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椎动脉型颈椎病

内治方

17.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指迷茯苓丸

【出处】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组成】 半夏、天麻各15g,白术、橘红、附子(先煎)、枳实、胆南星、甘草各10g,茯苓20g。

【功效】 化痰息风,健脾补肾,祛湿通络。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头痛,昏沉不清,记忆力减退,或失眠健忘,甚者恶心、呕吐,可伴有颈肩部疼痛,转动头部或突然变换体位时可致症状发作或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息风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除生痰之源;胆南星、枳实燥湿豁痰,以助半夏之力;附子补脾肾阳气,以补虚固本,共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颈肩部疼痛者加葛根30g,姜黄10g;上肢疼痛麻木者加全蝎10g,桑枝15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赭石30g。本组共82例,治愈43例,好转29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87.80%。

【来源】 李现林.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指迷茯苓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四川中医,2004,22(7):82.

18.补阳还五汤

【出处】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 黄芪40g,白芍20g,川芎15g,当归15g,半夏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葛根30g,鹿衔草30g。

【功效】 益气活血,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发作性眩晕或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耳鸣、颈枕痛等。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CT等检查显示多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伴有钩椎关节增生。

【用法】 每日1剂,水煎3次共450ml,分3次口服。剩下药渣盛入布袋内,加入酒糟蒸热后敷于颈后部,早晚2次,连续15日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处方总结】 本方重用黄芪以补气、升举阳气,白芍柔肝止痛,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之功效;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循环。地龙息风、通络,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葛根轻扬升散,解肌止痛,能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明显、血流加速,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鹿衔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半夏燥湿化痰,具有中枢镇静作用。血瘀明显加三七(冲粉)5g;头昏明显加天麻15g。本组治疗36例,治愈23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

【来源】 孙波,陈云志,杨新勇.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50-1051.

19.通络饮

【出处】 江苏省中医院许建安教授经验方

【组成】 桂枝6g,防风8g,川芎12g,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天麻10g,鸡血藤12g,桑枝12g,蜈蚣2条,丹参10g,葛根10g,菊花8g,淫羊藿10g,生甘草5g。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处方总结】 通络饮方中桂枝为上肢引经药且温经通络,葛根发表解肌止痛且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天麻化痰平肝息风而止眩,菊花平抑肝阳,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防风胜湿止痛,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淫羊藿补肾强心、壮阳通痹,甘草调和诸药。本组20例,临床控制4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来源】 吉海飞,许建安.通络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5):299-300.

20.清眩舒颈汤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柏龄教授经验方

【组成】 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5g,半夏15g,茯苓20g,葛根20g,陈皮15g,旋覆花(包煎)15g,竹茹15g,黄芩15g,丹参15g,白僵蚕15g,泽兰15g,全蝎5g,白芍20g,甘草10g。

【功效】 平肝息风,活血化痰。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或猝倒,头痛,颈项强痛,恶心欲吐,手指麻木,胸闷胸痛,舌质红,脉弦滑弦涩。辨证为肝风内动,痰凝血瘀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定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的组成健脾燥湿化痰;旋覆花取其“诸化皆升,旋覆独降”之意,降逆止呕;竹茹化痰;葛根舒经通络;丹参活血化瘀;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黄芩清热,泽兰活血行气,共奏平肝息风、活血化痰之功,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应用刘柏龄教授经验方“清眩舒筋汤”治疗本病,通过采用多普勒B超测量证实对椎动脉的血流速度、管径、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均有改善,为清眩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来源】 黄丹奇.清眩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7):51-52.

21.芎麻汤合十味温胆汤

【出处】 清·吴谦《医宗金鉴》;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组成】 川芎、天麻、法半夏、茯苓、五味子各10g,熟地黄、党参、酸枣仁各15g,炙甘草、远志、陈皮、枳壳各6g,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 平肝息风,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祛瘀化痰。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有异常表现;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续服用3~10日。

【处方总结】 方中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之功。天麻以平肝息风止痉。芎麻汤主治头痛眩晕,泛恶欲吐,头重欲倒。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半夏、竹茹、茯苓、陈皮、枳壳、甘草)减去清胆化痰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方中人参以党参替代)。芎麻汤与十味温胆汤合用,共奏平肝息风、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祛瘀化痰之功效。本组治疗120例,其中痊愈52例,好转45例,未愈23例,总有效率为80.8%。

【来源】 陈冠儒,张鸿振.芎麻汤合十味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56.

