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突然的、无防备的过度活动,或者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出现急、慢性压迫性颈神经根病或脊髓病表现。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5~50岁,年轻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但总的发病率较少,为全部椎间盘突出症的4%~6%,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10。突出部位以颈5~6水平最多,其次为颈6~7,颈4~5,颈3~4,颈7~胸1,中央型占半数,其次为外侧型或旁中央型。此外,由于颈椎间盘之间有一定的活动代偿,且一旦某一节发生突出,则产生自我保护性相对固定状态,故较少出现骨性颈椎病那种广泛多发的情况。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所压迫的组织及压迫程度。轻者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如椎间盘膨出。当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时可引发较多、较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神经组织受损程度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压迫组织不同,可分为三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临床上椎间盘突出至椎间孔所致神经根损害者最为多见,单侧发病居多,亦可为双侧。

1.侧方型(或称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外侧和钩椎关节内侧,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该处的颈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压迫症状(图3-1)。

图3-1 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

① 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犹如“落枕”。一般均有定位点,并常影响休息和睡眠。可有间歇性颈部僵硬感,特别是晨起较明显。患者有时可伴有椎旁肌或斜方肌的痉挛,疼痛可放射至肩胛内侧。

② 颈部过伸时可产生剧烈疼痛,并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

③ 一侧上肢有疼痛或麻木感,轻者为持续性胀痛,重者有沿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烧灼样、刀割、针刺样疼痛,神经分布区皮肤过敏、麻木或感觉减退等。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肩部的束带样疼痛可由于颈长肌区的牵涉痛(肌束内)引起或由于C4或C5神经根受压引起。检查时,应了解整个颈椎的形态、触诊疼痛区域以及诱发压痛点,应记录颈椎的活动范围。

(2)体征 ①颈部处于僵直位。②病变节段椎旁压痛、叩痛,下颈椎棘突间及肩胛内侧可有压痛。③颈脊神经根牵拉试验和Spurling试验阳性。④压头试验或称椎间孔压缩试验时,患肢可出现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⑤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颈神经根仅受到刺激时,其支配区疼痛过敏;颈神经根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支配区疼痛减退。支配肌肉可有萎缩及肌力减弱现象。

继发于颈椎间盘突出的神经根性压迫,视受累神经根的不同均有明确的皮肤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和所支配肌肉的肌力改变,具体椎间盘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水平及所产生的相应症状见表3-1。

表3-1 神经根症状和体征与受累椎间盘水平和神经根的关系

2.中央型(或称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压迫脊髓前面而产生脊髓压迫症状(图3-2)。

图3-2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 ①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下肢往往重于上肢,表现为行走不稳,如无力、腿软或易绊倒,或抬腿困难等。②严重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③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2)体征 ①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②感觉异常,深浅感觉均可受累,依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异常平面。③四肢肌张力增高。④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如Hoffmann、Babinski、Openheim、髌阵挛及踝阵挛等征阳性。

3.旁中央型(或称混合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部位偏于一侧而介于颈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图3-3)。

图3-3 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除有侧方型症状、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不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此型常因剧烈的根性疼痛掩盖了脊髓压迫症,而一旦表现脊髓压迫时,病情多较严重。

椎动脉受压可出现在巨大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骨赘时。椎动脉受压的主要症状为中枢性视物障碍性眩晕,从椎动脉进入脑血流占脑血流量的11%,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ml,主要供应枕叶视觉皮层,当血流量低于视区脑组织正常代谢的需要时,就可造成中枢性视物障碍性眩晕。另外还可出现血管性头痛和一过性失明等。椎动脉血栓形成可累及大脑后下动脉,产生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同侧面部、对侧肢体和躯干温痛觉丧失,同时运动失调、咽下困难、发音障碍和眼震等。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正位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畸形。在侧位片上可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及增生性改变。斜位片上可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及关节突情况。颈椎X线照片不能显示是否有椎间盘突出,但可排除颈椎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如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椎先天性畸形等。

