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兽医诊治牛病

祖国医学中说“自诸内,必形谙外”。意思就是体内有了病变,外形必出现症状。所以病畜发生的许多症状,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具体反映。

一、四诊

为了正确认识疾病,中兽医运用四诊方法(就是从望、闻、问、切)来观察和了解病情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兽医临诊时一般是先望而后闻,闻而后问,问而后切。

但这个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是互相结合同时进行的。在临床诊断上应该把四诊密切配合起来,多方面观察和了解,注意各方面的特点。不但要把各方面的现象联系起来看,还要与“八纲”联系起来看。全面系统,才能识病认症。

1.望诊

望诊就是用眼睛观察病畜所表现各种异常现象的一种诊法。根据中兽医脏腑学说,五脏与五窍、五体互相联系。如心外应于舌,而主血脉;肝外应于目,而主筋爪;脾外应于唇,而主肌肉;肺外应于鼻,而主皮毛;肾外应于耳,而主骨骼。因此,观察外表变化,即可推知其内部情况,为诊断病证提供依据。望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望外形、看口色、观舌苔、察二便、看呼吸鼻漏,通过望诊观察病畜的体形、口色、舌色、舌苔、大小便、呼吸、鼻漏等方面的情况。牲畜一旦发生疾病,其意识状态、精神、被毛、行步和脏腑等都可发生一些变化,多表现于眼、耳、口、唇、舌、四肢、被毛等方面。

(1)外形 临床诊断时应先使牲畜安静,呼吸调匀,然后初步观察病畜的精神、意识状态、发育营养(包括肌肉、骨骼、被毛状态)、呼吸、腹围、大小便、站卧姿势、行走步态以及其他动作有无异常。随后再进一步从头至尾细致观察。如耳目是否灵敏,口内是否流涎,鼻孔有无鼻液,颈项是否灵活,呼吸是否均匀,腹围有无胀大,躯体各部有无肿胀,腰胯有无僵硬,四肢关节有无肿大,四肢能否负重等。如怀疑腰胯四肢有病,需使牲畜行走,注意四肢是否轻捷、着步是否确定、蹄音是否响亮、运步是否端正、步态是否自然等。

望外形在诊断上有以下意义。

①判定牲畜是否有疾病 健康牲畜精力充沛,两眼明亮、灵敏,昂头站立,行动灵活,被毛光泽,不时换蹄休息。患病后若精神倦怠、耳搭头低、双目无神、半睁半闭、毛焦脱吊、卧睡多站立少,多为久病伤神,体虚力弱,一般属于慢性病;有的忽然发病,起卧不安、浑身发抖、眼急惊慌,或神志狂乱、乱碰墙冲壁,或左右乱跌、神昏似醉,或不时乱定、气促喘粗,一般属于急性病。在意识状态方面,若精神沉郁,病牛表现为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耳搭头低,呆立走不致力,重者出现昏睡或昏迷;若精神兴奋,病牛表现为左右乱撞、攀蹬饲槽、向前猛冲或转圈运动、浑身出汗、双目失明,此常见于脑癀等。

②推断五脏疾病 心外应于舌,临床上见舌上有病,认为是心病反映。如舌肿、舌干、舌尖红,吐沫、舌疮,多为心经热;前蹄跪地、胸前有汗、癫狂不宁、气促喘粗,多为心痛。

③肝外应于目 眼为肝之外窍,即肝有病,外显于目。例如眼胞翻肿、睛生翳障、畏光、流泪等,多为肝经风热。

④脾外应于唇 唇的变化多与脾经有关。即脾有病,可以从唇显出来。例如上唇揭举为冷伤脾的表现,常见于卡他性肠痛(痉挛疝)病;下唇不收为脾虚的表现,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唇冷肉颤,舔食墙土,肠鸣泄泻,有时急起急卧,多为脾寒的表现。

