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各型颈椎病

内治方

39.麝香颈康汤

【出处】 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经验方

【组成】 黄芪、川芎、防己、补骨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

【功效】 益气化瘀,消肿止痛,化痰利水,补益肝肾。

【主治】 各型颈椎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总结】 人工麝香活血散结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水退肿,《日华子本草》曰“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本经》曰“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止痛;补骨脂补肾,益筋壮骨;人工牛黄清热化痰,利咽。本组治疗172例,治愈54例,好转105例,未愈13例,总有效率为92.4%。

【来源】 王拥军,陈治立,施杞,等.麝香颈康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37-39.

40.脊痛汤

【出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邓福树教授经验方

【组成】 葛根30g,黄芪60g,猪苓、泽泻、鸡血藤、延胡索各20g,当归、川芎、杜仲、三棱、莪术各15g,白芍25g,车前子10g。

【功效】 活血化瘀,益气利水。

【主治】 各型颈椎病。

【用法】 水煎,每日1剂,口服2~3次,10日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邓福树教授认为颈椎病尤其是对神经根性、脊髓性颈椎病,其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瘀,痰湿阻滞,神经根和或脊髓水肿,无菌性炎症。提出了“益气活血利水”的治疗原则,本方具有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黄芪、川芎、三棱、莪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葛根等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脊髓、神经根水肿和炎性反应,提高脊髓的柔度,降低血管通透性和硬度,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及脊髓功能的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伴有头晕、头痛者加天麻10g、钩藤50g;伴有高血压者加夏枯草、决明子各15g。本组共治疗289例,其中治愈193例,有效85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96.2%。

【来源】 张景祥,曹秋茹.脊痛汤治疗颈椎病289例[J].中医药学报,2000,(3):43-45.

41.葛桂通督汤

【组成】 葛根30g,桂枝15g,羌活12g,黄芪30g,白芍20g,川芎10g,天麻6g,鸡血藤30g,僵蚕10g,威灵仙10g。

【功效】 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主治】 颈部疼痛,转侧不利,甚则头晕、目眩,上肢麻木酸痛、下肢痿软无力,劳累后加剧为主症。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后将药液混合,早晚各服用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处方总结】 葛根发表解肌、升津舒筋,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二者共为君药;黄芪补气,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微循环;天麻平肝息风止痉,有抗炎作用;白僵蚕祛风解痉;羌活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通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风寒湿痹者加防风、苍术各10g,细辛3g;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5g,三七3g;痰湿阻络者加陈皮、茯苓、法半夏、竹茹各10g;肝肾不足者加独活、桑寄生、杜仲、山茱萸各10g;气血亏虚者加党参、当归各15g,熟地黄20g。本组90例结果临床痊愈65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4%。

【来源】 熊越海,熊暑霖.葛根通督汤治疗颈椎病9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1):21-22.

42.缓急舒痹汤

【出处】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房定亚老中医经验方

【组成】 生白芍30g,威灵仙12g,生薏仁30g,羌活10g,苏木10g,蜈蚣2条,僵虫10g,生甘草10g。

【功效】 舒筋活血,散风除湿,缓急止痛。

【主治】 颈椎病。颈肩臂及手指疼痛麻木、头晕、上肢无力等表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5日为1个疗程,同时指导患者做颈部功能锻炼。

【处方总结】 方中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肝柔肝镇痛,解除中枢性及末梢肌肉痉挛;生薏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且可制约白芍量大引起腹泻的不良反应;苏木行血破瘀、消肿、止痛;羌活能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关节不利;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治风湿痹痛,以及肌强筋缩的掣痛;蜈蚣、僵虫为虫类搜逐之品,以助通络止痛作用。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者加桑寄生30g,怀牛膝15g,狗脊12g;头项强痛者加川芎10g,鸡血藤30g,丹参20g,葛根30g;眩晕恶心者加姜半夏12g,菊花30g,胆南星10g;肢凉无汗者加桑枝15g,姜黄10g;颈部活动受限者加木瓜10g,天麻15g,仙鹤草25g。本组共68例,治愈32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来源】 高玉玮.缓急舒痹汤治疗颈椎病68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12-13.

