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六节
|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症候群,又称颈椎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其发病率据报道在1.7%~17.6%,大多数发生在40岁以后,50岁以上可达25%,60岁以上达50%,而70岁以上几乎可达100%。
【临床表现及诊断】
1.颈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常见,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多与长期低头的职业或颈部不良习惯姿势有关。本型颈椎病的病因是损伤。基本病理是椎间盘退变,椎体移位,小关节错缝。最常损伤的肌肉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前斜角肌、椎旁肌等。诊断要点为:
① 颈项部酸、痛、胀等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② X线片有颈椎曲度改变、轻度位移、不稳定等。
③ 应除外其他疾病,如落枕、冻结肩、肌筋膜炎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传统的颈椎病。本病多因颈部软组织劳损、外伤、骨赘形成、韧带劳损、关节囊松弛、椎间关节变异等,造成椎间孔缩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椎间孔缩小分前后径与上下径缩小。前后径缩小,主要是纤维环破裂、髓核后突、椎体后缘骨赘和上下关节突移位突入椎间孔内或椎体滑移所致;上下径缩小主要是椎间盘变性引起椎间隙狭窄所致。诊断要点为:
① 根性症状、体征与病变节段相一致。
② 颈神经根牵拉试验、后仰位椎间孔挤压试验、头部叩击试验等检查阳性。
③ 影像学检查所见与临床表现一致。
④ 排除颈椎外其他病变。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相对其他型较少见,但临床症状严重,致残率高,早诊断早治疗对本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诊断要点为:
① 颈脊髓受损的临床表现。
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
③ 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椎管内肿瘤、末梢神经炎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而又复杂的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诊断要点为:
① 颈性眩晕,可有猝倒病史。
② 旋颈征阳性。
③ 颈椎X线片有椎动脉损害的异常所见。
④ 多伴交感神经症状。
⑤ 除外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
⑥ 除外椎动脉1、3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⑦ 确诊、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表现复杂,症状差别较大,甚至症状互相矛盾。诊断要点为:
① 有头面、颈、上胸、上肢、心脏等部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② 伴有颈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的临床表现,或颈椎病的影像学改变。
③ 颈胸神经节阻滞或颈部硬膜外阻滞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6.其他型颈椎病
根据损伤的部位和表现,除前几型颈椎病外,还可见食管压迫型、膈神经受累型、喉返神经受累型等几个特殊类型的颈椎病。
7.混合型颈椎病
两型或两型以上颈椎病表现同时出现,称为混合型颈椎病。临床常见以一型颈椎病为主,兼见他型。颈椎部位的损伤通常不是只损伤某一组织,而是多组织同时受损。
【治疗】
1.辨证论治
(1)寒湿阻络(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 患者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则: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化裁。
组方:羌活9g,川芎9g,葛根15g,秦艽12g,桑寄生15g,杜仲12g,桂枝9g,细辛3g,防风9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熟地黄18g,党参9g,茯苓9g,炙甘草6g。若病久,寒湿痹阻经脉,气血失畅而生瘀者,可有舌质青紫或见瘀斑、瘀点,加桃仁、红花各6g,乳香、没药各3~6g,或酌加通络之品,如地龙6g,鸡血藤15g,伸筋草15g;对于病程较久,常有肢体拘挛,抽掣疼痛者,可配伍使用全蝎、蜈蚣(此二味药研末吞服,疗效较佳)穿山甲、露蜂房、土鳖虫等虫类药物,以加强通络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
