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CHAPTER 2

冻结肩

冻结肩狭义的概念是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组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广义的概念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病变等多种疾患;狭义的概念仅指冻结肩(或称“五十肩”),中年以后突发性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挛缩症。本文所说的肩关节周围炎是指其狭义概念——冻结肩。

病因病机

肩周炎在我国古代称为“肩不举”“痛肩”属痹痛范畴。中医认为是由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失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经脉拘急所致。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侵袭为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导致本病。《古今医鉴》指出:“病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及乳妇以臂枕儿,伤手风寒而致臂痛者……有血虚作臂痛,盖血不荣筋故也;因湿臂痛,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圣济总录·诸痹门》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利,骨肉痹,其症风寒也。”

疾病分型

根据不同的病理过程,可将本症分为3个阶段。

1.急性期(冻结肩进行期) 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重,难以入眠。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镜观察可见滑膜充血,绒毛肥厚、增殖,充填于关节间隙及肩盂下滑膜皱襞间隙,关节腔狭窄,容量减少。肱二头肌长头腱为血管翳覆盖。急性期可持续3~10周。

2.慢性期(冻结期) 此时疼痛症状相对减轻,但压痛范围仍较广泛。由急性期肌肉保护性痉挛造成的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向后结腰带等动作均感困难。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出现挛缩。X线摄片偶可观察到肩峰、大结节骨质稀疏,囊样变。关节造影,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小至5~15ml(正常成人容量15~30ml);肩胛下肌下滑液囊闭锁不显影,肩盂下滑膜皱襞间隙消失,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充盈不全或闭锁。

3.功能康复期 盂肱关节腔、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滑液鞘以及肩胛下肌下滑囊的炎症逐渐吸收,血液供给恢复正常,滑膜逐渐恢复滑液分泌,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液供应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能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肌肉的萎缩需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恢复正常。

治法治则

目前有关肩周炎的诊断,存在着概念混淆、以偏概全的问题,引起肩痛的疾病有很多不能以肩周炎来统一诊断肩痛,其中被广泛提到的是与肩袖损伤的正确鉴别。只有掌握肩关节的正确解剖、熟悉肩袖损伤的几大体征、完善肩关节核磁检查,才能正确诊断肩痛,从而明确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冻结肩只是肩周炎的一种类型。据文献报道,Neviaser从病理学的角度称之为粘连性关节囊炎,二者指的是同一种疾病。有学者认为,其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1~2年,而Reeves的观察表明,从发作到完全恢复需1~4年,且50%以上的患者仍遗留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对此病仍主张积极治疗。治疗目的是解除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缩短病程。由于此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理想疗法。中医认为是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失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经脉拘急所致。目前,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汤剂、手法推拿、针刀、针灸、外洗、熏蒸等,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参差不齐。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非甾体镇痛药、理疗、封闭、关节腔注射,甚至运用关节镜微创等手术治疗方法。

内治方

1.舒筋活络汤

【出处】 长春中医学院刘柏龄教授经验方

【组成】 生山楂50g,桑椹50g,桑枝25g,白芍20g,乌梅25g,姜黄15g,桂枝15g,醋制香附15g,伸筋草20g,醋制延胡索20g,威灵仙15g,甘草10g。

【功效】 扶正祛邪,舒筋通络。

【主治】 肩部疼痛,夜间较重,或痛醒,有时可放射至前臂。喙肱韧带和肱骨大结节处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多方向受限,以外展、外旋最为显著。

【用法】 水煎温服,三日两剂,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除配合练功外停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处方总结】 方中生山楂、桑椹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补肝益肾,滑利关节为主药;辅以桑枝、乌梅、白芍共奏利筋脉,祛痹,强五脏,补肾气,缓急止痛之效,再佐以桂枝、伸筋草、威灵仙、醋制延胡索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温经止痛;以姜黄、醋制香附、甘草为使药。诸药配合,扶正不恋邪,祛痹不伤正,共奏舒筋通络、祛瘀行痹止痛、滑利关节之功效。本组57例患者痊愈34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除配合练功外停用其他药物或疗法。强调服药与练功相结合,如两臂平举、双臂交叉搭肩、悬臂后伸、屈肱上提、引臂向上爬墙以及轮转摇臂等,均以健侧带患侧的练功法,每日有规律的,循序渐进地练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来源】 黄铁银.独活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7例小结[J].中医正骨,1991,8(8):27.

