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也第六 |
|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语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怎样,孔子说:“他做事简单,很不错。”
仲弓说:“如果做事心存恭敬而行事简单,用这样的人去统治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内心简单,行事也简单,不是过于简单了吗?”孔子说:“雍说得对。”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英年早逝,现在没有这种人了,没有听说过有好学的人了。”
◎ 和解
1. 不贰过。西塞罗:“每个人都会犯错,而固守过失的人乃是真正的愚蠢者。”
2. 梁漱溟《孔家思想史》:“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yǔ)。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语译-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为他母亲请求给予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
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加二斗四升吧!”
冉子给他八十石小米。
孔子说:“子华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斛,他不肯要。孔子说:“不要拒绝!拿些去给你的邻居吧!”
◎ 和解
1. 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
2.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生活极为贫困,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语译- 孔子对仲弓说:“一头耕牛犊,长着红色的毛,两只角圆正饱满,人们虽然不想用它做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余的人只是偶尔想一下仁德而已。”
◎ 和解
《诗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语译-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呢?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这个人很通达事理,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继续问:“冉求呢?可以让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多才多艺,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 和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语译-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他的采邑费那个地方的总管。闵子骞对来人说:“尽力替我推辞吧。若是再来召我的话,我肯定已经逃到汶水之北了。”
◎ 和解
皇甫谧《高士传》:“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语译-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隔着窗户握着他的手,说:“失去这个人,真是命啊!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
◎ 和解
1. 斯宾诺莎《伦理学》:“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懵懂无知的人不仅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至永不得享受心灵的宁静;他是对神和万事都懵懂无知,若不痛苦,便无法生活,真正不痛苦时,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在他被认为有智慧的范围内,心神泰然,还由于意识到神、万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种永远的必然性而时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灵的宁静。”
2. 罗素《西方哲学史》:“斯宾诺莎认为,你如果把你的灾难照它的实质来看,作为那上起自时间的开端、下止于时间尽头的因缘环链一部分来看,就知道这灾难不过是对你的灾难,并非对宇宙的灾难,对宇宙讲,仅是加强最后和声的暂时不谐音而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语译-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贤良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愁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
◎ 和解
1. 梭罗:“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人:就外在的财富而言,没人比他们更贫穷;就内在的财富而言,没人比他们更富有。”
2. 李泽厚赞同郭沫若的见解,认为颜回与庄子有着渊源关系。他说:“颜渊则似乎更重视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于发展出了道家庄周学派。”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语译-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先生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如果力量不够,走到半道就走不动了,现在你是自己划下界限不向前走呀!”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语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去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
◎ 和解
1. 章太炎:“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2. 胡适:“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将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将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语译- 子游做武城的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不走邪路,不为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我吹嘘。打了败仗,他走在最后掩护撤退,快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愿意在最后走呀,我的马不肯快跑。’”
子曰:“不有祝 (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语译- 孔子说:“假如没有祝 那样好的口才,而只有宋国公子朝般的美色,在今天的社会里,怕是难逃灾祸了。”
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却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道路呢?”
孔子说:“朴实胜过文采,就会粗俗野蛮;文采超过朴实,则浮华虚饰。朴实与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一个君子。”
◎ 和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语译- 孔子说:“一个人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免于祸患。”
孔子说:“对于学问事业,知道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从心里以它为乐。”
◎ 和解
傅聪《傅雷、黄宾虹与道艺人生》:“古人内心苦闷,还有沉默的自由、隐逸的自由、出家的自由,不似后来全无安静土。话说回来,这种自由都源自‘内美’。这种‘内美’一方面表现为超实际的‘无为’或‘无待’,一方面还表现为超功利的‘达观’与‘乐观’。前者如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参悟造化,心与天游,物我两忘,主客冥合是也。比如黄宾虹的画,心在山水里,山水在心里,完全排斥掉现实的干扰;后者就是乐观,古人也称为‘乐意’,黄宾虹就是这种‘乐意’的典型。这种乐意是从他内心深处洋溢出来的,所以他的画尤其让人感到欣欣向荣的乐观,不是俗套的乐观——所谓‘革命的乐观主义’,而是那种天人合一、天地同怀的乐观。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那种乐观。”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语译-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跟他讲高深的学问。”
樊迟问怎么样才能算是聪明。孔子说:“全力使人民走上符合‘义’的道路,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是聪明了。”
樊迟又问怎样能算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是难事做在人前,获取成果时退居人后,这就叫作仁。”
◎ 和解
牟宗三:“中国人说理性是从孔子所说的‘仁’处讲;孔子所说的‘仁’才是真正代表理性,从‘仁’开出了好多境界。但冯友兰却用神秘主义一下就把它给扣住了……在东方哲学中,以儒家之思想来与康德思想相比照,儒家思想是以道德为主,所以梁漱溟先生说儒家以仁为主,仁是理性;那么由仁所充分展开之理境,是否还可以用西方之神秘主义(包括康德所批评之神秘主义)来解说,似乎很成问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语译-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经常活动,仁者经常沉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 和解
徐复观:“仁是向内的沉潜,所以用一‘静’字去形容。智是向外的知解,所以用一‘动’字去形容。仁向内以显露道德主体,智向外以成就知识才能。仁虽为孔学的骨干,但孔子对于智,实已付与一个与仁相平行的地位,以成就其‘内外兼管’‘体用赅备’的文化建构。”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语译- 孔子说:“齐国一改革,就变得像鲁国了;鲁国一改革,就能合乎大道了。”
◎ 和解
钱穆:“大抵春秋宗法封建国家之文化,最高者为鲁、卫两国,其次为齐,又其次为晋。秦、楚则自始即以蛮夷见于诸夏。”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语译-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宰我问:“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井中有仁人掉下去了’,他会跟着跳下井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仁人可以让他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让他陷入井中。他可以被骗前往,但不可因受骗而跳入井中。”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语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指天发誓说:“我的行为假如有不合礼、不顺道的,天会厌恶我,天会厌恶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至高无上的了,但一般民众不具备此德已经很久了。”
子贡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是仁?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也许都难以做到呢!仁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想立得住而又帮助别人立得住,自己想通达而又帮助别人通达。能在眼前的实际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的途径了。”
◎ 和解
冯友兰: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 virtue(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