⑤肺外应于鼻 鼻为肺之外窍。即肺有病,外显于鼻。例如咳嗽连声、鼻流脓涕、呼吸迫促、多为肺热;咳嗽连声、鼻流鲜血、气促喘粗、多为肺破;鼻喘粗气,甚至气如抽锯,多为肺胀。

⑥肾外应于耳 耳为肾之外窍。在临床上若见两耳下垂,常为心气不足或劳伤过度的表现,主骨骼。即肾受病时,外显于耳和腰肢。例如耳根生黄,多为肾热;行步艰难、难起难卧、多为肾经受风、寒、湿之邪。中兽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肾痛、腰痛表现腰胯行走不利。

(2)看口色 口色是牲畜气血的外形,气血是牲畜生理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有病时,气血有偏盛偏衰,可从口色上反映出来,为辨证提供依据。但在诊断过程中仍须从四诊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辨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单靠口色就确定疾病。

①看口色部位 包括唇、排齿(齿根部的牙龈)、舌和卧蚕等几个部位。主要看唇、排齿和舌,舌色与舌苔结合起来检查最好。临诊时要注意观察它们的色泽津液(干、湿度)的光泽度和口腔的温度。

②看口色方法 各地检查方法不完全一致。正常牛口色一般是舌质淡红,微有薄白的舌苔,稀疏均匀、干湿得中,不滑不燥。由于四季气候不同,气血盛衰在正常范围内也有一定差色。所谓“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光冬似雪”,“似血”和“似雪”即是偏红、偏白的意思。病牛来诊时,一般需待其气平后才开始检查。若经长途运来或在日光下暴晒,其血脉气息不均,都可影响口色的诊察。检查时应敏捷、仔细、全面、对比。不宜紧握舌体暴露过久,以免因瘀血而发生错觉。

③病色 病色是有病时口色的变化。常见的主要有白(包括淡白、苍白、青白)、红(包括鲜红、赤红、深红或称绛、赤紫)、青、黄四色。个别的偶见黑色。在观察的同时,要注意津液的多少和有无光泽。白、青、黑多属寒,红、黄多属热;津液滑利多属寒,津液短少多属热。淡红带白(淡白、青白)而舌津滑利者多属表寒;青白、青且舌津滑利者多属里寒;鲜红而舌干者多属热证初起;邪入气分,赤红、赤紫且口舌干燥,多属里实热;邪入营分,口色发黄者多有湿热。

此外,在临床时还应注意非病理口色变化,如吃青草可使唇舌呈青绿色;内服某些中药,有时也可改变口色。

各证的口色因为病牛体质有别,有时病情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中兽医临诊时应将寒、热、虚、实、表、里各证口色结合,并注意与证候、脉象等结合分析考虑。

第一,寒证口色。寒证是阴胜于阳,是生理机能衰退的一种表现,故其口色属阴性。一般表现为淡红色中带有青白的口色,津液滑利,口温偏低。其寒在表且病情轻的,口色变化少,仅淡红色中稍带青白色。

第二,热证口色。热证是阳胜于阴,是生理机能亢进的一种表现,故其口色属阳性。一般热证口色是红得明显。病初多呈鲜红,虽明亮但较干,如肺热等。热邪入里,邪入营分,则转为赤红,舌面粗糙,口内感热,可见于心经热等上焦积热之实热证。

第三,虚证口色。虚证是阴胜于阳,系畜体正气不足,生理机能呈现衰退的现象,故其口色与寒证相同。所不同者,病牛舌体软而无力,颜色白多青少,常为淡白或苍白,见于久病之后,慢性疾病,失血等。病情重危者,表现津液干枯,口色无光,有如枯骨,此为虚极象征,见于脏腑败坏,如大肚伤、肠断等。

第四,实证口色。实证是体内邪气过盛,也是一种阳盛和气滞血瘀的表现,常与热证同患,故其口色与热证基本相同,常为赤红或赤紫且口舌热燥,多有臭味,舌有黄色厚苔,见于肺痛、结症、破伤风、肠黄等。