2.补肝汤加味

【出处】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

【组成】 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5g,川芎10g,酸枣仁10g,木瓜15g,炙甘草6g。

【功效】 养肝血,濡筋膜,辅以祛邪通痹。

【主治】 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疼痛,外展、外旋、上抬、摸背等自主或被动活动均受限。

【用法】 每日1剂,每剂分2次文火煎服。

【处方总结】 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据《素问·痹症篇》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第一篇下》所曰:“病在筋,筋在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可见此病虽为外邪入侵,但受之于筋,筋由肝主。《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入肝,淫气于筋”。肝血充足才能濡筋,筋得所养,才能自主活动。《素问·痹论篇》曰:“肝筋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肝。”然此病患者大多以筋膜拘挛,关节屈伸受限才来就诊,年纪大多50岁左右,此时肝之气血衰少,筋膜外受邪阻,内无精濡。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因此,立养肝血,濡筋膜,辅以祛邪通痹之法,临床上与祛风散寒,除湿通痹之法相较,确有独到之处。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兼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鸡血藤;兼有风寒湿者加防风、桂枝、细辛。本组治疗33例患者,其中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来源】 彭伟平,尹建平.补肝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3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4):14-15.

3.葛根汤

【出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葛根12g,麻黄6g,桂枝12g,连翘15g,白芍15g,生姜6g,大枣15g,杜忡15g,续断15g,甘草6g。

【功效】 滋补肝肾,舒柔筋脉,活血止痛。

【主治】 肩关节周围疼痛,严重者为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或从梦中痛醒,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不能持重,脉沉弦,舌苔薄白。

【用法】 日服1剂,2次分服,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葛根汤中的葛根味甘辛凉,食用之有显著的舒柔筋脉作用;麻黄辛温,《本经》载其有破坚积聚之力,具温通发散之功,有温通血脉、活血通络、祛瘀定痛的作用。葛根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消解积痰凝血,配以辛温通阳之品桂枝,以助其通行气血之功效;芍药配甘草有甘酸之功,助葛根柔筋缓急止痛之作用,又可制麻黄、桂枝辛散太过之弊病,连翘气芳而味苦,可治十二经血凝气聚,能载药过经抵达病所;姜枣调和营卫;杜仲、续断补肝肾,壮筋骨;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除湿兼补肝肾之功。风邪偏盛者,加防风、威灵仙;寒盛者加制川乌、干姜;湿邪偏盛者加晚蚕沙、炒薏苡仁;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肿胀、疼痛甚者加香附、制乳香、没药。本组65例患者,治愈46例,占71%;好转15例,占23%;无效4例,占6%;总有效率为94%。

【来源】 高洁,冯金竹.葛根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5例[J].光明中医,2000,15(90):89.

4.舒筋通络汤

【出处】 河南洛阳正骨医院自拟方

【组成】 黄芪50g,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2g,桂枝10g,桑寄生15g,豨莶草15g,葛根15g,羌活15g,独活15g,姜黄15g,鹿角霜20g,甘草9g。

【功效】 补气养血,舒筋活络止痛。

【主治】 肩周钝痛或刀割样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夜间加重,甚至痛醒。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但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显著;可见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萎缩明显。

【用法】 水煎内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舒筋通络汤重用黄芪补气;当归补血;白芍养血、缓急止痛;配甘草增加通痹止痛之力;取羌活、独活、桂枝、豨莶草、葛根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止痛之功,皆为治上肢疼痛之要药;川芎、姜黄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鹿角霜补肾助阳祛寒,强筋健骨,性偏收敛,可收敛关节腔内的黏液水肿;桑寄生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健骨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功,达到标本兼治之效。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5g;血虚者加鸡血藤20g;寒偏胜者加淫羊藿15g,乌药12g;热甚者加知母15g。本组58例,轻型患者全部治愈;中型患者治愈29例,显效3例,有效1例;重型患者治愈2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6.2%。

【来源】 王春秋,张虹,鲍铁周.自拟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8例[J].四川中医,2003,21(1):67.

