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疾病的发生基本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病因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原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牛体疾病发生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1.疾病发生的外因

是指牛体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有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和应激性致病因素五大类。

① 生物性致病因素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主要引起传染病、寄生虫病、某些中毒病及肿瘤等。生物性致病因素是人及动物疾病病因中最主要一类致病因素。

② 化学性致病因素 主要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物、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化学物质,可引起中毒性疾病。

③ 物理性致病因素 指炎热、高温、寒冷、低温、电流、光照、噪声、气压、湿度和放射线等诸多因素,有些可直接致病,有些可促使其他疾病的发生。如炎热而潮湿的环境容易引起中暑;高温可引起烧伤;强烈的阳光长时间照射可导致日射病;寒冷低温除了可造成冻伤外还可降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而促使感冒和肺炎的发生等。

④ 机械性致病因素 是指机械力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病因来自外界,如各种打击、压迫、碰撞、扭曲、刺戳、爪抓、啃咬、钩挂等可引起挫伤、扭伤、创伤、关节脱位、骨折等。个别的机械力是来自体内,如体内的肿瘤、寄生虫、结石、毛球和其他异物等,可因其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的刺激、压迫和阻塞等而造成损害。

⑤ 营养性致病因素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有充足的、合理的营养物质来保障。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和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缺乏时,可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症、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等,可以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过剩时,也会引起牛只疾病,如饲料中蛋白质过多时,可诱发母牛酮病;微量元素过多时,可引起中毒病。氧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机体如果缺氧可引起极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缺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机体死亡。

⑥ 应激性致病因素 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应激因素包括追赶、捕捉、转群、长途运输、停水、打针、参观、饲料变动、拥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舍内通风不良等,都可以造成牛只处于紧张状态,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撞伤、外伤、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

2.疾病发生的内因

牛体疾病发生的内因一般是指牛机体防御机能的降低、遗传免疫特性的改变以及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等。

(1)机体防御机能的降低 是指机体的皮肤、黏膜、骨骼、肌肉等的屏障机能受损或减弱;或机体内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的能力减弱;或机体的肝脏和肾脏等解毒机能障碍;或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纤毛、胃肠道和肾脏等排出各种异物及有害物质的作用受损时,从而容易促进各种相应性疾病的发生。

(2)遗传免疫特性的改变 是指机体免疫机能障碍(如抗体生成不足、细胞免疫缺陷等)和免疫反应异常;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代谢病、遗传性畸形等。

(3)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感受性不尽相同。影响机体反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等个体反应有关。

① 品种差异 由于牛的品种不同,对同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差别,如牛流行热,黄牛比乳牛易感,而水牛则不易感染;牛结核病,乳牛比黄牛和水牛易感。

② 年龄差异 一般幼年牛和老龄牛的抵抗力较弱,成年牛的抵抗力较强,所以有些牛病与年龄大小有很大关系。如牛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3~18月龄的小牛。

③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牛,对某些疾病有不同的感受性,如母牛比公牛更易得布氏杆菌病。

④ 营养状态差异 营养不良的牛,对疾病的感受性明显增高,因为营养状态与机体抵抗损伤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二、疾病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牛体疾病发生的病因,可将其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中毒性疾病和普通病。

1.传染病及其特征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动物传染病。常见牛的传染病有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真菌性传染病3大类。

(1)传染病的特征 牛的传染病也具有一般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其特征如下。

① 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如牛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牛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牛瘟。

②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③ 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④ 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⑤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病程经过。

⑥ 具有一定的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流行时都有一定的时限,而且许多传染病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上这些特征是区别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重要特征。

(2)传染病的病程 传染病的病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个时期。

① 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常常是不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这是由于不同的动物种属、数量、抗病毒能力和侵入途径、部位等情况有所不同也可能导致出现差异,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例如牛的轮状病毒病的潜伏期为18~96h,牛副流感的潜伏期为2~5d。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明显的传染病其潜伏期差异较大,常不规则。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的,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潜伏期延长时,病程亦常较轻缓。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处于潜伏期的犊牛之所以值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们可能是传染的来源。从牛病防治角度来说,这个时期使用预防性保健药物,对整个牛场传染病的防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② 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至特征性临诊症状刚一出现的一段时间,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但其特征性症状尚不明显。各种传染病和不同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d。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说的前期治疗时期,对于很多纯中成药,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③ 明显期 是指前驱期之后一直到充分表现特征性症状的一段时间,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有很多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明显期是很多牛场容易认识到的一个时期,不同的传染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但是病情发展到该阶段再进行治疗,往往难度极大,药费投入比较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④ 转归期(恢复期) 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包括死亡转归和恢复健康。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而告终。如果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动物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轻,生理机能逐步恢复。健康恢复的动物机体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免疫学特性,或在病后一定时间内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 牛的传染病在牛群体中蔓延传播流行,必须具备3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牛群,这3个环节只有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如果了解并掌握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能减少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① 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能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具有传染性。

a.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的患病动物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加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患病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各种传染病的患病动物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定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患病动物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b.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如患病动物,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和危险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爆发或流行。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治中主要工作之一。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和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三类。