43.葛根舒颈汤

【组成】 葛根45g,黄芪、威灵仙、鸡血藤各30g,乌梢蛇、当归、赤芍各15g,红花、桂枝、全蝎各10g。

【功效】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颈部强痛不舒,酸楚无力。常伴枕部头痛,眩晕耳鸣;肩臂酸痛,手指麻木及上肢活动障碍。X线片显示有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关节骨质增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用法】 先将中药冷水浸泡30分钟,煎沸15分钟即可。每日1剂,煎熬3次取药汁约600ml,每日3次,每次200ml,饭后服用。

【处方总结】 方中葛根、桂枝、威灵仙、鸡血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舒筋通络,祛邪除痹,扩张血管,调畅血行,解除筋肉痉挛,改善营养代谢。而葛根善治头颈强痛,桂枝长于横通肢节,引诸药上至头颈、肩臂、手指,直达病所。黄芪、当归、赤芍、红花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祛除血脉瘀滞。黄芪大补元气,可扶正以祛邪,又固表而避邪,使气旺以促血行,助诸药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全蝎、乌梢蛇虫类之品,透骨通络,搜风剔邪。寒凝加细辛6g,制川乌(先煎30分钟)10g,血瘀加桃仁15g,三七10g,气虚加党参30g,白术15g,眩晕加钩藤30g,天麻10g,久病加蜈蚣、穿山甲各10g。本组治疗138例,痊愈96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2%。

【来源】 杨国荣,陈宏伟,唐永春.葛根舒颈汤治疗颈椎病138例[J].陕西中医,2007,28(12):1623-1624.

44.葛根二藤汤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贻训教授经验方

【组成】 葛根15g,钩藤15g,鸡血藤15g,当归15g,川芎9g,黄芪15g,桑寄生15g,姜黄9g,白芍12g,白芥子9g,地龙9g,牛膝9g,桂枝9g,丹参15g,全竭9g,蜈蚣2条,土鳖虫9g,木香9g,甘草6g。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 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欲呕或呕吐、颈部僵板,颈部活动功能受限,伴或不伴上肢麻木无力、下肢无力或步履困难、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用法】 每日1剂,煎取药液约400ml,分2次于饭后1~1.5小时温服,7剂为1个疗程。

【处方总结】 方中葛根、钩藤、鸡血藤共奏解肌止痉、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葛根气质轻扬,升散,发表解肌,升津舒筋;钩藤甘凉,透散,息风解痉,止痛;鸡血藤苦甘,舒筋、活血通络。地龙、蜈蚣、土鳖虫、全蝎等虫类药透骨逐瘀通络,息风镇痉。当归、丹参补血活血化瘀,当归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推陈出新之功;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木香辛温,调节服药后的胃肠气滞、消化不良;姜黄辛散温通,苦泄,入气血分,活血行气而止痛,能行肢臂而除臂痛,川芎、木香、姜黄三药巧用增强活血行气之功。黄芪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固表而避邪,助诸药活血通络而不伤正。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止痛,助阳化气,调和营卫之功,散肌腠风寒,温通经脉,牛膝善引诸药下行,药力直达病所;白芥子以祛经络之痰,通络止痛,化痰散结。桑寄生、牛膝合用补肝肾、强筋骨,增强补虚功效。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舒缓挛急,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椎动脉型与交感型加天麻9g,菊花9g;脊髓型加鹿角胶15g,骨碎补9g;有气虚症状者黄芪改为30g;平素脾胃不好者加半夏9g,陈皮9g。本组172例,临床痊愈81例,显效66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8%。

【来源】 郝延科,黄向业,王晓英,等.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例[J].中医正骨,2009,21(9):26-28.