5.三痹汤

【出处】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 独活、防风、牛膝、川芎各6g,秦艽、当归、茯苓各12g,熟地黄15g,白芍10g,细辛5g,桃仁12g,肉桂2g,红花10g,赤芍、黄芪各12g,续断、杜仲、党参、生姜、延胡索、甘草各10g。

【功效】 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活血,疏风化湿。

【主治】 肩痛,夜间明显,肩肱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以三角肌与冈上肌明显,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涩。

【用法】 上药入罐,加1000ml水浸泡1小时左右,先用武火煎至沸腾,再用文火煎,浓缩至300ml,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

【处方总结】 方中独活、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更加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利筋骨风湿,以当归、熟地黄、白芍养血和血;党参、茯苓、甘草补益正气;加川芎、肉桂温通血脉,并助祛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止痛;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生姜有发散风寒之功;更加黄芪可加大补气生血作用;而加延胡索以增加止痛之功。若疼痛较重,酌加白花蛇舌草、制川乌、地龙;寒邪偏重,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重,酌加防己、苍术;正虚不甚,可酌减熟地黄、白芍。本组共治疗225例,其中痊愈135例,好转7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1.56%。

【来源】 侯春艳.三痹汤加减治疗冻结肩22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68.

6.秦艽五藤豨仙汤

【组成】 秦艽12g,鸡血藤、海风藤、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各15g,豨莶草、威灵仙各12g,羌活、独活、防风各10g,臭梧桐、黄芪各15g,白芍12g,当归10g,甘草6g。

【功效】 祛邪为主,兼补正气。

【主治】 肩关节周围肿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局部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痛苦面容,身寒怯冷,面色㿠白,舌质淡,苔白而滑,脉濡缓。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处方总结】 秦艽、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豨莶草、威灵仙、臭梧桐、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当归、白芍、黄芪、甘草益气养血通络;白芍配甘草尚能缓急止痛。痛甚加附子、川乌、细辛;运动严重受限加伸筋草、透骨草、木瓜;关节肿胀加薏苡仁、萆薢、防己;腰膝酸软无力加杜仲、桑寄生、狗脊;病久加三棱、莪术、地龙、土鳖、蜈蚣。本组共60例,显效34例,有效23例,有效率为95%,远期疗效有效率为93.3%。

【来源】 沈荣德.自拟秦艽五藤豨仙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54.

7.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出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7枚。

【功效】 益气和营,疏风散寒。

【主治】 肩部微肿疼痛,并牵引至背部,穿衣、梳头、洗脸均难以自行完成,不能上抬,外展内旋困难,常伴两手麻木,精神不振,肢软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紧。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15~60日。

【处方总结】 方中黄芪入脾、肺,补中益气,温分肉,实营卫而达助卫固表之功,桂枝、生姜通阳祛风,温经活血,疏散肌腠之风寒;芍药、大枣养血和营。加当归、鸡血藤、片姜黄、全蝎养血活血,搜风通络;羌活、防风、威灵仙、秦艽祛风散寒止痛。诸药配伍,相互协调,使疼痛得解,麻木得除。随症化裁:风胜者加羌活、防风、海风藤、桑枝;寒胜者去黄芪加制川乌、羌活、北细辛、麻黄、全蝎;湿胜者加薏苡仁、海桐皮;瘀血阻络者去黄芪加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土鳖虫、鸡血藤、红花;气血亏虚者加当归、川芎、熟地黄、秦艽、片姜黄。本组治疗60例,其中痊愈45例,有效10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

【来源】 商国强,涂东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0例[J].河南中医,2006,26(4):17.

