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第一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语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到一定时候去实习它,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志于基础的工作,基础的东西有了,‘道’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是仁爱的基础吧!”
◎ 和解
1.孔门弟子在孔子众多言论中,将学习的生活、友情合群的生活、群己权界的生活放在首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保罗·瓦雷里:“我宁愿一个读者将我的诗歌读一千遍,也不愿意一千个读者将我的诗歌读一遍。”
3. 伏尔泰:“如果没有宽容,狂热就会蹂躏大地,或者至少使世界陷于痛苦之中!”
4. 爱因斯坦:“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语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这样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守信呢?老师传授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具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工作,要守信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候。”
◎ 和解
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十分痛恨修辞,将其定义为“以辩论魅惑心灵的技艺的总称”,并谴责那些智者们“只需找到某种方式让那些无知的人相信他比真正有知识的人更有知识就行了”。但亚里士多德却系统地研究了修辞学,并指出演讲真正重要的是符合逻辑,前提要真实,推理要正确。他说:“听众对那些极其重大的事情、与自身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情、惊人的事情以及令人愉快的事情尤为关注,所以必须让他们觉得他们听到的演讲正是这类事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语译-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修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章典籍。”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主,能豁出生命,全力以赴;结交朋友,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我也肯定要说他已经很有学问了。”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习的也不会牢固。为人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去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 和解
丰子恺《人生三层楼》:“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最高的艺术家有言:‘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可知吟诗描画,平平仄仄,红红绿绿,原不过是雕虫小技,艺术的皮毛而已,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弘一法师教人,亦常引用儒家语:‘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所谓‘文章’‘言’‘文艺’,便是艺术,所谓‘道’‘德’‘器识’,正是宗教的修养。宗教与艺术的高下重轻,在此已经明示,三层楼当然在二层楼之上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语译- 曾子说:“对逝者的丧葬之礼能慎重地对待,对过世已久的人能不断地追思怀念,这样自然会导致社会风俗日趋淳厚。”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先生每到一国,必定获知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老先生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逊这五种品德来获知的。他老人家获取的方法,大概与别人获取的方法不同吧?”
◎ 和解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语译- 孔子说:“父亲健在的时候,观察他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就要考察他儿子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期遵守父亲生前的行为准则而不加改变的话,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也在于此,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但是,倘若遇到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加以制约,也是不可行的。”
◎ 和解
郭沫若《论儒家的发生》:“三年之丧实为孔子所创制。孔子认定要改变制度,怕出诸自己的见解,不为人所信从,故托言古代就有这种制度。讲中国古代社会时不是说过,孔子托于唐虞三代,墨子崇奉夏禹,最后道家以黄帝作祖宗?孔子为什么要托古呢?因为人是崇拜偶像的,宣言一般人所没有看到的古人是怎样怎样的好,消极方面可以减少阻碍,积极方面又可使人信从。这是孔子的苦心,并不是孔子存心骗人。为了好而骗人,是没有关系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语译- 有子说:“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说的话才有可能兑现。对人的态度庄重尊敬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所依靠的人都是可亲近的人,就可以依靠了。”
◎ 和解
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爱与热情中仍可有权力意志与占有之念,问题仍无究竟之解决。要使此问题有究竟之解决,只有人在开始对人之热情与爱中,便绝去其权力意志与占有之念之根。要去此根,则爱必须真正与敬同行。爱与敬真正同行,其含义之一是如我觉我对人之爱是原于上帝,其泉源是无尽的上帝之爱,则我们对他人之敬,亦同样是无尽之敬。而此中对人之敬,亦可是敬人如敬上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语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聪明敏捷,说话谨慎小心,能经常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匡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逢迎;虽然有钱,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如果能做到贫穷仍然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有钱而又爱好礼节就更好了。”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够举一反三,进一步领会到那一层意思了。”
孔子说:“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犯愁,我担心的是自己不理解别人。”
◎ 和解
贫而乐。杜甫《柴门》:“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