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太阴肺经

1.经络简介

手太阴肺经属于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以及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2.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来顺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内侧前缘,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示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主要穴位

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4.主治病证

本经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养生之道

手太阴肺经在寅时(凌晨3~5点)当令,在此时间内人体需要大量吸收氧气,所以此时应该进入深度睡眠。如果在这个时刻醒来,可喝杯温水,可达到润肺祛燥的效果。

中府穴——止咳平喘的人体大穴

【命名】 中府穴的“中”,与外相对,指身体内部。中府的“府”,则指脏腑。本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来自胸腹内部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本穴又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也被称为肺之募穴。所谓“膺”,即指胸,而“俞”有输送之意。

【精确定位】 胸前壁外上侧,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①此穴位有肃降肺气、止咳平喘、清泻肺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②此穴位还有和胃利水、健脾补气的功能,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水肿、腹胀、胸中烦热、食不下咽、消化不良等。③本穴还可用于治疗肩背痛、肋间神经痛、肩周炎等。④配穴举例:配肺俞穴,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穴,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配意舍穴,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等。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指腹按压在左胸窝上、锁骨外下端,有酸胀感之处即是。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用手指按揉本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50圈,每日按摩1~2次。

【艾灸法】 艾条雀啄灸,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灸,灸15~20分钟。

尺泽穴——调肺补肾的人体大穴

【命名】 尺泽穴的“尺”,指“小”。而“泽”有“沼泽、低洼水聚之处”的意思。顾名思义,“尺泽”是指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作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本穴有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的功能,一方面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至孔最穴,另一方面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精确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主治】 ①本穴有清宣肺气、泻火降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上肢痛(麻)、咯嗽、气喘、咯血、吐泻、哮喘、潮热、胸部胀满、肋间神经痛、鼻出血、腹胀、高血压、咽喉肿痛等。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尺泽穴,有降血压的作用。③配伍举例: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配孔最穴,治咯血、潮热。

【自我取穴法】 ①正坐,仰掌,微屈肘,用拇指沿肘横纹从外(桡)侧向内(尺)侧触摸,在肘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肱二头肌),靠这条大筋外侧的肘弯横纹凹陷处即是。在本穴上方1寸左右处用力压会有痛感。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手指稍用力按揉穴位,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双臂交替按摩,每日按摩1~2次。

【针刺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法】 艾条温和灸,灸10~15分钟,双臂交替灸,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

列缺穴——利水通淋的人体大穴

【命名】 列缺穴的“列”有分解、裂开之意,而“缺”指缺口。列缺有“天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就是指闪电——天上的裂缝。头晕目眩时,刺激列缺穴,可使人迅速神志清醒,效果如电闪雷鸣般快速而明显。另一方面,肺经经气像水一样流到此处,遇到“缺口”向外分流,向外侧流向了阳明经,向内(里)流向了任脉,向下流向了本经,本穴起到了联络其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又被称为肺经的络穴。此外,本穴别名“腕劳”,“腕”即手腕,“劳”指劳作,本穴分配血液给手,使手得滋养而能劳作,因而得名。

【精确定位】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 ①本穴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是治疗伤风外感的要穴,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哮喘、咳嗽、咽喉肿痛等。②本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而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本穴可用于治疗头项、颜面疾病,如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落枕等,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的功效。③本穴有通调水道、调理任脉经气的功效,可清热利湿通淋、调理膀胱功能,用于治疗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等疾患。④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手腕无力、疼痛等。⑤配伍举例:配风池穴、风门穴、合谷穴,有疏风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项强;配照海穴,有降气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喉疼痛。

【自我取穴】 ①两手虎口自然平直相交,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也可以握拳,手腕微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即桡骨茎突。桡骨茎突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以看到明显凹陷即为本穴)。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用拇指在穴位处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左右移动;也可用按法、掐揉或按揉手法。持续时间以局部有酸胀等感觉为宜,每日按摩1~2次。

【艾灸法】 艾炷隔蒜灸,取黄豆粒大小艾炷置于蒜片上,再放到穴位上,每次3~5壮,每日灸1次,双臂交替灸,症状缓解后隔日灸1次。

鱼际穴——清泻肺热的人体大穴

【命名】 鱼际穴的“际”,有边际之意。从形态看此处肌肉丰隆,状如鱼腹,因而得名。另一方面,鱼际也是肺经的荥穴,所谓“荥”,是指极小的水流。本穴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又受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特性,因而本穴属火。

【精确定位】 拇指本节(第1掌指并节)后凹陷处,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①鱼际穴可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因而有清肺泻火、清热利喉、止咳平喘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肺热咳嗽、风热感冒、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失音等。②本穴有疏经通络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肩不举、手指肿痛、手指麻木等症。③本穴也常用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小儿疳积等症的治疗。④配伍举例:配合谷穴,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配孔最穴、中府穴,有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

【自我取穴法】 ①仰掌,在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掌后白肉(大鱼际肌)隆起的边缘,赤白肉际处取穴。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用拇指稍用力在鱼际穴上下推动10分钟左右,或用双手鱼际部位相互敲击至掌侧发热。久病体虚及患慢性病者,可适当增加按摩次数。每日按摩3~5次。

【针刺法】 直刺0.5~0.8寸,每5分钟行针一次。或点刺放血。

少商穴——解热退热的人体大穴

【命名】 少商穴的“少”有“小”的意思;而“商”,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金在音为商,而肺属金,命名“少商”,有手太阴肺经气血外发似浅小水流之意。本穴气血物质为鱼际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经过上部诸穴的分流散失,因而在少商穴的经水更为稀少,流注方式如漏滴而下。又因本穴为手太阴肺经最末的穴位,也叫“井穴”,交传手阳明大肠经之初,故经水滴下出阴经而入阳经。

【精确定位】 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 ①本穴有解表清热、清肺利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炎、咳嗽、气喘、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声哑。②本穴有很强的宣泄郁热的功效,对于热邪内郁引起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等都有治疗作用。③本穴有开窍醒神、苏厥救逆的作用,对于经络闭阻、气血逆乱所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脑出血、癫狂、癔病等神志病有疗效,是常用急救要穴之一。④本穴有活血通络的效果,可用于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⑤本穴还可用于治疗黄疸、牙龈出血、鼻衄、舌下肿瘤等症。⑥配伍举例:配中冲穴、关冲穴,有醒脑开窍、泄热启闭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配合谷穴,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大敦穴,有镇心涤痰、泻肝清热的作用,主治狂证。

【自我取穴法】 ①俯掌,在拇指指甲外侧根部,距指甲角约0.1寸,按后有痛感处。②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另一侧穴位。

【按摩法】 掐按穴位,逐渐加力,力度以机体能忍受为宜,停顿2~3秒,再慢慢放松。手不离皮肤,停顿3秒左右,再次加力掐按。双手交替进行,共掐按3~5分钟,每日按摩2~3次。

【针刺法】 三棱针点刺放血。 4vE+FyXbUDLeRkWuMsUWE2D28rk1NKcoBunYA1zO1BLBv/YkYualDL87JYuVtD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