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液态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体系中,位于正负极之间承担锂离子传输的部分,对于液态的组分习惯上就叫电解液,对于固态的组分习惯上叫电解质,本文作者认为也许可以统一称为离子导体。溶剂、溶质、溶液、电解质的概念,严格讲,溶剂是指可以溶解固体、气体或者液体溶质的液体、固体或者气体,这属于广义的定义;溶质是指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者液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混合而成的,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电解质是比较特殊的溶质,是溶解后能够离解出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溶质。电解液是指通电后可以导离子的物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很多情况下并不严格区别这几个概念。

本书中有时区分电解液和电解质,有时不明确区分,主要是为了叙述和理解上的方便。理想电解液(当然也包括固态电解质)的特征应当是:相稳定窗口大;不蒸发、不结晶;不析出第二相(主要针对固态电解质而言,对于液态电解液而言通常是指低温下锂盐析出,对于聚合物电解质而言一般是指结晶相);不可燃;电化学稳定窗口宽;环保无毒;资源丰富;对电池组件不具有腐蚀性;对隔膜和碳负极等非极性电池组件的浸润性要好。

理想的溶剂(溶剂,主要针对液态电解液而言;对于固态锂离子导体,广义上固体骨架也可以看成溶剂)应当具有的特征包括:高介电常数,以保证溶解大量锂盐,保证低的离子导电电阻;低黏度,也就是流动性要好;与电池所有组件兼容。电池内部有些相/组件之间是不能直接接触的,只有离子导电相(电解液/电解质)与构成电池的所有组件/相相互接触(这一点体现了电解液的重要性)。还要求低熔点、高沸点,即液态温度范围大;无毒、低成本、高燃点。

要溶解大量的锂盐,必须满足的前提是溶剂中含有极性比较强的官能团,一般以C O、C N、S O和醚类官能团—O—为主;质子类溶剂最大的电化学窗口在2.0V范围,对于锂电体系只能选择非质子类溶剂。对于高溶解性的要求,在要求锂盐离解能力要强的同时还要求溶剂的极性要高,即所谓的相似相容特征。

对于溶质的要求,理想的情况下包括:在尽可能高的浓度下可完全解离;锂离子淌度高;阴离子抗氧化能力高,也就是阴离子的氧化电位尽可能的高,这决定了锂盐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的上限(锂盐的电化学窗口下限,原则上是由锂离子决定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也和阴离子有关);阴离子与溶剂、所有的电池组件兼容,例如,不腐蚀正负极集流体、不与溶剂分子发生(例如聚合反应、催化反应)反应。

锂盐,如果表示为LiMO x ,决定电化学窗口上限的反应类似为

MO x +e

决定电化学窗口下限的反应,近似表示为

+e M+ O 2

具体反应要视阴离子类型,比如还原反应未必产物就是单质,也可能低价态化合物。

在锂离子电池的历史中,其电解液组成也有时代性,1991年以前使用PC(又称丙二醇碳酸酯、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分子式为C 4 H 6 O 3 )和DEC(二乙基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C 5 H 10 O 3 ),1992年引入EC(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C 3 H 4 O 3 )和γ-BL(γ-丁内酯,1,4-丁内酯,4-羟基丁酸内酯,1,4-butyrolactone,gamma-butyrolactone,C 4 H 6 O 2 ),1993年出现MEC(即EMC,碳酸甲乙酯、碳酸乙基甲酯、羧酸乙基甲酯、碳酸甲乙酯,ethyl methyl carbonate,C 4 H 8 O 3 )、MP(丙酸甲酯,methyl propionate,C 4 H 8 O 2 )、DMC(碳酸二甲酯,碳酸甲酯,碳酸乙烷,dimethyl carbonate,C 3 H 6 O 3 ),此后几乎保持不变,直到2000年氟代苯类溶剂(fluorobenzene)被引入锂离子电解液中,后来在2005年FEC(氟化碳酸乙烯酯)又被引入,在对高性能锂电池的追求下,氟化学重要性日渐突出,用F取代H可以增强溶剂的热稳定性、拓展电化学窗口。