②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到感染。传播途径以传播方式来表现,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a.水平传播 即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横向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b.垂直传播 是指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传播途径通常有:胎盘传播、经卵传播和产道传播。

③ 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是指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较大的动物。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外界环境条件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散发性(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地方流行性(小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和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到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① 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例如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光暴晒,可使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很快失去活力,因此,病毒病的流行一般在夏季减缓和平息。

b.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夏季炎热季节,蝇、蚊、蠓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较易发生,如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等。

c.季节对牛机体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牛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为明显。如在寒冬或初春,容易发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寒冷季节突然的寒流容易引起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

② 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能表现为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牛除发病死亡或淘汰以外,其余由于患病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易感牛,使牛群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爆发流行。由于牛每年更新或流动的数目很大,疾病可以每年流行,周期性一般并不明显。

2.寄生虫病及其特征

是由各种寄生虫侵入机体内部或侵害体表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之为寄生虫病。常见的牛寄生虫病有原虫病、蠕虫病和节肢动物病3大类。

(1)寄生虫与宿主

① 寄生虫 是指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动物。

② 宿主 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生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2)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 从寄生部位来分,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称之为内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表的寄生虫称之为外寄生虫。

(3)寄生虫的发育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的发育史或生活史。它包括了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直接发育型;一种是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间接发育型。

(4)寄生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寄生虫发生和流行有三大条件是易感动物(各种寄生虫均有其各自的易感动物)、传染源(包括病牛、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在其体内有成虫、幼虫或虫卵,并要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和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寄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的存在等,关系都非常密切),三者缺一不可。

(5)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一是经口感染,这是主要途径,如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都是通过这条途径感染的;二是经皮肤感染,感染性幼虫主动钻入宿主健康皮肤而感染,如螨虫病;三是接触感染,如外寄生虫总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牛的用具、牛舍、栏具、垫草等接触而感染。

(6)寄生虫的危害。

① 寄生虫对宿主的具体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掠夺宿主营养 消化道寄生虫多数以宿主体内的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营养为食;有的寄生虫还可直接吸取宿主血液、淋巴液作为营养;有的寄生虫则可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大量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宿主,从而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b.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到达特定寄生部位后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组织、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创伤、发炎、出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c.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 寄生虫在寄生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分泌的物质及虫体崩解后的物质对宿主是有害的,可引起宿主体局部或全身性的中毒或免疫病理反应,导致宿主组织及机能的损害。

d.继发感染 某些寄生虫侵入宿主体时,可以把一些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一同携带入体内;另外,寄生虫感染宿主体后,破坏了机体组织屏障,降低了抵抗力,也使得宿主易继发感染其他一些疾病。

② 寄生虫对宿主群体具体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造成动物死亡 在畜禽养殖中,有些寄生虫可以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可以给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如兔球虫病。

b.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大多数寄生虫病虽然不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但会严重影响畜禽的饲料转化率、影响其生产性能、降低畜禽产品的品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兔螨病。

c.危害人类健康 有些寄生虫不仅能感染动物,还可以感染人,如弓形虫等,可危害人类健康。

3.营养代谢病及其特征

牛机体利用外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生化反应,任何一种物质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对牛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引起营养代谢病。

(1)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① 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摄入不足 日粮供给不足,或日粮中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以蛋白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更为常见;另外,食欲降低或废绝也可引起营养物质摄入的不足。

②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 牛的胃肠道、肝脏及胰腺等功能障碍时,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且还影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合成代谢。

③ 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 如生理性需要增多、疾病时消耗增多、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影响。

④ 营养物质的平衡失调 因某些营养物质过量会干扰另外一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利用,甚至还会造成中毒。

⑤ 动物体功能衰退 机体年老和久病,使其某些器官功能衰退,从而降低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的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的缺乏。

(2)营养代谢病的特征

① 群发性 多见于日粮的配合不当、过量的使用饲料添加剂或者使用的饲料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牛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需要,引起代谢紊乱而发病。一般在一个养殖场会成群发病,症状基本相同或相似。有的还会出现地区性的、多种动物的群发。

② 无传染性 营养代谢病无传染性。体温一般为正常或偏低,牛群体之间不发生接触传染,这是营养代谢病早期发病时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