8.止痛如神汤

【出处】 清·吴谦《医宗金鉴》

【组成】 秦艽10~12g,炒桃仁5~12g,皂角刺3~6g,防风6~10g,苍术10~12g,黄柏5~10g,泽泻5~10g,槟榔6~12g,酒大黄3~10g,当归尾10~15g。

【功效】 疏筋活血止痛。

【主治】 肩周组织挛缩,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肩部疼痛,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表现为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

【用法】 药物煮沸后以文火煎煮1小时以复煎合并,分2次于餐后1小时服。15日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秦艽舒筋通络,流利骨节,解热镇痛,缓解肌肉挛急;炒桃仁疏肌肤之郁滞,消瘀止痛,治血脉凝结日久而致虚极羸瘦,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吸收。皂角刺祛风,治肌痹、筋骨之痛;泽泻养五脏,益气力;槟榔宣行通达能调诸药下行,利气止痛;酒大黄、当归尾二者相合,能活血止痛。综观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肝肾强而肩痛愈。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全蝎、红花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如肌肉萎缩时加阿胶10g疏导补血,龟甲胶6g强筋健骨;肩周组织广泛粘连活动范围极小,外展及前屈运动时,肩胛骨随之摆动而出现耸肩现象,加红花10~20g,全蝎5~12g活血止痛解痉,具有松解粘连之效。

【来源】 周俊杰.止痛如神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2例[J].世界中医药,2007,2(3):146.

9.肩舒汤

【出处】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郭剑华主任医师经验方

【组成】 桂枝12g,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桑枝20g,葛根15g,甘草10g。

【功效】 祛风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 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僵硬、肩周肌肉萎缩,疼痛可为钝痛、刀割样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可放射至前臂或手部、颈部、背部,可因运动加重。

【用法】 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分3次服,早中晚各1次,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日。

【处方总结】 肩舒汤方中以桂枝、羌活、防风祛风散寒为君,以当归、白芍、川芎养血通络为臣,佐以桑枝、葛根通络解痉,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养血通络之效。风寒湿型加细辛6g,苍术12g,独活12g;瘀血阻滞型加桃仁10g,红花10g;气血亏虚型加黄芪30g,党参15g,熟地黄18g;疼痛较甚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本组共治疗115例,治愈50例,好转45例,未愈20例,总有效率为82.61%。

【注意事项】 在服肩舒汤的同时,须加强患侧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功能锻炼,以便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来源】 刘渝松,郭亮,马善治,等.肩舒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1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7):422-423.

10.独活寄生汤

【出处】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甘草、当归、干地黄各6g,党参30g。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弱。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4剂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独活寄生汤方中独活祛风寒湿邪,止痹痛;防风、秦艽祛风胜湿;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益肾,强壮筋骨;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党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风寒湿邪俱除,气血充足,肝肾强健,痹痛得以缓解。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草乌,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盛者去地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正虚不重者减地、党参。本组共治疗120例,痊愈72例,好转18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

【来源】 姜颂军.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485.

11.当归四逆汤

【出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当归12g,桂枝12g,白芍15g,细辛3g,甘草9g,木通6g,大枣10g。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冷痛,恶风恶寒,遇寒痛增,得温痛减,或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或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弦细或弦紧。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处方总结】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方所治之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阳虚阴盛之寒厥,也不同于热邪郁遏之热厥,而是血虚感寒,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所致。方中当归苦辛甘温,为温补肝血之要药,补而兼行、养血和血、温通经脉为君药;芍药养阴益营,助当归以补营血之虚,桂枝温阳散寒,助当归温经而通血脉,桂芍合用可调合营卫,共为臣药;细辛辛温走窜,合桂枝散内外之寒,合当归行血通脉而止痛;木通苦寒,通血脉而利关节,既助当归和血通脉,又防桂枝温燥伤阴;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而资化源,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兼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营血充,寒邪除,阳气振,经脉通,则肩、臂、腰、腿痛可除。总之,本方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正与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的病因、病机相吻合。伴气短乏力、三角肌萎缩的,加黄芪30g,山药20g,鸡血藤30g,增加益气健脾、养血通络的作用;以疼痛较重为主,入夜尤甚,影响睡眠的,加首乌藤30g,姜黄15g,桂枝用至20g,乳香、没药各10g,当归用至30g,红花10g,芍药用至30g,地龙30g,增强养血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来源】 张树和.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8(5):366-367.