(2)气血不足(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
组方:人参3~6g(或党参9~12g),黄芪12~30g,炒白术9g,当归12g,熟地黄24g,山药12g,茯苓9g,陈皮6g,炒枣仁15g,远志9g,炙甘草6g,木香6g,焦三仙各6g,肉桂1.5g。若脾虚夹痰,可加半夏9g,竹茹6g。若有中气不足加黄芪12~24g,炒白术9g。
(3)肝肾阴虚(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患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每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则:滋水涵木,生精填髓。
方药:虎潜丸(《丹溪心法》)化裁。
组方:黄柏9g,知母9g,龟甲12~18g,熟地黄24g,白芍9~12g,锁阳12g,狗骨12~18g(代虎骨),陈皮6g,牛膝12g,当归9g。热甚者,可去锁阳、干姜;若兼有气血不足者,可酌加黄芪12~30g,党参12g,鸡血藤12~18g,以补益气血。
(4)脾肾阳虚(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 患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
治则:补肾健脾。
方药:鹿角胶丸(《医学正传》)加减。
组方:鹿角胶9g,鹿角霜12g,熟地黄24g,牛膝12g,菟丝子12g,人参6g,白术8g,茯苓9g,炮干姜8g,肉桂6g,当归8g,炒杜仲12g,龟甲12g,狗骨12~18g(代虎骨),炙甘草6g。
2.中成药
(1)颈复康 开水冲服,每次1~2袋,每日2次,饭后为宜。孕妇忌服,消化道溃疡、肾性高血压者慎服。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之功。用于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头晕、颈项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等症。
(2)颈痛灵 口服。每次10~15ml,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因本品含麝香,孕妇忌服,高血压患者慎用。用于椎-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在颈椎处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颈肩臂背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
(3)壮骨关节丸 口服。1次1~2丸,每日2次。有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功。用于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病除用中药内服治疗外,中药外用也很有疗效,常用的有敷法、熨法、贴法、洗法等。根据病情、病人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配合其他疗法则疗效更好。
(1)敷法
① 蛇麝散:白花蛇10g,麝香1~5g,肉桂、乳香、没药、草乌、川椒、白芥子各5g,冰片少许。先将白花蛇焙黄,乳香、没药去油后再同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取胶布一块,约3cm×4cm大小,在胶布上撒药粉少许,贴于颈部压痛最明显处,大椎、肩井等穴(根据症状,左者贴左,右者贴右,双侧者贴双侧)。1周换药2次,4周为1个疗程。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风寒侵袭者。
② 热敷方:紫荆皮15g,生栀子、大黄、五加皮、羌活、独活各12g,威灵仙15g,防风10g,生马钱子4g。共研细末,加酒、水各半的混合液调成糊状,文火炒热后装入10cm×15cm,厚2.5cm的纱布袋中,乘热敷于颈部,每天2次,12日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日。该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的功能,借助热气和药力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用于风湿侵袭,痹阻经脉者。
(2)熨法
① 熨洗方:草乌、赤芍、当归、天南星、透骨草各20g,羌活、川芎、乳香、没药各10g,威灵仙30g。加水100ml,浸泡24h,温火煎熬30min,过滤后浓缩约500ml备用。然后将浓缩好的中药药液浸毛巾,将毛巾湿敷于患处,再用电压220V,300W电熨斗插3min,于患处反复熨之,每次熨0.5h。本方有活血祛瘀,疏风止痛之功。用于风寒侵袭,痹阻经脉,或痰瘀相结者。
② 熨敷方剂:川乌、草乌、威灵仙、桂枝各15g,木瓜、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红花各10g,杜仲、巴戟天、透骨草各20g,米醋50g。将上药装入一个20cm×25cm的自制纱布袋中,放入煎药盆中,添水没过药袋即可,煎熬30min,然后将药袋取出稍凉一下,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敷于患处,每日2次,每次30min。用后将药液及药袋放置阴凉处,留下次再用,每剂药连用2日。