(3)观舌与舌苔 首先注意舌的形态和活动情况。凡舌体颜色鲜明,舌面润泽,活动灵敏者,病情尚轻。反之,若颜色晦暗,舌面枯燥,活动不灵敏者,多为病重。舌体肿胀、转动不灵,多为湿热瘀滞所致,亦见于破伤风。舌体瘦小,多属气血不足,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舌苔的产生是由脾胃之气蒸化体内浊气所形成的。大体上舌苔变化反映胃气的强弱,病邪的深浅,病性的寒热和病情的进退及预后。健康牛有一层薄苔,白色或稍黄,干湿适中。疾病中舌苔有变化,它受牛体内寒热、虚实的影响而改变形色。

苔薄或无苔常表示体内少浊气或邪未入里,黄苔则表示病邪入里,主热证、里证,愈厚愈老病邪愈甚,色的深浅标志着寒热的轻重,可作为诊断上的一般依据。如白苔多见于寒证、表证;黄苔多见于里证、热证;灰黑苔而滑润者可见于里证、寒证,干燥者可见于里实热证。苔润者津液未伤,苔干燥者津液已伤。苔薄者,邪尚较浅;苔厚者邪较深重。上述舌苔都是病理现象,如果牲畜由于服了某些药物或吃了某些草料而出现染苔,就不应该当作病理现象来看待。但孤立地以舌诊为唯一依据,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诊察,也是片面的。

(4)察二便 观察病牛粪便的形状、颜色,排粪姿势,并注意其气味,对于辨证和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胃肠疾病具有一定意义。例如胃肠有热,则粪臭而干燥,色呈深黄,外包黏液;若胃肠寒则泻稀薄,色呈淡黄;若为结症则排粪不下,或有努责仅排很少色深而燥硬的粪蛋,且见肚腹胀满,连连起卧。总之粪便干硬,常属胃肠有热;粪便稀软,常为胃肠受寒。

观察病牛尿液的清浊、颜色、尿量,并注意其气味,也有助于辨证和诊断疾病。若尿短少,色深黄或赤黄,稠如油样,且有臊味,多为热证或实热证。若尿液清长,无异常气味,多为寒证或虚寒证。若忽然尿闭,欲排不能,或久不排尿,且见腹痛不安者,多为尿石。

(5)看呼吸 鼻漏(吊鼻)、呼吸迫促或深重,中兽医称喘。

喘有实喘(热喘)、虚喘之分。气促喘粗者,多属热属实。气微而短者多属寒属虚。邪气盛者为实喘,无邪而正气虚者为虚喘。

实喘多忽然气粗喘急,体热食少,鼻孔煽张,口渴喜饮,口色赤红,或有黄苔,常无咳嗽,粪便干燥,尿液短赤。

虚喘多毛焦身瘦,鼻煽气短,重者气如抽锯,全身抖动,肛门运动。咳嗽连声,低弱无力,静则喘轻,动则喘重,或有痰鸣。

中兽医看鼻漏的经验是“清鼻轻,白鼻重,黄鼻腥臭没了命”。肺开窍于鼻,鼻漏多为肺有病变的反映,但仍须仔细分析。肺病多有鼻漏,而鼻漏不都是肺病。临诊时应注意单鼻或双鼻有无臭味,是清鼻或是稠鼻、脓鼻,是白色或黄色,槽口有无硬核肿大,鼻膜有无糜烂或溃疡,颜面外形有无变形等。

一般鼻流清滋者多为外感,鼻流黄白色腥臭脓液等多为肺病。鼻流脓滋,腐臭难闻(如尸臭),耳搭头低,神气短少者,多成肺败。

(6)看被毛和皮肤 健康牛被毛平整,不易脱落,富有光泽;病牛被毛粗乱,蓬松,无光泽易脱落。

2.闻诊

闻诊是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通过耳听声音、鼻闻气味,以帮助确认病症而达到辨别疾病性质的一种诊法。

