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了疾病,首先要进行诊断。牛病诊断技术包括临床诊断技术、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病理学诊断技术、治疗观察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综合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是疾病诊断工作中最常见和首先使用的一些诊断技术。它是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如口、眼、手、耳、鼻等)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诊断器材(如体温计、听诊器、叩诊器材等)直接对病牛进行诊断。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验。对于牛体某些具有特征性症状表现的典型病例如破伤风、放线菌病等,经过仔细的临床诊断,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方法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听诊、叩诊和嗅诊;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对整个发病畜群所表现的综合症状加以分析判断,不要单凭个别或少数病例的症状轻易下结论,以防止误诊。
1.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方法
(1)问诊 是以询问的方式向饲养管理人员或防疫员等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发病有关的情况和经过,一般在做其他检查之前进行,也可贯穿于其他检查的过程之中。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病史 包括既往病史和现有病史。了解患牛以往的健康状况,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疾病,如何处置得,效果如何?本次疾病发生的时间、发病经过、主要表现,采取过什么措施,用过什么药物以及效果等。
② 周围的牛只或本场其他牛群体的健康状况 了解同一牛群体中有多少牛只先后或同时发生过类似疾病,邻舍及附近场、区牛群体最近是否也有过类似疾病的发生等。
③ 饲养管理及预防用药情况 主要了解饲料的种类、来源、质量、饲喂量及最近是否有什么变化,饲养人员是否有顶班现象,牛场牛舍环境的卫生状况,管理制度;接种疫苗的种类、来源,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以及其他预防药物的使用情况;周围近期有无新引进的动物,新引进的动物是否带来新的疾病等。
问诊时的语言要通俗,所问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对问诊所掌握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不能随意发挥。
(2)视诊 主要是用肉眼直接观察病牛目前的状态和各种异常现象。通过视诊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症状,为进一步诊断检查提供线索。视诊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体形外貌、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姿势及被毛、皮肤和可视黏膜的变化等;还要注意某些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如有无气喘、咳嗽、流涎及异常的采食、咀嚼、吞咽和排泄动作等;也要留意粪便和尿液的性状、数量等。
视诊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想客观而全面地收集症状,并能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求兽医工作者应加强临床实践锻炼和善于进行总结。
(3)触诊 是用手触摸按压被检查的部位而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触诊可以判断被检查器官和组织的状态,确定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质地、温度、湿度、敏感性和移动性等。此外,也可借助于诊疗器械进行间接触诊。
触诊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浅部触诊常用于检查体表和浅在部位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如检查体表温度、湿度,皮肤及皮下组织厚度、弹性、硬度,肌肉紧张性及局部肿物的性状等。检查者常以手掌的掌面或背面接触或按压被检查部位皮肤,或按一定顺序触摸,对可疑部位或患部肿物用手指按压或揉捏,根据手感和检查时病牛的反应情况来进行判断。深部触诊常用于体腔内器官的检查,常用于触摸腹部。有时还可借助器械进行间接接触,如用探针对某些创伤进行探诊检查等。通过直肠进行内部触诊,即所谓直肠检查,乃是大动物兽医临床上对触诊方法的独特运用,这对后部腹腔器官与盆腔器官(后部肠管,牛的瘤胃,肾脏、输尿管、膀胱、卵巢、输卵管、子宫以及肠系膜与骨盆等)的疾病诊断十分重要。