12.八珍汤加味

【出处】 元·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 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0g,熟地黄12g,川芎6g,当归10g,白芍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2g,桑枝12g,宽筋藤12g,桑寄生30g,甘草6g。

【功效】 补益气血,舒筋活络。

【主治】 肩关节周围疼痛,严重者为夜间疼痛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不能完成梳头、穿衣、系腰带等动作,并有失眠、多梦,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用法】 水煎服,每周服3~4剂,隔日1剂,共服1.5个月。

【处方总结】 八珍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养血;透骨草、伸筋草、宽筋藤、桑寄生活血通络,散寒除湿。对于冻结肩,中医学认为,年老体虚或过度劳累,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则筋脉拘急而活动受限;外感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痛,寒溢于筋肉则屈伸不利;跌仆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久之则筋脉失养,拘急不用。本组治疗50例,治愈44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来源】 刘振友.八珍汤加味配合按摩、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8):1179-1180.

13.当归鸡血藤汤

【出处】 清·赵濂《伤科大成》

【组成】 当归15g,鸡血藤20g,黄芪12g,熟地黄12g,白芍12g,丹参12g,田三七5g,桑枝12g,桂枝5g,甘草6g。

【功效】 益气血,补肝肾,活血通络。

【主治】 肩关节胀痛或刺痛,夜间疼痛明显,活动障碍,外展功能受限明显,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处方总结】 方中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白芍养血舒筋,活血通络;三七、丹参、桑枝舒筋活络,通络止痛;丹参、姜黄、鸡血藤、三七活血化瘀,行血中气滞;桂枝温通经脉;配白芍、当归调和营卫;配姜黄贯通肢节,经诸药直达病所。综观全方,体现了补肝肾、益气血、调营卫、温经络、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本组运用本方治疗50例,治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来源】 曹岳俊,周柏林.当归鸡血藤配合定痛散外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0例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32-33.

14.加味蠲痹汤

【出处】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组成】 羌活10g,姜黄10g,赤芍10g,防风10g,麻黄6g,生黄芪15g,当归12g,炙甘草5g,乳香6g,没药6g,鹿角胶10g(烊化),桑枝15g,生姜5g,大枣10g。

【功效】 补益肝肾,益气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 肩部及上臂疼痛(疼痛不过肘关节),活动后、夜间疼痛加重,部分患者有肩部发冷的感觉;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于肩峰下、喙突、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结节间沟、冈下肌群、大圆肌及小圆肌等处均压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250ml,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鹿角胶性温,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黄芪益卫气,而以防风、羌活之善走者辅之,使之补而不滞,行而不泄,且两功并建,相得益彰;当归、赤芍和营血,而以姜黄之走血行气,能除寒而燥湿者佐之;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麻黄通阳散滞;乳香、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从而使三气之邪自无留着之处;甘草调和诸药而缓中补虚;姜、枣通营卫而生津达腠。作者运用此方治疗50例,治愈3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6%。

【来源】 顾良贤.蠲痹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1):82-83.

15.解凝阳和汤

【组成】 桂枝15g,熟地黄15g,炮姜12g,附子12g,麻黄5g,姜黄15g,鹿角胶12g,鸡血藤30g,甘草10g,延胡索20g,黄芪40g,丹参20g,当归15g,川芎10g,行骨风15g,白芍30g。

【功效】 疏通经络,祛寒止痛,营养筋脉。

【主治】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用法】 将以上药放瓦罐,再放入清水约1500ml,漫过药材寸许,先浸泡30分钟,以武火煎至水沸,再以文火煎20分钟即可,取药汁约200ml服用,以此一日3次煎服。