(1)听声音 听声音包括呼吸、咳嗽、呻吟、肠音等。例如病牛气急而粗,咳嗽声大,日夜均咳,且耳鼻亦热,精神短慢,口干渴饮,口色红,口有黏沫,舌苔带黄,大便干,多为风热咳嗽或肺热咳嗽,属热证。若病牛喷鼻摇头,咳嗽连声,且鼻流清液,耳鼻俱凉,被毛逆立,小便清长,口色淡白,舌带白苔,口润不饮,多为风寒咳嗽,属寒证。若咳嗽连声,日夜轻重,鼻流滑滋或白脓,且毛焦身瘦,口色红,无舌苔,或有槽口肿大,多为劳伤咳嗽。若咳嗽低弱无力,喘息有声,鼻流黄脓,重者色如铁锈,有臭味,喉内痰鸣,且耳搭头低不时呻吟,口色红绛或赤紫,舌苔黄或灰黄,多为肺痈。若咳嗽不爽,低弱无力,喘息有声,气如尸臭,鼻流污脓或有空口咀嚼,时做呻吟,多为肺败。有病气粗者,多见于外感证热邪入里;气息微弱者,多见于内伤虚劳证。呼吸时伴有痰声做响者,为痰壅聚之症。呼吸时伴有鼻塞音,多为鼻漏或鼻肿胀。呼吸时气息急促(称为喘气),喘气声长、张口掀鼻者为实喘;喘息声低,气短而不续者,为虚喘;呼吸时鼻出哽气者,多属危象。

(2)嗅气味 是用嗅觉辨别牛呼出气体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口、鼻及痰涕、脓、粪、尿的气味。

口 健康牛口内带有草料气味,无异臭。若口气秽臭,多为胃内有热。口气腥臭、腐臭,多为口黏膜糜烂溃疡所致,如口舌糜烂,牙根或齿槽脓肿。

鼻 健康牛鼻无特殊气味。若有难闻的鼻臭,主要见于肺经疾患。若鼻流黄色或黄白色鼻脓,呈尸臭气味,多属肺败(类似肺坏疽)。气味尸臭也常见于异物呛肺(异物性肺炎)后期、肺脓肿及鼻疽等。

痰涕 痰涕与肺经疾病有关。若咳痰或流涕无特殊气味或气味不明显,多属肺壅。若气味腥臭,则多见于牛的肺痨(肺结核)等。

脓 脓汁比较黏稠,略带腥臭味多属顺症。若见脓汁黄稠、浑浊,带有恶臭,属于实证、阳证,多为毒火内盛。若见浓汁灰白,清稀、腥臭,属虚证阴证,多为毒邪未尽,气血衰败,常见于深部腐败性的化脓创。

粪 如粪便稀软带水,臭气不显著,多属脾虚泄泻。如粪便气味酸臭,多属伤食。如粪便腥臭难闻,属湿热证,常见于肠黄、痢疾。

尿 若尿液浓稠短少,气味重臭,多为实热;若尿液清长,无异常气味,多属虚寒。如尿液短少,浑浊而有恶臭者,多为膀胱积热;如尿色深褐而气味腥臭者,多为肾受损伤。

3.问诊

问诊是通过向病牛主人了解有关畜病发病的原因。包括病牛的来源、发病时间,病前、病后及饮喂情况,饲养管理、使役及发病过程,既往病史、发病症状及诊疗经过等,主要询问发病的时间、疾病发展的快慢及转变过程。从中获得与疾病有关的很多实际材料,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参考意义。

4.切诊

切诊是用手指进行切、按、触、叩,从感觉中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内容,可以诊察出来脉象的盛衰、体表的寒热、局部肿胀的性质、肠道阻塞等病情。

切脉又叫脉诊,是用手指按病畜一定部位的动脉,根据脉象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畜体的五脏六腑和各器官组织的状况,都能不同程度地由脉象反映出来。