(4)听诊 是通过听觉辨别患病动物及其体内某些器官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根据声音及其性质的变化推断体内器官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于心脏、肺脏和胃肠、胎儿的检查,如听诊心脏的搏动音,可知其频率、强度、节律及有无杂音;听诊肺部可知呼吸数、呼吸节律、肺泡呼吸音的强弱及是否有啰音和摩擦音等;听诊腹部可知胃肠是否蠕动及蠕动的强弱等;听诊胎儿的胎心音和胎动音可知胎儿的生死。
(5)叩诊 是用手指或借助器械对患病牛体表某一部位进行叩击,根据所产生声音的特性来推断叩击部位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可用于胸、腹部脏器的检查。叩诊时所产生声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叩诊部位有无气体或液体,以及其量的多少,还与叩诊部位组织的厚度、弹性等有关。奶牛皱胃变位时应在左侧或右侧倒数第一、二肋间及其周围采取听诊、叩诊结合的方法,若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则可做出初步诊断。
(6)嗅诊 是利用嗅觉辨别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体以及牛舍和饲料等的气味,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嗅诊在兽医临床诊断中有时具有重要意义,如当病牛呼出的气体或尿液有烂苹果味(酮味),可能患有酮症;呼出气体及鼻液的特殊腐败臭味,可能是呼吸道及肺脏患有坏疽性肺炎;阴道分泌物的腐败臭味,可见于子宫蓄脓症或胎衣不下等疾病。
2.临床诊断技术的基本内容
(1)群体检查
① 群体临床检查的方法和程序 群体检查的主要方法包括休息或安静状态的检查、运动状态的检查和采食饮水时的检查。
对群体牛只的检查,主要可通过问诊和视诊、查阅病历资料、现场巡检、群体及个体的临床观察和检查、病理剖检,结合实验室化验及特殊检查法等,对群体牛只的健康提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并对潜在发生的疾病提出预警方案。
在检查的程序方面,应掌握以下原则,即先进行调查了解,后进行检查;先进行巡视环境,后进行牛群检查;先群体后个体;先进行一般检查,后进行特殊检查;先检查健康牛群,后检查病牛群。
② 群体临床检查的内容
a.牛群体的现状调查 主要检查牛群的规模、组成、来源及繁育情况,场地周围的其他牛群中有无疫情发生及不安全因素,牛群的既往病史、发病率、死亡率,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检疫内容与结果,以及防疫情况等内容。
b.牛群的环境检查 调查养殖场的地理位置、植被、土质、水源和水质、气候条件等是否受到“三废”污染,牛舍建筑,饲养密度,通风及光照,保温和降温,牛栏和牛圈,运动场条件,粪便处理,卫生条件及消毒措施等。
c.饲养管理与生产情况检查 检查饲喂方法及饲喂制度,饲料的组成及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的贮存及加工方法,牛产品(乳、肉、皮等)的数量和质量,种公牛的配种能力,母牛的受胎率及繁殖能力等。
d.某些传染病的定期检疫 尤其注意结核、布鲁氏菌病的检疫情况,寄生虫学检查,死亡病例死前症状及死后的剖检变化等。
e.牛群的一般检查 在调查了解、查阅病历和记录资料的基础上,对牛群全面视诊,观察周围环境及牛群的总体情况。然后,依据牛群的大小,小群牛采用普查,大群牛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或挑选可疑动物,按照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等临床检查法进行个体详细检查,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对牧区的放牧牛群,应跟随出牧、放牧和收牧,检查群牛的精神状态、体态和营养、运动和姿态、采食活动、粪便性状及离群情况等,并且应于牛饲喂后安静状态时,观察其反刍活动(如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再咀嚼情况等)、嗳气情况、被毛及舔迹等。
对圈舍饲养牛群的检查,应在饲喂中或饲喂后进行,重点是观察饲料的品质及数量,牛的采食、咀嚼、吞咽、反刍及嗳气、排粪的状态有无异常现象,以及有无咳嗽和鼻腔分泌物等。
(2)个体检查 反刍是牛的特殊消化过程,嗳气是牛的正常生理现象。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对反刍活动及前胃(瘤胃、网胃、瓣胃)状态的检查,应给予特殊的注意。另一方面,由于奶牛具有极其旺盛的物质代谢活动,以及生殖器官(子宫、卵巢、乳腺)的功能特殊性,在生产实际中很容易发生生产性疾病、生殖器官疾病和乳腺疾病,因此,在对牛(特别是奶牛)实施临床检查时,应注意以下特定的主要内容。