与碳酸酯溶剂配对的溶质,首选是六氟磷酸锂(LiPF 6 ),与γ-BL溶剂配对的溶质首选是四氟硼酸锂(LiBF 4 )。1994年,高纯度六氟磷酸锂制备技术得到突破;1992~1997年间18650电池的容量每年增长10%,在1997年出现增长瓶颈,当时主要原因是石墨与电解液兼容性不好,表面SEI的不断增长加厚导致高电阻层形成,此时,先前研发的高纯度六氟磷酸锂技术得以发挥,与电解液中针对碳负极添加剂研发取得的技术进步一起,促进了电池容量的进一步提高。

新型锂盐不断出现,它们以主盐或者以添加剂形式用到电解液中,改进电解液综合性能。1986年,Hydro-Quebec制备了含氮的酰亚胺类(imide)阴离子锂盐,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yl)imide],结构如图1-1(a)所示,它在大约2000年时正式应用到锂电池中,同时获得实际应用的还有双五氟乙烷磺酰亚胺锂LiBETI[lithium bis(pentafluoroethanesulfonyl)imide],如图1-1(b)所示。

图1-1 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a)及双五氟乙烷磺酰亚

1993年,发现了含有芳香环官能团的有机硼酸锂,典型的包括LiBBB{lithium bis[1,2-benzenediorate(2)- O O ']borate},见图1-2(a);1996年报道了含有芳香官能团的有机硼酸锂lithium bis(2,3-naphthalenediolato)borate[图1-2(b)]和lithium bis[3-fluoro-1,2-benzenediolato(2-)- O O ']borate[图1-2(c)]。

图1-2 三种含硼锂盐结构示意图

1998年报道了二草酸根硼酸锂[lithium bis(oxalato)borate]系,如图1-3(a)所示。

图1-3 二草酸根硼酸锂(a)、二氟(草酸)硼酸锂

2000年报道了含有草酸官能团(oxalic acid)的有机锂硼酸盐,典型的是二氟(草酸)硼酸锂[lithium difluoro(oxalato)borate],见图1-3(b)。2004年报道了多卤代硼酸锂类锂盐(polyhalogenated lithium borates),如十二氟十二硼化二锂(dilithium dodecafluorododecaborate,Li 2 B 12 F 12 )。1996年报道的含有氟化烷基官能团的氟磷酸锂类(lithium fluorophosphate),如三(五氟乙基)三氟磷酸锂[lithium tris(pentafluoroethyl)trifluorophosphate],见图1-3(c)。

图1-4 Li 2 PO 3 F和LiPO 2 F 2 结构示意图

氟代磷酸锂(lithium fluorophosphate,Li 2 PO 3 F)[图1-4(a)]和二氟代磷酸锂(lithium difluorophosphate,LiPO 2 F 2 )[图1-4(b)]可作为添加剂使用。含草酸结构的锂盐,如四氟(草酸)磷酸锂[lithium tetrafluoro(oxalato)phosphate,图1-5(a)]和二氟二草酸根磷酸锂[lithium difluorobis(oxalato)phosphate,图1-5(b)]也相继出现。

图1-5 四氟(草酸)磷酸锂(a)和二氟二草酸根磷酸锂

锂盐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决定电导率因素,尤其是添加剂研究。例如对于MCMB/Li 1.1 [Mn 1/3 Co 1/3 Ni 1/3 0.9 O 2 全电池,添加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lithium difluoro(oxalato)borate]锂盐可以明显改进循环稳定性,如图1-6所示。MCMB为中间相碳微球。

图1-6 18650型MCMB/Li 1.1 [Ni 1/3 Co 1/3 Mn 1/3 0.9 O 2

电解液为1.2mol/L LiPF 6 /EC+EMC(质量比3∶7)+2.0%(质量分数)LiDFOB,3.0~4.1V循环

图1-7为DMSO(dimethyl sulfoxide)基电解液中石墨嵌入锂离子的行为,锂盐为LiTFSI[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imide]。当盐浓度增大后,锂离子的嵌入才变得可逆。推测认为,可能是溶剂化程度的影响,浓度增大后,溶剂化程度降低。

图1-7 天然石墨在不同浓度的LiTFSI/DMSO电 CNbaP5btVm7FDgifc/8eJHWsXpRzCtcrxZEnlVcUEPh7CKZHDeHUDxoib9R1Tk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