【处方总结】 中药解凝阳和汤以熟地黄、白芍为主药补血养血,柔筋缓痛,以黄芪、当归、丹参、川芎、鹿角胶为臣大补气血充实形体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佐以附子、麻黄、炮姜、鸡血藤等以温补肝肾,散寒通络,舒筋活络,再以桂枝、甘草、延胡索等调和营卫,引经和药,通经止痛,共奏奇效,凡阳虚寒重者加细辛3g,淫羊藿20g,风湿重者加苍术15g,羌活10g,全蝎10g,疼痛重者加乳香15g,没药15g。本组观察治疗组74例,痊愈35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3例,痊显率为83.67%,总有效率为93.88%。

【来源】 邵爱民,陈波.解凝阳和汤结合局部封闭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7):52-53.

16.桂枝加附子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桂枝12g,白芍12g,大枣20g,炙甘草7g,生姜15g,制附子10g。

【功效】 调和营卫,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属风寒湿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处方总结】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即桂枝汤加制附子而成,仲景用其治疗太阳病过汗致阳虚漏汗表未解证,方中桂枝温经通阳,疏风散寒;白芍敛阴和营止痛,与桂枝相须为用,一散一敛,一开一合,共调营卫阴阳;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制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用之可温经复阳、散寒湿、止痹痛;炙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可缓急止痛。本组观察44例,痊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

【来源】 黄志英,罗力.桂枝加附子汤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5,38(1):30-31.

17.黄芪杜仲汤

【组成】 黄芪20g,杜仲15g,熟地黄20g,透骨草15g,鸡血藤15g,羌活10g,桑寄生10g,补骨脂10g,姜黄10g,威灵仙10g,桃仁10g,红花10g,乌梢蛇10g,桂枝12g,三七5g,蜈蚣4g,全蝎5g。

【功效】 补肝益肾,通经散寒止痛。

【主治】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

【处方总结】 黄芪杜仲汤加减方中黄芪、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杜仲补肾生精,强筋骨;羌活、姜黄祛风除湿,疏经通络止痛;威灵仙、桂枝温经散寒燥湿;透骨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熟地黄治肝肾阴亏;鸡血藤补血行血;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三七散瘀,止痛,消肿;乌梢蛇、全蝎、蜈蚣息风镇痉,用于风湿顽痹。寒凝气滞型加细辛6g,秦艽10g;气滞血瘀型加赤芍10g,川芎10g。本组观察治疗组60例,痊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来源】 郭辰.推拿联合黄芪杜仲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J].河北中医,2016,38(5):758-761.

18.复方舒肩通痹汤

【组成】 羌活10g,威灵仙10g,寻骨风10g,姜黄10g,川芎10g,桂枝10g,伸筋草10g,鸡血藤15g,防风10g,制川乌6g,白芍15g,当归15g,甘草6g,黄芪15g。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经止络,祛风散寒。

【主治】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则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关节活动不利,肤温较低,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沉细。

【用法】 将上述组方煎煮过滤至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处方总结】 复方舒肩通痹汤方中羌活有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的功效,制川乌散寒力强,威灵仙善祛风湿、通络止痛,三者配伍可增强祛风散寒之效,故共用为君药。防风可祛风,姜黄、川芎功在行气止痛,鸡血藤可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寻骨风、伸筋草则舒筋活络、止痹痛,故此六味药共用为臣药。桂枝温通筋脉、散寒除痹,当归功善补血活血止痛,黄芪功偏益气,白芍养血柔肝止痛,故共用为佐药。甘草可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用为使药。本组观察49例,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88%。

【来源】 刘煜,王琳,崔艳慧.复方舒肩通痹汤配合手法按摩治疗风寒湿痹证肩周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4):443-446.