③ 多与不同生理阶段或生产性能相关 有些营养代谢病多发生在不同的生理、生产阶段。如佝偻病主要发生于犊牛期间;生产瘫痪多见于母牛分娩前后;酮病多见于母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④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营养代谢病发病缓慢,从病因作用到出现临诊症状,往往需要数周、数月,有的可能长期不出现临诊症状而成为隐性型。

⑤ 无特征性临诊症状 病牛大多表现有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消化障碍、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贫血、异嗜、生产性能下降、生殖功能紊乱等临诊症状,容易与一般的营养不良、寄生虫病或一般中毒相混淆。

只要改变了营养和机体的代谢状况后,就能预防或治疗该病。另外,通过对饲料或土壤或水源检验和分析,一般可查明病因。

4.中毒性疾病及其特征

由毒物引起的相应病理过程,称为中毒;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1)中毒性疾病的病因

① 饲料加工、贮存不当 饲料调制或贮存不当均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当大量或长期食入,可引起中毒。如添加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药物过量或配比不当,或者在加工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贮存过程中霉败变质。

② 农药污染 动物不论误食、误用农药或喂给施用过农药的农副产品而不注意残毒期,都可引起中毒。

③ 药物使用不科学 用药过量,给药速度过快,长期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时,可引起中毒。

④ 有毒植物中毒 多数有毒植物往往具有一种令动物厌恶的气味或含有很高的刺激性液汁,正常动物会拒食这些植物,但当其他牧草缺乏的时候,动物常因饥饿而采食,经大量或长期采食后,可发生急性、慢性中毒病。也有可能含有剧毒的有毒植物夹杂在饲草中,无法选择而采食,或被误割而喂食等,都可引起中毒。

⑤ 工业污染、矿物和金属毒物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产生和排放而污染环境,或“三废”未处理或处理不好,污染饲草和饮水常引起畜禽甚至人中毒。

⑥ 其他因素 有毒气体、动物毒中毒、军用毒剂中毒时有发生。铅是应用广泛、容易污染,且无生物学价值的金属物质,常引起牛、家禽和鸟类发生中毒。

⑦ 恶意投毒 多因个人成见或破坏活动而造成动物中毒事件。

(2)中毒性疾病的发病特征

① 群体发生且发病急、死亡率高 同圈舍饲喂或采食相同饲料的牛采食后相继或同时发病,且出现相似临诊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偏低;同时常常表现为食欲较好、体型较大、采食量多的个体牛最先发病,且病情严重。

② 无接触传染病史 病牛之间不发生接触性传染,这是中毒病与传染病的明显区别。通过更换饲料后临诊症状可以得到减缓。

③ 最先表现的是消化系统的临诊症状 一般发病后最先表现的是消化系统的临诊症状,如流涎、呕吐,咀嚼或吞咽困难,拒食,腹泻且粪便中混有黏液、脓血等;而后则随病情的发展,因毒物不同其他系统也出现临诊症状,如神经系统临诊症状(兴奋症状如不安、肌肉痉挛或僵直、眼球震颤、咬牙,或抑制症状如沉郁、昏迷或昏睡等,或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呼吸系统临诊症状(张口呼吸、窒息等)、泌尿系统临诊症状(少尿或多尿、尿色的改变如红尿等)和心血管系统临诊症状(心跳加快或减慢、血液颜色黯黑或鲜红等)。

5.普通病及其特征

普通病是由一般性致病因素引起的没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也称非传染性疾病。临诊上,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普通病有产科病、内科病、外科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而后两种疾病由于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大,逐渐地被单独来叙述,本书就是单独列出来的。普通病的最大特征是没有传染性,多数是个体发病。

三、牛病的发生特点

1.牛病特点

(1)牛个体成本巨大,个体治疗在牛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1头奶牛从出生到产犊泌乳(投入生产)一般需要27个月的时间,如果每天的饲养日成本按人民币10元计算,这27个月的累积成本就是:27×30×10=8100元。这样巨大的培养成本投入,是任何家畜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就要求养殖户或牛场的兽医必须高度关心每一个牛的健康状况。在严格做好例行的群防、群治的工作基础上,针对个体病例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治愈1头奶牛可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人民币,和猪场、羊场、鸡场相比,牛场兽医在个体病例治疗上花的时间更长;对牛而言,个体诊断、个体治疗、个体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2)牛饲养寿命较长(15~20岁),各种内科、外科、产科疾病较多。牛属于大动物,饲养年限较长,其自然年龄为15~20岁,奶牛的生产寿命一般为6~8岁,牛饲养年限较长这一特点,导致了牛的内科病、外科病和产科病就成了牛场兽医的主要预防和诊疗工作。