22.活血平肝汤

【组成】 葛根20g,丹参15g,川芎15g,鸡血藤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羌活15g,白芍10g,天麻10g,白蒺藜10g,木瓜10g。

【功效】 活血止痛,平肝止眩。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退行性病变。头晕昏蒙,重者如坐舟船,甚则晕倒,多伴颈僵,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恶心,呕吐,失眠等,常由头颈转动诱发。

【用法】 每日1剂,水煎煮2~3次,每次沸后25~30分钟取汁,煎液合并,每日3次,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葛根用量独重为君药,功能升阳解肌、舒筋活络,其秉性轻清,赋体厚重,轻而去实,重而镇动,引诸药直达颈项,为治疗颈椎病的良药。配桂枝辛散温通,解肌祛风,温通经脉,通脉络而解项背拘急。丹参、川芎、鸡血藤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缓解颈肌痉挛。威灵仙入膀胱经,辛散走窜,可消一切积湿停痰、血凝气滞。伸筋草疏风活络,通痹止痉,伸筋解挛。羌活祛风除湿,可畅通督脉膀胱之气。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养血,解痉挛。天麻平肝息风通络,平眩祛晕。白蒺藜疏散肝郁。木瓜味酸入肝,强筋益血,善疗项强筋急。活血平肝汤方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平肝通络之功。本组共48例,治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来源】 刘洪涛.活血平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1,28(3):202-204.

23.定眩汤

【组成】 熟地黄15g,杜仲18g,白术12g,半夏12g,茯苓12g,天麻18g,钩藤15g,僵蚕9g,生龙骨9g,首乌藤12g。

【功效】 补益肝肾,添精生髓,健脾祛湿,重镇息风。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为主,或旋转型,或摇摆型,或活动性眩晕;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诱发,可伴有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者有短暂视物不清、猝倒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本方中熟地黄、杜仲补肝肾、添精生髓;白术健脾;半夏、茯苓化痰祛湿;天麻、钩藤、僵蚕息风;生龙骨、首乌藤重镇安神,潜阳入阴,体现标本兼治之法。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目赤肿痛者加菊花12g,桑叶12g,决明子12g,颈背部疼痛背紧者加姜黄12g,葛根30g,桑枝12g,伴夜寐不安者加远志12g,生牡蛎9g。本组治疗62例,优39例,良17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 孙正科.定眩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6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9):53.

24.定坤汤

【组成】 半夏10g,白术10g,陈皮5g,茯苓20g,钩藤15g,泽泻20g,天麻10g,石决明30g,全蝎10g,甘草5g。

【功效】 健脾化痰,疏肝息风。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颈项僵硬、疼痛,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

【用法】 每日1剂,煎2次,每次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

【处方总结】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天麻为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化痰,陈皮健脾燥湿化痰,钩藤平肝息风,泽泻配白术利水渗湿,祛痰饮;决明平肝潜阳,全蝎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化痰、肝柔息风之功,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消除眩晕之目的。本组治疗53例,痊愈31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57%。

【来源】 魏国健.定坤汤联合敏使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68-70.

25.葛根汤

【出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葛根2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 发汗解肌,舒筋通络。

【主治】 发作性眩晕,或同时伴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心悸等症状,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张,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

【用法】 首煎加水500ml,取汁200ml;二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本方以葛根为君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辅以桂枝以温阳通脉,白芍、僵蚕敛阴合营,化痰通络,故三位共为臣药,姜枣配合,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对椎动脉血流改善有显著效果。本组16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39例,有效9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38%。

【来源】 曾庆强,王创明,陈海波.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J].光明中医,2012,27(3):493-495.

26.镇眩汤

【出处】 北京刘寿山老先生经验方

【组成】 葛根30g,川芎10g,当归15g,丹参15g,全蝎3g,地龙10g,白芍15g,甘草10g,陈皮10g,枳壳10g,桂枝10g,防风10g。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气疏风。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CT检查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MRI检查有多间盘突出,但其中1个间盘病变较重,诱发神经根性疼痛、麻木伴转头眩晕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处方总结】 其中葛根是颈椎的专用药物,重用擅长启阴气、生津液、散邪解肌;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丹参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全蝎、地龙可加强通络止痛的作用;白芍合甘草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陈皮、枳壳行气,气行则血行;桂枝温阳通络;防风祛风通络。本组共治疗58例,痊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来源】 周波,王亚非.镇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59-61.