牛的切脉部位是切尾动脉(尾中动脉)。切诊牛的尾脉时,诊者站在病畜正后方,左手将尾略向上举,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切按牛尾根底下的尾动脉,检测3~5分钟的脉动数,中兽医称为切脉。切脉时,应注意停立、安静,呼吸保持平衡,气血调匀后再行切脉。每次诊脉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分钟。从脉搏至数,健康牛一息四至为正常。每分钟牛正常脉搏数为40~60次。

二、八纲辨证

“辨证”就是对通过四诊了解病牛所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借以概括和辨别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和病势的盛衰,称为八纲辨证。但临床证候往往不是单纯的、典型的,而常是错综复杂地出现,同时由于机体情况的变化,证候也可转化,辨证中应随时注意。

1.表证与里证

表和里主要指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轻重。病在表较轻,病在里较重。

(1)表证 风寒在表,病牛表现摇头、喷鼻、鼻寒耳冷,毛乍,遇暖则安,鼻流清涕,口内有涎,咳嗽连声,小便频数,口色淡红,苔白,脉浮等证候。风热在表,则出现体表热,耳鼻温、渴饮,咳声粗大或见身出疙瘩,皮肤燥痒,口色红燥,脉象浮数等证候。

(2)里证 病畜里寒表现鼻寒耳冷,四肢俱凉,常发颤抖,口吐清涎,肠鸣泄泻,腹痛起卧,小便清长。口色青黄或青白,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证候。若为里热则出现体热,烦躁,不食草料,口渴,汗出,气促喘促或有起卧,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色红干,舌有黄苔,脉象沉数等证候。

表证与里证二者在临床上又有密切的联系。外感多属表证,表寒宜辛温解表,表热宜辛凉解表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表邪未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发病就变成里证。如外感开始多属表证,若表证不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入里,出现发热、口渴、舌苔黄、脉洪大等里热证。但有时则表里证同时并见,这叫表里同病。

2.寒证与热证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的性质,即辨别病情在性质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凡因寒邪引起或因机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均为寒证,凡因热邪引起或因机能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均为热证。寒证有虚寒、实寒之分;热证也分实热、虚热。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1)寒证 形寒怕冷,耳鼻俱凉,多卧少立,口流清涎或白沫,小便清长,肠鸣泄泻,口色淡或青白,舌苔白滑,脉象迟细等,为虚寒;若出现起卧便秘,脉象沉弦,则为实寒。总的治疗原则是寒证宜温中散寒。

(2)热证 发热而不怕冷,口渴烦躁,气促喘粗,恶热喜凉,站立如痴或行走如醉,粪便干燥,尿少赤黄,口色红燥,舌苔干黄或灰黄,脉洪数有力,这是实热;若出现低热或午后微热,口不渴,精神倦怠,食少瘦弱,舌绛无苔,脉象继数,则为虚热。总的治疗原则是热证宜清热解毒。

3.虚证与实证

虚实是辨别牛体正气与邪气力量的强弱,一般凡邪气旺盛,但体质强壮、生理机能旺盛的多为实;凡体质虚弱,生理机能及抵抗力衰弱的多为虚,阳证多实,阴证多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年壮多实,年老多虚;热证多实,寒证多虚;膘大多实,瘦弱多虚。虚实两证是互相联系可变的。

(1)虚证 久病体虚,生理机能衰退,抵抗力减弱,其表现为毛焦身瘦,耳搭头低,多卧少立,行走无力,鼻流脓涕,咳嗽声弱,劳役汗出,便稀尿清,口色淡,舌无苔,脉象细弱。此外,肝虚可出现眼胞虚浮,不时流泪;脾虚则泻粪如水,完谷不化,肺虚气短,咳嗽无力;肾虚则腿肿行走艰难;心虚则易惊。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由于体质虚弱直接表现为虚证外,大多数是由实证失治或治疗不当损伤正气(表现为精神不振、多卧、肢冷、耳鼻俱凉、脉象细弱等证候时)而转成虚证。

