温和灸,灸5分钟,双侧交替灸,每日灸1次。
【命名】 人迎穴的“人”在此代指人体胸腹部。而“迎”则有迎接、迎受的意思。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故而得名。本穴别名“天五会”“五会”。所谓“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则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包含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是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由此可见本穴的重要作用,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精确定位】 颈部,喉结旁1.5寸,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左右各1个。
【主治】 ①本穴有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的功效,对咽喉肿痛、气喘、咯血、瘰疬、瘿气等具有良好的疗效。②本穴有疏调气血、理气降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满气逆、食欲不振、高血压等。③配伍举例:配天突穴、合谷穴、中封穴、内庭穴,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配太冲穴、曲池穴,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病。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头微抬,在颈部,从喉结旁量取2横指,即1.5寸,在胸锁乳突肌颈部动脉搏动处。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以手指向下按压30秒 ,如此重复数遍,每日按摩1~2次。
【针刺法】 直刺0.3~0.5寸,切记避开颈总动脉,否则会危及生命。
【命名】 “天枢”这个名字本意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北斗星中第一星,由此可见本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重要地位。本穴的气血物质充足,与大肠经特性相符,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因此也被视为大肠经募穴。本穴又有“长溪”“长谷”的命名,意指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两部汇聚而成,气血充足,如溪流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是人体后天之气的补充之源。
【精确定位】 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 ①本穴有疏中和胃、消食等功效,是腹部要穴,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急性肠胃炎等胃肠病。②本穴有理气行滞、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脐痛、月经不调、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疝气、水肿等。③配伍举例:配巨虚穴,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配足三里穴,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配上巨虚穴、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配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配中极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自我取穴法】 ①坐位或仰卧位,在腹部,从脐旁开向右量取3横指,即约2寸处。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双手中指分别压两侧穴位,逐渐发力,至局部有明显酸胀感时即按不动,坚持1分钟。如果出现便意,屏气以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也可双手指揉两侧穴位50~100遍。每日按摩2~3次。
【针刺法】 直刺0.8~1.2寸,针刺后留针30分钟,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命名】 足三里穴的“足”指穴位所在部位在足部,“三里”则指本穴气血物质作用范围很大,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而得名“足三里”,与“手三里”相对,是全身强壮要穴。本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精确定位】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①本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可用于治疗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呕吐、腹胀、腹泻、胃下垂、小儿厌食、便秘等症。②本穴有扶正培元、强身健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羸瘦、遗精、阳痿、失眠、耳鸣等症。③本穴有通经活络止痛、调和气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下肢麻痹、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④配伍举例: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行间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配曲池穴、丰隆穴、三阴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配中脘穴、内关穴,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配脾俞穴、气海穴、肾俞穴,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型慢性腹泻。
【自我取穴法】 ①从膝盖外侧的凹陷处直向下量取4横指,即约3寸,胫骨外缘一横指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手成钳状,用虎口位置按于小腿外侧,拇指稍用力按压穴位6秒,缓缓放松,稍停顿后重复按压36下。或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15~20分钟,持续时间为5~15分钟。或一腿前伸,双手掌自上而下搓擦腿部,重点是足三里穴。或以拇指用力按压穴位,再施以弹拨手法7遍。双腿交替按摩,每日按摩2~3次。
【针刺法】 直刺0.6~1.3寸,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宜。也可将针尖略向上斜刺,不断捻转运针,使针感沿胃经走至髀关穴、归来穴、天枢穴等,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双腿交替灸,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拔罐法】 以闪火法吸拔穴位,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每日拔1~2次。
足太阴脾经属于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本经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
指运动障碍等。
足太阴脾经在巳时(上午9~11点)当旺,中医认为,此刻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养胃的最佳时间段。养护足太阴脾经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油腻之物,避免忧虑过多。在巳时按揉脾经效果最佳,如面黄肌瘦、胃胀腹满、便稀,多是由于脾运化功能异常所致,各种出血证都和脾有关。因脾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因此坚持按揉脾经对以上病证会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巳时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人一日之中最重要的时间段,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也是工作、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因此,必须吃好早饭,保证脾经可以吸收到足够的营养,如此,大脑才有能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命名】 “公孙”,代指本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本穴物质为含水湿的风气,经由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胃经。本穴也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络”有联络之意,意味着本穴有输散脾胃两经,联络各部气血的作用。
【精确定位】 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①本穴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②本穴有通调冲脉、消除痞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妇科疾患如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以及月经不调引起的心烦、失眠等症。 ③本穴还常用于治疗心肌炎、胸膜炎、癫