(2)脊髓造影 正常情况下,造影剂充盈的椎管无论在正位或侧位X线片上均呈直柱状,在椎间盘水平,正位片上,神经根鞘充盈时在其造影剂柱的两侧可见细小条状突出影,侧位上与椎间盘相对应的部位造影剂柱正常或有轻度压迹,一般不超过2mm。当椎间盘突出时脊髓造影表现为硬膜前间隙明显的压迹或充盈缺损,椎管内结构受压后移。椎间盘突出时,正位片造影剂柱呈一侧性椎管充盈异常或两侧对称性狭窄,同时合并一侧或两侧神经根鞘显影不良或中断。单纯神经根受压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无脑脊液梗阻,只有脊髓部分受压或完全受压的病例则能显示硬脊膜管的外形、椎间盘和骨刺向后突入椎管,脑脊液可出现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

(3)CT与CTM检查 CT可以了解颈椎骨结构、软组织和脂肪的轮廓,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定位很有价值,可显示颈椎管的大小及突出物与受累神经根的关系。CTM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椎管内组织形态改变图像,如肿胀的神经根、受压脊髓的定量分析、硬膜内外组织的分界等。

(4)MRI检查 矢状位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可较好地显示椎间盘和颈髓的轮廓以及椎间盘和椎体的退行性改变,以了解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的程度及脊髓有无萎缩变性。

(5)肌电图检查 可用来确定对神经根的损害,并对神经根的定位有所帮助。

三、诊断要点

患者多有颈部外伤史或过度活动后呈现颈神经根或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片,未见骨损伤,但在CT或CTM、MRI有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的影像学表现,因而诊断不难。

当外力不大,颈过伸性损伤后,呈现严重的脊髓损害,颈椎X线片未见骨损伤,但可显示出颈椎管狭窄(发育性或退变性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OPLL)存在。其椎管储备间隙小,是导致颈脊髓损害的潜在因素,但常被忽视,是造成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

【治疗】

一、中药内治

(1)气滞血瘀 患者有明显的颈部外伤史,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根据其受压部位不同,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肩、臂、手的麻木疼痛,头痛、头晕等,也可突然出现下肢废用或易跌跤。下颈部压痛点固定,伴有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行气消肿。

方药: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方:赤芍9g,归尾9g,川芎6g,苏木6g,橘皮6g,桃仁6g,续断9g,乌药9g,乳香6g,没药6g,木通6g,甘草6g,柴胡15g,天花粉10g,红花10g,酒大黄30g,酒桃仁12g。上述诸药水煎取汁,黄酒20ml,加入麝香0.4g冲服。若血瘀痛甚者加三七粉3g冲服。

(2)痰瘀互结 患者头颈项背部剧烈疼痛不移,双上肢或一侧有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头目昏蒙,不能转侧。发作时伴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肢体痿软无力。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迟、滑或结代。

治则:祛瘀通络,行气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合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

组方:桃仁、红花、白芍、熟地黄、茯苓各15g,法半夏、制天南星、赤芍各12g,橘红、枳实、石菖蒲各10g。寒邪偏重,加制川乌、制草乌各6g,以祛寒止痛。

(3)肝肾不足 患者颈部酸困疼痛,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一侧或双侧肩、臂、手麻木,颈部广泛压痛,有放射痛,腰膝酸软无力,易跌跤甚或下肢瘫痪,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组方:熟地黄25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党参10g,白术10g,甘草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黄芪10g,肉桂(冲服)0.6g。

二、中药外治

(1)贴法

祛瘀止痛膏(《伤科学讲义》):姜黄、羌活、干姜各30g,栀子15g,乳香、没药各12g。共为细末,用饴糖或凡士林调,贴于患处。

本方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损伤初期,局部肿痛者,或局部红肿热痛者。

(2)熏洗法

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马钱子15g,红花15g,生半夏15g,骨碎补9g,甘草9g,葱须30g,醋60g。加水、醋,煎十数滚熏洗患处,每日3~4次。

本方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本病损伤初期,瘀血积聚,肿痛剧烈。

(3)热熨法

烫药方(《伤科学》经验方):荆芥、防风各15g,桂枝、透骨草、海桐皮、川楝子、桑枝、防己各9g,羌活、独活各6g。各药共为末,用布包包好,加水煎热,热熨患处。

本方有温经,活络,通脉之功。用于本病损伤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痹痛者,或局部肿痛者。