(3)贴法
① 骨质增生膏穴位贴敷法:麝香、皂角、狗骨(代虎骨)、淫羊藿、骨碎补、千年健、桑寄生、五加皮、川乌、草乌、威灵仙、海桐皮、川芎、鸡血藤经加工提取制成便于穴位贴敷的外用药膏,每贴0.2g,在相应穴位贴敷。本方有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本病骨质增生明显,神经根症状明显,或兼风寒湿邪痹阻者。
② 骨质增生膏外贴法
Ⅰ号骨质增生膏:三七、血竭、延胡索、乳香、没药。Ⅱ号骨质增生膏:肉桂、生草乌、生天南星、当归、三棱。两种膏药分别熬制,以Ⅰ号为例,三七等入麻油铁锅内,熬至焦黄捞出,继续熬油至滴水成珠,放入铅丹,比例是1斤油,半斤铅丹,搅匀成膏。
Ⅱ号膏:制法与Ⅰ号膏相同,使用前Ⅰ号膏、Ⅱ号膏均分别放入研成细粉的全蝎尾、冰片、麝香即成,每张净重25g。摊于纱布中央成长方形,孕妇禁贴。
两方皆具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功效,但各有侧重。Ⅰ号膏活血祛瘀,理气止痛功效强,适用于神经根型;Ⅱ号膏侧重于温经祛风,散寒化痰,止痛镇痛,适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
(4)洗法
① 舒筋活络洗剂(陕西中医学院经验方):当归、红花、透骨草、伸筋草、丹参、牛膝、木瓜、桑枝各15g,川乌、草乌、刘寄奴各12g,艾叶、花椒、桂枝各9g。将上药用大脸盆熬半盆药,再用毛巾蘸药水热洗患处。1日2次,每剂药洗2天。本方有活血温经,舒筋止痛之功。用于寒凝血瘀,筋急挛缩者。
② 颈腰痛擦剂:马钱子、生天南星、白芷、防己、生草乌、川乌、没药、僵蚕各10g,防风、威灵仙、徐长卿各15g,细辛、红花、樟脑各5g。上药水煎浓缩,75%乙醇提取总量1000ml,另加地塞米松50mg和匀,装入带有喷头的50ml安瓿中备用。孕妇、皮肤过敏、局部皮肤破溃者禁用。用时将药液喷于患处,再以热毛巾外敷。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但单纯应用针灸治疗本病,往往难以痊愈,尤其是对有明显神经根、血管、脊髓压迫症状者,需及时配合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由于颈椎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针灸施治,应根据症状表现,既要注重经络辨证,又要重视脏腑辨证。选穴时应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辨证分型,选取有关经脉的腧穴。
1.毫针
(1)取穴
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主穴:风池、天柱、风府、颈夹脊、曲池、天井、尺泽、外关、合谷、后溪。配穴:肩中俞、大椎、大杼、肩井、天宗、曲泽、少海、悬钟。
脊髓型颈椎病取穴。主穴:风池、颈夹脊、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配穴:天柱、少海、天井、曲池。
下肢瘫痪取穴。主穴:颈夹脊、环跳、髀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解溪、昆仑、申脉。配穴:秩边、殷门、伏兔、风市、悬钟、丘墟。
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主穴:风池、颈夹脊、风府、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配穴:天柱、大椎、印堂、太阳、合谷。
交感神经症状为主者取穴。主穴: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大椎、合谷、太冲、通里、血海、心俞。
颈型颈椎病取穴。主穴:风池、风府、天柱、颈夹脊、大椎。配穴:肩髎、肩井、大杼、合谷、后溪。
(2)操作 每次选3~5穴,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均用补法,其余穴位用中等刺激或强刺激。其中,风池穴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1寸,使局部酸胀,并向头顶、颞部、前额、眼眶扩散。天柱穴直刺0.5~1寸,使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部放散。风府穴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0.8寸,使局部出现胀感,注意针尖不可朝上。颈夹脊穴,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0.3~0.5寸,注意针尖不宜向外或过深,以免伤及椎动脉。
2.梅花针
对颈型神经根型软组织症状较重者疗效较好。
(1)取穴 阿是穴周围、颈夹脊、疼痛及感觉障碍循经部位。
(2)操作 自上而下叩刺,以局部皮肤红晕而无出血为宜。
3.耳针
(1)取穴 颈、神门、内分泌、肾、肝、颈椎。
(2)操作 每次选2~3穴,以强刺激捻转数秒钟后,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每隔5~10min捻转1次。亦可行埋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4.头皮针
(1)取穴 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对侧感觉区1/5的下段、对侧上肢感觉区。