(2)实证 新病时牛体健壮,生理机能亢盛,其表现为发热、耳鼻俱温、气促喘粗、肚腹胀痛、连连起卧、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口色赤红而燥;高热病牛口渴、烦躁、脉象洪大、苔黄等为实证。虚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实证。如脾虚胃热的病牛,因饲养管理失宜,当吃了某些不易消化的草料后,出现腹痛起卧、便秘、舌苔黄厚等实证。治疗上一般虚证宜补,实证宜泻。正气强而邪气盛的时候,比较易于治疗。正气虚而邪气蟊时,治疗就较费力。

4.阴与阳

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概括了其他六纲(证)。凡是表、热、实证,都属阳性;里、寒、虚证都属阴证。因此,阴阳是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变化的纲领。临床上常把证候分为阳证和阴证,阳虚和阴虚。阳虚是指机能活动力减退的一些证候;阴虚是指体液消耗不足的一些证候。

三、施治原则和方法

中兽医治牛病法则包括治疗与保养,扶正与祛邪,治标与冶本,正治与反治,同治与异治,治常与治变等内容。

1.扶正、祛邪

扶正是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病畜护养的方法。祛邪是祛除病邪的方药或采用针灸、手术等疗法。扶正祛邪要根据病畜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邪”“先挟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挟正”等治疗方法,重视清除致病因素——邪气,更重视增强畜体的抗病能力——正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缓则治本,急则治标

病因为本,征象为标,先病旧病为本,后病新病为标。如阴病治阳,扶阳散寒,阳病治阴,养阴以退热;寒证宜温,热症宜清;虚症宜补,实症宜攻。

四、八法施治

八法是中兽医主要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法。

1.汗法

汗法也叫解表法,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开泄毛孔,驱逐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发汗能使病邪因汗而解,从而控制疾病的转变,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汗法主要用于具有表证的各种疾病。如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疮疡、肿痛初期,风湿痹痛等。汗法又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种。辛温发汗,用发散风寒药发散在表的风寒;辛凉发汗,用发散风热药发散在表的风热。

使用汗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病不在表者不宜用;第二,体质虚弱或下痢或失血情况下,原则上禁用汗法。但确有表证存在,必须用汗法时,也应妥善配合益气、养阴等药物治疗;第三,汗法不宜太过,过则易伤津液;第四,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重使用辛温发汗药剂。

2.吐法

吐法也叫催吐法,是指用药物的涌吐性能,使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吐出的一种急救治法。适用于误食毒物、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的情况。吐法用之得当疗效迅速,用之不当易伤元气,损伤胃脘。所以非急症不适用吐法。

使用吐法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心衰体弱的病牛不可用;第二,怀孕和产后、失血过多的牛要慎重使用吐法。

3.下法

下法也叫攻下法或泻实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攻逐体内积滞和积水的治疗方法。下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凡胃肠燥结、停水、蓄血、虫积等均可用此法。下法一般情况下可分为攻下(又叫峻泻法)、润下(缓下法)和逐水法三类。

攻下法适用于膘肥体壮、病情危急、粪便秘结、腹痛不止,脉洪实有力的病牛。

润下法适用于老弱病牛或产后气血双亏而引起的粪便秘结。

逐水法适用于水饮聚积等实证。

使用下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表邪未解及病不在里不可用;第二,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第三,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不可峻泻;第四,怀孕或产后体弱的母牛便秘不可峻泻。

4.和法

和法也叫和解法,是利用药物的疏通和解作用法,以达到祛邪挟正的一种疗法,适用于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不宜用汗、吐、下法的情况下。

使用和法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病邪在表未入少阳经者禁用;第二,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第三,病属阴寒,见有耳鼻俱凉,四肢厥冷者禁用。