三、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是本病治疗的首选方法。推拿治疗本病以解痉止痛、舒筋活血、理筋整复为原则。通过手法的施治可使局部气血通畅,促使突出的颈椎间盘还纳,以此治疗各种临床症状。

1.推拿手法

① 放松手法:用轻柔的按揉、一指禅推法、 法在颈项及肩部治疗5min,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舒筋手法点压、拿捏、弹拨、按摩等手法,是颈椎病常用的推拿手法,具有舒筋活血,和络止痛的效果。

② 牵引推揉点穴法:患者于颈椎中立位或轻度前屈位用颈椎牵引架牵引,达15min,重量以舒适为度,并可逐渐加大重量。牵引完后,患者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立于后方,以拇指指腹分别推揉、按摩颈椎两侧,自上而下至两侧肩井穴,约3~5min,分别点按两侧风池、肩井、天宗、曲池、合谷及大椎穴。

③ 牵引还纳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右臂呈屈曲状,放于患者下颌下,然后用力向上牵引颈项,嘱患者自然下垂坐位,勿顺势上抬颈项或用力对抗。同时医者左手大拇指放于突出的颈椎间盘部位用力还纳复位,如此施术3~5min。施术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情况。

④ 结束手法:用轻柔的按揉施术于颈项部3~5min,勿用力过重且不能使患者颈部有所活动。并嘱患者保持颈部的同一姿势10min左右,方可离开。

2.注意事项

① 必须明确诊断,推拿只适用于本病的侧方突出型和旁中央突出型,而中央突出型则需手术治疗。操作前,复查拍片,排除其他颈椎器质性病变。骨质疏松、颈椎结核、颈椎肿瘤等,则不宜施行牵引、推拿手法。

② 手法要纯熟,用力均匀持久,柔和深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务必求稳、求准,切忌苛求复位弹响等。

③ 牵引复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推拿治疗同时可配合理疗,选取一定的经络、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施针灸等治疗方法。急性期可冷敷。临床治愈后应避免颈部活动过度,防止复发。

四、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尤其对急性期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治疗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减轻神经根水肿,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中医综合治疗中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但单纯应用针灸治疗,难求痊愈,需及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由于颈椎间盘突出的方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针灸治疗应重视经络辨证。一般来说,侧方突出型症状表现多在手足太阳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并与手三阴经有关。中央突出型表现为四肢瘫痪时,与三阳经关系密切。旁中央突出型病变表现部位与前二型之经络分布均有关。选穴时,应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并重。

1.毫针

(1)取穴 侧方突出型主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合谷、后溪、曲池、外关、尺泽。配穴取风府、大椎、天井、悬钟。

中央突出型上肢瘫痪主穴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手三里、合谷、外关、后溪。配穴取天井、曲池、阳池。下肢瘫痪主穴取风池、颈夹脊、天柱、环跳、髀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解溪、昆仑。配穴取秩边、殷门、伏兔、风市、悬钟、丘墟、申脉。旁中央突出型取穴同中央突出型。

(2)方法 每次选3~5穴,每日治疗1次。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采用中等刺激或强刺激。风池穴向对侧眼方向斜刺0.5~1寸,使局部有酸胀感,风府穴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0.8寸,使局部感觉酸胀,针尖不能向上,颈夹脊穴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0.3~0.5寸,注意针尖不宜向外或过深,以免伤及椎动脉。

也可每次选2~3对穴位,用电针疏密波刺激,每次15min,每日1次。

2.梅花针

(1)取穴 颈夹脊、督脉颈部或感觉障碍部位循经取穴。

(2)方法 自上而下叩刺,以局部泛红而无出血为宜。

五、牵引疗法

颈椎牵引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宽椎间隙,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使已经向外膨隆或突出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还纳,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压迫和刺激得以缓和,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等。经牵引恢复其椎间盘高度,部分突出物有望还纳。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损害者效果显著,因而是常用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颈脊髓损害者,残留症状较多,一般牵引只用作急诊处理的术前疗法。

牵引方法采取卧位或坐位枕领带牵引,重量2.0~3.0kg,根据情况可增到5~6kg。症状轻者,可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2~4h;症状重者行持续牵引,每日6~8h。一般认为持续牵引比间断牵引效果好,2周为1个疗程。牵引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加重病情可能,应慎用。