19.舒筋汤

【出处】 化裁自《外伤科学》

【组成】 姜黄、赤芍、牡丹皮、海桐皮各15g,当归、羌活、桃仁、白术、红花各10g,沉香1g。

【功效】 祛风舒筋活络。

【主治】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辨证为瘀滞型。

【用法】 1剂/日,水煎3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处方总结】 方中以姜黄为君,具行气破血,通经止痛之效;以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海桐皮为臣,其中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可活血化瘀,海桐皮可清热利水,五药合用可达活血化瘀、清热利水之效;并以当归、羌活、白术及沉香为佐使,当归可活血补血,羌活可祛风逐湿,白术可健脾化湿,沉香可行气止痛,四药合用,既可助君臣之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同时也可达行气祛风逐湿之效。对于肿胀重者,加茯苓、猪苓各10g,对于疼痛重者,加延胡索、川芎各10g,对于活动受限重者,加鸡血藤、苏木各10g。本组观察治疗组30例,治愈3例,好转15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为60%。

【来源】 高丙南.舒筋汤为主配合针刀疗法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痛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2):224-225.

外治方

舒筋活络洗剂

【出处】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经验方

【组成】 透骨草30g,伸筋草15g,桑枝15g,桂枝15g,艾叶15g,红花15g,花椒15g,川乌9g,草乌9g,牛膝15g,木瓜15g,刘寄奴15g。

【功效】 活气血,通经络,止痹痛。

【主治】 肩周疼痛,肩周压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外展外旋功能受限明显,出现“扛肩”现象。

【用法】 先将1~2根大葱切成约1厘米长的葱段(取其通阳作用),加入一付生药中,再加入250ml食醋(皮肤对醋过敏者改用加入250ml温开水),进行搅拌。将搅拌好的药物装于事先缝制的布袋中,蒸40~50分钟。蒸好后,待热袋表面温度降至30~40℃时,即可用其热敷患处。为了保持药袋基本恒温,两个药袋交替使用,一药袋温度降低失去热力时,放于蒸笼中再次加热,此时可使用蒸笼中事先放置的另一药袋。如此交替使用,每次热敷40分钟,2次/日,每付药用2日。

【处方总结】 本方中的透骨草、伸筋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红花有活血的作用,可以松解组织的粘连;桑枝、桂枝、木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和营定痛,配草乌、川乌、艾叶、花椒祛风散寒、温经止痛,解筋脉中之瘀阻;刘寄奴、木瓜,舒筋通络、散瘀止痛,组方药证合拍,温通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散风逐塞,合而奏之,具有活气血、通经络、止痹痛的作用。本方采用热敷方法,使药性通过蒸汽渗透皮肤组织直接吸收,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及损伤修复;其温热效应,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关节液的分泌。本组46例中,痊愈26例(56.5%),显效8例(17.4%),好转9例(19.6%),无效3例(6.3%),总有效率为93.5%。

【注意事项】 以防烫伤。

【来源】 侯伟卫,郜锋,王晓锋,等.舒筋活络洗剂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6例[J].现代中医药,2009,29(1):12-13.

食疗方

1.川乌粥

组成:生川乌头约5g,粳米50g,姜汁约10滴蜂蜜适量。

制法用法:把川乌头捣碎,研为极细粉末。先煮粳米,粥快成时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姜汁及蜂蜜,搅匀,稍煮即可。

说明:具有祛散寒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之效。适用于肩周炎风湿寒侵袭所致者。

2.白芍桃仁粥

组成: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

制法用法:先将白芍水煎取液,约500ml;再把桃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二味汁液同粳米煮为稀粥,即可食用。