5.温法

温法也叫祛寒法,是使用性温或性热药物来振奋习气、祛除寒邪、回阳救逆的一种治法。根据“寒者热之”的理论,按照中寒的轻重不同,温法分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三类。回阳救逆是指急救虚脱证,适用于肾阳不足,碉寒内生,循环衰竭的病证。温中散寒主要应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内寒证候,以温脾胃为主。温经散寒多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灵的痹病。

使用温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挟热下利、神昏气衰、体瘦毛焦、阴液将脱者不用;第二,素体阴虚、内热火炽(见吐血、便血)者禁用;第三,热伏于内、真热假寒证禁用。

6.清法

清法也叫清热法。是使用寒凉性药物解郁热的一种冶法。主要用于里热证,适用范围很广。凡属热证均可用清法,特别是在表邪已除、里热旺盛而结实的情况下,使用清法最为恰当。临床上把清法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等。

使用清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第二,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不是,粪便稀薄者禁用;第三,过劳、脾气不足的虚热证和血虚引起的虚热证禁用;第四,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禁用。

7.补法

补法也叫补虚法,是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或虚损进行补益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一切虚证。临床上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分,所以一般情况下,补法也分补气、补血、滋阴、壮阳四种。在通常情况下,补不宜急,“虚则后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出血引起的虚脱症需用急补法。

使用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般采用补法切忌纯补法,应于补药之中配合少量疏肝和脾之药;第二,诊断时注意“大实有虚象”,必须认清虚实的真假,以避免“误补益疾”的错治;第三,在邪盛正虚或外邪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忌用纯补法。

8.消法

消法也叫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消散导滞的药物,以消除积聚的方法,多用于消散体内气滞、血瘀、缓性食积等症。消法和下法似乎有相似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所不同。下法着重解除粪便燥结,目的在于攻逐;而消法则具有消积运化的功能,对胃肠内积食气滞较久的病症,具有逐渐消散的作用。消法虽较下法缓和,但过度使用亦可使病牛气血损耗,因此对孕牛和虚弱病牛患有积食气滞、血瘀等症时,应配合补气养血药使用。

五、八法并用

中兽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多端,错综复杂,若用单种药物治疗某疾病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必须配合使用,才能适应复杂的病变而提高疗效。

1.汗下并用

病邪在表宜用汗法,病邪在里宜用下法,若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应先解表后攻里。表邪未除,禁用攻法,否则会造成里虚表邪乘虚入内的危险。但在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不能先表后里,而必须采用汗下并用的方法进行治疗。

2.温清并用

温法和清法是相互对立的疗法,原则上不能混合应用,若病牛受病邪后,随着寒热虚实的变化往往产生上寒下热或上热下寒的复杂情况,为了使复杂交错的寒热现象趋于平衡,必须采用温清两法合并应用。如果用单纯的温法或清法治疗就可能偏盛一面,引起变症使病情加重。

3.攻补并用

常规实证宜攻,虚证宜补,一般单独应用治疗病牛。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有合并应用的必要。例如病牛体质素虚而感实邪,或体质虽强而受邪后未能及时治疗,致使病邪深入变成正虚邪实的状态时,如单用补法会使邪气更加固结,单用攻法又恐脏气不足,易造成虚脱,所以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疗法不适宜的情况下,就必须攻补并用的治疗方法。但病牛若体质虚弱,一时不能接受攻下法,则需先用补法,培补脾胃,待病牛体较强健时再用攻下,如用逐水药或泻药攻下法。

4.消补并用

消补并用是把消导药和补养药结合起来,使两种药物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草料停积胃中所形成的宿草不转病,单用消导药疗效不够显著,应配合补药,在临床上把消导药和补养药结合清补兼用。

除以上四种药物疗法的配合使用外,还有其他一些配合治法,应在临床上辨证结合,灵活使用。 ImeJ0I5GNJv4BwNxsiR2+GqI4ZhNYmimy/mn2hFKVCiW+icJOC8l77U+Q6Vu0a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