27.仙鹤决明汤

【组成】 仙鹤草20g,石决明50g,草决明15g,红蒺藜、白蒺藜各15g,地龙12g,薄荷10g,桑叶10g,甘草10g。

【功效】 平抑肝风,镇肝潜阳。

【主治】 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显示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处方总结】 方中仙鹤草味苦、涩,性平,归肺、肝、脾经,为收敛止血药,有补虚强壮作用,故又名脱力草,可治疗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大剂量使用可清除内耳水肿,改善颅内淋巴液回流,故选为君药。石决明味咸,性寒,归肝经,能够清肝明目,疏肝潜阳;草决明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日华子本草》认为可“助肝气,益精水”,“治头风,明目”,故石决明、草决明共为臣药。《本草再新》中记载,红蒺藜可“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可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二药共用可活血利水,消除脑及内耳水肿,故为佐使。地龙味咸,性寒,清热,镇痉,利尿,解毒,其富含蚓激酶,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既能搜风剔络,又能预防中风的发生,亦为方中佐治之药。薄荷、桑叶能解表疏外风,减轻淋巴管炎性改变,防止外风引动内风,亦为佐药。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脾虚者加苓桂术甘汤,疼痛者加血竭2g冲服,上肢麻木者加天麻15g,不寐者加酸枣仁30g,五味子15g。

【来源】 姜劲挺,张伦广,安文博,等.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3,33(5):776-778.

28.益气化痰活血汤

【组成】 黄芪、泽泻、仙鹤草各30g,党参、白术、酸枣仁、丹参、葛根各20g,茯苓、当归、半夏、天麻、藿香各10g,升麻6g。

【功效】 益气活血,消痰止眩。

【主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眩晕(前庭症状)、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视力障碍、发音障碍,上述症状的发生常因头颈部的突然旋转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处方总结】 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大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丹参、葛根活血养血,改善血液循环;茯苓、法半夏、白术、天麻、泽泻、藿香健脾化痰、祛风止眩;升麻升阳举陷;因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故用酸枣仁镇静安神;近年来常有报道仙鹤草治疗本病效果甚佳,故辨病用之。本组观察48例,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

【来源】 林宝华,黄源鹏,邱丽斌.益气化痰活血汤配合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9):67-68.

29.颈眩灵汤

【组成】 半夏9g,白术12g,天麻9g,茯苓9g,桃仁12g,红花9g,川芎9g,丹参12g,姜黄6g,葛根12g,甘草6g。

【功效】 化痰止呕,息风通络,祛瘀止痛。

【主治】 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用法】 以水煎服,1剂/日,煎取400ml,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 方中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意在治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引动痰浊上扰清窍,则眩晕更易发作。天麻性味甘平,入厥阴肝经,既能平肝息风,又可祛风通络止痛,旨在治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明·杨仁斋提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痰湿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致经脉瘀阻。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同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以助半夏、天麻;川芎、丹参、姜黄助桃仁、红花祛瘀生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葛根引药上行于头面,亦为使药。本组观察50例,治愈16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 海渊,毛书歌,毛天东,等.颈眩灵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3):71-73.

30.平眩汤

【组成】 葛根30g,黄芪30g,茯苓15g,川芎30g,僵蚕15g,天麻10g,半夏15g,白术10g,莪术15g,白芍20g,甘草10g。

【功效】 燥湿化痰解痉,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曾有摔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用法】 以水煎服,1剂/日,煎取400ml,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 方中葛根甘辛性凉且轻扬升散,可缓解经气不利及筋脉失养而导致的项背头痛;黄芪甘温,为补气要药,能升阳举陷,不仅能补气生血,且能补气行滞,故能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风湿痹痛。川芎可上行头目及下行血海,还可中开郁结,具有活血通脉和祛风止痛等功效;白芍具有补血养血、解痉止痛等功效;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半夏祛湿化痰及止眩;僵蚕化痰解痉,祛风散结;莪术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天麻则具有化痰息风的功效;甘草可调药和中。本组观察30例,治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

【来源】 刘玉兰,暴宏伶,李莉,等.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80-81.