说明:具有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适用于肩周炎晚期瘀血阻络者。

3.桑枝鸡汤

组成:桑枝60g,薏苡仁10g,老母鸡1只,盐少许。

制法用法:将桑枝切成小段,与鸡共煮至烂熟汤浓即成,加盐调味,饮汤吃肉。

说明: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补气血之效。适用于肩周炎慢性期而体虚风湿阻络者。

小结

冻结肩属痹痛范畴。主要症状为肩关节疼痛及主被动各个方向上的不同程度功能受限。此病主要发生在盂肱关节周围,包括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肩峰下肌、小圆肌4个短肌及联合肌腱,联合肌腱与关节紧密相连,附着于肱骨上端为旋转肩袖,是肩关节活动时受力最大结构之一,易损伤。肱二头肌长肌腱起于关节盂上方,经肱骨结节沟的骨纤维隧道,是炎症好发部位。肱二头肌短头起于喙突,经盂肱关节内前方到上臂,受炎症影响后肌肉痉挛,影响肩外展、后伸。滑囊、关节囊受炎症影响,易受损伤。综上所述,各种病因导致肌肉、肌腱、肩袖、滑囊、关节囊炎症致使关节内外粘连,肌肉及肌腱挛缩,而致肩关节活动受限及活动时疼痛剧烈。患者不敢功能锻炼,肌肉不活动,肌腱挛缩加重,活动范围越小,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治疗的共同作用都是终止肩周炎“炎症渗出→粘连形成→疼痛加剧→活动减少→肌肉萎缩”的恶性循环,建立“疼痛缓解→渗出吸收→功能恢复→组织复原”的良性循环。

本次共入选20方,其中经典方13例,经验方5例,自拟方2例,外洗方1例。根据辨证不同,治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舒筋活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疏风化湿,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白芍、桂枝、当归、川芎、黄芪、姜黄、防风、羌活、熟地黄、桑枝、秦艽、独活、鸡血藤。除了基础药物如白芍、桂枝、当归、川芎等,用药多采用疏风散寒的防风,治上半身疼痛的羌活,治手臂疼痛的姜黄、桑枝等。临床报道中辨证多有风寒侵袭之证,因此在诸多方剂中多有疏风散寒之药,与冻结肩的别称“漏肩风”有着相映之处。另外,适当选用善窜好动之性的虫类药物,取其破瘀散结、镇痛通络之功,取药物“通”之药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粘连,恢复肩关节功能。在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我们多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受限角度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动作,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中药药理

防风

【性味】 甘,辛,微温。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解表祛风,胜湿,止痉。

【主治】 感冒头痛、身痛,发热,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砷中毒。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5~10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1.阴虚火旺,无风寒湿邪者不宜服。

2.恶干姜、白蔹、藜芦、芫花,畏萆薢。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防风对铜绿假单胞菌、多种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哥伦比亚SK病毒和羊毛样小芽孢癣菌亦有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防风水煎剂与乙醇浸液10g/kg灌服1次,对大鼠蛋白性脚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免疫促进作用 防风水浸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胞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对抗氢化可的松引起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低下,可使其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同时能増加小鼠脾脏重量,显示出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4.镇痛作用 给小鼠灌服50%的防风醇浸液(挥去乙醇),能明显地提高其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

5.解热作用 防风煎剂与浸剂给予用伤寒混合菌苗和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所致发热的兔灌胃,表现出中等强度的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强,且可持续2.5小时以上。

6.其他作用 防风有抗溃疡、抗电休克的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2.《太平圣惠方》:“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

3.《用药法象》:“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

4.《本事方》:“治破伤风及跌仆损伤”。

5.《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

6.《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

7.《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痹痫痉等证”。

羌活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归膀胱、肾经。

【功效】 发散风寒,除湿止瘀。

【主治】 风湿痹痛,风寒感冒。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3~10g。

【使用注意】 非风寒湿邪而属气血不足之证忌用。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羌活挥发油和羌活注射液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減少,痛阈提高。

2.抗炎抗过敏作用 羌活挥发油灌胃,有对抗二甲苯、角叉菜胶,右旋糖酐性炎症的作用。对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

3.其他作用 羌活挥发油有解热、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羌活水提液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菌等作用。

【各家论述】

1.《药性本草》:“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遍身顽痹”。

2.《珍珠囊》:“去诸骨节疼痛”。

3.《汤液本草》:“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

4.《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

5.《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遍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

6.《本草正义》:“羌、独二活……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只能通行胸腹腰膝耳。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文一切风湿寒邪,着于筋骨肌肉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为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 /xbtVAjFFWpCrTn3Z7APoDlxMQG8Fcz28O+9D3Gcday4/9PwptBq5ALjDM76Mw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