、足跟痛等症。④配伍举例:配丰隆穴、膻中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垂足,在大脚趾与脚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内侧,用手往后推可触及一弓形骨(足弓),在足弓后端下缘触及一凹陷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顺时针、逆时针按揉穴位各30~50圈,力度由轻渐重,双脚交替按摩,共10~15分钟,每日按摩2~3次。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5~10分钟,双脚交替灸,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命名】 商丘的“商”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漏刻,“丘”则有废墟之意。意指由为公孙穴传来的湿热之气,循脾经上行,快速通过细小如漏刻滴孔般的本穴后化为凉性之气,并吹走本穴中的脾土微粒,留下如废墟般的地部脾土,故而得名。因本穴是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因此也被称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
【精确定位】 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本穴有健脾化湿、通调肠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便秘、呕吐、胃痛、腹胀、水肿、黄疸、食欲不振、肠鸣泄泻、痢疾、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痔疾等症。②本穴有清心宁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儿惊厥、癫狂、癫
、梦魇等症。③本穴还常用于治疗盆腔炎、膀胱炎、尿道炎、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等。④配伍举例:配阴陵泉穴、曲泉穴、阴谷穴,有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胀;配三阴交穴,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配天枢、阴陵泉,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泻,腹胀。
【自我取穴法】 ①侧坐垂足,取内踝前缘直线与内踝下缘横线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余四指握足背以助力,拇指适度用力按揉穴位5分钟,双脚交替按摩,每日按摩2次。
【针刺法】 直刺0.5~0.8寸,以三退一进的泻法为主,留针20分钟,期间隔5分钟以三退一进手法行针1次。
【艾灸法】 艾炷连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5~10分钟,双脚交替灸,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命名】 本穴是三条足部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之处,因此得名“三阴交”。本穴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气外,也可调肝补肾。同时本穴又有“妇科三阴交”之称,因穴位在小腿内侧,符合“阴”的特性,对女性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无论妇科问题是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本穴来治疗,对于妇科疾患很有疗效。
【精确定位】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①本穴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更年期综合征、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子宫下垂等妇科疾病。②本穴有健脾益肾平肝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肝炎、胆囊炎、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等症。③本穴也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皮肤病、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等。④配伍举例:配天枢穴、合谷穴,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配中极穴、天枢穴、行间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配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自我取穴法】 ①侧坐垂足,在踝关节内侧,除拇指外,其他四个手指并拢,小指边缘紧靠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的交叉点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用拇指按揉穴位20分钟,双腿交替按摩,每日按摩2~3次。
【艾灸法】 艾条回旋灸10~15分钟,每日1~2次。症状缓和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命名】 阴陵泉的“阴”有阴侧即内侧的意思,“陵”指山丘,指本穴位于骨骼隆起如山丘的地方,“泉”为泉水、水源,本穴气血物质为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故而也被称为脾经合穴。脾经湿热的气血经过本穴后对外输出的是阴寒润下的地部水液,因而本穴也具有排渗脾湿的重要功效。
【精确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本穴有健脾理气、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症。②本穴有益肾调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一般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等症。③本穴有通经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腰、膝、足部疾病,如手脚虚冷、膝盖疼痛、腰痛、下肢麻痹等症。④本穴有清热利湿、通利小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黄疸、遗尿、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等症。⑤配伍举例:配三阴交穴,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配三阴交穴、日月穴、至阳穴、胆俞穴、阳纲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自我取穴法】 ①侧坐屈膝,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到膝关节下时,在胫骨向内上弯曲处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按揉穴位100~150下,手法轻揉、均匀、和缓,每日按摩2次。
【针刺法】 直刺1.0~2.0寸,以局部酸胀,针感向下扩散为宜。
【艾灸法】 艾炷或温针灸5~9壮,或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命名】 血海的“血”指本穴气血物质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海”代指本穴气血容量很多。本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要穴,脾可化生气血,气血经脾经汇聚到本穴,使此处气血极为旺盛,因而得名。本穴也因此适用于出血、贫血、瘀血等疾病,刺激本穴不仅能够促进血液新生,而且能够祛除瘀血。
【精确定位】 屈膝,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 ①本穴有调经统血、补血养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妇科疾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经闭、更年期综合征等。②本穴有健脾祛风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③本穴还常用于治疗贫血、便血、尿血、睾丸炎、下肢溃疡、膝关节炎等症。④配伍举例:配带脉穴,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配犊鼻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有舒筋活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配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有疏风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自我取穴法】 ①屈膝90°,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呈45°,拇指尖处即是(也可侧坐屈膝取穴,绷腿时,在股内侧肌隆起处最高点,约在股骨内上髁上2寸,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一手拇指外展贴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并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在皮肤上,做环形旋转的揉捏,每次5~10分钟;拇指按住穴位,同时缓缓吐气,力度以稍痛为宜,持续按压6秒,放松后重复按压,反复做10遍。双腿交替按摩,每日按摩2~3次。
【艾灸法】 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双腿交替灸,每日灸1次。
【拔罐法】 以闪火法吸拔穴位,留罐15分钟左右,每日行经前1~3天拔罐,每日1次,拔至来月经次日,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