脊髓型颈椎病取穴:对侧运动区、双侧足运感区。伴感觉障碍者加对侧感觉区。
(2)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急性期每日针1次,缓解期可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快速进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快速捻转,不提插。持续捻转2~3min,留针5~10min后重复捻转。反复捻针2~3次即可起针。
5.电针
(1)取穴 同毫针。
(2)方法 选取1~3对穴,一般用疏波,或用疏密波。调节电流应从小到大,颈部穴位电流输出量宜小。每日治疗1次,每次10~15min。注意,电流强度不可太强,以免波及脊髓,发生针刺意外。
1.常规操作
① 一指禅推颈项部:自头颈交界处后侧、后外侧开始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上向下,往返移动,重点在风池穴和病变节段,先推健侧后推患侧,时间约5~10min。
②
颈项肩背部:在一手做
法同时,另一手配合做颈椎的被动屈伸、侧屈、旋转活动,操作5min。颈部被动运动幅度应由小逐渐增大,至患者颈项部有弹性限制时,再做一轻巧、短促而有控制的扳动。
③ 弹拨按揉颈项部: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背后,以一手拇指指腹着力于颈椎一侧,虎口张开,像拨琴弦样自外向内弹拨揉按病变节段上下棘突旁开0.5~1寸处约1min,手法要深沉缓和,力量透达深层,以患者有较强烈的酸胀感为佳。如患者颈项肌强硬,肌张力较高,可适当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④ 弹拨按揉肩部:在肩胛内上角附近寻找敏感压痛点,指下可有条索或结节状反应物,在其上施加弹拨按揉手法约1min。
⑤ 拿颈项部:自上而下,从风池穴开始而下,动作连绵不断,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一直到颈肩交界处共3遍。
⑥ 拿肩井:拿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的肩井穴1min,以患者有酸胀感为佳。若患者肩部肌肉紧张,酸痛明显,可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⑦ 摇颈椎: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侧后方,一手托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扶持其头顶部后侧,两手协同将头摇转,顺逆时针各5~7次,注意摇颈时应缓慢柔和,转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切忌暴力,同时头颈部不宜过度后伸。
⑧ 扳法:患者端坐,将头颈向运动受限侧转动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顶住高起的棘突,其他四指扶住颈部,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颌,手指拿住下颌骨,将头向上及受限侧牵提、旋转,另一手拇指用力将棘突高隆处向颈前方顶住,可听到一响声,表示移位已经纠正。注意操作时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关节弹响虽常标志手法复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弹响。本法虽常用,但定位性较差,有一定风险性,应注意。
2.分型加减
(1)神经根型 增加下列手法。
① 按揉天宗穴: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后方,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两手虎口张开,五指伸直,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扶持患者两肩背部,两拇指螺纹面着力于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的天宗穴,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环转运动,从而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同拇指运动,以患者感到酸胀为佳,约2min。同时嘱患者缓慢活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可以缓解颈部功能障碍。
②
上肢: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侧方,一手托患肢,另一手在患肢自上而下做
法3~5min,重点在受累神经分布区域。
③ 按揉上肢腧穴:患者端坐,医生站立患者侧方,一手托患肢,另一手拇指依次按揉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各1min,以患者有酸胀感为佳。
④ 搓上肢:患者端坐,患肢自然下垂,医生站立其患侧,上身略前俯,以双手掌面夹紧患肢,快速搓动,并缓慢自肩部向下移至腕部,连续操作3遍。注意搓动时医生不可进气。