外治方

45.威灵化刺膏

【组成】 威灵仙300g,北细辛、番木鳖、生草乌、骨碎补、穿山甲、血竭各100g,白芥子150g,樟脑60g。

【功效】 辛温散寒,窜透开滞,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 各型颈椎病。表现为颈项酸胀僵硬,头部俯仰不便,肩、背间歇性酸胀、疼痛、颈项、肩臂、肩胛上背等处酸胀疼痛,或手臂呈放射状触电样麻木,发作时不能握物,上肢肌力减退;或颈部酸胀疼痛,头脑昏沉,阵发性昏晕,甚则站立不稳,听力减退。或游走性头痛、耳鸣,一侧或双侧颞部胀痛,常伴有失眠、焦虑、烦躁、记忆力下降;或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失灵,行路无力,有踩棉花感或踏空感,渐发展为下肢痉挛性瘫痪及二便失禁。

【用法】 药碾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医用纱布裁剪折叠成6层宽70mm、长90mm长方形膏药布块,底层加一同形状塑料薄膜,穿上系带,缝扎成口罩状;每次取药粉30g,用蜂蜜汁调成稀膏状,均匀涂于纱布块上即成每晚睡前将药膏敷于颈椎段,将系带于颈前打结,次晨取下清洗颈部即可。

【处方总结】 方中威灵仙祛风湿,其性善走,无处不到,可以宣通五脏、十二经络。细辛,气味辛温,能穿透开滞,宣通寒凝。番木鳖,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治疗顽痹麻痛,肌软无力。生草乌大辛大热,主治寒湿痹痛。骨碎补,散瘀血,接骨续筋。穿山甲通经络,活瘀血,性善走窜,能直达病所。白芥子消肿散结,祛皮里膜外之寒痰结滞。血竭,活血散瘀,除血痛,凡一切血瘀、血聚引致的疼痛,瘀肿均可应用。樟脑辛香走窜,可穿透皮肤,行滞散结,化瘀止痛。本组共治疗120例,治愈63例,好转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

【注意事项】 注意纱布块四周边缘需各留出15mm空白,以免挤压渗漏污染衣被。

【来源】 贾必奉.威灵化刺膏外敷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120例[J].陕西中医,2006,27(8):958-960.

小结

颈椎病的分型较多,临床症状复杂,相互影响、兼合,以致中医辨证分型需结合疾病特点与临床症状,将辨病、辨型、辨证相结合。辨病明确颈椎病的诊断;辨型确定临床分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辨证以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确定不同患者的证型;进而进行辨证施治。结合临床实际及文献报道的资料完整性等,本次入选方剂45方,颈型颈椎病4例,神经根型12例(内服11例,外用1例),椎动脉型18例(内服17例,外用1例),脊髓型3例,交感神经型1例,其余7例可用于各项颈椎病(内服6例,外用1例)。

颈型颈椎病以颈肩部僵痛为主要症状,辨证上以风寒湿邪阻络证、气血瘀滞证最为多见。《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中“项背强几几”指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正好与颈型颈椎病症状相似,因此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多在《伤寒论》中桂枝加葛根汤基础上进行加减。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所收集的数个方剂,以葛根、桂枝、白芍、丹参、川芎为使用率最多。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症状为主,为临床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也是保守治疗治愈率较高的疾病。中医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不同证型,分别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滋肝补肾,祛风养血,疏筋通络,滋阴柔筋等治法,疗效显著;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葛根、白芍、川芎、桂枝、鸡血藤、当归、桑寄生、地龙、丹参、威灵仙等,对疼痛明显者多加用蜈蚣、僵蚕、姜黄等。临床实践中,编者多采用手法联合中药的方法,尤其对颈椎的旋扳手法(定点或不定点)能够矫正颈椎节段位置,改善神经根被压迫刺激程度,疗效更为有效。

颈椎只是能够引起眩晕症状的少数疾病,对于眩晕更倾向于采用“后循环缺血”的概念。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曾经认为的机械压迫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病机,一直存在着争议,诊断此病时更多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中医正是依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包括气血不足证、肝风内动证、痰湿阻络证、瘀血阻滞证等,治法以平肝息风,行气疏风,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化痰,益气养血为主,方药中以天麻、葛根、半夏、茯苓、白术、川芎、白芍、丹参、陈皮、黄芪使用率最高。