① 病史调查 要详细了解饲料供应情况(如青饲料、干草品质、多汁饲料、青贮饲料、块根饲料、精料等)及矿物质饲料的补充情况;注意询问妊娠、胎次、产期、泌乳期;榨乳制度、方法;产乳量及乳汁质量等。同时还要查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牛肺疫等)及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病、肠道寄生虫病、外寄生虫病等)的有关病史、疫情及检疫结果。
② 精神状态与姿势检查;被毛及皮肤检查;食欲饮欲检查。
③ 角根、耳根的温度;咳嗽及呼吸困难的有无;浅在淋巴结有无肿胀。
④ 子宫、阴道等泌尿生殖器官的检查;排尿及尿液的检查。
⑤ 反刍、嗳气检查 牛只采食后0.5~1h左右开始反刍,每个食团咀嚼40~80次,一昼夜反刍9~16次,每次反刍约15~45min,每天用于反刍的时间约为4~9h。当牛患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前胃迟缓、胃肠炎、腹膜炎、肝脏疾病、传染病、生殖系统疾病、代谢病和脑、脊髓疾病时都会发生反刍障碍。嗳气减弱见于牛前胃疾病、某些热性病和传染病。嗳气完全停止多是食道梗塞的结果。
⑥ 鼻镜检查 健康牛鼻镜露水成珠,分布均匀,表现为不干不湿。在患急性发热性疾病时,鼻镜干燥甚至干裂,如牛梨形虫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瓣胃阻塞等。
⑦ 腹围检查 腹围增大主要见于瘤胃积食、皱胃阻塞、瘤胃臌气、肠臌胀、胎水过多、腹水等。根据腹围增大的位置、软硬度和穿刺检查,进一步鉴别。腹围缩小主要见于一些慢性、急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脱水,以及引起食欲下降的疾病。
⑧ 乳房及乳汁质量的检查 奶牛患各种疾病均可导致产乳量降低,但尤以酮血病和乳房炎最为严重。临床型酮血病,轻症奶牛产乳量持续下降,重症奶牛产乳量骤减。临床重症乳房炎奶牛表现乳房肿胀、发红、质硬,疼痛明显,乳汁呈淡黄色。恶性乳房炎病牛发病急,整个乳房肿胀,坚硬,皮肤发紫,疼痛极明显。
⑨ 卧地不起综合征检查与鉴别 卧地不起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运动器官疾病、传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神经性机能障碍。常见于蹄叶炎、创伤性网胃腹膜炎、髋关节损伤、闭孔神经损伤(产后瘫痪)、腓神经损伤、脓毒性子宫炎、乳酸中毒、白肌病、酮病、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磷血症和产后低血钙症等。在此类症鉴别时,既要认定运动机能障碍的类型,又要查找病因,收集全身症状和局部病变,逐一鉴别。
⑩ 辅助检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配合进行某些特殊的辅助检查法,如金属异物探测仪的应用,以及X射线检查、心电描记,实验室检验中的肝功试验、尿中酮体的测定、乳汁的检验等内容。
流行病学诊断是针对患传染病的动物群体,经常与临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流行病学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即疫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询问疫情、座谈、查阅记录、现场察看和临床检查等,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从而可以初步明确所发生的疾病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是单纯一种疾病还是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为确诊提供依据和线索。同时,通过流行病学诊断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经过,弄清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影响因素、传播范围,以及发病率、死亡率等,为拟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一般应弄清以下有关问题。
1.疾病发生情况
了解最初发病时间和圈舍,传播蔓延速度和范围,目前的疫情分布;疫区内发病牛的数量、性别、年龄、症状表现;查明其感染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
2.疾病病因调查
了解本地或本场过去是否发生过类似疾病?何时何地?流行情况如何?是否做过确诊?有无历史资料可查?采取过何种防控措施?效果如何?如本地未发生过,附近地区曾否发生?本次发病前,是否从外地引进种牛或商品牛,新购牛进场是否检疫和隔离?饲料原料、配方及饲养管理最近是否有较大调换,包括饲料的种类、来源、贮存、调制、饲喂方式等,同时注意饲养人员是否调换?饲料质量怎样,是否发霉变质?如果是购买的饲料,了解厂家的饲料配方、原料是否变化?当地气候是否突变,圈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如何,附近有无工矿废水和毒气排放?牛场的鼠害情况和卫生状况好坏?牛场是否养狗、猫等动物?最近是否进行过杀虫、灭鼠或消毒工作,用过什么药物等?收购商贩是否进入过圈舍等?