⑤ 抖上肢:患者端坐,医者用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在向远端引伸的基础上,将肢体用力上下、左右抖动1min。抖动幅度由小到大,用力大小以带动患者肢体抖动为限。
⑥ 拔伸五指: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患侧,一手托患肢腕部,另一手五指自然弯曲,示指、中指中节夹紧患肢手指向外依此拔伸五指。
(2)椎动脉型 常规操作中去颈部摇法,增加下列手法。
① 开天门:患者端坐,颈椎略后伸,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以两手拇指指腹螺纹面交替从眉心印堂穴至神庭穴自下而上推1min,手法宜轻快柔和。
② 分推坎宫:患者端坐,颈椎略后伸,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以两手拇指指腹螺纹面从眉心印堂穴沿两眉弓自内向外分推1min,手法宜轻快柔和。
③ 运眼眶:患者端坐,颈椎略后伸,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以两手拇指指腹螺纹面,沿两眼眶周缘做环转推动约1min,手法宜轻快柔和,避免伤及眼球。
④ 按揉太阳穴:患者端坐,颈椎略后伸,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以两手拇指指腹螺纹面着力,按揉太阳穴约1min。
⑤ 运耳轮:患者端坐,颈椎略后伸,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两拇指伸直,其余四指自然弯曲,夹住患者两耳轮,沿耳轮弧线自上而下捋动,约0.5min,以患者觉耳部有烘热感为佳。
⑥ 扫散颞部:患者端坐,医生站立患者前方,两手用拇指桡侧面自患者额角头维穴起,沿发际向耳后方向做快速往返推擦,其余四指微屈以助力,随拇指移动同时做推擦动作约0.5min。
⑦ 拿五经:患者端坐,医生站立患者后方,一手扶持额部,一手五指分开成爪状,中指对准督脉循行路线,指端着力,自前向后拿头部5遍。
(3)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者,在椎动脉推拿治疗基础上增加下列手法。
① 推桥弓穴:患者端坐,医生站立一侧,用拇指螺纹面在胸锁乳突肌部桥弓穴自上而下推动20次,另一侧同此。注意桥弓穴不允许两侧同时操作,以免引起意外。
② 横擦胸廓:患者端坐,医生站立一侧,一手扶持患者背部,另一手五指伸直并拢,腕关节伸直,自锁骨下缘起至12肋止,做往返直线横向摩擦2~3min,以透热为度。对于女性患者只擦上胸部。
③ 直擦背部:患者端坐,医生站立一侧,一手五指伸直并拢立掌,用小鱼际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自上而下做直擦法2~3min,以透热为度。
3.注意事项
颈椎病从根本上说是颈椎生物力学异常改变的结果,矫正椎体的病理性解剖位置,恢复脊柱的内平衡尤为重要,必须重视正骨推拿手法的运用,这是提高推拿疗效的关键。颈椎病的发生和经筋关系密切,经筋具有“起、结、聚、布”的特点,且循行和本经路线一致,和运动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故临床施治时应重视在头颈部循行诸经之经筋。因此软组织推拿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并且推拿为一系统操作,切不可因强调正骨推拿手法而忽视软组织推拿手法。
一般认为,本法用于颈椎病急性症状明显时效果较好,可以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状态,从而解除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及颈部软组织劳损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观察,本法对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尤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更好。
(1)方药配制 当归、白芷、川芎、蒲公英、秦艽、杜仲、乳香、草乌、赤芍、桃仁各20g,牛膝、没药各10g,威灵仙、透骨草各30g,羌活50g,上药加水1500ml,浸泡4h后水煎,沸后40min用4层纱布滤出药液900ml。第二煎加水1000ml,沸后25min滤出药液500ml。两煎混合,装入瓶内放置冰箱备用,用时加温至40℃。
(2)操作 把10cm×15cm大小的药垫浸泡在加温的药液中,将吸有药液的药垫放置于病变部位,其上再放7cm×10cm极板(阳极),非作用极(阴极)用生理盐水浸湿放置于前臂麻木疼痛部位,然后盖以塑料布或人造皮革,用沙袋、绷带或借患者身体重力将电极加以固定。徐徐转动电位器逐渐增大电流量,参照患者的感觉将电流量控制在5~15mA之内。每次治疗20~25min,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4~7日,一般治疗2~5个疗程。
尽管小针刀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从临床资料上看,该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
