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液态电解液

无论是锂盐,还是溶剂,最终都配成电解液,电解液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电导率,表1-6为一些电解液电导率。

表1-6 一些电解液电导率

锂电电解液的主要溶剂包括醚类、酯类和烷基碳酸酯类,这也是它们阳极稳定性的顺序,烷基碳酸酯是最优先的溶剂,因为其阳极稳定性比较高,可到5V,这源于碳酸酯基团诱导的高的氧化态。一般,溶剂的阳极氧化稳定性越高,阴极还原稳定性就越差。因此,烷基碳酸酯的问题是其相对差的阴极稳定性,在1.5V以下可以被还原成ROCO 2 Li等物质,这种还原反应热力学上与阳离子密切相关。EC和DMC是最基本的溶剂体系,—CH 2 —和—CH 3 —都是供电子基团,虽然阳极稳定性高,但是阴极稳定性差,还原产物为(CH 2 OCO 2 Li) 2 、CH 3 OCO 2 Li、(CH 2 OLi) 2 和CH 3 OLi,它们是阳极SEI层的主要成分,理想的SEI是电子绝缘体、锂离子导体。

锂盐离解后,形成锂离子和阴离子,锂离子体积小,容易和溶剂形成离子-分子对,俗称离子氛。EC电解液比较常用,它与锂离子作用很强,如图1-22所示,溶剂化锂离子的外壳中EC占比要高于溶剂中的占比,这就是它与锂离子作用力更加强的证据。

图1-22 电解液中EC含量与溶剂化壳层中EC含量的关系

对于杂环类EC和开环类EMC的混合物,在没有EC时,质谱可以检测出Li(EMC)和Li(EMC) 2 物质,当存在EC时,EC比EMC优先与锂离子溶剂化,形成Li(EC)和Li(EC) 2 ,这种选择性溶剂化的效应,从图1-22可以看出。

理论计算有助于揭示界面特征,和锂离子键合会降低EC还原稳定性,并使中间产物更加稳定,在Li + (EC) n 络合物中,多余电子倾向于分布在EC部分,溶剂化数提高,络合物的还原稳定性也会提高。分解活化能和产物对溶剂化数的关系不明显。EC溶剂化数小,有助于形成碳酸锂物质,不利于(CH 2 OCO 2 Li) 2 的形成。(EC) n Li + (VC)络合物的还原稳定性也会随着溶剂化数的提高而提高,Li + (VC)的还原稳定性低于Li + (EC)。对于(EC)Li + (VC)体系,多余电子倾向于(EC)Li + (VC)的EC成分上边,随后的分解反应倾向于EC的开环反应,其活化能比VC的分解反应低7kcal/mol。与VC相比,EC分解形成的中间态阴离子更加稳定。对于(EC)Li + (VC),最优的反应路径是首先VC还原成最稳定的中间产物,然后EC开环反应生成更加稳定的中间产物,VC有催化EC分解的作用。

理论分析(PC) n Li + n =2,3)和(PC) n Li + (VC)体系发现,由于PC和锂离子的强烈作用,使得PC发生共嵌入,PC的还原产物很可能使石墨电极表面不会发生钝化,PC中VC的作用和前边它在EC中的作用类似。

事实上,很难轻易确定阳极稳定性,一些溶液在(Pt,Au)电极上在4V就可以被氧化,但是在实际阴极中,电解液的氧化被阻止了。电解液阳极稳定性和基体的关系很大,集流体和导电剂的影响不可忽略。

利用NMR方法可以测量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通过测定LiN(SO 2 CF 3 2 (LiTFSA)在PC、EC、DMC和DME中的扩散系数发现,溶剂分子、阴离子、锂离子自扩散系数的关系为:

D 溶剂 > D 阴离子 > D 锂离子

锂离子的最小,原因在于锂离子的强烈溶剂化趋势,通过引入方程:

R ion = D 溶剂 / D ion =离子的有效半径/溶剂分子的有效半径

可以估算溶剂化程度。对于PC和EC溶剂,锂离子的这个数值 R Li 大约为2,表示每个锂离子扩散时有两个溶剂分子伴随,对于TFSI阴离子,这个数值为1.4,表明TFSI的溶剂化程度低。

图1-23给出了典型的锂电池电解液的电导率与温度关系,其中有-60℃的数据,有些组成适合超低温电解液。

图1-23 EC∶PC(50∶50,体积比)和

前边讨论了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实际上,电解液的窗口与锂盐种类、溶剂种类、锂盐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某些情况下很难说清到底是锂盐的电化学窗口,还是溶剂的电化学窗口。电化学窗口的测试有CV、恒电压两种,前者就是扫描某个惰性电极在某个电解液体系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然后定义某个电流下的电位极限;如果反复扫描中出现阳极或阴极电流逐渐减小的情况,那么可能意味着该电位下该电解液体系是本征不稳定的,但是可能和工作电极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界面,即钝化。

图1-24是玻璃碳电极上PC溶剂不同锂盐的循环伏安曲线,可以看出电化学窗口是受锂盐阴离子的影响;此外,该实验使用了Ag/AgCl参比电极,实际上等于引入了Cl - 这个杂质,这降低了其结果的可靠性。

图1-24 石墨碳电极测量的PC中不同锂盐阴离子的电化

将锂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即构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电解液中锂盐变成锂离子和相应的阴离子,如果锂盐用Li + A - 通式来表示,溶剂分子用Sov来表示,那么锂盐溶解反应可以表示为

Li + A - + n Sov+ m Sov zy-enlarge-src="none" />[Sov] n Li + +[Sov] m A -

[ ]代表溶剂化离子外壳中的溶剂分子,也就是说,在电解液中锂离子和锂盐阴离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溶剂化的形式存在。为增大锂盐溶解度,溶剂对锂离子和阴离子的溶剂化能力都要尽可能大;不过,因为锂离子是参与电化学反应的,锂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太强会导致三个最直接的不利后果,一是锂离子迁移数会降低,二是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电荷交换的难度增大(因为锂离子在电荷转移之前需要首先去溶剂化,也就是失去它外壳中的溶剂分子),三是过强的溶剂化会引起溶剂分子的共嵌入。溶剂对锂盐阴离子的溶剂化能力越强越有利。一般要求在使用的温度范围内,电解液的电导率要达到1mS/cm以上,这是保证电池每平方厘米输出能力为数毫安的最低要求。

表1-7是LiPF 6 /EC+EMC二元体系电导率,单位为mS/cm,“P”代表EC结晶沉淀,可以看出EC含量过高不利于低温下的离子电导,常温下EC含量增大有利于电导率增大,一般,锂盐浓度为0.75mol/L时电导率最大。

表1-7 LiPF 6 /EC+EMC二元体系电导率 RMdsJf+6jjGg7le/LjdRgOdzHjaNXAsPExG82epbm6KdBTBnqnDzsssoArFem5/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