(3)牛有四个胃,相对于单胃动物来说,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分别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由于消化器官数量增多,相对于单胃动物来说,牛的胃病种类增多。牛病的这一特点实际上是由牛的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牛以草为本,为了消化草它竟然有四个胃。过去有“牛胃马肠”之说,这句谚语通俗地说明了牛的胃病类型要多于马。随着饲养目标和饲养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牛的胃病中,前胃疾病相对有所下降,而皱胃疾病却明显增多,呈现胃病后移的趋势。

(4)牛用药途径相对单一,导致牛病防治难度加大。牛是草食动物,以草为本。牛对饲料、饲草的消化主要是通过瘤胃中的细菌、纤毛虫等微生物,以发酵的形式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在治疗牛病时,给牛口服抗生素,就会杀死或破坏牛瘤胃中的细菌和纤毛虫等微生物区系,导致牛对饲草、饲料无法进行消化,引起牛抗生素中毒。这一特点就严重限制了我们在牛病防治中的用药途径,我们只能采取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治疗,这就增加了牛病防治的难度。

(5)牛耐冷怕热,牛病多发期是暑期,尤其奶牛。奶牛保健的重要时期是暑期,高温季节不仅仅会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酮病、产后瘫痪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高,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夏季是奶牛疾病的多发期。这与奶牛的生理特点有直接关系,奶牛耐寒不耐热,它最适宜的生理温度为10~16℃,5~20℃是奶牛生产的最适宜温度,当环境温度在21~25℃时,其生理功能将会受到影响;环境温度大于25℃时,将会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牛奶的生理生化指标、奶的质量会出现异常。当气温低于-13℃时,奶牛的产奶量才会由于寒冷而受到影响。在奶牛的饲养管理中,减少或防止夏季高温、高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一直是奶牛夏季饲养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奶牛热应激表现尤为突出。当然,在我国内蒙古、东北等地,寒冬时乳头冻伤也是一个问题。

2.牛场疫病现代的流行特点

(1)牛病种类增加,而且发病率加大,带来的危害也日趋严重。

① 老病再度回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危害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牛传染病)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控,出了彻底消灭牛瘟和牛肺疫外,还使许多在我国长期流行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口蹄疫、结核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再度回升的老病中,不少都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人兽共患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炭疽等。

② 新病增多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畜(禽)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使牛疫病旧病尚未根除新病又开始出现。当前发生率较高的牛病,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口蹄疫、恶性卡他热、冠状病毒感染、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等疫病。另外,还致使诸如牛蓝舌病、赤羽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梅迪-维斯纳病等疫病传入我国。这些新出现的牛传染病,有些目前仅在局部地区出现,尚未引起广泛传播流行,有些则仅在血清学检查时为阳性反应,尚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患病动物,但这类疾病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在防控工作中绝不能掉以轻心。

③ 肢蹄病和繁殖障碍发病率增高 这也是一直困扰养牛业的一大难题,其中,肢蹄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国内某些牛场牛的肢蹄病发病率甚至高达30%以上,造成牛泌乳量下降、繁殖率降低、运动障碍等,往往会对养牛业的经济造成较大损失。而牛繁殖障碍的病因可分为非传染和传染两类,两者对奶牛的繁殖能力都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随着管理的进步和规模的增大,过多的精料以及过少的干物质往往会导致牛营养代谢病频发。

(2)其次,牛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显著增多,由此导致的世界卫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当前,如结核病、炭疽、沙门氏病菌、布氏杆菌病等常见的牛源性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着食品安全和人的健康,而我国则是结核病最严重的两个国家之一,并且,约13%的人结核病原菌来自牛分枝杆菌,交叉传播成为导致我国结核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3)牛病种类复杂,多病原混合,细菌抗药性增强,“疑难杂症”频发。当前,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已经比较普遍,其中典型有犊牛腹泻、牛乳房炎以及子宫内膜炎。而其中引起牛乳房和子宫内膜炎的病原最常见的就有二十几种,其中包含真菌、病毒、细菌等,导致牛发病的往往是两种以上的病原共同作用,加上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耐药性菌株的增加,更容易造成多重耐药,使得牛病的诊治难度加大。

(4)寄生虫病发生机会增加。规模牛场由于牛群密度大,牛舍温度升高,为寄生虫的繁殖、生长、传播提供了温床,寄生虫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牛场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如毛滴虫病(影响牛的繁殖)、牛庎癣病(引起发痒,皮肤患部被毛部分或全部脱落,病牛迅速消瘦等)以及牛壁虱病等,对牛的危害严重,常常造成牛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0vRuLE0GC+DUROsjM1UwT91VPJ840sB4iAMjKX82XO6ycmNP8MiUSrhOmomY+7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