临床报道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较少,因为诊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对较少,而脊髓型颈椎病确诊后一般均建议患者考虑手术治疗。基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特征,多辨证为气血亏虚之证,因此治疗多以补气养血、补肾活血等治法为主。

常用中药药理

葛根

【性味】 甘,辛,凉。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发表解肌,透发麻疹,解热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 骨伤科患者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麻疹透发不畅,热病烦渴,消渴病,湿热泻痢,脾虚久泻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0~20g。

【使用注意】

1.止泻宜煨用。

2.胃寒及夏日表虚多汗者慎服。

【药理作用】

1.局部麻醉作用 家兔角膜和豚鼠皮肤反射实验证明,葛根素有轻微的局部麻醉作用。

2.活血作用 葛根素不仅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羟色胺的释故,还可以抑制ADP诱导的人、大鼠、家免和绵羊血小板的聚集,显示出一定的“通痹”作用。

3.雌激素样作用 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有雌激素样作用,此作用之成分为大豆黄酮。

4.其他作用 实验观察到,葛根有舒张平滑肌,解热,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强心,降血压,改善脑循环及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

2.《名医别录》:“疗金疮,止痛”。

3.陶弘景:“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

4.《本草拾遗》:“生者破血”。

5.《本草经疏》:“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

6.《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主治】 骨伤科病患者的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虚证,风寒表实证,痰饮证,水肿,小便不利,胸痹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癥瘕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5~10g;亦可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用。

2.桂枝辛散,通子宮而破血,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作用】

1.活血化瘀作用 桂枝能解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黏度,有助于血细胞表面电荷的充分暴露和变形活动,从而使全血黏度降低,并能解除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集聚,改善组织体液循环,消除水肿,使病变组织逆转修复。

2.抗炎作用 桂枝对角叉菜胶性肿胀第二期有效,对初始期亦有一定作用,可能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有作用,芍药与桂枝同用有协同作用。桂枝挥发油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

3.抗过敏作用 桂枝浸膏在肾炎研究中,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认为其有较强的抗过敏反应作用。

4.镇痛作用 桂皮醛对鼠尾加压性疼痛无明显影响,但对醋酸性疼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桂枝的乙醇浸出液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异型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尚有抗病毒作用。

6.其他作用 桂枝有镇静,解热,抗惊厥,止咳,促进胃肠蠕动,利胆,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肿瘤等作用。

【各家论述】

1.《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2.《王好古》:“宣导百药,通血脉”。

3.《本草汇言》:“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4.《长沙药解》:“极止痛楚”。

5.《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

白芍

【性味】 苦、酸,微寒。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 血虚阴亏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四肢拘挛疼痛,血虚肝旺引起的胁肋、脘腹疼痛,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视物昏花、耳鸣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5~10g,大量可用至15~30g。

【使用注意】

1.阳虚证不宜单用。

2.反藜芦,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白芍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的特点,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及某些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 白芍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蛋清性急性炎症、肉芽肿增生均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免疫调节有关。

3.镇痛作用 白芍对醋酸扭体、热板刺激等方法所造成的疼痛模型均有显著的防治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镇痛作用不能被纳洛酮所阻断,故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高级中枢的整合而完成的。

4.解痉作用 芍药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和子宫平滑肌的痉挛。研究表明,白芍的解痉作用是其直接作用于肠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的结果,同时与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游离也有关。

5.活血作用 白芍有养血作用,也可治疗与血虚有关的瘀血证。体外实验发现,白芍提取物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可对抗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6.免疫调节作用 白芍对动物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可使免疫功能亢进或低下者恢复正常。

7.降温作用 白芍能降低大鼠和小鼠的正常体温,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其降温机制与脑内H 1 受体有关。

8.其他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白芍还有保肝、抗溃疡、耐缺氧等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2.《名医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

3.《药性论》:“消瘀血,能蚀脓”。

4.《广利方》:“治金创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熬令黄,杵令细为散。酒或末饮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

5.《经验后方》:“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灸)。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Geokfnp7GxUGR2RVFwbSdYYIW9r+pspth2afMW145wQNOJxWKE0ipFUbhZsrmD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