3.防疫用药情况
了解本场牛群体常用何种疫苗?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免疫效果如何?牛群体是否按程序给药进行药物预防?常用什么药物?用量多少?如何使用?是否驱虫?用什么药?上次驱虫到现在多长时间了?饲料中用了哪些饲料添加剂?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了多长时间?效果如何?未进行小试就大面积使用厂家推荐的饲料添加剂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生。
4.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防治效果
了解疾病初期表现与中期、后期的表现是否有差异,一般病程多长,结局如何,是否使用过什么药物或疫苗进行防治,剂量多少,使用多长时间,效果如何等。
病理学诊断技术是对病死牛或濒死期捕杀的牛进行剖检,用肉眼或显微镜检查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变,认识疾病。病理剖检也称为尸体剖检,是兽医病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其特点是方便、迅速、客观、直接、准确。病死牛机体多呈现一定的病变,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如牛结核可在肺部、胸膜、淋巴结等处形成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结核结节;患口蹄疫的病牛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硒与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犊牛的白肌病、肝坏死。但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征性病变,因此应尽可能多剖检几例,并选择症状较典型的病例。有些传染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需采集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
有时候虽然经过某些项目的检验,仍未能对疫病做出确诊,在实验室确诊之前,可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先做出初步诊断,进行治疗处理,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如治疗效果明显,也可作为确诊依据之一。
实验室诊断通常包括常规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病学检验等,通过实验室检验可以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1.常规检验
(1)血液检验 最常用的是血液常规检验。内容包括:血沉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5项。有时还做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和血细胞比容测定。
(2)尿液检验
① 透明度 将尿液盛于清洁的玻璃试管内,对光观察,以判定其透明度。正常反刍动物的新鲜尿液是清亮、透明的,但放置不久由于尿路黏膜分泌物、少量上皮细胞和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等析出的结晶而变混浊。
② 尿色 尿色的检查可通过将尿液盛于小玻璃杯或小试管中,衬以白色背景而观察。尿色可因饲料、饮水等而略有差异,一般为微黄色。水牛尿液为水样外观,黄牛尿液为淡黄色。陈旧尿液则颜色加深。当尿中含有血液、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时,呈红色或红褐色。有些药物可以影响尿色,如应用亚甲蓝时,尿呈蓝色。
③ 尿的气味 检查方法是将尿液置于小烧杯中,一手持烧杯,另一手在烧杯上方轻轻地扇动,检查者通过嗅闻判定其气味。正常动物刚刚排出的尿液略带有有机芳香族气味,这与饲料的性质有关,因为有些蛋白质含有苯环的氨基酸,代谢后排出挥发性较强的芳香物质较多,气味较强。尿液贮存较长时间后,因尿素分解而有氨臭味,也可见于膀胱炎、膀胱麻痹、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阻塞等疾病时;当发生膀胱或尿道溃疡、坏死、化脓或组织崩解时,由于蛋白质分解而尿液带有腐臭味;当发生酮病或产后瘫痪时,尿中含有大量酮体而有酮味。
④ 尿的比重 牛尿的相对密度(即比重)为1.015~1.050。尿比重增加或减少,可分为生理情况下的正常现象和病理情况下的异常现象。如饮水过少则尿比重增加,而饮水过多则尿比重降低;如发热性疾病、严重胃肠炎等疾病时,尿比重增加;肾机能不全时,则尿比重降低。
(3)粪便检验。
① 粪便的感官检查 主要检查粪便的硬度、色泽、气味、混杂物等。
② 粪便的化学检查 主要做潜血检查。因为肉眼不能发现潜血,只有应用化学试剂才能检查出来。一般采用联苯胺法。即于试管中放入少许联苯胺,加适量的冰醋酸,制成饱和溶液,再加少量过氧化氢溶液,最后加入预先煮沸冷却的粪便混悬液,如变为绿色或蓝绿色,表明粪便中含有血液,此种情况多见于出血性胃肠炎、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真胃溃疡、肠道寄生虫病等。
2.微生物学检验
根据临床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诊断提供的线索,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镜检、分离、培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等系列检测来诊断疾病,是最确切的诊断方法。
(1)细菌学检验