31.化痰通络方

【组成】 半夏15g,白术10g,天麻6g,茯苓10g,桂枝15g,陈皮15g,枳壳15g,石菖蒲10g,当归10g,丹参15g,葛根20g,升麻10g,大枣10g,生姜10g,甘草6g。

【功效】 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 颈性眩晕,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有异常,如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等。

【用法】 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 方中半夏归肺、脾、胃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善治脏腑之湿;半夏辛、温、燥,对胃寒呕吐尤宜。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主要应用于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脾虚盗汗等证。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功效为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癫痫抽搐等。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半夏与天麻,为治风寒、眩晕、头痛之要药”。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运脾燥湿,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而茯苓健脾利湿,桂枝为温里药,有补元阳、通血脉之功效,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镇痛效果明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安胃,止风痛;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通经,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葛根生津液,补中焦,濡润筋脉;升麻升阳、发表,解毒;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调合诸药为使。本组观察44例,治愈1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36%。

【来源】 岳耀显,战争尧,黄峰.化痰通络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4例[J].河南中医,2016,36(7):1232-1233.

32.葛根二藤汤

【组成】 葛根18g,钩藤12g(后下),鸡血藤12g,黄芪15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泽泻12g,丹参12g,鹿角胶12g(烊化),姜黄9g,天麻9g,地龙3g,全蝎3g,蜈蚣2条,木香9g,首乌藤6g,甘草6g。

【功效】 舒筋活络,补气养血,活血祛瘀,祛风通络。

【主治】 气血不足证。主证: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膝软,畏寒肢冷。次证: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头痛,目赤,舌淡苔白,急躁易怒。次证:面红,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 每剂煎煮取汁200ml,1剂/日。

【处方总结】 方中葛根解肌升阳,平肝降压,既能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疼痛,又能升脾胃清阳之气;钩藤、天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风息则眩晕自止,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鸡血藤、当归、黄芪补养气血,气血足则肾精化生有源,鸡血藤还能舒筋活络,去瘀血,流利经脉;丹参、赤芍、姜黄活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目,引药上行,为“血中之气药”,加强丹参、赤芍祛瘀之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不生;泽泻善泄浊阴,与葛根同用,一升一降,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以充养脑髓;地龙、全蝎、蜈蚣平肝息风,又善入络搜风散邪,通络止痛;首乌藤祛风通络,又能交通心肾;木香畅通全身气机,甘草调和诸药。本组观察30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来源】 陈云刚,任维龙,郝延科.葛根二藤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6):172-176.

33.益气聪明汤

【出处】 王肯堂·《证治准绳》

【组成】 黄芪25g,葛根25g,蔓荆子15g,白芍15g,黄柏15g,升麻5g,天麻15g,炙甘草10g。

【功效】 益气升阳。

【主治】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用法】 1剂/日,水煎早晚各服1次。

【处方总结】 方中黄芪、炙甘草甘温健中焦,补中气,葛根、升麻入肝走胃,升清阳,使阳气上升,配以蔓荆子加强升散之力,使中土旺盛之气上达头目,减轻眩晕症状;方中更以白芍、黄柏养血柔肝、滋阴降火,共固下焦,以防止其生发太过。诸药合用使中气得补,清阳得升,清窍得养,精血上注于脑,濡养脑窍,因此精明之府功能恢复,而眩晕自止。

【来源】 张晓宇,王平,王志红,等.益气聪明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短期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2):228-230.

外治方

34.颈痛散

【组成】 白芷10g,川芎10g,红花6g,赤芍10g,羌活10g,黑故纸10g,生南星10g,制川乌10g。

【功效】 祛寒湿痰瘀,疏通脉络。

【主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头痛,颈项僵硬,肩背酸胀疼痛,耳鸣耳聋,颈后肌肉压痛等。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加热酒调成糨糊状,装入纱布缝在(150cm×90cm)的布袋里,趁热敷于患处。然后用装有60~70℃的热水袋或盐水瓶覆盖加温,最后外用绷带固定。每日2次,每次2小时,药末敷干后,可再加热酒调拌重敷,每剂药可连续使用5日,15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骨痹、头痛、眩晕等范畴。本病系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肾精骨髓亏损于内,标为风、寒、湿、瘀、痰等邪气阻滞经络,从而导致颈椎之系列病变。故临床上以填肾精、壮筋骨、祛寒湿痰瘀、舒通脉络为主要治疗法则。颈痛散就是基于此原则而立方的,故奏效迅速而平稳。本组共治疗85例,治愈36例,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严禁内服。

【来源】 王德余.颈痛散外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89-99. lr4Tw5MdSpwVrZ1YTYeG96SwqzpymDnnjCOJ+ndzASNe3OwbMzYNixOf9EM48g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