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颈肩腰腿疼痛问题是常常伴随困扰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类症状。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疼痛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些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有效方剂。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中关于疼痛问题设有专篇论述。《素问·举痛论》认为痛证之发病原因是“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黄帝内经》涉及痛证内容甚广,包括肢体经络疼痛及脏腑相关疼痛内容。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此书首开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中涉及多种痛证的辨证论治,颇为精详,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对后世辨治痛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伤寒论》涉及肢体躯干疼痛内容包括身痛、腰痛、四肢痛、骨节痛、项背强痛、头痛等,主要见于太阳病,其中风、伤寒等证,多有肢体疼痛、拘挛等症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论述了血痹病与虚劳病两类疾病,从疾病角度看,血痹与风痹相类似,方药方面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虚劳篇论中,三首方剂以虚劳里急,诸不足为主,小建中汤可疗虚劳里急,而兼四肢酸疼;黄芪建中汤疗虚劳里急,诸不足;薯蓣丸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虚劳腰痛则以肾气丸为主。后世根据仲景《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逐步演化出了腰痛、痹、虚劳等临床分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背诸病候中,详细地论述了腰痛候的病因病理,谓“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申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其后附有导引之法以改善腰痛。

唐孙思邈撰《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为孙氏学术经验的系统总结。书中多涉及膝腿腰痛,肢体不利等证,主要分散在风、虚劳、腰痛等门类中,并且有相应的方剂与各证相对应,其中有后世流传较广的独活寄生汤等。

值得一提的是,《千金方》有脏腑专论十篇,这也可以看成是其脏腑辨证体系的代表。而《千金翼方》“叙虚损论”可以看成是《千金方》“脏腑证方论治”的总论,虚损论篇总体论述了虚损的病因、传变规律等内容。它以“正气日衰,邪气日盛”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形成五劳、六极、七伤、七气、十二风。其中有不少涉及痹痛的内容。如“五劳六极七伤,七气积聚变为病者,甚则令人得大风缓急,湿痹不仁,偏枯筋缩,四肢拘挛,关节隔塞,经脉不通,便生百病。”阐述了脏腑虚损与“正气日衰,邪气日盛”之间的关系。这也可以看做是对《金匮要略》虚劳篇的发挥。

宋代著名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三部大型官修方书,汇集方剂极为丰富,收载病种及证候繁多,在理法方药统一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使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痛病证的方剂更加多样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五积散等一些疗伤寒、积气的方剂为后人常用于颈肩腰腿痛的治疗中。

金代刘完素阐发火热病机较多,但其中也不乏对腰痛的阐述,《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虚损论中,载金刚丸、牛膝丸、煨肾丸、黑地丸等四方,为治疗肾损、肝肾损等虚损腰痛的方剂。

张从正《儒门事亲》力推汗、吐、下三法。其导水丸加减可治疗腰痛及遍身走注疼痛,在痹证治疗方面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为出发点。风痹用越婢加术附汤,轻则防风汤加威灵仙、绿伸筋等药;寒痹用乌头汤,一般用五积散;上肢痛甚者,加片姜黄;下肢痛甚者加五加皮;湿痹用神效黄芪汤,去蔓荆子加防风、羌活、桂枝,或用除湿蠲痹汤加薏苡仁、秦艽、防风之类:湿热痹,湿偏甚肢体烦疼、手足沉重,用蠲痹汤。热偏甚热流四肢历节肿痛用千金犀角散加秦艽、防己、酒黄柏、白芷等药:如阴虚湿热内阻,用清痹饮。膝关节肿痛加淮牛膝、绿伸筋,便秘加大黄等。

李杲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中不单调理脏腑,也有治疗肢体疼痛之法,如通气防风汤、羌活胜湿汤等。