① 选取病料 采取有病变的内脏器官,如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空肠、回肠、淋巴结等作为被检病料。为了提高病原微生物的阳性分离率,采取的病料要尽可能齐全,除了内脏、淋巴结和局部病变组织外,还应采取脑组织和骨髓。
② 涂片镜检 采用有显著病变的不同组织、器官涂片、染色、镜检。对于一些有特征性的病原体,如巴氏杆菌、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曲霉菌等,可通过采集病料直接涂片镜检而做出确诊。但对大多数传染病来说,只能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和依据。
③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a.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取病料,经划线接种在营养丰富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的平皿上,用玻璃铅笔在平皿底部注明被检材料及日期,将平皿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有正常菌群存在部位的病料接种至选择或鉴别培养基。再于37℃温箱中,培养18~24h后,取其典型菌落进行培养。
b.初步鉴定 纯培养的菌落可以做涂片镜检,或接种在适宜的斜面上,利用生化实验进行初步鉴定。还可做动物试验、血清学检验、生物学试验等进行综合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即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名称。
④ 动物试验 主要用于测定菌株的致病性。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病料做成1∶(5~10)悬液,也可利用分离培养获得的细菌液作为接种材料。一般可用皮下、肌内、腹腔、静脉、滴鼻或脑内注射等方法接种家兔或小白鼠,剂量为兔0.5mL,小鼠0.2mL。接种感染后按常规隔离饲养管理,注意观察,有时还须对某种实验动物测量体温;若接种后1周内,兔或小白鼠发病或死亡,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并能分离到所接种细菌即可确诊。如超过1周死亡,则应重复试验。
⑤ 药敏试验 测定病原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的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包括中草药、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是兽医临诊常用的药物。但由各种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和抗菌药的滥用而导致耐药性的出现,所以,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来选择对细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药物至关重要。
(2)病毒学检验。
① 病料处理 对肝、脾、脑、脊髓和淋巴结等的处理;对鼻液、乳汁、脓汁、渗出物、粪便、尿液和咽喉拭子等的处理;对无菌体液和鸡胚液的处理。
② 病毒的分离培养 根据接种材料可以分为鸡胚接种、组织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3种接种方式。
③ 病毒接种及初步鉴定
a.接种病毒 长成单层的细胞即可接种病毒。接种时,先倾弃掉细胞瓶中的培养液,加入待检病料。病料可事先做成2倍稀释系列(两次1∶10的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2~3瓶单层细胞,接种量以能盖住细胞层为好。然后置37℃吸附30~60min,取出弃去含病毒液,加入细胞维持液,置培养箱中培养,每日观察细胞病变。
b.病毒初步鉴定 判断病毒是否增殖可以应用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红细胞吸附法、病毒间干扰试验法及抗原性测定法进行。
3.寄生虫病学检验
(1)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寄生虫病生前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因寄生蠕虫的卵、幼虫、虫体及其节片以及某些原虫的卵囊、包囊都是通过粪便排出的,故采取新鲜粪便,进行虫卵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① 肉眼观察 寄生于牛消化道的绦虫会不断随宿主粪便排出呈断续面条状(白色)的孕卵节片;另外,其他一些消化道寄生虫有时也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可直接挑出虫体,判明虫种或进一步鉴定。
② 直接涂片法 本法简便易行,但检出率较低。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1~2滴普通清水或50%甘油水溶液,用牙签或火柴棒挑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放在载玻片上,调匀剔除粗粪渣后,并涂开呈薄膜状,其厚度以放在书上能透过薄层粪液模糊地看出书上字迹为宜,然后盖上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检查虫卵时,先用低倍镜检查,发现疑似虫卵时,再用高倍镜观察。