(1)选穴 颈椎病多于患者的枕外隆突、项韧带、肩胛骨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尤其是可触及硬结、筋结、条索之处,或者选取风池、肩井、天柱、扶突、新设、颈百劳等穴位之有明显压痛者,取2~3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坐位低头,双手搭于椅背,使肩、颈部放松。根据进针的具体部位,其进针深度可达枕骨平面、棘突尖,或棘突两侧。沿骨面或肌肉走向做先纵后横剥离数次,即可出针。对于棘突、棘间压痛明显,肌肉痉挛较甚或形成条索者,可行棘间韧带和头尖肌松解。对于颈椎小关节处压痛剧烈、活动受限者,可行关节囊切开及周围松解,并可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行推拿治疗或牵引颈部,使颈部椎间孔加大,促使椎体复位。如痛点在肩胛内上角则施术时刀口线和提肩胛肌走向平行刺入肩胛骨内上角,做纵向剥离数次,然后针体倾斜做横向铲剥数次后快速出针,并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在相应棘间松解黄韧带。施术时患者的正常针感为酸、胀或向上肢、脊柱两侧或经头部两侧循太阳经脉向前额及两颞侧放散感。
以上治疗1次未愈,可间隔1周至2周后再做1次,一般做2~3次。
由于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已成为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1)操作方法 首先是硬膜外穿刺。病人应在手术室内严格无菌下进行。患者取坐位,反骑坐于靠背椅上,双手抓握椅背双角,双肩自然下垂内收,头额部顶放于椅背上(垫布巾),颈椎尽可能前曲。通常取颈7~胸1,或胸1~胸2棘突间隙进针。常规消毒,铺洞巾。于进针棘突间局麻后刺入穿刺针,针尾向骶侧适当倾斜,当针尖有黄韧带突破感后,负压抽吸无回血及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则确定已进入硬膜外腔,可以直接注射药物或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将导管外端接输液器或注射器,持续点滴或推注已配好之药液。开始时速度宜慢,并注意观察有无反应,如在3~5min内无明显反应,可将剩余药液注完。最后快速出针,无菌纱布包扎。使患者抬头坐位或侧卧位休息15~30min,观察约1h后如无反应,可许其离开。
(2)参考药物配伍
① 生理盐水5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 12 100mg,芬太尼0.05mg,滴速4ml/min。
② 生理盐水5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5ml,复方丹参注射液6ml(或脉络宁注射液10ml)。滴速4ml/min。
以上各种治疗间隔期至少1周,治疗次数视病情而定。
用于切断疼痛的反射弧,解除局部痉挛,改善其缺血、缺氧状况。
(1)红花、当归、川芍注射液5ml加2%普鲁卡因2ml。做压痛点或条索状硬结区局部注射。隔3~4日重复注射1次,可减轻疼痛,逐步软化硬结。
(2)骨宁注射液封闭颈夹脊穴,每次选2个夹脊穴位,每穴注射2ml,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同时配合针刺天井、肩髎、少海、内关、合谷等穴,以得气感有如电麻为好。局部可加刺血拔罐法。
(3)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10ml,在大椎穴从病变侧旁开0.5寸处常规消毒进针、以45°角斜向大椎穴注射。如局部有凸起者,可稍作按摩,慢慢缓解,以助吸收。每2天注射1次,7次为1疗程,每2个疗程之间休息几日。
(4)1%普鲁卡因5~8ml,加泼尼松龙25mg。痛处局部注射封闭,5~7日1次,3次为1疗程。
(5)注意事项 注意严格消毒,盐酸普鲁卡因应先做皮试,阴性才可使用。注入穴位应及时回抽,避免注入血管内及关节腔,掌握适当针刺深度。某些中药制剂也可能有反应,不宜在神经根上注射,如针尖触及神经根,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
(1)颈椎枕领带牵引 常用的有坐式、卧式牵引两种,从颈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卧式效果较好。患者卧床,后枕及上颌部用枕领带兜住,牵引绳通过床头滑轮,牵引重量为1.5~2.5kg。此牵引方法的优点是患者可以在休息或睡眠中牵引。坐式牵引亦用枕颌带通过头顶上的两个滑轮,牵引重量为6.5~7.5kg。通过牵引能限制颈椎活动,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这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减轻神经根及突出物的充血和水肿。
(2)颈椎制动法 颈椎制动方法有颈围和颈托支架等。制动的目的是使颈部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突出物及骨赘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迫刺激,避免新的外伤,促使颈椎恢复内外平衡。亦可作为术前准备和术后的康复。