朱丹溪详言痛风,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明虞抟宗此说,并认为丹溪之痛风即古之痛痹。《医学正传》谓:“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远,非乌附气壮不能行,故用为引经,若以为主治之,非惟无益而有杀人之毒。此病必行气流湿舒风,导滞血,补新血,降阳升阴,治有先后,须明分肿与不肿可也。”其治疗方法,不离血、痰、湿、风、寒、热等方面。其方多以四物、二陈、二妙等理血、化痰、祛湿为基础,加减变化。其中上中下痛风方为治疗痛风的代表。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医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对于颈肩腰腿疼痛疾病的认识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腰痛早在唐宋时期就常常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颈肩臂痛、膝痛等则散布于痹、中风、伤寒等多个门类中,随着认识的深入,明清时期一些医家逐步将颈肩臂痛也独立分类。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将肢体疾病按部位分为肩臑臂肘腕手病源流、颈项病源流、腰脐病源流、腿股膝髌踝足病源流等,并根据经脉、气血、痰湿、寒热之变,分而治之。

吴澄《不居集·诸痛》强调“不荣则痛”,谓“虚劳之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先天之真元不足则周身之道路不通,阻碍气血不能营养经络而为痛也。是故水不养木而胁痛,精血衰少而腰痛,真阴竭绝而骨痛,机关不利而颈痛,骨髓空虚而脊背痛,三阴亏损而腿膝痛,此皆非外邪有余,实由肝肾不足所致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肩臂背痛则以虚实为本,“如营虚脉络失养,风动筋急者,不受辛寒,当仿东垣舒筋汤之意,佐以活络丹,劳倦伤阳,脉络凝塞,肩臂作痛者,以辛甘为君,佐以循经入络之品,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右肩痛麻者,用枸杞归身黄羚羊桑枝膏,为阳明厥阴营气两虚主治,血虚风动者,因阳明络虚,受肝脏风阳之扰,用首乌枸杞归身胡麻柏子仁刺蒺藜等药,以柔甘为温养,失血背痛者,其虚亦在阳明之络,用人参归身枣仁白芍炙草茯神,以填补阳明”,“若肾气上逆,则督虚为主病,宜用奇经之药以峻补真阳”。另外,还有实证之法主要针对“口鼻吸受寒冷,阻郁气隧,痛自胸引及背者,宗《内经》诸痛皆寒之义,以温药两通气血,更有古法,如防风汤散肺俞之风,指迷丸治痰流臂痛,控涎丹治流痹牵引,此皆从实症而治,所谓通则不痛也。”其论腰腿足痛,在前人基础上,补虚常用治奇经之法,即“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病在筋骨“邪流于阴,用归须地龙山甲细辛,以辛香苦温入络搜邪”;“厥阴犯阳明,用川楝延胡归须,桃仁青皮山栀,以疏泄肝脏”;温阳以“用苓姜术桂汤,以转旋阳气”等。

总体而言,历代医家论痛之法,治痛效方,不胜枚举,以上只择其概要而述,然而从中也不难看出,关于颈肩痛与腰腿痛的论述与治法,在古代文献中以独立的门类形式出现的时期有所不同。腰痛与虚劳相合,出现的较早,从古代文献对腰痛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可以看出,汉唐时期的古代医家对腰痛的认识就已经较为完善,这也是腰痛独立分类较早的原因;而颈肩痛这一独立门类出现的较晚,并且颈肩痛的相关论述多散于中风、伤寒、痹痛等门类中,必有其原因。这与对疾病认识的角度、发病率的多寡等因素有关,同时这即促使我们借助现代医学理论从其他角度对某类疾病重新认识,也提示了我们应更加深入地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特定的病因病机,把握其辨证规律,制定有效的方剂,才能在临证中不断提高诊疗技术。

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方药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方、验方大幅度地增加,治疗思路各有所长。本书以发病部位、疾病特点为基本分类方法,分门别类,总结当代医家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验方,也从中整理各部疼痛的治疗思路与用药特点。 XDxstfjA0F5VWmTnOxmHjp0D8q6FTaGhb24CmrtqEd0C1HjQkrKPic1Li12rLt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