六、中药离子导入

川乌、草乌、红花各100g,浸入50%乙醇中浸泡15天备用。取药液10ml,洒在阳极衬垫上,置于颈部疼痛部位,电流密度0.05~1mA/cm 2 ,每日1次,每次20min,10次为1疗程。

【运动康复】

1.按拿颈项:端坐位或站立位。首先按后颈,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边风池穴,其余四指并列竖直托于枕顶部,拇指按节拍按揉或点压风池穴,每按揉或点压一次为一拍,重复2个8拍。然后拿后颈,颈部放松,左手抓拿右颈后部,按节拍从上至下4拍,然后从下至上4拍,共8拍;再右手抓拿左颈后部,按节拍从上至下4拍、然后从下至上4拍,共8拍。注意:风池穴位于颈项枕顶骨下两侧凹陷处。按压方向为内前方,力度有酸胀感为宜。

2.运动天柱:端坐位,双手置双股部,颈肩部放松。或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垂直。头颈前屈(1拍),回至起始部(1拍),头颈后伸(1拍),回至起始部(1拍)。共8拍。重复2个8拍。头颈向左侧屈(1拍),回至起始部(1拍),头颈向右侧屈(1拍),回至起始部(1拍)。共8拍。重复2个8拍。 注意:颈活动范围在无不适的情况下尽可能大,头颈活动如出现不适,活动范围要小,或不做。颈椎曲度反向的人,头颈前屈应避免。

3.耸降肩部:端坐位,双手置双股部,肩部放松。或站立位,双上肢在体侧自然垂直。双侧肩关节按节拍同时耸起(1拍),回到起始位并顺势下沉(1拍),然后至起始位置,重复2个8拍;然后双侧肩关节按节拍同时向前摇转并回到起始位(1拍),连续8拍,回到起始位置。共2个8拍。 注意:肩部尽可能放松,不要缩颈部,活动幅度尽可能到最大范围。

4.展扩胸廓:端坐位或坐立位。双手虎口向上叉于腰部,双侧肩后伸(1拍),回至起始位(1拍);然后双肩向前缩(1拍),回至起始位(1拍)。重复4个8拍。注意:双肩部要充分后伸、前缩。

5.颈部环绕:患者站位或坐位,头颈部放松,将头做顺时针方向缓慢的、大幅度的旋转动作3~5圈,再改为逆时针方向旋转3~5圈,交替进行。

【预后】

颈椎间盘突出症以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为主,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同时颈椎又是一个承受压力较大和活动频繁的组织,因而无论是急性或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如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可减轻或消除,但如有活动不慎、过度劳作等则又可复发,致使病情反复。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单纯神经根受压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应注意保持颈椎处于中立位,严重者可用枕颌带牵引7~14天,同时给予脱水、镇静止痛等处理。急性期切忌做重手法推拿。颈脊髓受压者如出现脊髓受压迫症状应尽早手术减压,同时脱水,尽可能保护脊髓功能。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在非手术治疗范围内,应用推拿治疗和中药内外治法综合疗法为首选。推拿治疗可以在牵引作用前提下,缓解局部的软组织痉挛,纠正筋骨的错位,在中药内外治法的配合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使疾病得以全面有效的治疗。若损伤初期,局部疼痛较重者,可以使用针灸疗法,加强止痛之效。但若颈椎间盘突出引起脊髓损害者,或急性颈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损害,症状较重而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当选用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颈椎病既可通过太极拳、广播操等做全身性的锻炼,也可通过颈项功能的锻炼,增强局部肌力,滑利颈椎关节,缓解症状,使病变逐步好转。要尽量避免颈部意外伤害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颈、颈部的超负荷挤压和头颈部的剧烈抖动(如突然刹车、足球队员顶球、跌倒)等。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应保持头颈制动,不宜做颈部活动,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不宜食辛燥之品,以保持大便通畅。采取牵引者,要注意牵引体位和调整牵引重量。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缓慢做颈部的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活动,锻炼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以不增加颈部疼痛为原则,注意避免因工作和生活的不良习惯使颈部肌群和骨关节造成过度受力。 kUBcaRpwWl3vDrf1sa/imv6zQ5i3pcFJJ7oC67zTHxKp/LCzvI5PDua6Ya96G7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