(3)西药 硫酸软骨素A、复方软骨素片,有一定的降血脂、抗凝、改善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对骨软骨病变的修复和早期骨刺的吸收等起到一定作用。每次口服8~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影响肌肉的代谢过程,适用于肌肉萎缩的根性和脊髓型颈椎病。每日300mg,分1~3次口服。
【运动康复】
1.颈部前下伸展:站立位,双脚展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头颈部前伸、侧转向右前下方,眼看前下方,似向海底窥视一样,还原;然后头颈部向前伸、侧转向左前下方,眼看前下方与前相似,还原。转动时吸气,还原时呼气。
2.颈部后上伸展:站立位,双脚展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头颈部尽力向右后上方转,眼看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亮一样,还原;然后头颈部转向左后上方,眼视左后上方,还原。转动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头颈部转动时不向前伸出。
3.颈部旋转法:头颈先向左环绕1周,再向右环绕1周,反复6~7次。急性损伤及椎动脉型、脊髓型禁用。
1.点头侧颈运动:取站位,躯干挺直,双脚自然放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眼自然开合,头颈中立位,精神集中于动作上。双手叉腰,头颈左侧屈右侧屈,头颈前屈后仰。按此反复做完4个8拍后,头颈复回中立位。可锻炼颈项前、后、左、右的活动功能。
2.上肢旋前运动:双手开掌自然放下,左手向外举起平肩水平,掌心向下,右手内收旋肩,掌心搭于左肩,头颈随右肩旋转于左边,然后左右手换位,如此反复做4个8拍。
3.拍打颈肩运动:双手开掌自然放下,同步进行,左右手在胸前交叉,用掌心分别拍打左右肩峰三角肌,然后左右手分别拍打同侧颈肌。拍打的力量以自然感到舒服为宜。如此反复做4个8拍。
4.旋颈举臂摩圈运动:双手开掌自然放下,同步进行,左手外展平肩,右手向左侧斜举,掌指均伸直放开,头颈随手旋转向左侧,双目转向双手所指的前方,然后双手由左侧向正上方至双手并肩自然举起,头颈随手旋转,至仰面朝天,双目望向天空,左右交替。如此反复做4个8拍,动作复原。
5.顶天压地运动:双手开掌自然放下,十指交叉,双手从前方举于头上,双掌心向天,头颈后仰,双目望天,然后掌心向地下压,头颈前屈,双目向下望。如此交替做4个8拍后,收回预备动作。
1.屈肘扩胸:两手自然下垂,分腿站立。两臂屈肘,同时后摆扩胸,反复进行20次。
2.斜方出击:两手屈肘置于胸部两侧,分腿站立。上体稍向左转,右手向左前斜方击出,左右交替,各重复10次。
3.侧方出击:两手屈肘置于胸部两侧,分腿站立。右手向右侧击出,左右交替,各反复10次。
4.上方出击:两手屈肘置于胸部两侧,分腿站立。右手向上方击出,左右交替,各重复10次。
5.直臂外展:两手下垂,分腿站立。右上肢直臂外展90度,左右交替,各重复10次。
6.直臂前上举:两手下垂,分腿站立。右上肢直臂由前向上举,左右交替,各重复10次。
【预后】
多数颈椎病患者有从急性发作到缓解、再发作、再缓解的规律。其发病缓慢,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多数颈椎病患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颈椎病预后不一,其中麻木型预后良好,萎缩型较差,根痛型介于两者之间。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对脑力的影响较严重,对体力无明显影响,有的椎动脉型患者终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形成偏瘫、交叉瘫,甚至四肢瘫,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的体力损害较为严重,如不积极治疗多致终生残疾,但对脑力的影响小。
【预防与调摄】
(1)合适的枕头对颈椎病的防治起重要作用,枕头不宜过高。过高常使头部处于强迫屈曲位,使颈后部软组织长期处于牵伸状态而造成软组织的劳损,影响颈椎的稳定。枕头过低或不用枕头仰卧位睡眠时,头顶枕部形成支点,可使颈曲减小,甚至反张,造成椎间关节的劳损,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合适枕头应以柔软的圆枕,高度以压缩后略高于自己的拳头10~15cm为宜,枕头的位置要放在脖子后方,不要放在后枕部,以免抬高头部,使颈部肌肉疲劳,颈曲变小或反张。
(2)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宜长期低头伏案或长期仰头看书和工作。若必须长期低头工作时,在工作0.5~1h后适当活动头部。长时间低头或仰头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3)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颈部外伤的发生。外伤可使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椎间盘等出血、水肿,发生机化、钙化或骨化,加快或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4)加强颈部功能活动锻炼能增强局部肌力,防止关节囊痉挛,松解滑膜粘连,缓解症状。持久锻炼,可使病变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