③ 虫卵沉淀法 自然沉淀法的操作方法是采取粪便5~10g放入是烧杯内,加入少量清水,用玻璃棒将粪便捣碎,再加5~10倍量的清水调成稀糊状,用40~60目铜筛过滤去除大块物质,自然静置20min,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渣,再加满清水搅匀,再自然静置20min,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渣。如此反复3~4次,至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倾倒掉大部分上清液,留约为沉淀物1/2的溶液量,用胶帽吸管吹吸均匀后,吸取少量于载玻片上,加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检查。使用离心沉淀法取代自然沉淀法,可以大大缩短沉淀的时间。离心沉淀法的操作方法是采取粪便3g放入是烧杯内,加入少量清水,用玻璃棒将粪便捣碎,再加5~10倍量的清水调成稀糊状,用40~60目铜筛或纱布过滤去除大块物质,将粪液放入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以2000~2300r/min的速度离心沉淀1~2min;取出后弃去上层液,再加水搅和,按上述条件重复操作离心沉淀,如此离心沉淀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为止。倾去上层液,用吸管吸取沉淀物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镜检。此法粪便少,一次粪检最好多观察几张片,以提高检出率。
④ 虫卵漂浮法 本法是利用体积质量大的溶液稀释粪便,可将粪便中体积质量小的虫卵漂浮到溶液的表面,再收取表面的液体进行检查,容易发现虫卵。常用饱和盐水进行漂浮,主要用于检查线虫卵、绦虫卵及球虫卵囊等,以建立生前诊断。饱和盐水的制备,是把400g食盐放入1000mL沸水中溶解,之后用纱布或棉花过滤,滤液冷却后备用。漂浮时,采取大约10g粪便,用竹筷或玻璃棒弄碎,放于容量为50mL左右的小玻璃杯内,加入适量饱和盐水搅匀后,将此粪液用60~80目的筛子或双层纱布过滤到另一个杯内,将滤液静置0.5h左右,用直径4~10mm的小金属圈接触液面,蘸取一层水膜,将其涂在载玻片上,然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或用盖玻皮直接蘸取液面,放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其他漂浮液有次亚硫酸钠饱和液、硫酸镁饱和液、硝酸钠饱和液、硝酸铵饱和液、硝酸铅饱和液等。检查比重较大的虫卵,如棘头虫虫卵、吸虫卵时,需用硫酸镁、硫代硫酸钠以及硫酸锌等饱和溶液。
(2)寄生虫虫体检查
① 蠕虫虫体检查法 采取牛粪便5~10g盛于烧杯或盆内,加10倍生理盐水,搅拌均匀,静置沉淀20min左右,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重新加入生理盐水,搅匀,静置后弃上清液,如此反复3~4次,弃上清液后,挑取少量沉渣置于黑色背景上,用放大镜寻找虫体。
② 线虫幼虫检查法 采取牛粪便5~10g放在培养皿内,加入40℃温水以浸没粪便为宜,经15min左右,取出粪便,将留下的液体在低倍镜下检查,可检出幼虫。
③ 螨虫检查法 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取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后,用手握刀,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置于载玻片上,加1~2滴煤油或50%甘油溶液,盖上另一洁净盖玻片,来回搓压病料,使其散开,用低倍镜检查。
④ 虱和其他吸血节肢动物寄生虫检查 虱、蚤等吸血节肢动物寄生虫在动物的腋窝、鼠鼷、乳房和趾间及耳后等部位寄生较多。可手持镊子进行仔细检查,采到虫体后放入有塞的瓶中或浸泡于70%酒精中。注意从体表分离蜱时,切勿用力过猛,应将其假头与皮肤垂直,轻轻往外拉,以免口器折断在皮肤内,引起炎症。采集的虫体经透明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检查。
⑤ 血液寄生虫检查 寄生于血液中的寄生虫的检查一般需要采血检查寄生于血浆中或血细胞中的虫体。血液寄生虫的检查方法主要有:
a.血液的涂片与染色 一般在病牛高温时取耳静脉血涂片。在牛保定后将欲采血部位精洁后,用70%的酒精棉球消毒,再用一小块干棉球擦干,然后用针头刺破耳静脉,用载玻片接触最先流出的一滴血,制成血液涂片,后用姬姆萨液或瑞氏液法染色后观察。
b.鲜血压滴的观察 将一滴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滴上被检的血液一滴后充分混合,再盖上盖玻片,静置片刻,放显微镜下用低倍镜检查,发现有运动可疑虫体时,可再换高倍镜检查。由于虫体未染色,检查时应使视野中光线弱些。本方法主要是检查血液中虫体的运动性。
根据临床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治疗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做好今后牛病的防控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在牛病的诊断过程中,需要具有丰富的兽医和畜牧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在众多信息中敏锐地找出主要矛盾的能力。在疾病的具体诊断过程中,如果善于抓住带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流行特点或病理变化等,就可以迅速地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因此,要求牛场兽医工作者,要不断地加强业务的学习,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专家请教,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勤于思考,这样就可在发生疾病时及时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